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不是给孩子读的,父母才需要深入品读

最近由于疫情的肆虐,很多学校都推迟了开学时间。假期的延长,让很多孩子有了大量的阅读时间。让孩子读什么好呢?估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像囤儿小时候给注入的印象一样——名著呗!人家都被公认为名著了,那一定是very very good哒。孩子读了名著,那一定会收获多多,赢在起跑线上滴。

其实,囤儿的亲身体会是,<strong>这种贪图名著的想法是错的。每个年龄段有适合其阅历的读物。人类文明史所诞生的名著,大多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才能读懂。小孩子读名著,除了获得一枚“看过名著”的虚拟勋章之外,果真有什么更大的收获吗?

说到这儿,囤儿有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世界名著推荐。如果再有家长逼着孩子读名著的话,孩子们就用这本书给怼回去吧。这就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 Bird )。

名著不是给孩子读的,父母才需要深入品读

<strong>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家长读它所获取的价值远大于孩子读,并且如果家长能品读出其精髓的话,可以大大反哺到家庭教育之中。换句话说,看过《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家长再去带孩子,其家教优势必然大大提升。

估计很多人听说过甚至看过本书改编的电影。毕竟同名电影的影史地位非常高,不仅获奖很多而且入选了很多电影学院的教材。不过<strong>即便您看过电影版,也丝毫不折损阅读文字原著的必要性。故事上的截取和视角上的改换,令电影版无法还原曾获年度普利策奖的原著的全部价值。

名著不是给孩子读的,父母才需要深入品读

同名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

小说版《杀死一只知更鸟》以第一人称著成,叙述者为电影版主人公阿蒂克斯·芬奇的小女儿斯库特。由于斯库特刚上小学,且性格顽皮好斗,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本书乃儿童读物。实则不然。虽然叙述口吻是小孩子斯库特,但是作者重点给出的是她观察的成人世界。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strong>斯库特的这个观察经历了一个由无至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而引导这个过程一步步实现的,正是她的父亲阿蒂克斯。

于是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斯库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三观的形成,对社会的认知是你家孩子也必然经历的过程。左右她成长方向的最大力量,是她的父亲,以及其他关系比较近的大人(保姆、邻居等)。斯库特之所以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回避弯路避免岔路,在心智成熟的同时还能保持善良、诚实、勇敢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也都是因为阿蒂克斯自身的品行以及对斯库特无形中进行的品行教育。

名著不是给孩子读的,父母才需要深入品读

饱含智慧的文字

也就是说,孩子自身是无法通过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而成为斯库特或哈珀·李的。但是,<strong>家长可以通过深入品读本书,使自己更接近于阿蒂克斯·芬奇,更加优化自己的品行,优化自己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家长先成为阿蒂克斯,你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斯库特,甚至成为哈珀·李。

当然了,这种世界名著可不能用所谓的什么量子波动速度法。<strong>只有细细品读,将其中的智慧与自己的观察常做对比,才能将其变成自己的智慧。囤儿在文章最后,就抛砖引玉地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吧——“心智正常的人从不会为他们的才能骄傲。”看懂这句话,你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黄霄云在《歌手 当打之年》第一期里奇袭毛不易的行为,会被大众那么唾弃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