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其實,死,不過是活著的時候的一種想法。誰想它想得發抖了,誰就輸了,誰想它想得坦然鎮定了,誰就贏了……要是你先對它說“不”,固執地對它說“不”,你不僅一無所獲,反而會焦躁不安、恐懼倍加,終生受它的傷害。其實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藉助於你自己的這種恐慌來傷害你的。——史鐵生

最近疫情蔓延,大家每天都惶惶不安,可能很多人活了幾十年,第一次覺得死亡離自己這麼近。看到每天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有的人焦慮,有的人恐懼,他們瘋狂的買各種可以預防的藥品,每天吃飯不香,睡不安穩。也有的人比較淡然,認為生死有命,該吃吃該睡睡,沒有一點恐懼心理。

其實,死亡如同驕陽一樣,雖然我們無法直視,但是它卻無所不在,時時刻刻都存在於我們身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每年全國死亡人口大約890萬人,也就是每天有至少2萬人死亡,其中非正常的死亡人數更是高達300多萬。可見,死亡一直都在,離我們並不遠。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就像面對睡眠一樣平常,只有正確的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夠活出生命的意義,向死而生,才不會留下太多遺憾。

歐文亞隆的《直視驕陽》為我們揭示了我們恐懼死亡的真實心理,並告訴我們如何來克服這種恐懼。我想很多人這時候需要這本書。

01 識別死亡焦慮

想要克服死亡的恐懼首先得識別這種恐懼,歐文亞隆認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主要以焦慮的方式體現,而且這種焦慮會伴隨人的一生。

孩子從第一次感受到死亡開始,他們就會產生疑問和不解,比如寵物或者親人的離開。有的孩子會問,有的孩子會保持沉默,但是大多數的父母會避而不談,或是講一些關於天堂的故事來安慰孩子。

這樣孩子的死亡焦慮就會被壓在無意識之下,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會大規模的爆發。很多青少年會從這個時候又開始思考死亡,他們會想法處理死亡焦慮。比如玩暴力電子遊戲、看恐怖電影,做冒險的運動等。

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成家立業工作等消耗了他們的精力,死亡焦慮會被隱藏起來,但是當孩子長大之後,或者他們的父母離世之後,死亡焦慮就會爆發。就像高亞麟曾經說過:“父母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一道牆”當父母離開後,這些中年人再也沒法對死亡視而不見了。

不管是哪個年齡階段,我們都能很輕鬆的感受到“死亡”,因為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能提醒我們看到“死亡”。比如寵物的離開、祖父母的離開、新聞裡面每天的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等,時刻在提醒著我們,死亡就在我們身邊,像睡眠一樣平常。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其實,死亡和睡眠在希臘文中是一堆孿生詞。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認為:我們還通過“遺忘”提前體味了死亡。他說: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讓你丟失未來,而在於讓你沒有了過去。實際上,遺忘是死亡的一種形式,貫穿於整個人生。

死亡焦慮分為兩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焦慮很容易識別,隨時都害怕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讓人感到痛苦,這種屬於外顯的死亡焦慮。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種焦慮很隱秘,它潛伏在其他症狀背後,不容易被察覺,屬於隱秘的死亡焦慮。他們人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在怕什麼,但每天都很緊張,很焦慮,很不安。

死亡恐懼被那些經過偽裝、改頭換面呈現出來的表面現象所取代,如狂熱的宗教信仰、痴迷於累積財富以及盲目追求名望等,因為這些都可以提供給人們所謂的“不朽”

歐文認為隱秘的死亡焦慮還可能會以其他的方式呈現,夢就是一個死亡焦慮肆意表達的地方。他認為每一個噩夢都是死亡焦慮表達的結果。從高處墜落,或者被追殺的夢,正在死去或已死掉的夢都是死亡恐懼的表達。

識別出死亡恐懼是征服的開始,識別到自己的死亡焦慮之後,不要害怕,要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並敢於直視它。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02 通過覺醒體驗喚起真正的自我

覺醒體驗是什麼呢?引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理念:非本真存在和本真存在來說。非本真存在就是沉溺在稍縱即逝的東西里,比如金錢、地位、美貌;而本真存在是你清楚的意識到存在和死亡,從而更多的投入到充滿意義和自我實現的人生中去。

亞隆認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只看到短暫的當下,沉浸在追求一些名利等虛妄的東西,陷於忙忙碌碌日常瑣碎裡糾纏,漸漸的忘記了自己的初心,也漸漸的忘記死亡。而覺醒體驗把人從日常瑣事中拉到本真存在中,讓人再度思考人生的意義,這種體驗可以引發人的重要改變。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話:

每次當他遇到麻煩時總是選擇逃之夭夭。現在,他的感覺就好像一個人正在安安穩穩地過橋,卻突然發現橋斷了,橋下是無底的深淵。可怕的是,那深淵才是生命本身,斷裂的橋只不過是他一直以來生活於其中的虛假世界。

作者在書中講到這樣一個諮詢者:75歲的艾麗斯因丈夫去世痛苦不已,辦完葬禮後她變得特別擔心,總是擔心會有歹徒闖進來傷害她,但其實她丈夫已經老年痴呆多年,生前也並沒有能力保護她。

