SFBT讀書會分享-005

尊重的賦能——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人性觀與價值觀

什麼叫“人性觀”?人性觀是我們對人的看法。什麼叫“價值觀”?價值觀是我們對於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持有怎樣的看法。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每一個流派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性觀與價值觀,裡面體現了這個流派的工作手法與方式。作為治療師,我們在理解每一個流派的人性觀與價值觀時,其實也是一個我們必須反問自己的過程“你是否真的相信這樣一個人性觀與價值觀”?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對自己再次觀想的過程。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FBT的人性觀

“人性觀”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理解:a.和諧人我的信任;b.資源性的優勢力量;c.未來導向的思維;d.獨特自主的個體性。

<strong>對“和諧人我的信任”的理解: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是好的,我們所處的環境與周邊所在乎的人,他們也是好的;大家彼此相互尊重,我們相信美善和諧、相信越來越好,認為接納與歸屬是極其重要的;當這些部分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人與人互動之間,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信任就會產生並且能夠持續。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trong>對“資源性的優勢力量”的理解: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資源?什麼是優勢?什麼是力量?治療師如何幫助當事人理解TA自己的優勢、力量與資源,在這個點上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處於順境時,資源與優勢非常容易被看到,例如:某個人很帥、能言善道、有錢、體貼、非常熱心等等。但當事人來求助治療師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並不處於順境,有時甚至會很慘。治療師心裡不免感嘆“哇塞,TA真的很慘”!當事人在治療師面前哭泣,有時我們忍不住也會掉下眼淚。陪伴當事人在情緒的部分得到宣洩後,是否問題就解決了?TA就完全被理解了?當事人的優勢就能夠自動出來了?事實並沒這麼簡單。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治療師需要問自己,是否真的發自內心相信每個人都有TA的優勢與能力。比如:當一個失戀多次的男生來到治療師面前,訴說自己被拒絕的慘痛人生。我們是去探究他在戀愛中的表達、技巧有多麼的拙劣;還是說看到他即便那麼多次被拒絕,依舊沒有放棄追求愛情的期望?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治療師如何透過與當事人的互動,去找到TA身上的優勢、能力還有資源?當我們傾聽發生在當事人身上的故事時,倘若找不到一般認為的符合所謂主流思想所需要的優勢、資源與能力怎麼辦?治療師必須練習讓自己如何幫助當事人從TA的描述中總結、歸納、找到、提取那些其實TA所擁有的特質。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治療師需要特別留意:在對當事人的資源或優勢做描述與總結時,必須有一定的現實基礎與根據,不能簡單反饋一些表象的內容,否則當事人並沒有辦法真正接受治療師的反饋,真正聽到心坎裡。

人在被鼓勵的時候,會更有力量去改變。在SFBT裡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叫“正向的讚美”,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滋養的力量與重要性。我們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正向讚美,提取反饋給當事人,讓當事人看見。有時我們未必是最好的,但其實我們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舉例1:有句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現實中或許100個人裡只能有1個是將軍,剩下的99個要怎麼辦呢?他們必須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新的意義。如何去賦予新的意義?“轉換方向”是問題解決的方式之一。生命是苦樂交融的,當某個苦難確實無法去除時,我們就要想辦法與之共存。士兵不能因為成不了將軍就否定自己,而是要回到本身,重新探索,雖然今天我是一個士兵,我也可以是個與眾不同的士兵、一個有價值的士兵。新的意義可以在TA個人的生命裡面得到體現,也可以在TA為周圍人所創造出來的意義與價值中體現。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舉例2:志玲姐姐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女神,當她宣佈結婚後,是否我們就真的不結婚了?當然不是。當自己的女神能夠找到她的幸福時,或許我們會送上祝福,成全他們。雖然我們自己無法與志玲姐姐有一個結果,但我們依然有能力去欣賞、接納這個處境。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復原力”,也就是自愈的能力,一種潛力。例如:今天不小心手被刀子劃了一個小傷口,如果你不去處理,或許傷口也會慢慢癒合,這就是所謂的“復原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有一些自愈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傷口“深入見骨”,可能就不是靠自愈的能力解決了,當無法自愈時我們就需要尋求幫助。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復原力”可以被激活和提升。例如:有一句話,“為母則強”。原本戀愛時女生連一桶水都提不動,但當上母親之後三桶水也可以扛上樓。治療師需要幫助當事人提升原本的復原力。但復原力並不能靠一時之間就快速提升,它需要一個過程,慢慢積累。例如:我們不會因為今天喝了一鍋老母雞滋養湯,明天抵抗力就明顯提升,而是在於平時規律飲食、規律作息、規律運動等等,是一個持續的運作。

