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時,攻打的敵人是誰?

歪妹兒侃動漫


這個問題難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蘭的敵人是誰,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蘭是什麼人。她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的人。

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是民間文學的創造的藝術形象。隨著膾炙人口的《木蘭辭》,女英雄花木蘭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蘭辭》中的詩句,現在我還能隨口背誦。

那麼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木蘭辭》中有一些線索。

第一,《木蘭詩》最早見於南朝陳代。由此可知,花木蘭不會晚於南朝陳代。另外,唐朝大詩人杜牧,曾專門寫詩頌揚花木蘭。也從側面證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家喻戶曉。

第二,花木蘭從軍,是因為她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職業軍人,士兵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其特點是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府兵不納稅不納糧,但必須自備武器,勤練武藝,隨時準備聽後徵調,出征打仗。類似於明朝的軍戶。

花木蘭她們家就是軍戶。她父親是府兵。所以徵兵的“軍書”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花木蘭替父從軍,第一件事情就是購買戰馬和馬鞍馬鞭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什麼不買刀劍、弓弩、盔甲?因為她們家裡本來就有。

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們知道,府兵制府兵制從西魏開始,到唐朝中期結束。

所以,花木蘭肯定是這個時間段的人。

第三,從“可汗”這個稱呼看,木蘭應該是北魏人。

“可汗大點兵”。很明顯,漢族人不會把自己的皇帝稱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蘭的國家很可能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蘭極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蘭的身世,她的敵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斷了。

線索還是來自《木蘭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從這一段敘述可以看出,花木蘭的家在黃河以南不遠的地方。騎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過黃河,向北進發,一直到達燕山。敵人是燕山胡騎。

詩中的地名,應該都是藝術加工,並不一定是確切的方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花木蘭是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不是與南朝作戰。因為敵人是“胡騎”嘛。北魏鮮卑族自己就是遊牧民族,但是他們自稱是黃帝后裔,而且已經深度漢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們眼裡自然是胡人了。

那麼在北方草原能夠威脅北魏政權的遊牧民族有哪些呢?

強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鮮卑的奴隸,拓跋猗盧時,柔然首領擺脫鮮卑人的控制,率百餘親信逃到了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征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北魏平城時期,從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勁敵。

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負的,捱打的多了。終於發了脾氣,抄起傢伙跟柔然幹了起來。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柔然猝不及防,大敗。“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魏窮追猛打,“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經過這一番打擊,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與《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蘭是一個勇武的鮮卑族姑娘,她的敵人是北方草原上強悍的柔然人。


上將噯福斯


花木蘭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心也深受人們的讚揚。特別是河南豫劇,常香玉演唱的《花木蘭》唱段更是把花木蘭的形象刻在了人們腦海中。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時期,為背景的,和北魏鄰近的少數民族應該是名叫柔然的。後來在北魏的打擊下,柔然敗了,北魏大勝。所以,如果花木蘭替父充軍的故事是真的話,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戰鬥,攻打的應該是北方的柔然民族。

關於這個柔然民族,古時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它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

關於柔然的起源,《魏書》中說它是東胡和匈奴的後裔,是鮮卑的一支。當然,還有的說是東胡、鮮卑、塞外、雜胡等等諸多不同的說法。

據記載,柔然民族於5世紀至6世紀最強盛,它的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柔然汗國當時經常對北魏邊境進行騷擾,它們越境奪取糧食和物資,在當時亦成了北魏的一大威脅。

兩國後來爆發了戰爭,時間長達20餘年。期間,柔然每年要偷襲北魏邊境。不得已,北魏便發兵北伐,並在邊境屯田和設置軍鎮,駐重兵。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中,曾分道七次進攻柔然。

因此,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時間應該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兩國交戰中。

花木蘭的故事講述的是,當時柔然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也在徵兵名單中。花木蘭想到父親年老體弱,弟弟年紀又小,就決定女扮男裝,冒充弟弟之名,替父從軍。到前線時,忽魏軍正與敵人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花木蘭英勇無比,她一馬當先,殺退敵兵。

後來,她得到了賀元帥的賞識。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花木蘭晉升為將軍。後來,她設計智擒敵酋。元帥準備為木蘭封官進爵,還想把女兒許配給她。木蘭再三推辭,回鄉探親。朝廷後來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親率領眾將,抬著禮物,來見花木蘭力將軍。花木蘭女妝出來相見,人們驚訝不已。花木蘭把從軍經過講述一遍,人們盛讚花木蘭真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D東哥


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是北魏時期,她的父親早年間多次參軍作戰,家中有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從花木蘭替父從軍來看,這說明花木蘭從小就接受過一定的軍事教育,騎馬射箭也有過多年的訓練。



