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心里有一件事就会焦虑不安,而有的人心里有多件事却能应对自如?

和平天下v


其实我自己一开始是属于心理有一点事情就会焦虑不安的那种,总想马上要个结果,了结了心理才能安心。尤其是工作上面的事情。我的老公是属于第二种类型的,他工作是项目经理,带着程序员们进行开发,每天要应对无数的事情。回到家我听他接工作电话都感觉自己一个头两个大,想自己如果要是遇到这种事情一定会抗不下去,辞职的。于是就跟他讨教怎么才可以让自己变得心理如此强大。他简单的跟我说了句,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呗,发愁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要是同时遇到几个,要考虑轻重缓急,同时还给我介绍了四象限法则:

第一象限是重要而紧急的事物,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物,第三象限是紧急不重要的事物,第四象限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物。自己一定要具有这种规划手头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

自己分清楚目前手头上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到第一象限,也就是重要而紧急的事物上。比如一个公司的领导人面临4件事情:1、参加一个关系公司发展的的商业谈判。2、公司主营业务之外还可能发展的其他业务与高管研讨。3、好久不见的同学来拜访就在楼下(以前关系不是很铁,属于一般,事先没预约好)。4、想找朋友玩王者荣耀。那我们看一下怎么划分这四件事情,很显然第一件事情是属于第一象限的,关系公司发展是又紧急又重要的;第二件事情是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外业的经营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了的,但发展的好会让公司更上一层楼的;第三件事情是属于紧急不重要的,因为不是很铁的关系,如果先处理这件事情会占用很长时间且是满足他人的期望值;第四件事情是属于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而且会花费大量时间,一旦陷会着迷,所以要远离第四象限的事情。以上仅此个人观点。


三口之家的阳光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经营一个小企业,因产品积压造成资金紧张,他向亲戚借了四万块钱,没想到却失盗了。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我去看他,只见他谈笑自若,井井有条地安排厂里事务。我怀疑自己听到假消息了,就问:听说你的钱被人偷了?他说:是啊,也怪我粗心,把刚提来的现金忘在办公室里,夜里被人偷去了。我问:你报警了吗?他说:报了,希望很渺茫。我不解地问:好不容易筹点钱,又被人偷去了,厂里产品又积压,你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呢?他说:我见到人就哭,这钱能找回来吗?我说:理是这个理,可是,当前困难怎么办?他说:本来就困难,需要我冷静下来想办法,如果我心急如焚,整天焦虑不安,不更坏事吗。

他接着给我讲了一件事,他说:我有个邻居,儿子倒车时,不小心撞死了一个小孩,他父母听到消息之后,骑着一辆三轮车去探望,由于心慌意乱,一头栽在路边沟里,摔成了重伤,万幸地是,被人发现早,送到医院之后,才保住了一条命。不但帮不上儿子的忙,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麻烦。还有一个邻居,老两口在家,被人骗去几百块钱,老俩口疼的几天几夜吃不下去饭,睡不着觉,结果,大病一场,花了几千块钱。

说到这里,他说:俗话说,祸不单行,为什么呢?当一件坏事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结果就会起到连锁反应,不但解决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我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劝人也是这样劝的,可是事到临头,不由人就会焦虑,甚至夜里睡不着。

他说:晋朝有个名将叫羊祜,他曾说过一句话,叫“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不顺心的事这么多,所以人就会焦虑,焦虑的目的是想改变不顺,但其结果,不但改变不了,反而会更糟,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说:道理讲得通,可是怎样才能不焦虑呢?

他说:一个人从不知道焦虑是很难的,比如高考学生,在分数出来之前,是家长和孩子最焦虑的时刻,我问你,这种焦虑有用吗?

我说:谁都知道没有用,可是谁都会焦虑。

他说:我孩子高考之后也是这样,我说,你平时不是没有时间看小说,看电视剧吗?现在闲下来了,为什么不看看呢?他喜欢看名人传记,结果他被那本“拿破仑传”迷住了,连公布分数时间都忘了。查完分数以后,他对我说:爸,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有好多盲区,当你进入盲区之后,需要的不是焦虑,而是给自己找一个前进的方向。

有人说:焦虑,是心中无底的表现,烦躁,是头恼混乱的结果。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这位朋友说:心不随境转,便能转境!

