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文 | 朱莉·海姆斯 編輯 | 金雀兒

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幻想: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靠什麼謀生?如何構建有意義的生活?一想到他們將來在工作中能幹、成功,是富有成效、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公民,在社區受到尊重,有一天還會成為別人的伴侶、配偶,會為人父母,我們心中就盪漾著自豪感。


但是醒醒,想象終究只是想象,現實中,更多的是“問題孩子”。在那個想象中的未來狀態,孩子得知道如何思考,也就是說,他們得能真正把事情想明白,自己解決問題。


但今天,太多的學校提倡鸚鵡學舌和死記硬背,而在家裡,我們的指揮和保護又太多。我們幫孩子想得太多了,他們需要自己思考。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自己思考,那豈不是剝奪了他們自由意識存在的權利嗎?


斯坦福教導主任朱莉·海姆斯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十多年,自己是優秀生,工作中又常年指導優秀生。在斯坦福多年,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孩子只會學習,不會獨立思考。


分析問題原因,她發現很多美國中上產家庭都存在過度養育問題,一個直接表現就是代替孩子思考。她在她的暢銷書裡詳細闡述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具體做法。


今天,我們摘錄了書中一部分精彩內容,即:如何通過對話促進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一、你也中了“知更鳥媽媽”的圈套嗎?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批判性思維把“應試教育”教學方法稱為“知更鳥媽媽”法,認為這就類似於在思想上把什麼都為孩子嚼碎,然後放進他們知識的鳥嘴裡,讓他們吞下。


用這種方法教出來的孩子可以複述學習內容,但並沒有真正學會知識,因此可以說,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學習內容。


如果孩子採取這樣的心態,那除非別人明確告訴他們要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做,以及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否則他們什麼都不懂。


他們需要別人幫他們思考,他們只願意複述家長、老師或教科書上的話,而不願意接受來自其他方面的挑戰。


在家裡,我們許多人對待作業、考試、活動、選擇和任務的方法也都落入了“知更鳥媽媽”模式,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1

過度保護


我們是他們的保險槓和護欄,我們為他們評估風險,告訴他們何時過馬路安全、是否可以吃萬聖節糖果,不讓他們爬樹、使用工具。


我們厭惡風險,無論是商店、戶外,還是上學、放學,都寧願他們隨時處於我們的視線範圍內,並且告誡他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我們動輒稱讚他們,裁判、教師發現他們不達標時,我們就站在他們一邊,把他們的每一點努力說成“完美”。


2

為他們指揮


我們告訴他們玩什麼、學什麼、追求什麼及要達到什麼水平,甚至包括哪些大學值得一看、學什麼專業及未來從事什麼職業。


我們為他們解決問題,塑造他們的夢想。


3

我們手把手地幫忙


我們替他們去找老師和教練評理;我們充當門房,負責他們的生活後勤;我們在背後批評權威人物的決定;我們糾正他們的數學作業、修改他們的論文,大力篡改他們的申請書,或者乾脆替他們操刀。


從本質上講,過度養育就好比鑽進孩子的大腦,駐紮在那兒。我們以自己的思想替代掉他們的,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斷警惕著,固執地存在著,還藉助手機替代他們做決定。


我們做這一切,因為我們認為愛就是這個樣子,並希望以此確保他們“成功”,這個“成功”指的是專業上的成功,以及發財致富的機會。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養育孩子,那對孩子來說,童年就沒有成為他們學習獨立思考的訓練場,他們只是“做”了童年清單上的各種事情。


如果我們沒有教他們思考,也不允許他們思考,那我們就沒有幫孩子做好在大學、職場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準備。


二、希望孩子獨立思考,那就和他們 “對話” 吧!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如果你希望孩子獨立思考,就必須與他們展開對話,抵制那種自然的誘惑,不要給出答案,說出我們所知道的情況,替他們解決問題,也不要以其他方式關閉對話,遏制他們的思考。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我們進行有關環境的獨白是合適的,那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方式;但到了三四歲,孩子可以進行一點對話了,我們會希望他們承擔部分談話責任,回答我們提出的開放式問題。


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果的最佳機制。


下面給出了一些親子對話範例,展示了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方式。


對話採用持續提問的方式,歸結為:你,即家長,不管孩子剛才說了什麼,接下來總是問“什麼”“如何”“為什麼”。不管孩子年齡大小,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儘管隨著孩子的成熟和智力複雜度的提高,主題會改變、複雜程度會加大。


請注意,如果孩子年齡還小,那你的問題可能更多的是“引領”,即你知道你提出的問題的答案,把他們往那個方向引導;但隨著孩子年歲增長,你對當前談話主題的瞭解可能不是那麼多,然而,你持續提出的好問題仍然會讓他們和你對情況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介紹這種持續提問法的一些變體,可以用來教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別為此殫精竭慮,我們都很忙,不一定有時間或精神空間像蘇格拉底那樣坐而論道。無須隨時進行這種對話,有機會、有時間的時候,進行一點持續提問就可以了。


1

與學齡前兒童交談


❌ 這個對話範例讚揚了孩子知道的東西,但沒引導他思考。


孩子:蝴蝶!

