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吉A王广”

王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一组大夫。1月28日,他作为吉林省援鄂医疗队领队率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医院。工作期间,由于需要身着厚重而紧实的防护服,谁都认不出彼此,他就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了“吉A王广”。2月4日上午,趁着他下夜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记者与他进行了电话连线,听他讲述武汉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记者:目前,您每天的工作流程都是什么样的,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王广:吉林省去的医护人员被分成了7个组,每个组大约有6位医生、6位护士,6个小时一组。疗区里共有50张病床,30多位病人。作为重症科的医生,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查房,了解病情,下达医嘱,全下来大概得两三个小时,每个组不是所有大夫都进入病房,有的在外面清洁区,不需要穿防护服,穿着隔离服就可以,用对讲机彼此沟通,给病人下达医嘱。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在支援武汉之前,院里的工作就十分繁忙,现在又投入到前线的工作中,您的身体能吃得消吗?

王广:还可以。对医护人员来说,常年都是这样的工作强度,尤其是我们重症科,越到假期越忙,可以说这个强度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这一次,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穿脱防护服,穿戴齐整一次就得半个多小时。在这里很大精力花在防护方面,保护好自己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救治更多的人。

记者:每天能按时吃饭吗?伙食怎么样,吃得习惯吗?

王广:按时吃饭是不可能了。我们吃的都是盒饭,驻地服务员每天会按时把盒饭放在走廊固定的地方,我们自己去取,如果不能及时吃上,就用微波炉热一下。这边的伙食安排还是不错的,荤素搭配得很好。

记者:前线医护人员怎样进行防护的,是否到位?

王广:目前,我们所在的医院防护物资还是充足的。尽管都是医护人员,但对防护流程很多人还不是很专业。为了使大家的防护做到位,在组队时就抽调了多个医院的院感(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并成立了感控小组,由他们来指导大家穿脱防护衣、洗手,为大家每天测量体温,进行消毒。按照可以进入病房的防护标准,需要穿5层衣服,戴3层手套、两层口罩,佩戴护目镜。5层衣服包括内衣、自带的手术衣、那里的手术衣、隔离服、防护服。在进行咽试纸检查的时候,也会戴上类似宇航员那样的头盔作为防护。每天工作后回到驻地,大家会按照感控小组的要求去脱衣服、喷洒消毒,用温度稍高的水至少洗澡30分钟,这些做完才能坐下来歇一歇,吃口饭,不管多累,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完成所有程序。因此,我们的防护措施还是很到位的,只要认真把这些防护工作按照流程做好,不会有被传染的风险。

记者:在目前的工作中,医护人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广:有两个问题,一是虽然工作都是平时可以熟练操作的内容,但在戴着3层手套、2层口罩、护目镜的情况下,视觉、触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扎针等平时很简单的小事,现在对护理人员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再有就是为了防止意外暴露,工作中的防护是非常严密的,有的女同志皮肤比较娇嫩,工作时间长,大量出汗,这个过程中,耳朵和鼻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压力性损伤。为了防止这种非战斗性减员,只能将皮肤和口罩、护目镜接触的地方用东西隔离开,减少摩擦。还有就是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对男同志来说还好些,女同志们有的只能穿上纸尿裤。

记者:目前,您所负责的疗区里病人情况怎么样,有治愈的吗?

王广: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患者,大部分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也有很多患者还在积极抢救中。重症患者以中老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既往慢性病史的患者多一些。在这里,治愈出院的标准还是非常严格的,体温得连续三天正常,两次咽试纸测试达到阴性,两次检查中间要间隔24小时以上,肺部的胸片影像学还需要有所吸收。

记者:前线的状态一定是非常紧张的,你们是用什么方式来减压的呢?

王广:由于感控的需要,队友之间回到驻地就基本不见面了,很多的交流都是在穿脱防护服的时候。脱下防护服后每个人脸部都有一道道的印痕,尤其是很多女同志,为了安全把头发也剪短了,跟平时变化很大,大家互相开着玩笑,虽然累也挺开心的。队友们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刚来时还不太适应,为了缓解情绪,大家建立了很多不同的微信群,大家在里面聊聊天,说些互相鼓励的话,过生日不能见面祝福,都是在群里发消息或者发视频表示祝贺,我们说自己是苦中作乐。

记者: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王广:睡觉。

记者:您对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有信心吗?

王广:打赢这场战斗不能只靠喊一句口号,需要全体人民的配合。国家为了这次疫情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人都有义务响应政府的号召,做好自我防护,杜绝聚集,减少外出,及时通报情况,配合隔离。只有做到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斗,我们前方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也才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