在此時,北魏政權常年面臨遊牧民族柔然的威脅,這些人時常侵略魏朝疆土,為了抵禦襲擾,北魏就需要從國內徵兵前往前線作戰。

實力雄厚的柔然部落

柔然在北魏時期,是一個橫跨現在蒙古地區的龐大的遊牧民族,而且據史料記載,柔然在源頭上與北魏的拓跋同屬一個民族。

曾經有一個投靠北魏的柔然首領對皇帝說到:

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

當時北魏皇帝也同意這個說法,只不過北魏入主了中原,柔然則在草原上發展。

柔然發展壯大之後,一直對北魏侵擾不斷,而北魏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隱患,同樣經常出兵攻打柔然。

最後佔據中原地區的北魏在常年的拉鋸戰中獲得了勝利,柔然實力大損,其內部幾大部落紛紛投奔北魏。

北魏太武皇帝時期,柔然與北魏戰爭頻發

花木蘭所在的時期,正好處於北魏太武皇帝時期,這一段時間,北魏和柔然之間戰爭頻發,為了應對隨時入侵的柔然,北魏皇帝下令每家每戶必須出一名男丁隨軍出征。

而花木蘭的父親已經年老,上了戰場很可能沒法安全的回來,家中的弟弟年紀尚幼,還無法承擔參軍的重任。

因此花木蘭也就開始了她漫長的軍旅生活,隨軍出征,還要前往大漠與遊牧民族大戰,這一去就是十二年,期間的艱辛與磨難可想而知。

等到花木蘭跟隨大軍回到京城,她因為功勳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召見,她不接受任何賞賜,只想回家與家人團聚,從此之後做回一個閨閣女子。


花木蘭的結局分為兩種,一種是拒絕嫁給皇帝而自盡,一種是與軍中一位普通小將領相守一生

根據一些藝術作品記載,花木蘭重歸女兒身之後,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種是她被皇帝看中,要娶她做妃子。

但是花木蘭是個嚮往自由的人,富貴不是她所願,因此拒絕了皇帝,但是皇帝卻直接下旨,花木蘭百般無奈之下自盡而死。

另一種是花木蘭嫁給了和她一起參軍的一個小將領,兩人相守一生,日子過的幸福美滿。


東方大史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終立勳功,成為巾幗英雄的代名詞,她的英雄事蹟被改編成戲劇、影視在民間廣泛傳頌,膾炙人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精忠報國。

那麼花木蘭所要抗擊的入侵者是誰呢?

現在我們就對耳熟能詳的《木蘭詩》剝絲抽繭,進行分析。

《木蘭詩》也叫《木蘭辭》,最早在南朝陳代就廣為流傳,因此可知花木蘭不會晚於陳朝。

《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段話說明木蘭的父親年輕時曾多次出戰,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立馬購買戰馬和馬鞍等,而不是購買刀劍、弓弩、盔甲,表明武器是家中必備,正符合典型的府兵制特點。

所謂府兵制就是軍民異籍、兵農分離、平時耕種、農隙訓練、隨時聽徵,自備武器等。府兵制最早起源於北魏時期,至唐太宗時達到鼎盛,唐玄宗時期廢止。

《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詩中同時將君主稱為“可汗”和“天子”,漢人只稱自己的皇帝為天子。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由鮮卑族所建立,其君主稱為可汗,北魏入主中原漢化之後,其君主開始按照中原的規矩自稱天子。

綜上:從《木蘭詩》的流傳時間、當時的府兵制及對皇帝的稱謂上可是明確得出花木蘭是北魏人。

花木蘭的身世已經清楚,她所抗擊的敵人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拓拔珪建立北魏,成為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巨大威脅來自同樣鮮卑族的柔然汗國。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在5世紀至6世紀達到鼎盛,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東南與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柔然汗國與北魏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持續侵擾北魏邊境,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成為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脅。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從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起十次戰爭。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決定徹底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燾集結30萬大軍兵分兩路討伐柔然汗國,此戰後柔然一蹶不振。

這段歷史與《木蘭詩》裡的“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據一些藝術作品記載,花木蘭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是拒絕嫁給皇帝而自盡,一是與軍中一位普通小將領相守一生。

不管怎樣,花木蘭與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等一起永遠植根於人民心中,成為激勵後代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要花點腦力來分析。

花木蘭替父從軍打的敵人是誰,其實答案就在《木蘭辭》這首敘事詩中。

我們在課本上學到《木蘭辭》時,說其出自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其實,這不是《木蘭辭》的最早出處,早在南朝陳代沙門智匠所編《古今樂錄》一書就提到了《木蘭》一詩。(因此書以失傳,書中有沒有收錄全詩,學術界存在爭議)

不過,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木蘭辭》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

再看詩中內容。

“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稱天子為可汗,首先這不是中原政權的傳統。因為北方少數民族之傳統。

再者,為何一打仗天子就下發均書,而且這軍書裡還都有木蘭老爹的名字?

