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前有端午節嗎?端午節的來源是什麼?

我是紅衣教主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流傳了千年。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炎熱的夏季,端午節作為數不多的節日給人們帶來歡樂。

在古代,端午節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端五"、"端陽"、"端陽"、"天中節"、"女兒節"等。道教還有自己的稱呼"地臘節"。不同的名稱,但代表著人們對於這一天同樣的重視。

下面,我們就來簡要了解一下,端午節的來源。

上古時期的歷法

在我國上古時期的歷法,常常以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看到完整的歷法紀年。在以干支紀歲的歷法中,就有"值五曰午"的說法,凡逢五之日都稱午。因此有專家學者著書認為端午的"午"就來源於此。著名學者於省吾認為:在傳統的紀年曆法中,夏代以寅為歲首,夏曆建寅為正月是毫無疑義的。則五月其實為"午月",可以說五月五日最初來源於"午月午日"。

在《史記夏本紀》關於五月的記載是"蓄蘭一為沐浴也"。並且在《大戴禮記》也有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在那時人們認為蘭湯沐浴,可以攘病驅邪、驅瘟。屈原《楚辭》裡,就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

在農曆五月,人們蓄蘭沐浴,清除自己身上的汙濁,以求健康。這大致也是端午風俗的最原始的節日狀態,可以被看作端午節的原型。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人們對於節氣的認識加深,五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很多的一個月份。這大概因為進入夏季,天氣開始燥熱,人們對於炎熱天氣的不耐,甚至引發一些疾病。在文獻《禮記集解》中記載到:"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慾,定心氣。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陰之所成"。由此可以看出端午所在五月,人們身體對於炎熱的天氣產生諸多的不適,由此產生像"掩身,止生色,毋躁"等諸多禁忌。這是上古時期端午節所在五月的風俗。

漢魏時期的端午

漢代時期,在一種特殊的觀念流行開來,就是陰陽五行觀念。

在這時,端午這個節日的時間也從午月午日逐漸向五月五日發展,並且開始漸漸和夏至節氣一樣的重要。與此同時,上古時期,人們對於農曆五月的看法延續到漢代,認為五月是"惡月",所以"避惡"逐漸成為端午的主要內涵,一些相關的避惡手段成為端午的主要活動。在端午的習俗中,出現了五色絲作為佩戴物,寓意避惡。

在漢代以前,許多習俗是作為五月的習俗,而並不是侷限於五月五日。

在漢代,關於這種"避惡"的習俗都集中到五月五日這一天。這可能和當時陰陽五行學說和數術的流行有很大的關係。數字有了陰陽與天地的屬性,如《漢書·律曆志》中記載:"天中之數五,地中之數六"。尤其是在漢武帝以後,"罷黝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始推陰陽,為儒者尊",戰國時代的民間陰陽五行學說在武帝以後取得了官方的認可,而且逐步向民間擴散。

東漢時期的文獻表明,數字已經具有陰陽的屬性,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五屬天屬陽,五月五日陽月陽日重合的時刻,又屬於天地交接,陰陽相爭的時刻,自然很是神秘。就是在這一天的化解禁忌所用物品方面,也與"五"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就漸漸確定了端午的具體時間,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並且在端午的習俗中,五色絲的內涵也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是人口大規模遷徙、不同文化交融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端午作為節日也逐漸被定型。各種不同的習俗也不斷的融合,不僅是南方與北方觀念與習俗的交流和融合,也有端午與夏至習俗的交流和融合。同時,文獻中也出現瞭解釋這些習俗的解釋,並將這些習俗與屈原傳說相聯繫。

另外,與端午有關的其它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說也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端午在這時,不僅僅是一個在夏季"避惡"的時期,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端午產生的傳說

今天的我們,在端午節到來之時,總是會想起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人們也一直認為屈原和端午節的產生有重大的關係。南北朝時期的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中就有關於屈原的故事。

