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是戰國時期士人(平民出生)的代言人,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把秦國的經濟和軍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改革無疑是成功的。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秦國,是韓國,戰國七雄裡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韓國兼併了鄭國後,雖擴充了國土面積,但西有秦,南臨楚,北貼趙,東連魏,使得自己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下風,韓國國君意識到了國家只有國力強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於是法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申不害登場!


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商鞅

申不害生於公元前385年,原先是鄭國京邑人,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後,他就成了韓國人,並且成年後在韓國做了一個不鹹不淡的小官。公元前354年,宅陽面臨魏軍重兵壓近,韓昭侯一籌莫展,朝堂重臣也無人獻計獻策,申不害此時挺身而出,建議韓昭侯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以表敬畏,當面示弱。就這樣,魏國不僅退兵,還與韓國結成了盟友。申不害也藉此機會一躍進了朝堂,成為了為韓昭侯出謀獻策的重臣。當時整個戰國的局勢已經在微妙的改變,最早開始變法的國家不是秦國,而是魏國,其代表人物有韓非子,李悝,結果是非常顯著的,提拔士人,唯才是用,使得魏國的兵力,財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申不害也是法家出身,博學多才,又得韓昭侯的支持,於是韓國也開始實行變法。


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的治國思想剛柔並濟。他的變法是針對戰國局勢和韓國國情而開出的一劑“猛藥”:

在政治上:他先拿韓國三大家族俠氏、公釐和段氏開刀。剝奪了他們原本的權利,拆毀了他們有可能借以起事的堡壘,並沒收其財產來充實國庫。這一舉動不但打擊了舊勢力,也增強了韓國的財力。

在經濟上:申不害對百姓實行鼓勵政策,即就是鼓勵群眾多加地開墾荒地,在荒地上進行種植,提高糧食產量,除此之外,他還鼓勵百姓積極發展手工業,促使發展多元化經濟。

在軍事上:申不害將貴族階層的兵力統一融合起來,將他們納入國家兵力中,對他們進行集訓,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和軍事作戰能力,使韓國軍事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申不害

但是申不害的變法有著一個很大的缺陷,相比起商鞅來說,申不害過於重視“術治”,而“術治”只能強一時強不了萬世。當然這個和當時韓國的形式有關,韓國地處四國中間,且地少人稀,需要擔憂的地方多餘其他六國,所以申不害的術治蘊含很多人的成分,認為國君要有掌握駕馭群臣的“術”,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於職守。

其一曰“操殺生之柄”,即要求君主掌握生殺大權,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權中的獨裁地位,要求臣下絕對服從君主,即“尊君卑臣”。君主要獨斷,要把生殺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大權旁落。具體工作可以交給臣下,國君不必事必恭親。

其二曰“課群臣之能”,則是對群臣進行監督、考查甚至是防範。申不害把法比作稱量物體的權衡,用來考察群臣的行為:“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用“法”來治理國家,用“法”的標準來檢驗官吏的行為,國家才能夠得到治理,官吏的行為才有一個正確的檢驗標準,封建統治秩序才能鞏固。


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韓昭侯

從我們今天流行觀點來說,申不害的“術治”屬於典型的人才管理。而人才管理的結果是“國君一言堂。”因為“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能力,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幸好當時韓昭侯是個“明白人”,還能夠從心所欲地運用“術治”,假設換一個智力稍稍差一些的君主,便有可能危及自身,傷及國家。是以當申不害死後不久,韓國就遭受了大敗;韓昭侯死後不久,韓國在他的兒子韓宣王、韓襄王能力相對較弱的君主領導下,很快走向了頹敗,以至成為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第一個犧牲品,這不能不說是申不害“術”治思想在韓國實踐中的徹底失敗。


戰國術之殤,同為法家流派的申不害,為何實行的變法在韓國失敗了

好基友一輩子

戰國末期的韓非子,總結先人的經驗,把“法”、“術”、“勢”學說的集成一體,系統性的創造出了法家學說。韓非死後,秦始皇嬴政重用他的思想,使得秦國更加強盛,從而滅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可見商鞅和申不害當時能共同為一個國家出謀劃策,集權變法,應該就是最接近理想的狀態,可惜理想就是理想,歷史永遠因為不完美才會有那麼多故事。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喜歡的話請關注小編,每天不定時更文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