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别酒流年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世人皆知的一个皇帝,一般知名的皇帝,他们的是非就比较多。我们今天就扒一扒关于朱元璋的陈年往事。

当然了历史上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他和地主刘德之间的。今天我们就说一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是如何来对付地主刘德的。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屌丝逆袭记的先河。从最底层的农民,直接逆袭成为了拥有天下的皇帝。

说实话这样的事情,若不是真的有发生,并且被记录了下来。我们真的不敢相信。但是,这确实是事实呀。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那时候肯定是没有人敢欺负他的。但是,他贫穷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下面我们看看曾经朱元璋的伺候的地主刘德,是如何欺负他?还有他当了皇帝之后,又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呢?

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父母是给地主刘德家种地,朱元璋也没有闲着,他是给刘德家放牛。总之,他们一家都是过得奴隶一般的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不但闹了灾害,而且还伴随着瘟疫。

朱元璋的家人,除了二哥和他自己之外,全部都死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这件事给幼小的朱元璋的心里,烙下了阴影。

可是,即使再悲痛,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活下去的。

那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埋葬了父母,才是自己最该做的头等大事。

对于许多人来说,死后被埋在地里,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就是这么一件事,朱元璋和哥哥却做不到。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朱元璋只能去求地主刘德。

刘德那是典型的杨白老,他把朱元璋和二哥大骂了一顿,并且把他们从自己的家里赶了出来了。

很明显刘德是不会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来埋葬父母的。

朱元璋似乎要绝望了,难道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最后的结局,就是无处下葬吗?

现实和命运就真的这么残忍吗?

要说朱元璋的运气还算不错的,虽然刘德没有给他埋葬父母的土地。

但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朱元璋兄弟二人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半山腰上的土地。然让他们去埋葬父母。

就在朱元璋和二哥埋葬父母的时候,他们刚把父母的尸首放在半山腰,突然大雨倾盆。他们不得不避避雨,等雨停了再来继续埋葬父母。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没有来得及处理自己父母的尸首,因为雨下的太大,发生了泥石流。他父母的尸首,被山上冲下来的泥土给掩埋了。

不过还好,他们的父母终究还是埋葬在了地里。这种埋葬法,总比无处下葬要体面的多

那么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呢?

说实话朱元璋何尝不想杀了刘德呀。

可是,到了他真的回了老家凤阳之后,他见到了年迈的刘德,又不忍心杀他了。最终,朱元璋不但没有杀刘德,反而给了他三十倾良田,让他耕种。

这件事也是出呼于刘德的预料之外的,他早就做好要死的打算了,毕竟当年的他,真的是可恶十足。

朱元璋不是很爱杀人吗?为何这次对刘德却如此菩萨心肠了呢?

说实话也许往事过的太久了,朱元璋还是选择,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现在他当了皇帝。他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不能滥用权力,公报私仇。否则,谁会服他呢?

就这样朱元璋当了皇帝,不但没有杀刘德,反而奖赏了他。这种事一旦在民间传开来,大家就会对朱元璋树立大拇指的。能给朱元璋赢得比较好的名声。

你看不杀刘德,对朱元璋觉对是一件好事,这当然是朱元璋的英明之处了。要不,天下那么多人,最后是朱元璋当皇帝呢,关键是人家会办事,你说对吧。

所以说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人家真的是实至名归。


历史中百科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草根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朱家贫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小小年纪的他,只得替当地的地主刘德放牛。

朱元璋在晨光熹微中,踏着朝露赶着牛群上山,找到早肥水美的地方让牛儿吃得饱饱的,傍晚披星戴月赶着牛儿回到刘德财主家。

经过刘德的严苛检查,每头牛的肚子胀得鼓鼓的,才能混口饱饭时,否则,不但没有饱饭吃,而且不是破口大骂就是一顿毒打。

有一次,朱元璋和汤和等小孩饿极了,便杀了一头牛犊烤着吃了。

还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方法:把牛皮包上石头扔进山谷,把牛尾巴插在石壁上,谎称牛犊掉落山涧。

刘德到现场一看,看出了朱元璋几个的小伎俩,把朱元璋和汤和等人痛打了一顿,还扬言再犯,就赶出刘家,让他们去乞讨。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十六岁那年,一场瘟疫席卷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朱元璋的体弱的父母不幸染病双双撒手人寰。

然而朱家没有一寸土地,朱元璋只得求救于地主刘德,想向刘德借一块地埋葬自己的父母。

然而吝啬的刘德不但严辞拒绝,而且出言相讥,借地,你一个佃农将来拿什么还?有多远滚多远!

