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今天和张先生吵了一架。

作为两枚势单力薄的北漂,我俩早已在相濡以沫的相互寄生模式中,培养出恰如其分的默契。以及,年近四十,状态上多少有些接近不惑了,大家都不太轻易动用情绪。

但是今天,气氛闹得很不愉快。

原因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这八个字,大家都很熟悉了吧。

此次疫情,日本向中国捐赠了一批防护用品,箱子上就写着这句话。经过一系列转发,很快刷爆朋友圈,还引发了一波“一样是打气,人家会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就只会喊’中国加油、武汉不哭‘”的吐槽。

还有各种调侃。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网络嘛,就是一阵风一阵风地刮,来得快去得也快。

可是没想到,这股风刮到了我们家。

苹果同学的寒假作业,其中有一部分是背唐诗。

中午他正在背着唐诗,在家办公的张先生忽然兴致大发,跑来要给苹果同学讲一讲“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不知道怎么就跑到了《满江红》,非让孩子背下来。

讲真,我们这种平常很难凑齐的三口之家,这一次集体宅家也算是福利了。听到他给孩子讲“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种美好的东西,感觉很幸福。

所以,他再三再四地跟孩子说,“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精髓,人家外国人都能熟练运用,我们却只会很苍白地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时,虽然听着很刺耳,但我还是忍了。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谁能想到,他晚上特意从微信删发给我一段聊天记录,是他某个诗社群的群聊天。

大致意思是:

假如不读书,你连捐款的留言都写不过人家。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人民日报:武汉加油。

中央电视台:武汉不哭。


甚至还有日本小县城口罩断货的诗意表达,和中国广大农村的标语对比。

然后感慨,中国真需要“文化“啊!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发过来之后,大概是看我没回复也没说话吧,他一脸挑衅地问我,“你怎么看?“

我说,“第一,捐赠物品上的留言,是写给前线人员看的。这种不常用的诗,虽然很美,但是就连很多写作的都要查阅了才能懂,前线人员看到,难道要脱下防护服,拿起手机查一查它什么意思?但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看一眼,士气就来了!

第二,就算我们真的写不出风月同天,也不应该自己人把自己人鄙视成这样!”

他咬着牙听我说完,又挤出一句,“你看看人家一个小卖店的公告都是诗歌,我们呢?什么呀都是!”

“你说是什么呀!你写句那样的诗放村里,村里人看得懂吗?”

……

话不投机半句多,没两分钟,枪战就结束了。

我十分不想理他。

他也是一副怀疑人生的样子,内心戏大概是:我怎么娶了这么个莽妇!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中国古代的诗歌,真的很美,很美!美到让人心醉!身为写作者,我常常在那些美好的词句面前,惭愧到绝望。

可是,这并不代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样的口号,就是苍白的。要知道,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在该直白的时候玩弄风雅,不是降维打击,是不合时宜。别人可以说风月同天,而我们,更应该喊加油!

这更加不代表,喊出加油的中国人,就比吟出诗句的外国人低人一等;

更更加不代表,中国人就可以因此自己鄙夷自己!

这的确是一场全民反省。

但,反省就只是反省,它不该带着那么多的攻击情绪。

“拾遗”推出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小学课本不及过去的美好,这是国民中文能力退化的原因之一。

看完之后,像上了一课,深感认同。

可惜我没有那么深层次的认知,也没有那么大的格局,只能将个体的经历作为背景,去思考眼下的问题。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背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可是现在,估计有相当一部分人跟我一样,忘得只剩下“鹅鹅鹅”和“锄禾日当午”。

为什么?

因为我们从来都是机械地去背,几乎没想过为什么背,也没去体会其中美好。

我们的上一代,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在我求学的阶段,身边大人几乎都在忙着赚钱,养活家人。

我们的家长,很多没受过良好的教育,自然是不懂诗的,他们懂得的最大道理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好,未来才有出路。

我们的老师,虽说从事教育行业。但对他们来说,比起中文之美,更重要的是学生考好。而且,他们本身受到的教育,也是那么的局限。

家长让我们读书,老师逼我们背诗,我们忙忙碌碌学了这么多年,最终却说不出一句“风月同天”,只会喊“中国加油”。

在这整个系统中,有谁错了吗?

没有。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我们已经得到了上一代人能给的,最好的一切。

我们应当感恩,还不是抨击。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不站队,不带情绪,只客观地说。

有时候看日剧韩剧,我也很钦羡。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似乎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尤其是老人),一样过着平凡的小日子,但很多时候,他们随随便便说出一句话,都像是一句送给普通人的至理名言。

即使一样是穷人,也并不会呈现出过多的抱怨。

它并不只出现在某一部作品中,而是很常见。足以说明,这是他们文化中的一个特征。

同样是生活,他们似乎对生活,投注了更多的情感、敬重和思考。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即使很贫穷,很倒霉,但他仍然会对他捕的那条鱼,有敬意、有愧疚,这也是一种厚度。

而我们身处的环境,似乎更加浮躁、直白。

在某个物质水平线以下,大家的主题几乎毫无二致:活着,然后在物质上活得更好。

尽管如此,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该被指责半句。

因为我们所处的阶段,就是这样。

在很多人眼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蝇营狗苟”的,可是我们要知道,是那些贫穷、困苦的记忆束缚着他们,让他们无力去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度。

“多可耻啊!我们只会说中国加油、武汉不哭!”

然而我们的国家,不会一直如此。

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了父母,我们已经有了下一代。

身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已经看到了中文的没落,认识到了文化水平的差距,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惭愧,内心也有发展的动力!

所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我们的全民觉察,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是中文复兴的起点。

也是我们的民族,变得美好、变得深沉的起点。

告诉我们的孩子,读诗背词,从来都不是为了考得更好。

而是因为,在我们的土地上,曾经有那么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大笔瑰丽的财富。我们引以为荣,并且将传承当做己任。

告诉我们的孩子,唐诗很美,宋词很美,中文很美。它的美,在字眼,也在筋骨。

要用大脑去理解,也要用一颗爱中文、爱生活的心去体悟。

等到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坚,该喊加油时,大家都很大声,没人会因此被嘲笑。

但与此同时,大家心中,各有各的诗,各有各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