這是因為木蘭家是軍戶。

軍戶制度,是南北朝時期一直延續到唐朝初年的一種二元戶籍制度。朝廷養不起大量的職業軍隊,就想到了這種方法,把農民分為軍戶和民戶。平時都種地,但是民戶要交很高的稅賦,不過不用服兵役。軍戶則只需繳納一點點稅賦,不過代價是隨時聽從號召去當兵打仗。而且,軍戶民戶是世襲制。所以,木蘭的老爹聽到號召,雖然年紀大也不得不出徵。這,也是木蘭為何要替父從軍的原因所在。

詩中還提到了“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根據這些,我們也能推斷出木蘭替父從軍是北方,當時的北方是北朝。詩中,木蘭是從黃河附近出發,之後一路向北到了黑山,黑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如今叫殺虎山。之後,木蘭又從黑山出發一路向北。

之後,詩中提到了她要征戰的敵人——燕山胡騎。燕山,又叫燕然山,在今蒙古國境內。當時,統治這一帶的是柔然。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後崛起的另一個部落制汗國。屬於鮮卑的一個支別。

柔然的勢力範圍差不多相當於今天蒙古國全境、內蒙一部分、新疆少部分、外加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

柔然與北魏曾長期對立,雙方進行了無數場戰爭,主戰場就是在黑山、燕山一帶。

柔然立國158年(394—552),最後被突厥、高車等國聯合擊敗,王室逃到了北齊避難。柔然各部落從此瓦解,逐漸西遷。

還有一部分遷往內地,與其他民族雜居後逐漸被漢族同化。總之,曾經雄踞一方的柔然帝國,沒用多久就消失了。具有專家考證,如今閭、茹等姓,有一部分就是漢化後的柔然人。


南京老張


花木蘭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其替父從軍的美名更是千古流傳,為世人所歌頌,敬仰!

花木蘭所處時代為南北朝時期,從《木蘭詩》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及得勝歸來後“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推測,花木蘭所屬的國家,應當是一個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此可以推測其為北魏!


而關於花木蘭要對抗的敵人,在《木蘭詩》中同樣有指出“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可見,花木蘭其實是離開中原,渡過黃河,一路向北,到達燕山前線去抵禦敵人!

當時的北魏政權,有兩個主要敵人,一個在其南方,也就是南朝,而另一個就是在其北方的柔然!

很明顯,花木蘭一路向北,是要去抵禦柔然人的入侵,歷史上,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崛起的又一個強大部族!


柔然本是鮮卑別部,鮮卑拓拔部崛起後,意在中原,對草原的控制大不如前,柔然人趁機崛起!

並在之後,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並立的局面,在公元410年到425年左右,柔然的國力達到巔峰時期,對北魏鮮卑政權構成嚴重威脅!

從402至487近80年的時間裡,柔然和北魏發生了20次戰爭,平均四年就會爆發一次戰爭!

可以相信,當初的花木蘭,就曾在燕山前線,與前來入侵的柔然軍隊進行戰鬥,並多次取得戰爭的勝利!

凱旋後的花木蘭受到北魏皇帝的接見,得知花木蘭的女兒之身,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便赦免其欺君之罪,並拒絕皇帝的封賞,而請求回到家鄉孝敬父母!

由此,其美名廣為流。

後來,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這史香


在討論花木蘭的敵人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花木蘭應徵入伍,到底是在為誰打仗?

如果木蘭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對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確了。

首先,《木蘭辭》中同時出現了“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詩句。

木蘭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雙重身份的人,這個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紀的北魏君主。

事實上,早在公元4世紀,可汗一號已存在於慕容廆時期的鮮卑諸部間。在講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銘文》中,更是明確寫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樣,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時,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書·序紀》記“文皇帝,諱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蘭辭》提供的幾處地名,包括“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內蒙古中部,這一地區是北魏與柔然人多次戰爭的主戰場。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規模用兵柔然,是為“可汗大點兵”的實際背景。

除此以外,為了抵禦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圍設有六鎮。花木蘭很有可能就是一位來自六鎮的軍戶女子。

總而言之,花木蘭可能來自北魏六鎮,她替父從軍攻打的對象可能是柔然。


HuiNanHistory


可能是柔然,或者是突厥,也不排除是高句麗或者鐵勒、吐谷渾的可能。

從“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幾句看,木蘭顯然是典型的府兵家庭,甚至有可能是鮮卑血統。