朱元璋和哥哥不断地向刘德哀求,刘德心如磐石,始终不肯借地,幸得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相助,才让朱元璋父母入土为安。

朱元璋和哥哥用烂衣破席卷了父母葬在了刘继祖一块菜地里,千恩万谢后离开家乡去皇觉寺为僧。

时事造就英雄,后来朱元璋跟随农民军起义夺得天下,衣锦还乡。

他不但免了家乡人的许多赋税,赏赐了恩人家土地100顷,还封了当时送他土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家爵位。自然而然想见一见当年的老东家刘德。

但当年的地主刘德听闻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到家乡,吓得魂不守舍,便跑到西坡上躲起来,不敢见朱元璋。

刘伯温跟随他送饭的女儿,来到山后一个草棚,终于找到了刘德,听到皇上要找他,一下子便吓昏了过去。

刘伯温赶紧掐紧刘德的人中,他女儿也赶忙喂他茶水,刘德才慢慢地醒来。

刘德想是祸躲不过,便把朱元璋小时候在自己这里受过的苦一五一十告诉了刘伯温,同时向刘伯温讨教自己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向他耳语阵,刘德频频点头,随后跟着刘伯温前来复命。

刘德见了朱元璋,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得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草民有罪!草民有眼不识泰山,草民罪该万死!”

朱元璋一看刘德,这当年高高在上,时常吆喝斥骂自己的地主刘德怎么变成粗鄙的乡野村夫。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垂垂老矣的老东家居然对自己磕头认罪。

朱元璋见刘德头发斑白,便问道:

“刘德,你还记着朕当年吃你的小牛犊的事吧!”

刘德一边狠扇自己耳光一边哭着求饶:“皇上,草民瞎了眼,错怪了皇上,您还记得村子西边的牛尾坡吗?

那头牛跑了,我追到西坡,就大声呼喊,我的牛犊呢,只见您向西一指,我就看见牛犊朝石头缝里钻了进去。

我紧紧抓住牛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就变成了长长的石头,您出家以后,人们把西坡叫做牛尾坡了。”

朱元璋兴奋地说:“刘德,你是不是在给朕讲神话?”

刘德连忙拱手作揖说:“皇上,您就是神,您用手一指,我就看见了我那牛犊钻进了石头缝里,要不是我亲眼所见,还真让您背了吃牛的黑锅了。”

朱元璋见众乡亲都面面相觑,正等待他的发落刘德,他连忙站起身,扶起白发苍苍大腹便便的刘德说:“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你当年也不知道我会成为皇帝。”

刘德哪敢站起来,跪在地上拜了又拜,感激涕零地说:“谢皇上的宽宥,皇上圣明,皇上不计小人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报之一笑道:“免去你家五年的赋税,赐良田20顷。”

刘德听言,又是磕头如捣蒜,千恩万谢才退出。

从此刘德一改以往为富不仁的品行,开始一心向善,对乡亲们也宽厚仁慈,和凤阳的老百姓一起安居乐业。

而朱元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宽恕刘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受了赏赐,这虽与刘德的认错服软请罪,善于向人请教,说朱元璋未卜先知点石成金有关。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这次对刘德赏赐展现了一代帝王的胸襟,获得家乡老百姓的好口碑。

有书君认为朱元璋没有为难报复刘德,有其必然的原因:

帝王形象无小事。朱元璋衣锦还乡当然是为了让家乡父老尊重他,敬仰他。

而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对于一个几十岁而又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服软的老人报复他,不如收服他,让老百姓看到一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以德立威,获得良好的声誉,对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是有利于树立伟大的形象,实施政治抱负的。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通过起义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其中刘德的冷嘲热讽是朱元璋奋发图强的内驱力,没有他当年的刻薄寡恩。

