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海古村落

在中國的大陸上有一塊褐色的極地,高山巍峨,湖水瀲灩,草原遼闊,白雲悠然,一縷縷藍色穿流而過,滋潤著這片高天厚土。

黃河在這裡緩步走過,湟水河在這裡奔騰不止,高山峽谷間隆務河淡然穿行,冰川雪峰旁瀾滄江波浪滔滔……

河流孕育著村莊,村莊圍繞著河流。這些村莊在這裡起源,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歷經風雨,見證百年的風雲變幻。裊裊炊煙,小小村落,它們承載著這塊褐色土地上的歷史變遷,承載著這塊土地上代代居民的一生。那些破舊的民居、口口相傳的故事、代代承襲的習俗,都是一部厚重的書,等待著我們翻閱。

從湟水谷地到金色大地,從瑪柯河畔到通天河岸……我們尋訪那些遺落在歲月中的神秘村落,那些載滿文化碎片的古老村落,總能帶給人無盡的遐想。讓我們跟隨文字和圖片,順著青海壯美的大江大河,去探尋古村落的故事。

探访青海古村落
探访青海古村落
探访青海古村落探访青海古村落
探访青海古村落探访青海古村落

傳統村落之 河湟流域篇

本報記者 鍾倩

自古以來,我國從華夏到漢唐,乃至元明清時代,都將黃河流域看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古人心中的黃河源頭聖潔而又遙遠。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和約古宗列盆地源出匯合,像一位雍容高貴的母親款款走在草野與谷地中,在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間形成了史稱“三河間”的廣闊地域。河湟文化便發源於此,構成黃河文明的重要分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個民族在這裡交融共生,形成了燦爛的河湟文化。

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明,在人類邁入文明門檻的時候,以其鮮明的風格和較高的水準興起,並在中國早期文化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河湟文化五千年孕育了千姿百態的傳統村落,它不僅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也是古老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而在城市迅速擴張的現在,傳統村落格局日趨減弱,歷史積澱的民族文化與特色景觀逐漸消失在現代文明的浪潮中。

河湟文化作為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域內文明與域外文明雙向交流擴散、薈萃傳播的橋樑,多彩的民族色彩是其最明顯的特徵,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作為文化載體的傳統村落,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土關村、湟中縣上新莊鎮黑城村、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索卜灘村、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鄉塔加村……一個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彰顯著五千年來各民族碰撞與交融。

河湟地區的傳統村落雖然沒有江南水鄉的靈巧與精緻,沒有中國北方四合院的嚴謹與規整,但卻凝聚著青海高原人民繼承傳統、順應發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無窮智慧。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

獨樹一幟的索卜灘村

本報記者 鍾倩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如果你來到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索卜灘村,就會趕上一次盛大的聚會。

這一天,參會的所有土族群眾都會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飾,特別是年輕的土族婦女,穿上五彩花袖衫,戴上寬邊禮帽,禮帽前邊插上鮮豔的絹花,絹花中間還安放一塊小方鏡子。在這個熱鬧的聚會中,有一個特別的儀式,那就是“撞雞蛋”,這可不是隻屬於小孩子的節目,所有的趕會者都會攜帶熟雞蛋到廟會場地,互相撞擊雞蛋,蛋破者為輸,贏了的剝掉蛋皮吃掉,到廟會結束,剝下的雞蛋皮灑滿會場,白花花一地,故稱“雞蛋會”。

“雞蛋會”會場通常設在村西龍王廟前。神殿前豎立高三丈三的幡杆,用彩紙剪貼成雲紋、水浪樣式的長幡杆,掛在杆頭垂落於地,幡杆上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有一個大饅頭,寓意日月同輝。幡杆上端還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及硬幣等物的布袋,謂之“梁蛋子”。到了傍晚儀式結束的時候,眾人就會圍搶這些獻品,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梁蛋子”者可禳災避禍,化兇為吉。

據當地老人說,“雞蛋會”源於明代嘉靖年間,因一次春天的雹災而舉行的,留下廟會打雞蛋禳災之俗,迄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說這一天打碎很多雞蛋,地上鋪滿白花花的蛋皮,龍王及山神高興了,這一年就不會降落冰雹,莊稼就會豐收。

索卜灘村是土族的發源地之一,這個土族村落距今已經有700餘年的歷史,據記載,元朝時土族的先民就居住在這裡。而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的“雞蛋會”便是這個土族村落別具一格的傳統習俗,索卜灘的特殊文化現象不僅在海東獨樹一幟,在青海也是鳳毛麟角。三月裡萬物化育,是生命季節,相互敲擊雞蛋這樣獨特的風俗也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的敬畏。

感受過了獨特的“雞蛋會”,漫步於這個有上百年曆史的村落,便會看到山泉匯成小溪,從村中環繞而過。樹木鬱鬱蔥蔥,柏樹、松樹、新疆楊栽種在路邊,葉子油亮油亮的,與兩棵古楊樹共同為索卜灘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蔭。婦女、兒童在樹下休憩、說笑、追逐打鬧。

