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有些老人,文化不高,懂的却很多,是怎么做到的?

农友君


村里面确实有这样一些老人,虽然文化不高,甚至可能连书都没有读,但是懂的东西却很多。很多小孩都喜欢跟他粘在一起,听他天南地北地侃大山、吹牛皮。

我已经过世多年的奶奶,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一个人。奶奶年轻的时候,曾在村里担任过小干部,好像是叫村的妇女主席吧。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搬着小板凳,到奶奶的,听她讲故事。奶奶的故事,总是讲也讲不完。即使是同一个故事,第2次讲又有新的不同。我们几个小孩,每次都是听的津津有味的。

我记得听的比较多的,是讲以前一个从小没有父母的农村小男孩,从小被养他你伯父伯母欺压,每天都要派他去干很多农活,但却吃不饱,也睡不好。

后来,小男孩到外面放牛,但又怕被伯父伯母打骂不敢回家了,就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过日子,白天就想办法自己挖一点番薯芋头来充饥,晚上累了困了就任由牛在外面休息,自己就躲到竹根底下睡觉,醒过来了就喝竹叶上的露水……一直到了长大成为小伙子才回村里。

奶奶还跟我们讲起,很多以前土匪进村的故事。我们总是听得一愣一愣的,口水流出来了都不觉得。奶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什么故事都会讲。就这样,在奶奶那些也许是实属乌有的故事陪伴下,我们度过了那些快乐的童年。

这些农村老人,之所以懂的东西那么多,最主要一条就是,阅历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桂农通认为,可归纳为四多:

一是见得多。农村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说实在见过的人情世故,肯定比我们多。

有些老人经历过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经过了民国时期的兵荒马乱,土匪到处有的年代,也经历过了解放后新中国的发展与变迁。

老人经常有一句话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说的就是他丰富的阅历,这是用钱也买不来的。

二是走得远。以前虽然没有那么发达的交通,没有火车,甚至汽车,但有一些老人头脑比较灵活,胆子比较大,经常往外面跑做点小生意,自然就见识比一般人广。

我有一个六伯父就是这样,以前是穿州过省专卖那种阳江火石的。他经常是作者,一两破烂的自行车,带着一个木箱,装着他的工具。

车子骑到哪,他的阳江火石就卖到哪,从广西一直卖到广东,又从广东卖到云南,再从云南回到广西,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才回来。这种有点像走江湖的农村老人,懂得的东西自然会比别人要多得多。

三是聊得杂。阅历丰富的农村老人还有一种,就是经常到街上镇上摆地摊卖东西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地摊前,见过接触过人来人往、各种各样的人。

他们不仅见过的事情很多,而且听到的各种信息消息也会特别多,在他们脑子里有的是讲几天也讲不完的八卦消息。我们旁边人听起来,当然会觉得他东西比我们多。

当然这些农村老人中,有的性格比较外向,很会侃大山,会聊天;也有的人不喜欢张扬,但是一旦他发表意见,总是有一套一套的道理。就是吵架,你也很难赢得了他。因为他最能引经据典,知道的东西比你多。

在这个社会里,人生百态,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这才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社会,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农村生活。你说对吗?


桂农通


是啊,这种现象很是奇怪!

前几年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村委会主任竞选人,他60多岁了,只有初中文化,前前后后在村里村外办过好几个厂子,后来又买下了城里面一个五星级国际酒店。

赚钱了,村里有人撺掇他当村委会主任,他拉起了一干子人马就开始了竞选,令人称奇的不是他的高人气,却是他在竞选中竟然用到了高等数学!

预选的时候,你就是推选候选人阶段,他就用了排列组合和概率论来预测他们这干子人到底有多大的成功把握。作法是五个村委会竞选人包括他自己是村委会主任人选,还有两个村委会副主任人选,两个村委委员人选,他们分头行动,分别拉票。但每个人的拉票会以不不同的标记来反映出来。

比如A是主任,这个每张票上都不能变。B和C是副主任,D和E是委员,B拉的票上的名字序列就是ABCDE,C拉的票则是ACBDE,D拉的票就是ABCED,E拉的票则是ACBED,这样就区分开了个人的拉票能力,从预选结果中就预测了正式选举的胜算把握。

在唱票的环节,他就派人旁听,做了数字统计。结果他们竞选真的成功了!大家都感叹,这些上过大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一招呢,这种既不违法,又科学准确的预测到了选举结果,不得不服啊!