<strong>對於“未來導向的思維”的理解:

在SFBT中,提到未來就聯想到“奇蹟問句”。確實,在人性觀下“奇蹟問句”是非常獨特的一個技巧。其實“未來導向的思維”分兩個部分:一個是過去,另一個是未來。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過去”是當事人來到我們面前,治療師要相信這個人一定會被TA的過去所影響,同時更要相信TA不會被過去所捆綁。也就是說,過去雖有影響但並非不可改變。“過去”並非全然不好,其中一定會有積累的經驗與資源。例如:一個人談戀愛,或許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找的另一半是怎樣的,反而有了幾次失敗的經歷之後,慢慢積累或是清晰了心目中那個TA的輪廓與標準。所以,過去並不會捆綁我們,反而過去的經驗裡會積累出很多的資源。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未來”是可以被創造的,當我們有想要的願景時就會帶來動力,生命是需要有盼望的。“奇蹟問句”究竟如何問,非常重要。舉例:“畫餅充飢”,如果拿一張紙在上面畫一個圓圈,點上幾個黑點,怎麼看都不像餅,又怎麼能充飢呢?所以這個“餅”要怎麼畫,畫到怎樣的程度很關鍵。它是黑色的芝麻還是白色的芝麻?芝麻散佈在餅的哪裡會比較符合真實的狀況?

“奇蹟問句”關鍵點在於必須要問細節。當事人提出一個TA想要的願景時,治療師需要問細節,而非概括地說“你想要一個更好的未來,有一個女孩能夠好好和你過日子”,“好好和你過日子”中什麼叫做“過日子”?需要非常明確和具體的描述,把細節問出來。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trong>對於“獨特自主的個體性”的理解:

沒有兩個人的經驗是相同的。治療師不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當事人身上。舉例:當事人在職業生涯方面做了一個選擇,想要去“百強”企業工作,但治療師聽TA過去所有經驗時,發現目前選擇的領域可能並不適合當事人,甚至簡歷投出去會石沉大海。此時治療師腦海中已經有了自己的那個看法,如果我們把這個觀點直接和當事人說,其實我們就有可能已經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當事人。我們如何避免出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放慢腳步,更多去傾聽當事人的說法,TA是怎麼認知的?TA的考慮是什麼?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即便治療師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似乎已經清晰明瞭當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大致會是怎樣的脈絡,也不會過快地、直截了當地把觀點或是專業的部分讓來訪者看到,特別是在當事人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沒有共同去探索的情況下,即便治療師說,當事人往往也未必接受。

社會建構裡面講“到底什麼是事實”?我認為的事實與你認為的事實;即便兩個人都很“痛”,但我們的“痛”還是“痛得不一樣”。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獨特自主的個體性”指我們相信人會為自己做出當時最好的選擇。今天當事人轉的這個“彎”背後一定有TA的理由。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它當時最好的理由在那裡。人生沒有“早知道”,我們相信“生命並沒有固定的最佳路徑”,當事人所做的選擇是TA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過程,而不是結果;生命無常,總有出路。此外,我們自己想要的,就會去實踐。即人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會努力去爭取、去貼近;相反,我們不想要的就會設法避開。

