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我們總覺得自己應該“照顧”好孩子,想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他們只要負責學習就行了。

可這樣的關懷,不亞於切斷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啊。

——鹿媽


文 | 花兒醉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小女孩晗晗的媽媽是一名護士,最近因為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散播,奮鬥在戰疫一線,每天早出晚歸無法照顧女兒更無法常常見面。

年僅九歲的晗晗因為思念媽媽,畫下了“抗疫漫畫”為白衣天使加油: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邪惡的魔王來到人間危害人們的健康,為了趕走它,我們都留在家裡。可媽媽卻走出家門,守護起大家的健康...”

希望大家“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齊心合力早日戰勝疫病,讓媽媽和叔叔阿姨們早日回家。

此事經央視新聞報道,迅速刷上熱搜,引來2426.6萬網友圍觀,更感動無數網友紛紛點贊。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自問我一個大學生畫不出這麼生動形象的圖。”


“比她大十歲,畫的畫比她還難看。”

網友讚歎之餘,更加欣賞她的父母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從小培養孩子學會“動手”,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更對他們的未來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01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聰明

很多人並不知道,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其實越聰明。

就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與物理的不解之緣,正是始於幼兒園時期參加的建造模型飛機和軍艦的活動,讓他愛上了“動手”。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從此朱棣文一發不可收拾地“動手”,家裡總是堆滿“工程創作”用的大大小的螺絲釘和塑料模型,甚至為此燒掉了家裡唯一的吃飯桌子。

但正是這份“動手能力”,讓他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他說:“小學那會,那些用化學設備探索、測試火箭和親手製作東西的人,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這些經歷會一直伴隨著你,它會把你的手和大腦聯繫起來,而這是當今年輕一代學生所沒有的經歷。”

研究表明,人的動手能力的高低與腦前額葉發育息息相關,腦前額葉支配對情緒的控制、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和延遲滿足。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能有助於腦前額葉的發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提升大腦的抽象思維能力,讓人在閱讀、寫作和計算方面更勝一籌。

由此可見,孩子動手能力的強弱與智力和學習都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更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

我們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背後,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獨立意志的養成,將其融入孩子的心智和行為中。

讓孩子智力得到開發之餘,也更加自信和樂觀。

這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最重要的一步。


02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會

曾經爆火的視頻《日本學校的午餐》,記錄的是某所普通小學日常午餐的短短45分鐘,而這45分鐘也並不僅僅只是午餐而已。

校長向訪問者表示,這45分鐘的午餐時間,同樣也是學習時間,跟他們的數學課或是閱讀課沒有什麼不同。

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從拿飯,分飯開始都是值日生的孩子們自己動手,而午飯的食材之一,土豆也是六年級的同學們自己動手栽種的。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而這並不是這間學校的獨有傳統,要知道在日本,政府一直鼓勵孩子們親自“動手”耕種,這會讓孩子們更能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更珍惜食物。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吃完飯後,每個孩子都需要“動手”把自己的牛奶盒拆開攤平,由值日生負責把盒子收集清洗乾淨晾乾,第二天送到學校的回收站。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這時,值日生會把大家吃乾淨的餐具整理好送回廚房,其他孩子則自然地開始回到各自的位置配合默契的開始打掃。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僅僅是45分鐘的午餐時間,讓孩子吃到了美味的午餐之餘,還學會了分享和感恩,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動手”參與其中,在“動手”和“合作”之中懂得了最初的人際交往,培養了基本的責任感,將來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吳軍曾說: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讓他擁有一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正因如此,在國外許多家庭都會鼓勵孩子從小愛“動手”。

比如美國,父母從小就會讓孩子參與勞動,甚至會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期待。

比如德國,甚至動用到法律規定: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

比如芬蘭,初中的孩子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家政、木工、烹飪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手能力”。

這一切,只為能夠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提高動手能力,確保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也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家人,在未來的社會獨當一面。


03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

更能解決問題,具有創新精神

前段時間,河南焦作高三女孩邢趙微發明的“隨心拼、不懼水”安全綵燈在第七屆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上,從340餘件作品的激烈比拼中脫穎而出榮獲國際金獎。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邢趙微說,她經常看到兒童在噴泉池玩耍因為漏電導致兒童觸電事故的報道,感到非常痛心,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想發明一款防水燈,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央視新聞點贊9歲女孩:疫情當前,別忘了培養孩子這個能力

在老師指導下,她花8個月的時間,運用電磁感應原理終於研製成功,將電源與燈泡實現物理隔絕,從而徹底避免了漏電現象的發生,而且燈具可以根據需要隨意拼接拓展,燈珠也可以根據需要拼接組合成任意圖案。

而這次發明安全綵燈的經歷,成功激發了邢趙微對於學習物理的興趣,更讓她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規劃和目標。

她說:“以後我還會繼續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發明創造中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對於孩子來說,相比成績更為重要的是什麼?

我相信是培養孩子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活技能的拓展,而不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變成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巨嬰”。

而教孩子“生活技能”的第一步,便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從小讓孩子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探索中提升動手能力。

正如Makeblock創始人王建軍所說,對於處於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會進行自主創造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讓孩子通過“動手”擁有對生活最真實的體驗,讓他在不斷“動手”過程中,真正觸摸到自己的內心,給予了孩子充分的體驗生活和探索未知的機會。

漫漫人生路,孩子終要獨自行走,與其讓他面對生活的苦難束手無策,還不如讓孩子從小學會“動手”,與困難搏擊,永不迷失方向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動手”,讓孩子在“動手”中認識世界,探索未來,收穫寶貴的人生財富。


*來源:本文系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