朱元璋说不定还安无现状,不会起义,更不会有今天的君临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还得感谢刘德把自己逼上绝路。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他当上皇帝以后,以德报怨,不但不为难地主刘德,还赐了良田。

不仅表现出朱元璋的宽厚仁慈,还让自己的美名传播,传为历史佳话。这正是朱元璋驭权的高明之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在封建等级时代,一个穷了五代的农民摇身变成天子,这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因为农民身份变成了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从他开始,更多的穷苦百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朱元璋有着迈进时代的意义。

小时候的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老爹叫朱五四。取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是朱元璋的老爹足够文盲,而是元朝政府为了方便户籍管理、省事而出的狗屁取名制度。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要交这个税,明天要交那个税,真是可怜元代那些贪官污吏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税来,就连老百姓睡觉都要交“睡觉保护税”。穷人穷得叮当响,哪里有毛贼会来抢劫。但贪官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治理的好,才没有贼人出入,所以得交这份睡觉税。

朱元璋的家庭本来都是靠租赁地主得的田过日子,遇到好地主五五平分,遇到霸道地主二八份还算不错的了。得到了这么点谷子,又要开始交这种那种税,简直了锅盖都要翻个底朝天了。朱元璋母亲饿死的时候,家里桌子上就剩一碗粥了,里面只有五六粒米饭。几天后,就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了。最后就剩朱元璋和他的侄子了,因为他们吃了地主刘德家的牛。

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了十多年的牛,跟朱五四一样兢兢业业,到他16岁时,贪官已是遍地生花。交不起税就抢农民家留给来年春天的谷种,断人活路。朱元璋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于是他在给刘德放牛之际,拉上徐达、汤和、朱文正等人把刘德家的牛仔给杀了,饱餐了一顿。当然刘德是不知道牛仔被朱元璋吃了,朱元璋谎称牛犊丢了,但依然被刘德狠揍了一顿。

朱元璋老爹饿死的时候,他跑去求地主刘德赏口棺材和一块葬地。他觉得朱五四给刘德干了几十年,这点应该会可怜他。但刘德拒绝了他,其实朱元璋也料到了,因为刘德打他的时候简直是往死里打。刘德对朱八八说:“你爹给我打工,我没亏待他,没缺过他的工钱,他干活,我付钱,我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死了还要我出钱。”按章程来讲,刘德确实说得没错,但按人情来说,道理说也说不完。

幸得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好心,把朱五四给安葬了。刘继祖和刘德是什么关系,历史已无从考证了,但他们都姓刘,都是当地地主,相必祖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这里要区分的是,刘德是按他的地主章程办事,而刘继祖是按人情来处理他的事情。就对与错而言,刘德只能说心狠,他并没有错;而刘继祖可以说是心地善良。

可刘德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咸鱼翻身,而且还变成了皇帝。在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后,村民跪拜,刘德低着头在队伍中不敢吭声,但朱元璋是个记恨心很重的人,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刘德和刘继祖,刘德化成灰他都认识。朱元璋喊住刘德,刘德吓得直哆嗦,没想到朱元璋还走过去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说你做的事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不怪他。

朱元璋对人情分得非常清楚,要按人情算,他欠他手底下那批将军和臣子们,那是还都还不清,可那些人的结局,都是个惨字。所以,朱元璋也是个按章法办事的人,他也觉得刘德没有错。并且还赐给了刘德30顷良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刘德给租田地,他全家早就饿死了,并且还有刘德的那头牛仔,可以说是救了他的命,只不过朱元璋不好意思说罢了,打内心深处,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同样,朱元璋也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义惠侯。


读名家名著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诞生在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家庭,他的出身在当时社会上基本可以算得上最底层、最卑微的,那时候,他的家庭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拥有,只能用姓加数字的形式来起名字。

比如,朱元璋的高祖名字叫做朱百六、曾祖名字叫做朱四九、祖父的名字叫做朱初一、父亲的名字叫做朱五四,而他最开始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朱元璋的家族从祖上三代开始,就一直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帮一些地主干活维生。