家長:是的,那是一隻蝴蝶。說得好!蝴蝶什麼顏色?

孩子:橙色和黑色。

家長:對的!你真聰明!


✔ 這個範例使用同樣的場景,示範如何使用連續提問法開啟對話。


孩子:蝴蝶!

家長:嗬,蝴蝶在幹什麼呀?

孩子:在那朵花上。這下它飛到了另一朵花上!

家長:你覺得它為什麼喜歡花呢?

孩子:因為它們漂亮吧?

家長:也許。你能想到另一個原因嗎?

……


與孩子的談話可以這樣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持續提問能幫助孩子展示他們已經知道的知識,並想出與既有知識相關的另一組概念。他們在學習,你的注意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獎賞。


2

與小學生交談


小學時期,親子之間的對話往往圍繞“後勤問題”展開,比如自行車輪胎沒氣了,或者孩子把家庭作業落在學校了,指望我們替他們處理。


下面的對話範例涉及需要管理的局面,以及如何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 首先是一個很差勁兒的對話例子。


家長:今天在學校情況怎麼樣?

孩子:還好。但是我忘了帶書包回來。

家長:哦!我開車送你回學校拿吧。


這位家長沒有教孩子思考問題,而是馬上幫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不僅不知道如何分析情況、想出解決辦法,而且將來忘記書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沒有承擔忘帶書包的後果。


還有類似的情況是,孩子不能按時起床,如果父母繼續叫醒他,或者,如果他錯過了常用的交通方式,則讓他採取其他方式去學校。


✔ 更好的對話是這樣的。


家長:今天在學校情況怎麼樣?

孩子:不錯。但是我忘了帶書包回來!

家長:哦。

孩子:怎麼辦呢?

家長:我也不知道。你認為可以怎麼辦?

孩子:我不知道啊!你可以開車送我回學校嗎?

家長:抱歉,不行。今天下午我還有其他情要做。你覺得怎麼辦好呢?

孩子:我可以打電話找朋友問作業。

家長:好的。

孩子:可是書包裡有我要用的東西。

家長:嗯,是嗎?

孩子:或者,我給老師發個電子郵件,告訴她我把書包忘在學校了,看看她怎麼說。

家長:這兩個主意聽起來都不錯。

……


然後讓孩子嘗試自己想出來的解決辦法。


孩子能從中認識到父母不會為他的問題負責,得自己解決。對放縱型父母來說,這種“嚴厲的愛”的方法尤其困難,但請記住,這個時候,最愛孩子的做法不是幫他們解決問題,而是教他們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3

與初中生交談


初中生仍然是我們眼中的小孩子,但他們正在迅速變成青少年。我們把他們稱為“青少年”,就是承認這個年齡介於兩個階段之間。


他們希望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希望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感興趣,但如果我們過分關注他們覺得錯誤的事情,那他們很快就會對我們關閉心門。


❌ 首先感受一下不好的對話。


家長:今天學校情況如何?

孩子:還好。

家長:西班牙語考得怎麼樣?

孩子:很好!

家長:太好了!


家長關注的是成績,而不是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或者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 較好的對話是這樣的。


家長:今天學校情況怎麼樣?

孩子:還好。

家長:你最喜歡什麼科目?

孩子:西班牙語。

家長:太好了!為什麼?

孩子:這是我最喜歡的課!

家長:為什麼?

孩子:我總是考得很好,作業從來就不困難。我從來沒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不斷舉手,老師抽問我,特別是其他人不懂的時候,我的感覺是,耶!我懂,上!

家長:你怎麼知道你擅長這門課呢?