《荊楚歲時記》記載到:"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記載有:"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常苦為蛟龍所竊,以五色絲和株葉縛之"。

屈原,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們都比較熟悉。他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一身抱負卻懷才不遇,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了他。屈原被流放到沉、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據說屈原在寫下《懷沙》之後,於五月五日抱石投入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和緬懷他,相傳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賽龍舟、包粽子。

在歷史傳說中,除了屈原,端午節還和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踐等歷史人物相關。

在《荊楚歲時記》中寫有:"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青,不關屈平。"這些傳說,雖然人物性格不同,有屈原的忠君愛國,曹娥為救父親投江、越王勾踐操練水師,忍辱負重。

這一切都使得端午節承載來更多的文化內涵。


煮酒君


當然有的。在屈原之前,吳越地區已經過端午節了,祭祀的是著名的復仇戰士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人,因全家被楚王所殺逃到吳國,然後憑藉吳國的力量攻破郢都,鞭屍楚王,報了大仇,之後又助吳王夫差打敗越國,伍子胥勸夫差滅掉越國殺死勾踐,夫差不聽,後來還中了勾踐的美人計,越發驕縱淫奢,窮兵黷武,伍子胥屢次勸諫,不但沒有勸動夫差,還招來了殺身之禍,夫差聽信小人之言,要賜死伍子胥。

伍子胥臨死之前,他對家人留下了最後一句遺言。

這句話可以說是春秋歷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句名言,至今讀來仍讓人心魂盪漾,忍不住仰望長天,為之一慟!

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意思是:我死後,你們須在我的墓旁種滿梓樹,等它們長大後就做成棺材,吳亡之後可用來埋葬吳國死難戰士的英靈;再剜下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的軍隊攻入姑蘇滅掉吳國……

夫差聽說了伍子胥的臨終遺言,大發雷霆:“汝一死之後,何能有知?寡人乃天之所生,地之所載,神之所使,誰敢動我!”當即命人將伍子胥的頭砍了下來,掛在東門之上,又將屍體煮爛,裝在一個鴟(chī,吃)夷(古代裝酒的一種袋子,以皮革制)裡,拋入滾滾的錢塘江水之中,並說:“日月炙汝肉,飄風飄汝眼,炎光燒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有何所見?”

二十二年前,伍子胥將自己的前任君主虐屍,二十二年後,伍子胥又被自己的現任君主虐屍。二十二年,歷史又走了一個奇妙的輪迴。

傳說,夫差的侍衛們將伍子胥的屍體拋向江心後,只聽見陣陣可怕的巨響從江中傳來,屍體隨著江流迅速的翻滾,繼而與水融為一體。接著,錢塘江巨浪滔天,蕩激崩岸,彷彿在挑戰著獨裁者的權威,發洩著自己漫天溢海的怨憤。

圖:蘇州伍子胥墓,墓碑上書:“古吳伍員鴟夷藏處”

侍衛們嚇壞了,狼狽奔逃,這件事讓他們幼小的心靈遭受到了永久的傷害。

從此就有人說,伍子胥死後,他的佩劍在其屍體沉沒的江上經常出沒,憤然漂浮於水面,人取之就會生病,丟棄它則馬上就恢復健康。蒙冤之劍,天下至不祥也。

還有人信誓旦旦的說自己看到伍子胥穿著一身素衣,騎著一匹白馬,持一柄長矛,立在數百尺高的錢塘江大潮之中,仰天長嘯,其聲震怒,雷奔電激,蕩漭千里。(唐·杜光庭《錄異記》)

人們說,伍子胥是復仇男神,他就算是死了,靈魂也要繼續復仇,那滔天的巨浪,就是他滔天的怨氣,他要夫差一刻都不能安寧。

怒勢豪聲迸海門,州人傳是子胥魂。
天排雲陣千雷震,地卷銀山萬馬奔。
——米芾《紹聖二年八月十八日觀潮浙江亭》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