這兩棵楊樹可不一般,它擁有三百多年的樹齡。當地人稱之為“盤龍將軍龍爪”樹。村民們認為它們中的一棵為雄樹,一棵為雌樹。雄樹高大威猛,枝繁葉茂,巨大的根系顯露在地面上,像一隻龍爪緊緊抓握這片土地;雌樹纖細秀麗,多姿蒼翠,雄樹的一枝延伸過去搭在雌樹的頂端樹幹上,似乎相互傾吐愛慕之意。

關於“盤龍將軍龍爪樹”的來歷,索卜灘村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十三世紀初的索卜灘村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灘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部將格日利特帶兵到了今互助縣境內,最後將生命留在了這裡,或許將軍不願離開這片他摯愛的土地,將軍與他的妻子化身這一棵夫妻樹。樹根的龍爪寓意著將軍對這片土地的眷戀,他的部下更是為了寄託對將軍的追思,便將腳步停留了下來,與當地“霍爾人”通婚繁衍生息。後人為了紀念格日利特將軍,便將它們命名為“盤龍將軍龍爪樹”。

而類似於這樣的故事,索卜灘村裡還有很多,閒暇的午後坐在“盤龍將軍龍爪樹”的綠蔭下,可以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上一天。古樹伸展的樹枝如同手臂般將樹下的人們牢牢地守護在懷抱中,那些動人的故事、旖旎的風景、獨特的習俗,穿越百年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便是傳統村落的魅力所在。城鄉街巷,村口田頭,橋邊樹下,農家廳堂,到處都是故事。

白雲深處的百年藏莊——塔加村

本報記者 鍾倩

那是一千多年以前,吐蕃大將阿米仁青加,趕著500峰駱駝,浩浩蕩蕩開到了一篇水草豐茂的地方。從此,紮根這裡生兒育女,繁衍生息。這裡,便是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鄉。據說,阿米仁青加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今天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鄉塔加、白家拉卡和尕洞的祖先。一千多年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讓塔加,這個古老的村落得以浮現在世人眼前。

塔加村是現在為數不多的,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村落之一。2016年,塔加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莊依山而建,呈梯狀遞升,民居錯落有致,選址講究,當地人稱之為“布達拉式”的建築風格。遠觀整個村莊呈扇形環山而居,莊廓形狀有圓有方,依地勢而建,格局緊湊。從底下看層層而上,節節攀升,其型頗為壯觀,是典型的藏地建築群。

塔加村歷經百年的歷史沉澱,至今仍有14座傳統民居。塔加村保存了獨特的藏式傳統民居,走進一所民居,屋內土木結構的迴廊二層四合院頗具特色,俯瞰猶如天井一般。人居於上,貨畜置於下。這樣的建築一來可以節約土地,二來塔加村依山而建,洪水多發,二層的建築可以防止受到洪水的侵襲,最後,採用二層樓建築模式,陽光充足,採光良好。松木結構的傳統二層民居是村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

如果你在藏曆新年來到這裡,就會趕上一次盛大的聚會。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半個月。藏族民眾們在除夕當天身著豔麗的民族服飾,帶上面具,舉行代表辭舊迎新、驅邪降福的“跳神會”。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要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新的一年幸福平安,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等招待客人。

每到正午時分,“盛典”如期舉行。舞臺上不僅有藏族鍋莊舞表演,還有土族吟唱、藏歌彈唱、酒麴表演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周圍村莊的村民都會聚到一起,載歌載舞直到月色傾灑這個西北百年藏莊的山坳間。

而當你盛夏來到塔加,便會看到群山間的藍色花海。時值夏日,馬蘭花開的正豔。放眼望去,那一朵朵、一簇簇美麗的花瓣盛開在綠色的草原上。漫步於塔加村,整潔的鄉間小道,獨具特色的藏族建築,泉水潺潺,陽光透過樹葉投下斑駁,抬頭間早已被眼前美麗芬芳的花海吸引,湛藍的馬蘭花競相開放,風吹來時,花浪起伏,清香沁脾。

這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閉塞的環境讓塔加村保留下來了最原始的樣子。塔加人世居此地,他們認為這裡的每一座高山,每一眼清泉都是造物主的饋贈,因此,千百年來,他們從不濫用和破壞自然萬物。這片土地的人們始終堅持著對傳統的愛護。遠處的高山、眼前的花海、古老的民居, 在這裡,人與自然始終處在和諧的狀態中。

城市的喧囂在不斷蔓延,傳統的習俗也在漸漸被人們淡忘,而在群山深處的塔加,就彷彿時間被按下了暫停鍵,這裡依舊是恬靜而神秘的。當我們真正帶著對大自然最誠摯的膜拜,對傳統習俗最大的尊重,去感受這個百年古村的韻味,或許能夠在這個遺世獨立的村莊,獲得沉澱百年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去擺脫生活的桎梏,給心靈一份愜意與歡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