当你焦虑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解决问题,也不要让消极的情绪控制你,转移一下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放松下来,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遥山清风明月


很简单,以前老祖宗就总结 到,这属于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举轻若重,一是举重若轻。

有的人,一件小事就把自己搅和得天晕地暗,心情极度焦虑,不能有一点风吹草动。
有的人,面临着大风大浪而毫不改色,处理起各种事物来依然有条不紊,对大事小情都能处理得非常好。

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心理,也标志着他们的人生走向都是不一样的。

像我有个同事,就是非常举轻若重的人物。一点点小事就能搅和得他心情特别不好。特别担忧和焦虑。

我记得他刚入职那几年,只要领导给他布置一点任务,他就整天絮絮叨叨,跟这个问问跟那个说说的,整天就是各种不安,比如说,领导让他一个月完成 ,这一整个月他都是这种魂不守舍的状态。我感觉他做不了什么大事。

后来,他不但做不了什么大事,自己的身体也担忧得生了毛病。真的就是性格决定一切。

当然还有的是另一种人,不管什么事,人家就一幅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劲,慢慢腾腾地,有条不紊地一件件地做,一件件地完成。事多事少,也没看着着急上火。这种人,生活中也有得是。心态特别好。

我曾见过,人家一上班就千头万绪,他呢,慢条斯理地先把这些事一件件记下来,先分出轻重缓急来,然后就一件件办。

到了下班时间,人家就一关门走了。下班时间就不会考虑上班的事。也是一种超然的姿态。

各种心态的人都有,要不然都说,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呢!


Longsuixinyuan


我有一个朋友,企业女高管,前段时间父亲刚去世,又碰上公司裁员,还在跟丈夫协议离婚,这个时候,孩子又病了。

这一连串足够令人崩溃的事情,到了她这儿,波澜不惊地一件一件处理得井井有条。

妥帖地为父亲操办了葬礼;

与公司协商拿到了不错的补偿,同时也拿到了另一家世界500强的offer;

与丈夫和平分手,并且得到了丈夫财产分配方面的支持;

孩子的病也一天天好起来。

她是有什么非凡的能力么?

说没有也没有,因为她也是个普通人,有着七情六欲,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痛苦大哭;

说有也有,她的“超能力”就是:擅长处理情绪,擅长忍耐“褶皱”。

擅长处理情绪

在经历负面事件时,会产生复杂、剧烈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情绪,那么就会卡在情绪里,无力再关注和解决事情本身。

比如提问者说到的“焦虑不安”,这就是一种被情绪淹没的状态。

而我的朋友她有一系列处理情绪的方法:

①自我宣泄

比如她在深夜四下无人的时候,放声大哭,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除此之外,她还会抽时间画画和写字,将潜意识的情绪表达为意识层面的创作内容。

当情绪得以宣泄之后,心理空间就被营造出来了,才有可能重新专注处理事情。

②找人支持

她在遇到这些糟心的事情时,没有全部憋在心里,而是会主动寻求支持系统的帮助,比如朋友、亲人,从稳固的后方汲取力量和资源,而不是一个人单兵作战。

③寻求专业帮助

婚姻出现问题时,她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这段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她说,心理咨询师就像一个容器,装下了很多她消化不了的情绪,“解毒”之后再还给她,让她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更有自信面对生活。

擅长忍耐“褶皱”

“褶皱”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疑难、困惑、不顺心。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块皱了的布,非要跟褶皱较劲,可能会越来越皱。但是把其他地方扯平了,褶皱也就自然平了。

这其实是遇到“多件事情”时的一个处理技巧:先解决能解决的事情,掌控好能掌控的部分,不能解决的先放在一边,带着问题生活。

所以,不用着急,不用焦虑,那些暂时“无解”的问题,也有它的内在规律,在经历一些等待之后,总是会迎刃而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小孩子一般处理事情的思维和能力比较固化单一,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问题,心里也放不下太多心事;但是越长大,似乎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在增长。

这是因为,在生活的成长和历练中,心智化水平在提升。

如果感觉自己“三头六臂”的能力还不够,可以试试用上面的方法,同时敞开自己,充分接受生活的考验。

在一点点的成长和蜕变中,你也会变成一个“心里有多件事却能应对自如的人”。


蜜丝蔷薇


我觉得这纯粹是性格使然。

我就是一个有一点事就焦虑不安的人。这样的人睡眠大多不好,遇事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这类人易得忧郁症,而且焦虑过程中很容易做错事!