孩子:老師講解的時候,我能猜出她要說什麼,因為我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我知道接下來是什麼。

……


不斷問為什麼、怎麼回事。


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一門功課是一回事,但正如這段對話所展示的,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孩子清楚自己是怎麼知道的。


4

與高中生交談


高中生的內心世界情緒激盪,因為他們受到了荷爾蒙的刺激。他們對自己來說都是一個謎,就更別說對我們了。詢問高中生一天的情況,通常會得到一個簡短的回答:“還好。”


作為父母,我們渴望瞭解更多的信息,也希望幫助他們瞭解涉及學習和經歷的“為什麼”和“怎麼樣”,這樣他們可以形成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更深入的瞭解,做出更好的選擇和決定。


要超越青少年典型的單字回答,我們可以針對他們的話語,以類似於學齡前兒童與蝴蝶的對話方式,反覆但是深思熟慮、富有創意地問“為什麼”和“怎麼回事”,直到揭示他們經歷或學習的要點。


進行這種批判性思維對話時,我們是積極的傾聽者,一個額外的好處是,我們在向他們證明,除了關心他們是否完成了作業、成績如何,以及球隊贏了輸了之類的事務性問題外,我們真的對他們本身感興趣,這類對話就構成了品質時間。


❌ 先看一個不好的對話。


家長:今天學校情況怎麼樣?

孩子:還好。

家長:有什麼作業?

孩子:有很多的數學、化學作業,還要交一篇英語作文(沉重的嘆息)。

家長:我還以為你喜歡讀《大鼻子情聖》呢。

孩子:是啊。我喜歡讀,但並不意味著我願意寫一篇關於它的文章啊。

家長:得了,你寫得出來的。想想你喜歡大鼻子情聖的哪些方面?

……

孩子:媽媽,不是那麼簡單的。

家長:我知道,但你很聰明啊,我只是希望你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寫。

孩子:我只想完成任務就好了。


家長先是以自己的想法(你喜歡大鼻子情聖)代替孩子的想法(我害怕寫這篇文章),然後又試圖用自己的觀點幫孩子建立自信心,而不是讓孩子感覺到,他自己的能力可以發揮作用。


✔ 下面是一段更好的對話。


家長:今天學校情況怎麼樣?

孩子:還好。

家長:你最喜歡什麼?

孩子:哦,我們在讀英語版的《大鼻子情聖》。

家長:有什麼好玩兒的嗎?

孩子:呃,我們大聲朗讀,我扮演大鼻子情聖。

家長:怎麼樣?

孩子:真的很酷。

家長:為什麼?

孩子:因為我喜歡大鼻子情聖。

家長:你為什麼喜歡他?

孩子:我也不知道。也許是因為他做了那些幫助基督徒和羅克珊戀愛的事情吧,雖然他不應該這樣做。

家長: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那樣做?

……


談話從孩子“喜歡大鼻子情聖”的粗略感覺,發展到“為什麼喜歡”這樣更微妙的理解,這有助於他參與課堂討論和寫作,也有助於他完成必須要寫的文章。


三、打開話題,把 “對話” 延伸到更大的範圍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如今,孩子們似乎只有時間思考學業、課外活動及個人事務。但你也可以通過談論他們周圍的事情,鼓勵他們形成對人對事的看法,以此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教育者和心理學家最近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不管家庭成員的日程安排多麼緊張,都要抽出時間共進晚餐。


研究表明,家人一起進餐會讓孩子們覺得父母重視他們,從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提高自尊心和學習成績。


除了跟孩子談論白天的經歷和生活,還可以談論時事,這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水平,提高到理論挑戰的水平,提高到對周圍世界感興趣的程度,提高到對他們尚且不知的東西保持謙卑的層次。這讓他們渴望知道更多。


一旦孩子上了小學,能夠表達意見了,就可以詢問他們“相信什麼”這個問題。你得根據你的興趣、信念、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年齡,決定什麼話題適合你的家人。


下面談談如何進行時事討論,以加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1

提出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話題


話題可能來自你讀過的一本書、你看過的一部電影、你們全家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學校的一項政策、當地報紙報道的一件事,或者是當地家長教師協會、學校董事會關心的話題。


只要至少有幾個不同的合理觀點,就能形成對話。

以與孩子年齡相適合的方式提出問題,難度最好略微超出你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2

問問孩子的看法


詢問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看法以及理由。他們的意見是基於什麼價值觀或預設?如果他們的觀點沒有勝出,情況會怎樣?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他們的觀點果真贏了,為什麼情況會變得更好?


3

充當“魔鬼代言人”


這意味著無論孩子站在哪一方,你都要表達與孩子相反的意見,而且,你說的話與孩子表達意見所說的話數量要相當。


解釋為什麼這個看法更好,說明你的觀點依據了什麼價值觀或預設,以及堅持你的觀點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用鼓勵和打趣的語氣,不要苛求或者過於挑剔。


4

鼓勵孩子回應你的觀點


鼓勵他們說出第一次提問時沒有陳述的理由,權衡孩子進行這種智力遊戲的準備程度和意願,別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我認識一位成年女性,在餐桌上交談時,她的律師爸爸會把他們逼到眼淚汪汪的境地,讓他們不得不奮起捍衛自己的觀點。別走那麼遠!


