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成就非常輝煌的朝代,雖然唐朝的疆域不是史上最大的,但是唐朝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所以現在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叫做唐人街或者唐人町,唐朝的綜合國力在當時也是比較強盛的,所以唐朝皇帝的墓葬都是封山為陵。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唐朝疆域圖

唐朝國祚共延續289年,連武則天在內共傳21位皇帝,在封建王朝中也算是國祚比較長久的了;漢朝雖然號稱四百年江山,其實前後漢是兩個朝代,只不過後漢的開國皇帝正好是前漢的皇帝后代罷了,要這麼說蜀漢和劉宋勉強也能算;兩宋比兩漢的延續性要高,趙構是徽宗皇帝趙佶的第九子,比劉秀的血統身份高,但是南宋王朝畢竟只是半壁江山,不是大一統王朝不說,而且還向金國稱臣納貢,地位上有些遜色,所以自秦始皇以來,單個大一統王朝還是算唐朝的國祚最長。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武則天劇照

唐朝得國有些取巧,作為與隋朝皇帝有親戚關係的關隴貴族,憑藉關中天險及手下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唐國公李淵只用了七年時間就統一了天下,這個速度在歷朝都算是快的。

唐朝在太宗皇帝李世民時期,國家就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然後的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也是勵精圖治,武則天雖然殺了不少宗室大臣,但是對社會發展並沒有什麼阻礙,相反她還提拔了許多人才,開元年間的名臣姚崇、宋璟就出自武則天的提拔,正是由於前面幾代君王的鋪墊,唐朝在李隆基治下的開元年間才達到最高峰。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李隆基


就連詩聖杜甫在多年後依然記得: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但是正所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就是盛極而衰之日,猶如李隆基的廟號“玄”宗一般,號稱明皇的李隆基也開始倦政了,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元年號為“天寶”,延用了29年之久的“開元”年號已成往事,而讓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隨之消逝的不只是年號,也有那“開元盛世”的美好歲月。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唐朝最鼎盛的時候發動了叛亂,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場叛亂竟然成為了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安祿山

至於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動機,說他是胡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也罷,說他是念念不忘楊貴妃的美色也罷,說他是覬覦皇帝寶座也罷,總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安祿山有足夠強的兵力,他才能有底氣來打這場戰,並且最後攻陷了長安城,也當了一年的皇帝。

安祿山實力最強時范陽鎮領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鎮領兵三萬七千五百人,河東鎮領兵五萬五千人,三鎮共計領兵十八萬三千九百人,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除去留守部隊徵發大軍十五萬人。那麼為什麼安祿山有如此之多的士兵呢?關鍵在於他是三個地方的節度使,唐朝節度使因為是在邊陲地區為官,所以手握大權,他們真正的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民政一起抓。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安史之亂

本來唐朝的政治圏是流行出者將入者相的,也就是地方節度使會輪流進入中樞當丞相,這樣治國的丞相因為有過從軍和治理地方的經驗,在治國上有一定的幫助,當時開元年間的名臣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都曾以節度使的職務進入中樞當丞相,而且不讓一個人在同一崗位上就職多年,可以避免當地形成某人的勢力。

可是這一切在李林甫為相時期就改變了,因為他老人家當丞相不想下來,於是他就對唐玄宗說用漢人不如用異族人,因為漢人多並且喜歡結黨,而異族人少不結黨,而且作戰勇猛,得升高位對皇帝更加忠心耿耿,這狗屁理論不知怎麼竟然得到了以英明著稱的唐玄宗的讚賞,所以除了異族出身的安祿山得到提拔之外,異族人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等都先後成為節度使。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由於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皆是胡人出身,所以其部下騎兵眾多且破壞力驚人,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政府的地位江河日下,後來雖然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是其老部下史思明接過了反叛軍的大旗,並且將戰爭持續到公元763年,整整八年之久。

由於平定叛亂時中央朝廷與投降的叛軍將領妥協,許多叛軍將領被封為軍鎮節度使,手握軍政大權之後對中央朝廷聽調不聽宣,從此唐朝進入了中央政權與藩鎮割據並行的時代。

此時的唐朝形勢與春秋時期略同,雖然唐朝中央朝廷不能將藩鎮一一收復,但是也沒有哪個軍政能夠滅亡中央朝廷,不過在唐德宗時期出現了“奉天之亂”,這場戰爭中出現了節度使僭越稱王稱帝的局面,讓唐朝中央朝廷的顏面再次喪失,更可悲的是唐朝中央朝廷沒有痛定思痛,反而開始了殘酷的黨爭,而這幫爭權的士大夫們也不想想,只要是有內侍統領禁軍,皇帝連自己的權力都保不住,廢立皇帝都由宦官說了算,這幫文官們又有什麼好爭的?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藩鎮割據

黨爭的惡果就是中央朝廷坐失機會,沒有能夠將長安附近的藩鎮吞併,致使地方藩鎮代代相承,從此再也不服從中央朝廷管束,而且由於鎮壓叛亂的藩鎮朝廷對外封賞等消耗,到了唐朝末期,中央朝廷直屬的地域越來越小,慢慢的由春秋模式過渡成了戰國模式,中央朝廷已經如同瀕臨落水之人一般,而黃巢之亂則是這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朝末年的牛鬼蛇神統統在這場戰爭之後登上了歷史舞臺,其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宋朝。

由於藩鎮之間犬牙交錯互相制衡,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唐朝竟然又延續了144年,不過相比開封城破即亡國的北宋來說,長安數次被攻佔卻仍然沒有亡國的唐朝可謂是生命力驚人的頑強,這其中也未嘗沒有藩鎮這款毒藥的作用,雖然是虎狼之藥,但是也可治病救人,只是大唐孱弱的身體卻經不起幾貼了,公元907年梁王、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在大梁稱帝,曾經的唐帝國正式成為了明日黃花。

唐朝滅亡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五代十國,其中五代政權的領導人多半與“黃巢之亂”有關,其中後梁太祖朱溫原本就是黃巢手下將領,後來降了唐朝,被唐僖宗賜名“全忠”,正是這位號稱唐末曹操的朱全忠,給唐朝也送了終。

藩鎮割據是唐朝衰敗原因之一,卻也是唐朝能夠延續的保障之一

五代十國

而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國的開國皇帝,都出自河東軍鎮,他們有的是漢化的胡人,有的是胡化的漢人,基本都幹過節度使這一職務,也正是吸取這個教訓,腹黑大叔趙匡胤哪怕背上罵名,也要將武將手中的兵權拿掉。

正如趙匡胤所說“一個文人當官想要壞事,無非是貪贓枉法罷了,可如果是武將們犯上作亂,那帶來的危害就大得多了”,所以宋朝皇帝寧可自廢武功,也不讓武將掌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