所以木蘭可能是,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早期人士,這段時間,中國北方的主要邊患就是柔然、突厥、高句麗、鐵勒、吐谷渾等。

考慮到“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在家已經能夠自行織布,可見他們家即使是鮮卑血統,也是漢化很深的。再看“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更像是隋唐時期女子裝束。

木蘭抵禦的敵人是突厥的可能性較大。


真正鱷魚不哭


花木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位巾幗女英雄,她替父從軍,上陣殺敵保家衛國。小時候我們都讀過的《木蘭詩》說的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那麼,花木蘭攻打的敵人是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花木蘭所處的是哪一個年代。目前學術界對花木蘭所處的年代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向北大破柔然期間。另一種則是隋恭帝楊侑義寧年間的突厥犯邊。北魏與隋朝,中間正好隔了個南北朝,因此,花木蘭要麼是北魏人,要麼就是隋朝人,只要確定花木蘭所處的朝代,便能知道她當年替父從軍攻打的敵人是誰。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木蘭詩》,對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應該都不陌生,《木蘭詩》也叫《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早在陳朝時期就在南方廣為流傳。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花木蘭所生活的年代不會晚於陳朝,隋朝人的判斷基本可以排除。

《木蘭詩》作為樂府民歌,採用詩歌形式再現了當時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詩歌裡面有兩段話值得我們探討:

一: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二:策勳十二傳,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不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詩》裡面兩次提到了可汗,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前身代國,是由鮮卑族所建立。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作為深度漢化的皇帝,對內稱可汗,對天下,則稱天子。據此,花木蘭因“可汗大點兵”而替父從軍,此可汗,當是北魏皇帝無誤,花木蘭是北魏人,而且家就在黃河邊上。



《木蘭詩》裡面另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樣一段話,這是典型的府兵制,府兵制不同於募兵制,最早起源於北魏時期,典型的特點就是平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府兵制起於南北朝、隋,至唐太宗時達到鼎盛,唐玄宗時期廢止,歷時達200餘年,這同樣能佐證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




北魏,為北朝之一,後分裂成東魏、西魏。五胡亂華,中原板淡,地處北方的鮮卑代國崛起,拓拔珪改國號為魏,北魏在此後統一北方,是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在南北對峙中,始終對南朝形成壓倒性優勢。但是,北魏的最大威脅並不在南朝,而是同樣出自鮮卑族的柔然汗國。

柔然汗國屬於鮮卑別部,與北魏並存,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在北魏還未統一北方之前,柔然便聯合後秦、北燕、北涼等國家共同對付北魏,並持續侵擾北魏邊境,柔然成為北魏穩定後方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即位後,更是對甩都甩不掉的柔然深以為憂,決定徹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燾集結30萬大軍兵分兩路討伐柔然汗國,這一次大破柔然,打的柔然人“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至此,柔然汗國不復存在,北魏解除了後方威脅,得以全力開啟統一北方之戰。




花木蘭是北魏人,家在黃河邊上,《木蘭詩》裡面還出現了“燕山胡騎”這四個字,恰可佐證了花木蘭替父從軍要攻打的敵人正是柔然。柔然與北魏大大小小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花木蘭也許就出現在某一場戰役中。誰說女子不丈夫,花木蘭就是一個巾幗女英雄!


大國布衣


從《木蘭辭》的詩句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關鍵語句,比如說織布、可汗點兵、購買戰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測出,木蘭其實居住於內地的漢化鮮卑婦女。當然,這個木蘭具體姓名,具體所處時代等,並不可考,說不好聽的,木蘭的故事屬於虛構。

因為在男權至上的古典時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點江山以及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榮譽,那是屬於男性的;而女性要麼是賢妻良母要麼是貞潔烈婦,始終都是男性的附屬品,說句不好聽的,古典時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蘭、楊門女將等女性建功立業的情況能出現,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將都不行了,都難當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通過寫幾個傳說中存在現實不存在的女性英雄來嘲諷當權者不夠爺們。這種事在近代也曾經有過,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變後就給常凱申送了一套她穿過的裙子,並表示以我舊時裳,換汝征衣去。

所以,說穿了這種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權社會嘲笑這個天下更無一個是男兒罷了,而且多集中於一個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總是打敗仗的情況下,當然編故事的只會憑藉一時的口舌之快而不會去考慮當時的社會情況。

當然,花木蘭作戰的對象是柔然,歷史上北魏沒少和柔然開打,最後柔然也消逝汙歷史長河當中。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