5

高級的交談:交換立場


從頭開始,和孩子對換角色,看看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表達與原來觀點相反的觀點和價值觀。或者,以新的話題開始,當孩子說出最初的想法後,讓他停下,從另一個角度開始辯論。


在家庭餐桌上談論世界大事,其作用不只是讓家裡每晚吃飯時都有刺激性的交談。阿曼達·裡普利在《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中說,生活在父母愛談論書籍、電影和時事家庭中的孩子,在PISA閱讀測試部分有更好的表現。全世界概莫如是。


四、不做孩子的代言人,讓他們為自己說話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當年我還在斯坦福大學的時候,有位新生和他父母來找我討論做研究的事。會見過程中,他父母包攬了全部談話內容,儘管我儘量直接向孩子發問,並將目光轉向他,但長達30分鐘的談話結束時,我還是不知道那孩子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也不知道他是否對做研究感興趣。


他父母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這倒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不能擋孩子的道,要讓他們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該怎麼做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1

重視


你的孩子需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在遇到人的時候,要能夠主動發起談話,也能響應別人的談話。


無論是分享激動人心的消息、解釋自己的興趣或願望,還是提出必要的問題,你的孩子總有一天需要完全自行處理這些事情,而童年應該給他們提供實踐機會。


2

為自己制訂一個目標


要下決心讓孩子儘可能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隨著你們彼此都對他的交談能力有了更多信心之後,不斷增加讓他自陳觀點的機會。


每次你做到了,你都是在告訴孩子,你相信他有能力獨立思考。


3

實踐


當你知道孩子要和一位成年人交談時,比如運動隊教練,或者他們想要參加的項目的領導,可以提前說明你希望由他來主談,你可以負責提供他不瞭解的信息,但你知道他可以應付自如。


老師、商店店員也好,舞蹈老師、教練也好,都非常喜歡孩子問他們問題、提出想法或表達擔憂。


4

要堅決抵制干涉的衝動


不要慫恿他們說話,不要在他們耳邊嘀嘀咕咕。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處理。


在商店裡,或者和指導老師、教練在一起時,你甚至可以站到一邊,這樣成年人就明白要把孩子作為交談對象。


5

必要時補充你的看法


在孩子長大之前,你對某個主題的瞭解往往要超過他,你對事情總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的想法很重要,但只能作為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的補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就像工作中的好經理一樣,讓屋子裡的下級,即你的孩子先發言,然後支持他的看法,只補充你認為必要的東西。這就是對他們賦權。


在斯坦福大學的時候,每週五下午是我的辦公室接待時間,在那三個半小時裡,我與學生們討論他們面臨的各種問題:有人尋求學術及個人事務方面的建議,如專業或者研究生院的選擇、相互衝突的暑期活動機會,或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喘息空間,為了追求其他的事項,需要放棄哪些科目、活動,等等。


不管他們提出什麼問題,我都會以問題作為回應,例如:


  • “為什麼你想要這個,而不是那個?”
  • “你的長期計劃會受到什麼影響?為什麼?”
  • “如果你不做那件事,會有什麼損失?為什麼?”
  • “如果可以隨心所欲,你會做什麼?為什麼?”


就這樣以不同的方式問“為什麼”,多問幾次,層層剝開學生問題的外殼,深入問題的核心。這就是我在前面的章節討論過的持續提問式的批判性對話。


的確,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我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任務不是給他們答案。我的工作是給學生提出好的問題,讓他們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我會試著理清他們想法背後的價值觀,幫他們認清自己的優點和所在發展領域的認識水平,以及心中的恐懼和夢想。


然後我會幫助他們,根據對自己的瞭解,審視現有的選項。


我教他們形成理論基礎,並據此做出最終選擇,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權威人物,即我的建議,或者是“應該”怎樣,因為“其他人都這樣”,或者因為“別人希望我這樣”之類的理由,這些都是年輕成人常常脫口而出的話。


眼見一個人敞開心扉、獨立思考,進而把事情弄明白,我心裡既震撼,又激動……


本文選摘自作者暢銷書《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斯坦福教導主任:中產家庭的教育,大多掉進了這個坑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詩人,戲劇作家,暢銷書作家,知名TED演講人。斯坦福大學美國研究學士,加州藝術學院文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十多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獎——丁克斯皮爾獎(Dinkelspiel Award)。


常年與大學招生官、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接觸,對他們有深入瞭解,並和他們建立了密切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