後來經過諮詢發現,原來她擔心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她害怕下一個死亡的就是她,丈夫的離開讓她直面死亡了。覺醒的過程並不容易,即便是想通了,身處其中也是很艱難的。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一般情況下,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夠引發覺醒體驗,比如身邊的親人離開、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親密關係的破裂、重大的創傷如遭遇車禍等、還有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如退休、子女成年等。

這些時刻我們的心理會變得脆弱,人在脆弱的時候,更容易感到恐懼,這時候,死亡恐懼就會侵襲我們,就跟人的免疫力下降的釋時候容易生病是一個道理。另外就是這些經歷會讓人感受到悲痛和喪失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常常會讓人覺醒,讓人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存在。

但是如果每個人只有在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才覺醒,那會不會太晚了呢?這樣我們的人生豈不是會有很多遺憾,如何減少遺憾呢,那就是提前覺醒。

這個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你的人生也一樣,如果一直依靠外力因素來督促你,那麼註定不會有什麼改善。只有自己主動去努力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你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03 向死而生,征服死亡恐懼

很多不願意面對死亡的人常常通過否認、轉移或者替代等方法來減輕死亡恐懼。有些人終日被噩夢折磨,有些人則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限制,有些人則無休止地追求新鮮刺激、性、財富和權力。

他們也許在很小的時候就已頻繁地接觸過死亡,也許在家裡未曾感受過關愛、照顧和安全,也許非常孤獨,從來沒有和別人分享過內心隱秘的死亡焦慮。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那麼到底如何征服死亡焦慮和恐懼呢?歐文亞隆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個法寶:

第一個就是與他人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孤獨:一種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獨;一種是存在的孤獨。

前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那是一種與他人隔絕的痛苦,這種孤獨通常與害怕親密、擔心被拒絕、感覺害羞或是不值得被愛聯繫在一起,為我們每個人所熟知。 這種孤獨毫無疑問伴隨著恐懼,正如威廉·詹姆士在一個世紀前所寫的: “如果可能的話,沒有什麼懲罰比讓一個人脫離社會,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殘酷了。”

第三種孤獨,即存在的孤獨,這種孤獨更加深刻,它來自於每個人與他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道鴻溝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被扔到這個世界上獨自存在、獨自離開,另一方面來自於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裡。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以不同的方式體驗著人際孤獨,但是存在孤獨只有在老了,臨近死亡了才會強烈地感受到。

孤獨也是死亡恐懼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常常用“孤獨終老”來詛咒那些做了壞事的人,可見,孤獨終老是很多人都恐懼的事情。

而親密關係,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這種恐懼。無論是給家人、朋友還是愛人,他們的關愛和支持,可以帶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感受到被需要,同時也會讓我們感受到安全感,這些都是我們對抗死亡恐懼的勇氣。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二個法寶就是波動影響

歐文亞隆認為,如何應對死亡恐懼,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當別人與我們分享他的死亡恐懼,我們可以為他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不要讓他因為表達恐懼而感到羞愧。告訴他,我們都要面對死亡,在這一-點上並無差別,所以你感覺害怕的時候並不是孤單的。

這種人與人之間對於應對死亡恐懼的相互影響,就是波動影響,它指的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名人,你對周圍的人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會傳播,它的效力甚至遠遠大於我們自己的想象。

就像作者在書中講到的巴巴拉的經歷,她多年一直被死亡焦慮困擾著,直到發生了兩件事,她的焦慮明顯降低了。

第一件事就是她參加了中學同學會,這是她三十年來第一次參加。期間有人衝過來突然緊緊的抱住了她,並且非常激動地感謝她。面對這個人的感謝,巴巴拉很詫異,她沒想到自己十幾歲時的建議竟然對同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第二件事是巴巴拉母親的葬禮,她發現參加母親葬禮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母親的影子,她想起了母親曾經對她說過的話:“你要認識一個人就要從她的朋友中去找她的影子。”在這一刻,巴巴拉感受到了波動影響的魅力。

波動影響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捐獻器官。歐文就接受過眼角膜移植,若沒有幾十年前這位陌生人的捐贈,我們會少看到很多歐文精妙的作品,在此感謝這位陌生人!除此之外,生兒育女、創作、進行基礎科學研究、教育、推動某領域長足進步等都是波動影響的方式。

《直視驕陽》: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三個法寶就是:發現你自己的智慧

這本書並不是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它只是幫助我們認識到死亡恐懼的存在,把我們從逃避中拉回來,讓我們正面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

對於如何克服這種恐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的。只有通過自己的智慧征服了死亡恐懼,才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

如何發現自己的智慧呢?歐文亞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當你遇到一個讓你非常困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問題時,你可以通過換位思考來尋找答案。嘗試把這個問題放到你的朋友或者愛人身上,假設他遇到了和你一樣的問題,你會如何告訴他?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我們自己身處其中的時候,會變得迷茫,但是當我們和問題保持一定距離的時候,就會豁然開朗,征服死亡恐懼也是一樣。

尼采曾經說過:“人一定要學會從遠處觀看自己。”當你陷入迷茫痛苦的時候,嘗試把自己從那些問題中剝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