以上四點是彼此環環相扣的。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FBT的專業價值

<strong>尊重人類尊嚴並提升自我決定

治療師邀請當事人可以成為自己生活的專家。什麼時候人會願意開啟思考,去建構自己的解決之道?什麼時候當事人不會有太多的防衛,沒有太多“這個……那個……可是……”,而是去思考自己覺得怎樣可能會變得更好?這在於治療師提供給當事人一種信心和希望感,或者是安全感被支持。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在與治療師的談話中覺得“我好像真的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有了這樣的信心基礎就能去建構一個解決之道了。治療師需要在當事人的思維框架裡擴充TA的知覺範疇。當事人以為自己只有3分好,其實TA可能有8分好,這就是擴充的概念。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此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當事人在回答治療師對未來方向的提問時,很快給出一個答案,這時我們需要去分辨來訪者是真的就此問題在認真思考與規劃,還是為了討好治療師才給出的答案,以便儘快結束這一話題,這裡有時可能需要做更進一步的分辨。

“自覺”的重要之處在於讓我們可以真正為自己的生命去負責。而不是討好、滿足他人。

<strong>個別化服務

“身後一步的引導”如何理解?如果孩子特別感受到治療師的著急,就會認為治療師是父母的說客,幫著父母改造自己;如果治療師表現出根本不在乎的狀態,孩子又會疑惑做治療的意義在哪裡?所以,“身後一步的引導”是指當我們的服務對象往前走一步,治療師跟著往前走一步;當事人慢慢移動一步,我們也移動一步,治療師不要走在當事人的前面。對於未來的部分,治療師可以提前看見,但不會提前向前走。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個別化的服務”需要我們注意當事人的生活經驗,TA的慣用語言、TA的脈絡究竟是什麼。此外,所謂“個人獨特性”是指每個當事人除了與諮詢師及其他當事人有所不同之外,每次晤談時,同一位當事人也與上一次晤談的TA已有不同。

<strong>助長當事人的願景

需要澄清的部分:並非當事人沒有願景,治療師要為當事人畫一個大餅;而是當事人已經有一個願景,治療師協助其把這個願景給清晰化、具體化、可行化與生動化。助長當事人的願景是提供TA足夠的安全、信心與希望,把已有的一些想法儘可能具體。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trong>以優勢為基礎並極大化賦能感

SFBT中的“一小步”非常關鍵,一小步可以給人帶來“賦能”的感受;另一個可運用的技巧是“重新建構”,即由“負”翻“正”;治療師將服務對象口中一些負向的詞用中性甚至正向的詞來替換。在運用“外化”或“重新建構”技巧之前,需要對當事人有足夠的同理以及對當事人脈絡的理解。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trong>激發當事人投入參與

激發當事人投入參與的前提是平等、尊重與接納,這些是關鍵和基本的。對當事人過去的部分我們是否一定要去探究、去揭露?當我們去詢問服務對象時,是否會令其感到不安全?如果當事人不想說出那些負向的經歷,我們是否一定要堅持?所以,如果當事人願意多說,我們可以傾聽讓TA多說一些;如果當事人不願說的部分,我們不必停留太久,暫時放一放,這樣的節奏會讓當事人在談話的過程中體驗更多的安全感。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strong>促進一般化的應對思維

“外化”對應“一般化”,“內化”對應“個別化”。當這個經驗是負向時,我們需要把它外化-一般化;當這個經驗是正向時,我們需要把它內化-個別化。舉例:今天週末,大家不用出門工作,有一個學習的活動,如果當事人錯過沒有參加,我們的回應可以是“通常不用出門的週末,都想要好好放鬆,在被窩不願出來,你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正常,相信很多人也都和你一樣”,這就是“外化-一般化”;當需要讚美時可以說“在這個不用出門工作的日子,你還能從溫暖的被窩裡鑽出來堅持學習,我真無法想象你是怎麼做到的,這需要很強的學習動力才行”,這就是“內化-個別化”。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我們需要清楚的區分如何使用,當事實是負向的時候治療師需要將“人”和“事”分離開來;當需要讚美對方時則把“人”與“事”貼近在一起。

<strong>監測改變並助長轉移性

治療師幫助當事人看見TA許許多多細微的改變,通過談話讓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改變。非常重要的技巧是“以小放大”,當服務對象有一點點改變時,我們把這個小小的進步與改變放大、特別提取出來給TA看。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總結

無論在未來的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能夠運用這些人性觀與價值觀,正如回到最初所講,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很好;我們願意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相信所在乎的人,他們都會很好,在這樣的前提下形成尊重與接納,歸屬因運而生。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5

感謝呂靜淑老師的帶領與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