——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據《太平御覽》記載,夫差後來果然內心不安,曾經親自率領群臣到江邊致祭。而後吳國人還在今蘇州吳中區的胥口(傳說是伍子胥拋屍入江所在地)為伍子胥建立了祠廟(胥王廟),修建了墓地;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胥江、胥湖、胥山、胥口、胥門、胥溪等等,封他為江神。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為敵國的越國似乎也很敬重伍子胥,越人在西湖邊的一座小山上也修建了一座“伍公廟”,連這座小山也被名為“胥山”或“吳山”,封他英烈王、還封他為鎮壓錢塘潮的潮神,並在廟內寫上這樣的楹聯:“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生為相國,死為濤神。”

民間傳說,伍子胥被投江的這一天即為公元前484年農曆五月五日,正是我們現在端午節的日子。事實上,端午的“端”,就是平反與昭正之意;端的“午”,就是“伍”的通假字;所以“端午節”,原意是人民用以昭雪中國最偉大的復仇戰士伍子胥的日辰。然而不知為何,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端午節竟拋棄了原創者伍子胥,卻開始紀念起楚國的“無暇忠臣”屈原來。

大概是因為伍子胥這樣稜角四出的狂徒,不大招統治者喜歡吧!可惜了,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反叛者的節日,從此生生的變了味道。


千古名將英雄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之一。端為初,午系農曆五月,稱午月,五月五日的節日便稱端午了。

端午節起源有多種說法,紀念屈原投江是較早也較為廣泛的一種。另外,也有說是吳地紀念伍子胥,有說是紀念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有說是紀念沔陽的4位劫富濟貧的豪傑,也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還有的認為是龍的生日,等等,多達8種說法。

端午節系紀念屈原投江則是第一種說法。據傳,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後,見秦國攻陷郢都,憂憤交加,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了汨羅江,以身報國。後人敬仰和懷念他,在端午節,人們投食物於江中,以示讓魚和蛟龍吃而不傷屈原身體。

據《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後,人們用竹筒裝米在每年端午紀念屈原。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個自稱屈原的讀書人,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老所奪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因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後告訴了大家,遂有後來的瑞午節拋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農曆五月五日,常是癘疫發生時節,又逐漸複合了避鬼止瘟、驅邪禳災的社會內容,人們採艾葉、昌蒲和大蒜一起掛於門首,稱"水劍",還有喝雄黃酒,香草燻室,兒童額首塗雄黃,做艾虎(用艾草做成老虎模樣戴在兒童頭上),採草藥煎湯淋浴等,以消災避禍,還有划龍舟等活動。

其中插艾草還另有一說,說是黃巢起義兵臨河南鄧州城下時,遇一婦人攜兩幼子訴苦戰亂,黃巢便對她說,你快回城傳話給窮苦百姓,讓他們在自家門口插上艾草,有這記號,起義軍決不傷害他們。第2天正是五月端午,黃巢率軍攻城後見掛艾草便不入,殺富濟貧,民心大快。此後形成習俗,流傳至今。

有許多關於端午的詩詞記載了古時端午的習俗內容。如餘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詩曰:“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競渡岸旁人掛錦,採芳城上女遺簪。"(唐.殷堯藩)。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宋.黃裳)。

“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竟簫鼓"(明.莊昶《端午食賜粽有感》)。


郭雄333


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傳統中國農事勞動最繁重的月份之一,可就是在這最忙的時間裡,卻有一個重大的節日。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實際上,這種安排最能反映鄉土社會生產、生活的運行特點。五月雖忙,但可以忙裡偷閒,這閒為的是忙,一段忙碌之後,來一個大或小的節日,既是休息,又可以激發勞動熱情

1、端午節名稱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如將一年比一天,歲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許就是後來“五”漸漸通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2、端午節溯源:

1).上古夏至節

聞一多考證,端午之源應該是華夏上古的“夏至節”。而夏至之節是殷歷的新年。殷人以“大火(火星)星昏見南中”的夏曆五月為歲首,正是種黍和收麥之月。殷歷一月即相當於夏曆(今又叫農曆、陰曆)五月。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的兩大節日。可見這個日子的隆重了。

西周至漢代,從周曆、太初曆到三統曆,曆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確定於五月初五,夏至遂與端午分為兩個節日。但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祗節”。《道藏·歲書》:“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2)華夏祭龍日

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的崇拜者,聞一多雲:“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端午本是祭龍的日子。古時五月江河漲水,人們把希望寄託在操縱水的龍的身上,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據聞一多考證,當初有5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一起擇定吉日,以五月的第五個日子為祭祀日。華夏民族的數字崇拜為“1、3、5、7、9”,且疊日為吉日,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總之,祭龍習俗為這一典型華夏傳統佳節中最早且不可或缺的信仰成分。


繆弗陵


每一個節日,其實他的背後,都是文化在起作用。而文化的背後,很顯然是與先人們的生存意識有關。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生存是頭等大事。但是先人們的生存是如此艱難。風雨雷電天貨無情地震水災洪水猛獸,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先人們知道,生命是最渺小的,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推動這個世界的運行是天,而天是決定人的最終命運的終極的力量。這時就形成了宗教。所謂宗教就是有神崇拜。人們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自然界的神靈身上,通過一定的儀式,與神靈對話,通俗點說,就是給神靈好處,讓他們保佑弱小的人類。

這就是好多民俗的文化源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端午節應該是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它是先人們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或者說是一種圖騰崇拜的儀式。

事實上,正是如此。端午節的出現,在屈原投江之前,在我國的南方已經廣泛存在,並形成了習俗。

端午節的出現是和夏至聯繫在一起的。夏至是一年中夏天最長的日子。古人認為,夏至這一天,陰陽之氣爭奪激烈,陽氣達到了頂點,並隨之開始逐漸消退,陰氣上升,直到冬至這一天,陰氣達到頂峰,陽氣開始上升。因此,冬至是最吉祥的,因為在這一天,開始走向萬物萌動的春天,人們的生命也開始生機勃發。而夏至乃至這個五月,都是不吉利的,因為從這一天起,陽氣下降,四季開始走向肅殺的秋天冬天,這也意味著生命走向蒼老。所以,古人認為,這個五月不大好過,因為這個月份是極為不吉利的。漢朝人認為,五月份建造房子主人會變成光頭強,五月份生孩子,生出的男孩子對老爸有威脅,生女孩子就對母親有威脅,所以古人在五月份多有殺嬰的行為。

既然五月份不祥,既然宗教和巫術等行為,是為了給先人們尋找保護自己度過危機的手段,那麼,在整個五月份,驅除瘟疫和威脅自己的鬼神,就成為主要目的。所以,最初的端午節的各種活動,與夏至基本相同,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夏至的習俗和端午節的習俗發生了融合,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端午節與屈原聯繫起來,是在東晉以後的齊梁時代了。著名的散文家吳均的一本書中,說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那個偉大的愛國者最後被憋屈而投江的屈原。這很顯然是出於文人對屈原的尊崇與懷念。事實上,端午節的來源還與其他幾個人有關,比如有人說是紀念伍子胥的,有人說是紀念那個十四歲少女曹娥的,還有人把端午節與寒食節聯繫在一起,說是紀念介子推的。就是這樣的原因,人們總希望把自己尊崇的人與某些固定的儀式聯繫在一起。

上文已經說過,端午節的各種儀式,基本上與驅除瘟疫和祭祀有關。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要用艾草掛在門上,因為,艾草本身有消毒驅蚊的作用;用菖蒲掛在門上,以驅除鬼神,人們要喝雄黃酒,因為蛇怕這個,人們要用五彩絲帶纏在手臂上,也是為了驅邪。

至於吃粽子的習俗,其實源於南方種植的作物。在五月,南方會收穫一種黍,由於粘性大,有利於包裹,人們用草或粽葉包裹之後煮熟食用。而龍舟競渡的行為,則來源於原始的龍的圖騰。

當然,把屈原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讓端午節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形成了數千年來人們紀念屈原的偉大傳統,這個創新,極好極好!


