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流程圖看明白就明白為何統計口徑方法做出調整?

診斷流程圖看明白就明白為何統計口徑方法做出調整?

這個圖肯定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其實如果把整個流程診斷過程發生的變化梳理一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統計口徑方法做出了調整,這其中並沒有什麼刻意的行為,是隨著整個對新冠的不斷了解,醫療資源的逐步到位而做出的動態的調整,這樣的優化之後,我們將真正的接近於數據世界裡真正新冠的影響;

第一大戰役的主要目標就是控制傳播,切斷一切關聯,沒有人口流動,沒有人口接觸,就沒有傷害,大幅度的降低傳染R0係數,這一階段到正月十五已經看到了明顯的成效,現在面臨著經濟和防疫之間的兩難選擇,一些城市權衡的基礎上開始逐步的放鬆人口流動和產業復工,當然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畢竟如果由此再次造成傳播,那付出的代價更是得不償失

“潛藏的感染不等於密切接觸數量,密切接觸數量不等於醫院接診數量,接診數量不等於疑似數量;傳播控制層面的數據統計意義不大,核心的是控制傳播途徑,這就是第一階段戰役的核心任務;”

現在是第二階段的優化,當然最讓大家直觀感受的就是當下湖北目前統計數據的變化,我繪製了兩張前後比較的流程變化和調整,不是很專業的醫生,但僅供大家可以參考;

這種統計數據的變化的核心原因是隨著我們對於新冠的深入瞭解,其特點和特性越來越熟知之後,做出的醫療診斷的調整,同時隨著湖北注入了大量的醫療救助資源(醫生,護士,防護設備,診斷設備,試劑)整個診斷流程得到優化,先前資源不足情況得到大規模緩解後,使得未來的數據更貼近真實情況,這一點無比重要;

诊断流程图看明白就明白为何统计口径方法做出调整?
  • 之前醫療資源不足,醫院就診不能夠及時的轉化為接診,這中間候診的比例就很大,當然也有一些人選擇回家自我隔離,也造成了一些院外死亡,再次傳播等現象;

  • 統計數據中疑似病例指的是到醫院接診,而不是醫院就診,所以這根很多人一種錯覺;

  • 隨著目前醫療救助資源的補充,醫院擴建,病床到位,接診大比例上升,伴隨著也是疑似病例的上升,這一階段候診的矛盾開始變小;

  • 疑似病例接診後臨床診斷之後並不作為確診,其中臨床診斷中CT的檢測需要等待,資源不足,從疑似到確診還需要一段時間,當然這段時間裡面還有臨床診斷階段就死亡了,沒有確診死亡並不計入到新冠死亡率中;

  • 臨床診斷後早期採取的是核酸測試陽性,經過病原學確診後,轉為確診數據,陰性的則排除在確診數據之外,這一階段疑似數據粗略等於確診數據+未確診死亡+排除

  • 確診後,治癒的是新冠治癒,確診死亡的是新冠死亡;

诊断流程图看明白就明白为何统计口径方法做出调整?

在對新冠越來越瞭解的情況下發現,核酸檢測有很大的遺漏性,新冠不一定在上呼吸道有表現,試劑檢測就有了很大的問題,也同時發現很多人並不一定核酸檢測是陽性,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來自抗體檢測,那是100%的,但是目前新冠抗體還沒有開發出來,在實際工作中最終覺得前面臨床檢測中肺部CT檢測白化是更好的方法;調整目前的口徑之後的關係就比較明確了,如圖:

诊断流程图看明白就明白为何统计口径方法做出调整?
  • 第一,疑似數據隨著醫療資源的大幅度到位,疑似數據中候診和接診之間的遺漏會越來越少,

  • 第二,理解流程變化後,新增以後就不僅僅是疑似轉化,也包括了直接就診當場ct臨床確診的

  • 一些特診出現後就診將可以得到很快的確診,臨床診斷就可以很快,這後面會導致疑似數據會越來越少,但這並不是說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要看確診數據,因為很多就診可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就診,當場確診,這樣很多傳播途徑發現將直接轉為確診,而跳過疑似統計;

  • 這樣後面的死亡率也會更貼近真實的死亡率,會減少很多的遺漏,未接診死亡,未確診死亡的比例都會大幅度減少;

隨著整個對新冠的不斷了解,醫療資源的逐步到位而做出的動態的調整,這樣的優化之後,我們將真正的接近於數據世界裡真正新冠的影響;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