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的鍋盔跟方向盤一樣大你們見過嗎

在張家川只要提到鍋盔大家第一印象或許就是楊繼明的歌聲中的樣子;鍋盔像鍋蓋是媽媽的那個味,沒錯我們張家川的鍋盔那是出了名的,也表現了我們張家成人的樸實、善良。話又說回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更新現如今的鍋盔看起來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味道,比以前薄了很多,而且價格上也是漲到了15元一個。

張家川的鍋盔跟方向盤一樣大你們見過嗎

雙城門十字的鍋盔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乾鍋盔,是當地的一種具有特色的麵食。張家川乾麵鍋盔歷史悠久.自晚清以來就很有名,是當地回漢群眾喜歡的特色麵餅。乾麵鍋盔製作源於三國時期。相傳關羽駐軍博望,因缺水欲棄城不守諸葛亮便以錦囊貽之。關羽一看信中寫道:“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如盔,以飼將士。”關羽令炊師如法炮製,果然得盔,大如盾牌食之脆酥可口.香不可言。張家川鍋盔整體呈圓形,大而厚,直徑尺許,厚1寸有餘,重量有1斤、2斤、3斤不等。其特點是:厚大如盾.顏色黃亮,香味醇厚.外幹內軟,人口酥脆,口感耐嚼,百吃不厭,久不變味,不易破碎適宜長途攜帶是出門旅遊.饋贈友人的佳品。據傳,俄商古寶財洋行的古斯特夫在張家川從事毛皮生意期間,特別喜食鍋盔臨走時帶了一個裝在箱子裡忘記食用遠渡重洋,回家後翻出.仍然香酥如初。

張家川的鍋盔跟方向盤一樣大你們見過嗎

張家川乾麵鍋簽有著特有的製作工藝將大量乾麵加入一定比例的鹼水、調和成麵糰探入發好的麵糰,然後再添入大量千面。用堅硬、光滑、沉重的本頭槓子反覆揉壓,直到將乾麵團壓成綢子一樣綿軟再切成1斤、2斤或3斤的面劑子.擀成圓餅狀,抹上清油,撒上少許鹽和胡椒、苦豆、薑黃等佐料,再將麵餅捲起來,豎立壓制成小圓形,用木槓子擀壓成厚而大的圓餅形,並在上面用乾淨的梳齒等工具精心旋出花紋圖案.抹少許清油,上鏊烘烤。烙制鍋盔用專門的鏊,這種鏊有上下兩層,最底下一層煤火,上面一層烤饃的鍋面,這層鍋面上又是一層煤火,最上面又有一層烤饃的鍋面,總共有四層。首先將擀壓好的麵餅放在最上面的鍋面上,等面併兩邊烤出了顏色和花紋後再放入下面一層鍋面烤制,這樣饃的上下兩面都是煤火,受熱均勻,烤製出的鍋盔顏色亮黃,表皮酥脆,有嚼勁,有餘味,又香又酥,回味無窮。

張家川的鍋盔跟方向盤一樣大你們見過嗎

據調查,張家川鎮、龍山鎮從事製作鍋盔的有150家左右,每逢集日,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形如盾牌的鍋盔出售。比較有名的有張家川鎮東關老魏家、老鐵家、西關海家、何利舍家的鍋盔,他們都是祖傳經營,有一套製作鍋盔的成功秘方,長期以來一直被譽為上品備受消費者青睞。

眼下疫情當前想吃一口鍋盔卻成了奢望,大街上門市除了超市等日用品店,其他都處於關閉狀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度難過。

本內容由《農村牧羊人趙強》原創發佈,轉發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