好玩的國學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同地方習俗也不盡相同,包粽子,划龍舟,插艾草等,關於端午的來源縱說紛紜,普遍認為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的,也有說是紀念孝女曹娥,還有的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等等。

端午節起源有多種說法,紀念屈原投江是較早也較為廣泛的一種。另外,也有說是吳地紀念伍子胥,有說是紀念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有說是紀念沔陽的4位劫富濟貧的豪傑,也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還有的認為是龍的生日,等等,多達8種說法。

端午節系紀念屈原投江則是第一種說法。據傳,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後,見秦國攻陷郢都,憂憤交加,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了汨羅江,以身報國。後人敬仰和懷念他,在端午節,人們投食物於江中,以示讓魚和蛟龍吃而不傷屈原身體。

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週處。無論端午節真正的來源是哪一個,都凝聚著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山海經學堂


每年農曆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投身淚羅江,而形成了一個節日。隨後,端午節慢慢演變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影響範圍輻射到了日本韓國等。\r

然而,近些年專家學者考證發現,端午節的來源有諸多疑問,下面摘選三條:(1)屈原這個人存不存在?為何只在《史記》中最先有記載?(2)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3)為何其他六國也吃粽子,紀念楚國屈原有道理嗎?\r

關於端午祭的起源,近代諸多學者都有所考證,比如胡適、聞一多等,但端午節究竟是什麼來源,歷史煙雲遮眼,是非難有定論。或許,通過端午節起源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可以管中窺豹。\r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由此,後人認為端午節最早是紀念介子推的。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清明節。\r

越王勾踐練兵採取的方式是划龍舟,而如今端午划龍舟比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因此有人說,端午這個節日,是為紀念越王勾踐而設立並沿襲的。\r

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週處。\r

無論端午節真正的來源是哪一個,都凝聚著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江蘇靜夜思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推敲一下,爰國詩人屈原是一個受百姓敬仰的詩人,以屈原的知識和為人,是不容我們置疑的,屈原不會把自已的忌日選在民間一個端午節上,那不是屈原所為,作為一個愛國詩人,他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看到了官僚的生活和制度,自已又無力迴天,拯救不了,黎民百姓,以死低抗,以我分析屈原是在端午節前投江的,民間為了紀念屈原把端午節提前到投江之日,包粽子投江讓魚不食屈原之身,賽龍舟來抗議當時的官僚制度,



提到端午節又不得不說下與它有關的人物,屈原,其實早在屈原之前這個節日就有了,而這個節日也並不是為了屈原才誕生的,在當時的楚國的吳越地區流傳的一個節日,是當時吳越民眾在五月初五舉行祭祀的日子,而當時的人們以水中的蛟龍作為他們的圖騰進行祭祀,人們自己會祈禱平安,不受到蛟龍的傷害,在屈原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後,這一天便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幾千年過去了,每年的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卻是為了對屈原的紀念,祭拜和懷念。屈原大約是出生在公元前342年,他是楚國王室宗親,深的當時楚王信任,然而楚國後期朝局動盪,政局不穩,屈原遭到一幫小人陷害,遭到了楚懷王對他的不信任,後來張儀欺楚,導致楚國後來元氣大傷,最終懷王被扣秦國,楚國是內外交困。而後即位的楚頃襄王碌碌無為,在秦軍攻破郢都之後,楚頃襄王倉皇而逃,屈原也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自沉汨羅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最終也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國家,帶著他深深的愛國憂思,帶著殉國的理念離開,留給後人的是那一篇篇華麗的華章。



嚶鳴道史


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有的,在這之前,是沒有過端午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