更令人敬佩的是以他当时60多岁的年龄,他会用电脑打字,会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那我们单位上有一些比他小的六零后,上过高中或者大学却不会用电脑!

可见,农村这些老人中也是藏龙卧虎,他们文化不高,没有学历,但是却能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这些本领都是他们在学习中摸索出来的。

这些人虽是个例,却充分表明了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文化!农民群众中藏龙卧虎,高手就在民间!

您认为呢?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高人吗?欢迎留言分享。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仅供说明主题。


村姑说村事


一个人的知识,见识,的确跟文化有关,农村一些文化低,甚至目不识丁的老人,往往要比一些有文化的人眼光要好,心胸要阔。

我想这也许跟家庭环境有关,农村老门旧家的人家,最讲究知理道法,也最重视对小辈人的品德教育。

我们邻村有这么一个老太太,娘家爹是私塾先生,她虽然略识几个字也跟文盲没什么差别,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吧,老太太对她的三子一女的教育很严格,最先从孩子品德入手,“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她家的孩子从来没发生过偷摸拾拿的事。在从前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包括女孩子,也经常鼓励孩子们“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能出头”她家的孩子从不娇养,农忙时节全家老少全下地干活。老太太剪的一手好花,以前农村出嫁闺女,要剪花盖各种陪嫁器皿,自己村里的,还有三乡五里慕名而来的,那时虽然都是无偿帮忙的,老太太一直都是热情招呼上门的乡亲。

因为那时农村人上学识字的少,而老太太的四个子女都因为老太太的远见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有两个还当了干部。并且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孝顺,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让乡亲们羡慕。





乡风乡情


这个我来回答,生在农村,那个村庄都会有那么一些百事通,知晓很多事情,不管是啥事情他好像都知道一些,具体我的观点如下。

1.在农村的老人一般都会集中聚集在一起,没事干的时候打打牌,聊聊天,聊天聊什么?无非就是村子里身边周围的事情,你说一点我说一点,最后就是一个很大的信息群,慢慢的就会了解很多。

2.老人年轻时候的阅历,这种现象也是存在,年轻的时候知识渊博,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多,涉及的领域比较薄广,所以年纪大了,聊天也会彰显出自己知晓很多事情,这跟自己年轻时候学习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3.老人了解的群体又分为群体,有知识领域的,又家常领域的,又有八卦领域的,这种群体那个村落都会有,每天都会聚集在一起,过来过去都是那么几个老人,不管下雨还是天晴,总会在固定的地方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如果你有不知道的信息,问一下这些人,不管是村子里的大小事情都知道一些,这就是农村老人独特的信息圈。








青衫vlog


我是田野小燕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虽然一些农村老人,虽然读的书不多,文化层次也不高,但是他们经验特别丰富,他们经历特别多,就像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面都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其实就说明了他们经验丰富。

在农村,只要年龄大点的,都知道的比较多,年轻人有啥不懂得老年人都会去指导,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般情况下,农村很多好的经验,和东西都一辈一辈传下去了,有的治病土方法都特别管用,所以在农村这种情况很常见,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到是很多东西都知道😊


田野小燕子VLOG


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又是个特殊的单位,在农村除了种地那点时间,剩下的时间早找点事做,找活可不是简单的,需要的工种太杂了,你要想干可又不能保证你会做的就正好有对口的活,上辈人传下来的经验是百艺不防生,也是农村人的习惯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要弄懂的习惯。时间长了也就对事物的观察和解析成习惯了。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老人家了。总之一句话。生活逼的!!!


爱玩


活到老学到到老,经历得多。人心向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向你靠近。自然到老年都会慈眉善目


爆笑四川妹


简单回答:多年的生活积累。


属狗的2


知识的获取不光从书本上获得,还能与他人交流中获得认知。在我们农村有很多老人,从小因为家里条件差,没怎么上过学,但他们知识面很广。这些老人喜欢与他人交流,听广播新闻,还有自己买一些科教类书籍对着字典翻看,掌握科学种田方法。他们所汲取的知识好多都运用到实际行动中。这也许就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态度。知识是越积越多的,只要细心听取,都可获得宝贵的知识财富。


韦昌华987


生活的阅历和平时生活中学习的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