我说一下我最近经历的事吧!

我有一个开了三年多的淘宝店!前三年是兼职,只有晚上弄一下,所以三年下来不仅没赚还亏。但我一直没放弃,就想着哪一天不打工了,就专职做淘宝。

今年我没出去打工,专职在家做淘宝。慢慢的有收益了,收益从三月份的1000元增加到九月份的7000元,平均下来一个月3500元。

就在我期盼着淘店生意进一步向好的时候,我接到售假处罚通知。做过淘宝的人都知道,这个售假,是被售假。并不是真的卖假货。有的是产品上有某品牌的字母(比如adidas),有的是产品上有某品牌图案(比如小猪佩奇)……我们是代销,厂家直接发货。真的是假货,又关我们什么事?应当找制造这种商品的源头厂家,对吧?可偏偏找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卖家,而且处罚相当重。订单能从一天几十单,直接掉到每天0-3单。

接到处罚那天下午,我正在外出旅游的路上,当是就感觉到天塌下来了一样,全身冒冷汗,“哇”的一声,把中午吃的全吐了。那天晚上一晚没睡,脑子里想的全是两个字:么办?么办?么办?第二天一大早就赶了回来。

回来后,饭也不吃,澡也不洗,就坐在电脑前找供货商要发票,要授权书。供货商概不提供。没办法我只好这个群那个群里问有没有人能处理?终于有人接单了,2000元,先付一半,成功后付另一半,说是有经常联系的小二。有同行提醒我是骗人的,可我还是信了他,转了1000元给他。然后,我就期盼着我的店能转危为安。

这个人并没有把我拉黑,一直和我周旋,到了兑现承诺那天,怎么呼也不回我。我这才知道这个人真的是骗子。

这就是焦虑,遇事不冷静,病疾乱投医的后果。不仅店挽不回来了,还搭进去1000块。如果我够冷静,就是用脚趾头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淘宝员工工资那么高,廉正抓的那么严,哪个敢以身试法?

昨天又有人找我,说愿意帮我做假凭证。先打款后行事!我果断拒绝。提供假凭证,那就是罪加一等,处罚更重!

这段时间,因为这个售假,吃不好睡不好,一直处在焦虑不安中……但我在慢慢克服我自己,去寻找新的赚钱方法。


我今天之所以自爆糗事,一是想对和我一样遇事爱焦虑的人说,虽然是性格使然,但还是要想办法克制自己。不然,自己难过,做事易出错外,还影响家人情绪。二是,提醒淘宝同行,在接到处罚通知后,不要剑走偏锋。正规去申诉,实在申诉不了,只有接受处罚,重新寻找赚钱机会或者开新店。





