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现如今的国人喜爱唐朝,甚至梦回唐朝,都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是和足够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朝代,举世无双的万国来朝,无与伦比的盛世繁华为后人留下了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财富。

就是这样极盛的王朝,开局却并不光彩,甚至光为后世史家所诟病。

首先,唐朝第一代帝王李渊,原本是大隋旧部,后来篡隋立唐,这才有了以后的盛唐气象。

唐朝的第二代君王李世民,虽然开创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但是他手中的王冠,却是染尽了鲜血。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玄武门前,李世民诛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沿着鲜血铺就的道路,戴上了那顶泣血的皇冠。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唐朝历史上最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呢?原因就在本次政变的主角——李渊、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

首先我们看李渊。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的斗争都是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

而不那么明智的李渊,又做了一个不那么明智的决定。他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因此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从而为以后的玄武门之变,自己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埋下了祸根。

李渊是个过于保守墨守成规的人,他坚持封建礼法,决议立长子为太子,完全没有看清形势,置排行第二的李世民于不顾。

其实,李渊也是想过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只要李渊没瞎,就能看出来的李建成绝对不是皇权的第一人选。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

但是李渊过于食古不化。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亏欠了李世民,所以面对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李渊就一直给他加官进爵,直到李世民达到了最高的官职,已经再没有了更高的官职给他,于是李渊又开天辟地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然而李渊并没有废立太子的任何举动,不但没有废立太子,李渊为了缓和李世民兄弟间的矛盾,居然自以为是地想到了一条计策。他对李世民说,想派他返回行台,留居洛阳,把陕州以东的地区都归李世民主宰。且允许李世民效仿汉朝梁孝王,设置天子的旌旗。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考证李渊脑子里是否有坑了,但是我认为是有的,如果放李世民去了洛阳发展,这简直就是放虎归山,以李世民的才干,他怎么可能甘愿将皇位拱手于他人。那时的他,一定会积极培养一方庞大的势力,随后必将振臂一呼,直接对李建成发动战争,恐怕天下生灵涂炭是无可避免的。

好在李建成也完全不是一个弱智儿,他也担心这一幕会将发生,所以前去劝谏,这才打消了李渊这个愚蠢的念头。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再看李建成。这个只会添乱的太子也并不完全就是和棒槌,应该说,他还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棒槌。他竟然有这个自知,那就是很明确的地知道,自己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李世民眨眨眼就能玩死自己,于是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两人开始使阴招,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

有史料记载,李建成淫乱后宫,经常行不伦之事,他还让和他私通的嫔妃在李渊面前污蔑李世民。

李建成知道自己在宫外干不过李世民,就算是有李元吉帮忙也不可能有任何胜算。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开始在宫内培养势力。

李建成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又拉拢了一批大臣,使朝野内外都有了自己的心腹。

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棒槌在一起,还是棒槌,怎么也成不了龙凤。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我们再对比李世民,就能够看得出来,不论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怎么挣扎,最终都会被强大的李世民干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其人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刘黑闼等割据势力。

李世民从出关东征到夺取洛阳,用了10个月时间,便拿掉了中原的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加快统一了关东地区的步伐,为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这个过程中,年仅22岁的李世民显示出惊人的胆略和指挥才华。他在兄弟中也彻底独领风骚,如鹤立鸡群一般,取得了显赫的威望和权力。硬生生凭借文治武功拜封“天策上将”,册封秦王。

这样的李世民,你让李建成之流怎么和他玩?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如早早对李世民说:我们不玩了,我早回家找妈妈。

唐史多对玄武门之变有美化,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说成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李世民早已有了杀心,他是那么坚决地想要除掉自己的手足,那么坚决地想要登上封建统治的巅峰。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这个棒槌太子却对此毫不知情。

因此李世民早知李建成图谋不轨,于是召手下商议。当时很多人介于李建成太子的身份,便提议将李建成囚禁起来。而这个时候,李世民却坚决反对。他说:“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在暗示要干掉太子,将李世民当时的杀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这里我们插入一个非常著名的“杨文干事件”,我们便可以体会到在这场兄弟残杀中,究竟是有着怎样的血雨腥风。

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得到密报,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秘密商议谋反之事。李渊大怒,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一见父皇,倒地便拜,以头撞地,几乎昏厥。李渊盛怒难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给粗食。

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准备秘密干掉杨文干。传令之人却将李渊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后李世民亲自征剿,李渊许诺得胜还朝后,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大喜,雄赳赳,气昂昂就踏平了杨文干。

但是得胜归来的李世民,并没有得到高祖履行诺言。李渊只是怪责李世民兄弟不睦,更是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们流放。

这个事情就太过怪异了,太子谋反,李渊派李世民带兵平叛,却遭到部下被流放的处罚。李渊疯了?这个正史是没有直接解释的。

但是我还是非常同意后人对此事件的解读的,因为这样的解读,就让整个事件非常符合逻辑了。

有人说,所谓“杨文干事件”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阴谋。李建和杨文干联系并不是谋反,而是加强亲信的力量,抗衡强大的李世民势力。李渊事后得知了真相,这才有了上述处理的结果。

正因为有了这个事件,李渊的行为看起来就合理了,而且李渊对李世民也不再信任,因此始终没有传位给更有才能的李世民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渊的偏袒下,功臣集团无罪被贬,太白经天李渊的猜忌愈加严重,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是有着非常坚定的杀人之心的。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一种“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入朝,并埋下伏兵。 当时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来到玄武门后,感觉有异,准备策马离开时,李世民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恭快马追上李元吉,放箭将他射死了。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这句话。

当时李世民是伏兵,距离李建成不会太近,至少有一段距离。而且李建成当时已经策马离开,是移动着的,况且李世民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长。

在这诸多因素下,李世民还能丝毫不拖泥带水一箭封喉,将太子射死,这样的冷静,其实是一种冷酷——冷漠、残酷。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也能很好地说明李世民预谋杀害李建成一事: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站在寝宫门前守卫,这才能够安眠。这就是后世绘制门神的由来。

在玄武门之变当中,李世民杀掉了自己的亲大哥李建成,完全是一种弑兄行为。且李世民杀掉了储君李建成,就是弑君。李世民擅自调动军队发动兵变,这就是谋反。所以,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无奈之举吗?

也正是这个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几乎将玄武门之变的污点全部洗白,且让李世民千古留名。

我们可以试想,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终是伴随着血雨腥风,但是于老百姓而言,这种皇室的争斗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他们关心的是皇帝是否仁爱贤良,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震撼古今的玄武门之变,于百姓而言最多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最重要是,李世民是万世少有的明君,他推行的贞观之治非常成功,大唐的富足强盛举世闻名,因此,李世民可以成功从玄武门之变的污点中洗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世民的功过是非,史家已经给了足够的定论。千年后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史料中清晰地看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无论怎样,李世民以少有的大治之君的形象载入史册,令万世敬仰,从而开创了我们炎黄子孙最值得骄傲的篇章,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今人的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