在那个以农业耕种为主流的年代,没有土地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朱元璋的父亲没有那么多能力养活自己的孩子,在力难从心的情况下,从小就把朱元璋送到了自己帮干活的地主那里,帮地主放牛赚取起了维生口粮。

地主刘德是一个非常尖酸刻薄的人,基本上就没给过朱元璋什么好脸色,在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因为自然灾难丢掉性命后,朱元璋找到了刘德,想让他给自己的父母亲施舍一块土地,用来埋葬他们。


但是刘德舍不得给朱元璋土地,于是就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朱元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德有一个很善良的哥哥,名字叫做刘继祖,他在听闻朱元璋家中的悲惨事情后,就主动给朱元璋一家送出了一小块土地,让其来埋葬自己的父母亲。

朱元璋的和尚生涯

在安葬完自己的父母亲后,对地主刘德绝望至极的他就离开了村子,最终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来到了一座寺庙、剃度当了和尚。

如果是太平盛世当了和尚还好,但是当时时逢乱世,人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口粮供奉给寺庙,于是在寺庙陷入了缺粮危机后,朱元璋以及其他庙中的和尚就被住持打发离开了寺庙,云游天下去化缘维生了。

接下来,朱元璋在外行走奔波、化缘了三年时间,依靠这一路上人们的施舍,总算把自己的性命给保了下来。


三年时间过去后,他再度回到寺庙中,做起了自己的清平和尚。

朱元璋人生的崛起

不过没多久,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

那封信是朱元璋的发小给他送来的,他的朋友在元末乱世首先参与到了起义军中,因为觉得当起义军比当和尚更有前途,他就专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劝他一起参与到起义中。

因此在他的劝说下,朱元璋结束了自己的和尚生涯,加入到了起义军中。

后来,朱元璋娶了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养女,凭借着自己本身的能力以及这份独特关系,一步步在起义军中成长了起来。


后来,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在郭子兴的手下发展,于是他脱离了郭子兴的势力范围,在外组建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在自己的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再度回归了郭子兴的部队,凭借着手中的兵权,成为了郭子兴部下数一数二的实权派人物。

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部队的实际继承者,并在战胜所有江南起义军后,北上彻底终结了元朝。

朱元璋面对恩人和仇人

朱元璋是个记恩的人,在他衣锦还乡回到故乡后,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死去,为了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他就给死去的刘继祖封了侯爵,让他在地下世界中享受到了贵族的尊荣。

刘继祖的儿子则继承到自己父亲的爵位,与其他几户村中人口一同被朱元璋安排为了朱元璋祖陵的守陵人,为明朝世代守护起了祖陵。

如果按照朱元璋后来抄家灭口毫不留情的性格来说,地主刘德理应是会遭受到朱元璋的报复、家人理应是小命难保的,但是结局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朱元璋衣锦回乡后不仅没有给刘德施以惩罚,反而给了他一定的赏赐。


至于朱元璋为何会做出这种超乎常理的事情,我觉得跟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感动于地主刘德哥哥的仁慈,在那份浓重的恩情下,自然淡泊了很多惩罚刘德的念头。

第二个原因跟一些因果关系有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可能觉得如果刘德给了自己父母安葬的土地,在那种风水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可能就没有后来那样巨大的成就了,因此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可能跟朱元璋的境遇变化有关,在获得了那般巨大的成就后,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放牛娃,他的心胸开阔了很多,所以就放过了在他眼中已经如同蝼蚁一般的刘德。

第四个原因我觉得有可能是朱元璋的作秀,因为地主刘德对他没有丝毫的威胁,所以他就没有如同那些功臣一样毫不留情面地将其杀掉,而是如同发达后的韩信一样,放过了他的小命,成全了自己心胸开阔的名声。

所以说这就是地主刘德最后的结局,以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以朱元璋小时候对他的怨恨、以朱元璋后来的成就,他能活下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幸运。