生活万花筒


两年前十月二号内晚,我只记得我吃完饭过后,正在看电视,结果一个晴天霹雳的感觉,顺着脑部降临。一股脑血管崩裂的感觉,当时我只记得我眼前一片黑暗,狠狠的用双手捂着自己的头,睁不开眼,感觉死亡降临,失去意识一小会儿,缓缓我清醒过来了,我以为没事了,当时去医院做的脑ct,结果ct无异常,然后回家睡觉,当晚症状越来越多,快要睡着的时候我觉得我头皮麻木了,嘴唇也是瞬间麻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只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失控感,第二天开始,头晕眼花,心慌气短,无法呼吸,各种症状,頻死感,恐惧感,眼前不真实,觉得眼前一切都是假象,胸闷,脑袋重,走路都打晃,随时要倒下的感觉,心慌的我根本无法自理,发狂感,行尸走肉,基本每天以泪洗面,紧着去医院检查,做的脑部核磁共振,心电图,心脏彩超,颈椎核磁,大生化,心电图有t波轻度改变,医生没当回事,我就回了家,给我开了戴立新,枣仁安神胶囊,安眠药,我吃了几天只觉得越来越重,我那时候不懂,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只知道医生说了一句我心里有问题,我很苦恼,生无可恋,甚至想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痛不欲生,每天都在煎熬。各种投奔医生,找中医,找庸医,各种去看病,结果放弃了,每天煎熬煎熬,带着这些症状煎熬,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无法自理,结果熬了一年多,感觉稍微有些好转,偶尔还剩下头晕眼花,心慌气短,我都觉得无所谓了,可以带着生活,可是近一个月开始,我不知道怎么了,开始胸闷气短一天比一天严重,无法呼吸,又去检查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是跟两年前一样的,可是这一次我出现的症状更是晴天霹雳,心脏疼,是不是抽痛,有时候痛的受不了,就在前几个月我半夜突然醒来,心前区域特别疼,然后我猛的坐起来,心跳加速,跳的我受不了,浑身过电,动不了,脑袋都是木的,失去意识感,觉得打120都来不及,马上猝死感,努力开窗户透透风,缓解了很多,近一个月已经出现过两次这样的感觉,接着往下几天我开始心脏各种疼,心脏区域有时候疼持续十多秒,都不敢动,一天当中心脏都是针刺感,刀绞感,左侧乳房下面也一下一下的刀刺感,右侧也会,包括后背,心脏的反面,也就是后心位置,剧烈疼痛,后背不规律的酸痛,胀,灼烧感,连着里面的各个器官貌似都疼痛,抽筋儿的疼痛感,发作起来类似心绞痛,心肌梗死,先是无征兆,然后突然胸前区域疼痛,压榨感,塌落感,貌似马上贴上后背了,无法呼吸,然后鼻子一堵,心慌,手抖,感觉手不太好用了,像是失去了知觉,这样的感觉也来了好几次,我都没有叫过急救车,只是自己不知所措的哭,因为觉得马上窒息了,没有机会叫救护车,头痛,快持续一个月了,早上睁开眼,就是头痛,抽痛,不规律的痛,脑袋里面有时候感觉一块东西流动,一阵麻胀,我甚至觉得脑出血,脑梗,可是持续一个月了,时好时坏。胀的太阳穴都疼。症状多的不能再多,


向日葵李林


有的人心里有一件事就会焦虑不安,有的人心里有多件事却能应对自如,这是与人本身的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有事就焦虑不安的人,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睡不着觉。当初我固执己见不上中专,非要退学回来读高中,用她的话说,她害怕了三年。我明白她的心思,可她的焦虑既动摇不了我的固执,又给她的身体带来了不良影响。那些年,母亲很显老,经常不能入睡,我上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她弄了好多治神经衰弱的药回来。

而我的父亲是一个心里再有事也能一挨枕头就睡,一觉到天亮的人。那些年,不管家里多难,他都积极地去想办法,最后我们姐弟三人都顺利大学毕业,又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我们能有今天,与父亲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

我在一定程度上遗传了父亲的性格,生活上和工作上经历了那么多波折,用同事的话说“也没抑郁喽”,也许这也叫没心没肺吧。过去的事我再烦恼有什么用,以后的事我又何必担心焦虑,况且有说法云“担忧会带来坏运气”。我才不会去焦虑,我要努力写作,干好工作,实现财务自由,为我和女儿的生活夯实保障。

我还有一位同事,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她常年睡眠不好,在办公室经常唉声叹气。可焦虑又能帮她什么呢,她以前特别易怒,对老公对孩子对同事,说来一通就来一通。在办公室其他同事的影响下,她也在改变,下了班跟大家去健身舒缓压力,身体也好了,情绪也平和了。

焦虑是无助于问题解决的,它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会使我们越来越偏离生活轨道,偏离正能量。就像坚持写作一样,“只要坚持写下去就好了”,不要去患得患失,我们肯定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有心事,看👉陈大大新语,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陈大大新语


