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有些担心,但不会退缩”“穿上防护服的我,仿佛变成了‘超人’”“希望明天会更好”……连日来,来自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用一篇篇日记记录下他们在医院救援时的所行所思,字里行间流露的大爱与担当,成为这个寒冬里的一股股暖流,给予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

1月23日 襄阳 “做工作的时候,要记得你是名共产党员!”

我叫杨梦婷,26岁,是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护士。

在隔离区工作第一天,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并没有意识到情况严峻。

病区是全隔离状态,没有家属陪护,里面每一位患者均为病重患者,需要24小时严密观察隔离。

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杨梦婷在隔离病区照顾重症病患。

其中一名32岁的患者,在我还没和他讲具体事项时,他问我:“我可以一个人转院,不要家属来吗?家里有孩子,有人来医院不好。”

还有一名72岁的老人,虽然生活可以自理,但仍然有些步履蹒跚。我刚刚进到病房,他就告诉我:“我一个人可以,不需要家属,所有东西的都收拾好了。”

此时的我内心五味杂陈,不论是患者还是我们医护人员,做的所有选择,第一考虑的都是我们的家人。

一天工作结束,交完班,坐在值班室看家里微信群里一大堆担心我工作危险的讨论。突然想起外婆对我说的一句话:“做工作的时候,要记得你是名共产党员!”

1月24日 长沙 “穿上防护服的我,仿佛变成了‘超人’”

我叫王轶娜,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医生。

经过部署与培训,大年三十早晨,我赶到感染科发热门诊。

因为害怕出错,我不敢贸然从柜子里拿出防护服。因为防护服需求突出,护士长反复提醒不能浪费任何一套。

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这是穿上防护服的王轶娜。(图片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提供)

一步一步、一件一件按流程穿上,可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完全看不出表情。

忘记了穿着防护服的不舒适、长时间戴着N95口罩的憋气,忘记了几个小时没有上厕所、没有喝水。穿上这身防护服,我就变成了‘超人’。

1月25日 武汉 “岳父,您一定能理解我的选择吧!”

我叫王广,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重症监护室医生。

大年初一,医院选派人员参加援鄂医疗队的消息传来,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是救死扶伤,还是“孝”字当先?我把自己的“为难”说给病床上的岳父听。当说到“作为医生,尤其是重症医学医生,前方很需要我”时,意识不太清醒的岳父眼睛眨动了几下。我觉得岳父是在鼓励我舍小家为大家。

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王广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疗区工作,他正准备为入院患者通过咽试纸取样,进行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我刚刚抵达武汉5小时,岳父便离开了人世。得到消息的一刻,我的歉意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虽有遗憾,但不后悔。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守护生命,抗击疫情,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我想,天堂中的岳父会理解和支持我的选择。

1月27日 武汉 “为了节约防护服同事穿上了纸尿裤”

我叫李婉贞,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

1月27日下午,我和同事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主要工作是为病人提供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这是湘雅二医院护士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护理病人。

为了节约防护服,我们在穿上防护服之前都要上厕所,并且少喝水,有的同事干脆穿上了成人纸尿裤再穿防护服,这样可以减少浪费。防护服一旦脱下来就不能再用了,少上一次厕所,就能节约一套,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减少短缺的防护资源损耗。

1月31日 武汉 “希望明天会更好”

我叫马跃明,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师。

入鄂第六天,今天中午隔着窗户看到了阳光,感觉暖暖的。

闺女打开微信,问我为什么总不给她回微信。

闺女说:“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上学前,您能回来吗?”

我说:“真的不知道啊!”

闺女说:“您回来给我发个小礼物吧!”

我说:“当然可以啊!”

一篇篇战“疫”日记里的大爱与担当

工作中的马跃明。

我知道她不是真的想要个礼物,她想让妈妈说到做到,能尽快回去陪她!

今天晚上夜班,我要好好休息,精神饱满地进病房!

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希望武汉慢慢好起来,希望我们每个人健康平安,希望我能早一天回去,陪陪两个小捣蛋鬼……希望明天会更好……(记者:侯文坤 刘芳洲 帅才 赵丹丹 孔祥鑫 林苗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