孤客生


朱元璋,濠州钟离(现在的安徽凤阳)人,因为在叔伯兄弟中排名第八,所以本名朱重八。

朱元璋自幼家贫,其父朱五四靠租种地主刘德家的地为生。朱元璋年少时,也靠给刘德家放牛,赚点口粮。

在民间传说中,朱元璋放牛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朱元璋放牛累了,就躺在地上枕着一根大木头睡着了,恰巧被贬官路过的刘伯温看到了。刘伯温看到朱元璋头枕木头,四肢张开,仰面朝天的睡在那里,不由得笑了,突生戏谑之意。刘伯温捡起一根草枝,搔弄朱元璋的脚心。但朱元璋并未醒来,只是感觉脚心痒痒,动了一下,侧过身,蜷着腿又睡着了。

刘伯温一看,心中不由一惊,掐指一算,才恍然大悟。这个孩子竟然就是将来的天子呀,而他也将是辅佐朱元璋成为天子的那个人。

原来,朱元璋开始的睡姿正好是个“天”字;在刘伯温的搔弄下,又变成了一个“子”字,合起来正好是“天子”二字。这是上天在暗示刘伯温要辅佐朱元璋取得天下,成为皇上呀。

刘伯温就暗中打听了朱元璋情况,默默的返乡了。多年后,在朱元璋的邀请下,刘伯温出山,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走后,朱元璋继续放他的牛。朱元璋在放牛的时候,经常会有一堆小伙伴跟着。这些小伙伴中,就包括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三位,他们就是汤和、徐达、周德兴。

当时,他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当皇上”,而那个“皇上”自然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指着自己坐的大石头说,这就是我的龙椅,又指着眼前的山谷说,这就是金銮宝殿。于是,其他人就跪在地上,叩头,大喊“万岁”,玩的是不亦乐乎。

到了元惠宗至正四年,天下大旱,粮食绝收,还发生了大饥疫。元朝廷不但不积极救灾,地方官吏为了官员、贵族的好生活,反而加强了对贫民百姓的盘剥。

朱元璋为了帮助家人度过饥荒,更卖力的帮地主刘德放牛。因为吃的比较少,体力跟不上,汤和在跟着朱元璋一起放牛时,竟然饿倒了。朱元璋抱着有气无力的汤和,咬了咬牙说,今天我请大家吃牛肉。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徐达、周德兴,还有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帮忙,将正在放牧的一头小牛犊杀掉,架起来烤着吃掉了。他们一边烤一边吃,个个吃得是满嘴流油。恢复了点力气的汤和对朱元璋说,刘德发现少了一头牛,一定会惩罚我们的。朱元璋却说,不怕,我有办法。

他们就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将现场清理干净,并将牛尾巴埋在了石缝中。朱元璋回去骗刘德说,牛钻进山里面,只露了一条尾巴出来,他实在是没法把牛揪出来。当然,这种小把戏当然骗不了刘德。朱元璋就被刘德痛打了一顿。刘德打完了朱元璋,还跑去找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让他们家赔自己的牛。

此时的朱家,为了给刘德缴佃租,早已经是家徒四壁了,仅剩下的稻谷种子,也被横征暴敛的官吏给抢去了。老鼠都不敢在朱家待了,纷纷逃亡,再不跑,小命都没了,非被逮到吃了不可。家中断粮,再加上地主刘德也不肯借粮,还恐吓要他们赔牛钱,朱爸、朱妈和朱哥哥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去世,只留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

朱元璋的父母、哥哥都去世了,可是连个埋葬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兄弟两人只能跑去求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够施舍一块地,让他们安葬亲人。可是为富不仁的刘德破口大骂朱元璋,说偷牛钱还没赔,还想要墓地,甭想,直接将两兄弟打了出来。

恰逢刘德的兄长刘继祖路过,好善乐施的刘继祖觉得朱家可怜,就施舍了一块地给朱元璋兄弟,让他们安葬了亲人。

除了刘伯温之外,其他人都没能料到,数十年后,朱元璋竟然建立了明朝,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为了祭祖,从南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乡亲们知道了之后,一个个兴高采烈,纷纷跑出家门,到朱元璋面前迎接叩拜。

朱元璋看到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父老乡亲,日子虽然过得还是很辛苦,却对自己如此热情,不免心中感动。于是,当众宣布免除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劳役赋税。乡亲们听闻自然非常高兴,一个个山呼万岁。