我发现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只要心里有一件事情停留在心里,那么我就会心里不安。以至于我常常处理不好我和自己的关系还有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其实有时候这样的焦虑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且在别人身上看来不是一件事而在我身上看来就是一件大事。比如,同一寝室的人有几个人在说话,可能她们不跟我说话,那我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情绪,认为我和她们不是一起的,或者是她们忽略了我,而且像我这样的人,对很多事情和人都是感受在先的。我知道,常常这种坐立不安的感受让我很焦虑,也会让我心脏有种紧缩的感觉,而且也会时常怀疑自己不被他人所接受,从而想了很多不利于自己的想法。往往也很压抑,自卑和痛苦,唯有改变和自信才有可能将我解救出来。

对于这个,往往需要自己在发生这样的感想之后,要适时地引导自己。然后平常多读一些书籍,从而让自己在面临这样的心情和情绪的时候,不至于一直陷在死胡同里。

焦虑型人格只需要一点点小事情就可以引发人的内在情绪,往往心情也是随着外界影响而改变的。不仅在于自己也和自己有关的环境。

如果需要不再因此而这样的话,只能寻求改变。


憨憨的老汉


1

心理舒适区的弹性和认知模式决定着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的反应、情绪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件去年亲身经历的身边的小事。

同事A和同事B因为工作原因外派,单位统一给租的房子。有段时间住的地方停水了,是因为市政工程导致小区的主管道破坏,大概是某些配件需要时间送到,停水停了7天。实话说在城市里停水7天确实挺难熬的。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小区里24小时有应急供水车,生活用水还是可以保证的,只是需要自己下去打水,洗衣服洗澡什么的就比较奢侈了。

按理说有应急供水车,也知道大概什么世家能来水,适应一两天就可以慢慢恢复了。但是同事A没有,据跟她一起住的同事说,她每天在家都会抱怨,拉着个脸,自己也不下去打水,就用另一个同事打的水洗脸刷牙。那两天她在家连饭都不怎么吃,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没人理她了她就回屋去蒙着被子睡觉。那几天上班的精神状态也不好,经常犯低级错误。

而同事B在停水第一天停水时,给供水公司和小区物业打了电话,了解清楚基本情况后就没当回事儿了。隔天就在公司洗一次头发(单位有水),下班回家后就去应急供水车那儿打水,隔两天就出去洗一次澡。那段时间她正好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并没有把停水这事当回事。反而因为公司有水,她在非工作时间也待在公司加班,项目进展的很顺利。


据同事B后来说,同事A实在是太烦了,天天就盯着没水这件事抱怨来抱怨去,那几天非常不想见到她,本来自己心情好好的,被她抱怨的很不开心。而同事A呢,她是真的痛苦,晚上睡不着白天丧着脸,跟天要塌下来一样。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但相同年纪的两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经验学习能力不同,这跟我们的过往经验、内在的认知模式相关。

2

舒适区决定一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舒适区弹性越大,解决问题能力越强。

同事A这是第一次外出工作,以往都是在家里被父母照顾,可能没大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即使家里停水也有父母提前安排好一切,当她自己一个人单独面对这样的事情时,难免会不知所措。

而同事B经常一个人背包出游,已经去过二十多个国家,而她也并不是什么有钱人的孩子,只是自己喜欢冒险,希望30岁之前把想做的事多做了,这中间经历过很多次飞机晚点、找不到住的地方、不认识路等等的情况,区区一个停水对她而言,自然不算什么。


我们都谈舒适区,其实每个人的舒适区都不一样,舒适区确切的来讲不是觉得舒服,而是我们日常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习惯。你每天9点起床,着急忙慌早饭不吃去上班是你的舒适区;他每天6点起床,运动+看书,再悠闲的吃个早饭去上班是他的舒适区。


舒适区弹性大的人,选择性多,当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舒适圈小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给困死,根本到不了寻求解决办法那一步,先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带跑了;而舒适圈大的人可以有好几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知道这只是一件可以解决的事情,心里有底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情绪出来,更不会被情绪带跑。

3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认知模式上。

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影响,不会凭空消失。不同的是,认知模式偏积极乐观的人,会把情绪放在后面,第一反应是逻辑,也就是他们先考虑的是如何应对,关注点在客观的解决方式上。


