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康熙的宿敵,號稱半人半神,死後遺骸被掛在城門示眾

清康熙帝一生中,有一位強勁的敵人,號稱“半人半神”,他就是準噶爾部的首領綽羅斯·噶爾丹。其名字源於藏語“甘丹”,意思是兜率天。噶爾丹幼年曾在西藏班禪和達賴出學習佛法,期間表現出色,學有所成,頗受五世達賴喇嘛的賞識。

此人是康熙的宿敵,號稱半人半神,死後遺骸被掛在城門示眾

康熙九年,噶爾丹的兄長僧格洪臺吉被政敵車臣臺吉暗殺。在西藏朝拜佈施的他,經達賴的批准,還俗後趕回衛拉特蒙古,並召集僧格的逃散部眾,向阿爾泰進發,車臣率萬騎迎戰。噶爾丹身先士卒,帶領部下奮勇殺敵。不久,車臣退至阿爾泰山口,他乘勝追擊展開決戰,最終獲得了勝利,奪回了大權。

獲得準噶爾的統治權後,噶爾丹積極對外擴張,先後擊敗了和碩特部、哈薩克、葉爾羌汗國,稱霸西域。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一路威逼北京,康熙帝發動三徵噶爾丹戰役。九年後,康熙第三次討伐噶爾丹時,噶爾丹在科布多去世。據說正在巡視黃河大堤康熙,得知噶爾丹的死訊後,激動地當場跪在黃河大堤上,跪謝祖宗保佑。

此人是康熙的宿敵,號稱半人半神,死後遺骸被掛在城門示眾

噶爾丹時期的準噶爾,與清朝的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康熙二十七年為界。從康熙十年到康熙二十六年之間,噶爾丹積極改善與清朝的關係,數次派遣使團到清朝訪問,協商兩國的貿易,並爭取康熙對自己的承認和支持。同時,清廷積極做出回應,對準噶爾採取優待、籠絡,雙方關係較為和睦。

但隨著準噶爾勢力的崛起,噶爾丹野心的膨脹,雙方關係惡化,甚至變成以軍事衝突為主。導火索是清政府為加強管理,從而改變了對準噶爾貢使和商隊的限制。而準噶爾的商隊一般都跟隨貢使同行,時間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準噶爾牧民所用的棉絮、棉線,貴族所用的綢緞等物品,都需要從中原地區購買。清政府的限制政策,讓準噶爾的貴族非常不滿,在加上它本來就有野心,雙方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爆發了戰爭。

此人是康熙的宿敵,號稱半人半神,死後遺骸被掛在城門示眾

噶爾丹和康熙對抗了十餘年,稱他們是宿敵也不過分。噶爾丹死後,其女兒鍾察海帶著他的遺骸,率部準備向清朝俯首稱臣。後出了一點意外,噶爾丹的遺骸歷經波折才被送往京城。為震懾邊疆,清朝將遺骸懸掛在城門上示眾。

此人是康熙的宿敵,號稱半人半神,死後遺骸被掛在城門示眾

噶爾丹也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他對蒙古各部地統一,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統一西域以及蒙古草原,為清朝地大統一打下了基礎。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