高兴中,朱元璋想起了曾经施地给自己的恩人刘继祖,他要重谢这个恩人,就询问刘继祖是否在。有人说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弟弟刘德还在。朱元璋听到刘德二字,心中一阵波澜,马上又平静下来说,刘德现在哪里,去找他来。

刘德早听闻了朱元璋做了皇帝,要衣锦还乡了,正待在家中惴惴不安呢。听闻朱元璋传他,吓得面如土灰,心想这下完了。但又不能不去见朱元璋,只能瑟瑟发抖的到了朱元璋面前,跪下一边磕头,一边喊饶命。

朱元璋走到刘德近前,将刘德从地上扶了起来,对刘德说,当年蒙你兄长刘继祖的恩情,得以将父母安葬,而你当时也不知道我现在会做了皇上,以前的事情不怪你。当场赏了刘德三十顷地,并免除了刘德十年的赋税。

刘德原本以为做了皇帝的朱元璋,肯定会找他算账,即使不杀他,也会痛打他一顿。可是没想到,朱元璋不但没有报当年之仇,还如此厚待他,竟然以德报怨,不免的跪地痛哭流涕,大呼朱元璋为明君。

朱元璋也赏赐了恩人刘继祖的家人,后来还追封了刘继祖为世袭侯爵。

朱元璋以自己广阔的胸怀,以德报怨,不但感化了刘德,让刘德对自己感恩戴德,还得到了家乡父老,及天下百姓的敬佩。这才是一代明君雄主该有的作为。

毕竟刘德虽然横行乡里,为富不仁,但并没有犯什么十恶不赦的重罪。而且刘德的地位也过于渺小,与其小惩,还不如施恩,借以收服天下人心。反之,如果刘德是功勋重臣,影响力巨大,以刘德的人品,朱元璋必然不会放心这类人存在,必是除之而后快。

刘德正是以自己的渺小,躲过了一劫呀。


奕天读历史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陳大舍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两个王朝的创立者都是“草根”,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都没有贵族一呼百应和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的能力。

但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的身份就更显得寒酸。人家刘邦好歹是一个泗水亭长(比镇长大点,比县长小点),也算是一个基层科级公务员。

而再看朱元璋,从小连个正常的名字都没有,取名朱重八,当过放牛娃,要过饭,还出过家当了和尚,从社会的最最最底层走到金字塔的顶端,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年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因没钱治病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去世,由于家里太穷,连给父亲找一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和二哥硬着头皮来到了大地主刘德家中,希望他能够发发善心给父亲一块地让父亲入土为安。

因为朱元璋从小给刘德放牛,所以他认为刘德会恩准他的请求。谁知刘德是一个出了名的抠门财主,不但对朱元璋恶语相向,还拿棍子把他们给赶出了家门。

面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兄弟俩,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可怜的兄弟俩,他决定拿出一块地来给朱元璋的父亲做坟头。


朱元璋很是感激,给大善人刘继祖连连磕头,草草安葬了父亲之后,朱元璋刘离开了家乡,出去混一口饭吃,而刘德和刘继祖的鲜明对比也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其实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在意,谁又会想到一个穷的都快饿死的小孩儿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从军之后,势力不断壮大,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地方军阀,又挥师北上把元朝赶回了蒙古老家,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天下初定后,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回家去看看。正当所有的老乡都在为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感到自豪的时候,有一个人默默的躲了起来,他就是当年的大财主刘德。

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朱皇帝想见的人还没有见不到的。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一直磕头,并大骂自己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泰山。

一般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十分记仇的,谁要是得罪了他,后果可想而知。可这一次朱元璋一反常态,见到跪在地上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说到: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你的做法也合乎常理,我当年那么穷,你哪能知道我今天会成为皇帝?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是赏给了他30顷良田,并且免掉了他十年的赋税,这让刘德大感意外,赶紧磕头,谢皇上隆恩。

朱元璋又询问了恩人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已经不再人世,他大为伤感,感叹好人不长命,于是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此来报答恩人当年赏地之恩。

看来平时严酷的朱皇帝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以德报怨,彰显了一个统治者宽广的胸怀!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