而认知偏悲观的人,第一反应是“完了,天要塌了,怎么办?”这种悲观的情绪带来的是悲观的应对。比如一个人发现老公对自己撒谎了,没出差说出差了。有的女人第一反应就是“他出轨了”,然后就按照这个设定去搜集各种证据,开始想他各种的不对劲,越验证越发现他就是出轨了。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证实性偏见”,也就是说当人们主观上支持某个观点的时候,会倾向于寻找与此相关的证据,而忽略掉其他的证据。假如你心里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不断的去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不能全面的去看待事实。


想想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吵架是不是爱翻旧账:认为某个同事很讨厌,然后吐槽的都是他做的说的不好的事;跟另一半吵架,觉得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一件件数落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是不爱你的证据。很多时候,我们吐槽抱怨这些不好的事情并不是真的说那个人就是很恶劣、很糟糕,可能有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要听听我。”

很多人的认知模式是这样偏消极悲观的,遇到问题会惊慌失措,会焦虑失眠。这样的认知模式源于我们内在一些限制性的信念,而这些限制性信念多来源于成长过程,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一定有一个人跟你有相近的模式,而这个人多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家庭成员。年纪越长,这种趋势越明显。


4

对于有很多限制性信念的人来说,破除限制性信念调整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觉察和做认知改善练习。


自我觉察好说,就是当情绪、想法来临时,自己觉察一下,这样做是不是在重复以前的模式,是不是无效的。当你觉察到时,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认知改善练习,可以多进行复盘,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榜样,如果是他,他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或者询问几个身边靠谱的人,问问他们会有怎样的情绪、想法和反应,你会发现,面对这件事,有好几种不同的反应。那时你就会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那样做,路自然就有了。

说简单点,就是扩展自己的认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目的的主观到客观,从此路不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管遇到了什么事,都不要失去信心,更不要折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你要相信,老天给你出的每一个难题都在你的承受范围内,你都是有能力解决掉的,不过是时间长短和方法的问题。人活着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件提升自己的能力,锤炼心智,若是一下子给一个难题把人压死,那生命岂不是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不符合自然规律。


心驿社


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人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是从新手到老手,都是从不知道到完全熟悉和了解一个事物的过程,所以人的经历和经验主要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事情时的心态。

就我个人而言,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要参加一个演讲比赛,临近比赛的时候,有几天时间都是想起来都会非常紧张,直到这个演讲比赛结束。

但是到了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因为经历都非常丰富了,所以哪怕是同时准备参加各种比赛或者会议发言,几件事情都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互不干扰。

您好,我是私享参谋,一个所知甚杂、在工作之余写写人生方法论的不惑之人,很高兴在这里回答您的问题,分享我的观点。

如果我们从影响心态的具体因素来分析的话,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事情的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有一个计划,非常重要。哪怕你只做一件事情,没有计划,就一定会产生混乱。如果同时做几件事情,有了计划之后,你就能有条不紊、按时有序地完成;有些人能心里有多件事情都不慌,肯定是早有计划,打好了算盘。

二、对事情的熟练程度

卖油翁能从铜钱孔里倒油,是因为多年操作,熟练无比。一个人对事情的专业度和熟练程度,也会影响心态。通过学习苦练,掌握了多种技能,或者有能处理各种事情的经验,自然面对这些事情就泰然自若;对事情不熟,专业程度不够,心里就会忐忑,需要加强学习。

三、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习惯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习惯有时候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刻意去做好计划、提升专业素养,就会对怎么解决事情心中有数,不太会产生焦虑。

四、承担后果的能力

事情有时候会产生各种后果,有些是能承受的,有些是超过负荷的,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事情处于不可控范围,人不免会产生焦虑,有时甚至想要逃避。这个是人之常情,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做好准备,直面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五、心理素质的差异

不得不说,人的心理素质和心里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心理承受力强的,面对很多问题都能泰然自若。这就需要多去历练,多经历和处理事情,见多自然识广,心理承受能力也就变强了。

综上所述,原因主要在于经历和经验不一样,如果经常因为做事情焦虑,就需要从上面五个方面改进,日积月累,自然能做到多事在手还可以悠然自乐。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