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一壶老酒敬人生


满清怎么可能让吴三桂世代称王?你看到清朝有异性王吗?标题就是错误的!


海阔天空yfl


1644年,吴三桂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勤王,却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为了寻找新的靠山,吴三桂最终投靠了满清。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吴三桂拥有当时最强的军队——关宁铁骑,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后面的事情证明,吴三桂确实是一条听话的狗。

在此后的十几年,吴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又转头南下攻灭了张献忠,最后来到云南地区,亲手绞死了南宁永历帝,为清朝的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跑遍了半个中国,外加卖主求荣之后,吴三桂终于得到了一个平西王的称号,还有云南一大块地盘,这样的结果似乎还不赖。他的儿子吴应熊甚至还娶了建宁公主(被扣在京城当人质),此时吴三桂的权力可谓达到了顶点。

但是几年之后,吴三桂不顾儿子的死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造反,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无非就两点:

一是康熙皇帝采取的削藩政策。吴三桂坐镇云南之后,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也想学200多年前的明将沐英,让子孙可以世代为王。

但是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吴三桂的心思,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之后,康熙皇帝就开始裁撤吴三桂的势力。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吴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书康熙,请求撤去自己的藩号,以求自保。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自然显得十分孤立,于是他也效仿两位上书请求撤藩,想试探一下康熙。但是这样一个好机会,康熙又怎会放过?立即就通过了吴三桂撤藩的请求。

这可就大大出乎了吴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过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个铁饭碗,谁知现在连饭碗都被打烂了,吴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万步说,哪怕吴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这是动了整个集团的利益,吴三桂实在骑虎难下,不得不反。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自己洗白。当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残忍地镇压汉人,甚至还杀死了南明的皇帝,这些污点怕是一辈子都洗不掉了。

当时清朝的统治尚不稳固,吴三桂想趁机造反,一来是为了洗白自己汉奸的身份,只要最后能够够成功,自己之前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曲线救国”;二来,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过一把皇帝瘾。

于是乎,已过花甲之年的吴三桂揭竿而起。一时间,各地的大明旧臣纷纷响应,大有成功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的战略严重失误,各个势力之间又离心离德,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吴三桂只能永远带着汉奸的身份,遗憾地死去。


逍遥侃历史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这个题目问得有点奇怪了!如果,康熙大帝不下令撤藩,仍然让平西王吴三桂盘踞云南,做他的逍遥王,打死吴三桂也不会造反!因为,在云南吴三桂就是一个土皇帝!



一,康熙下令撤藩,当惯了逍遥王的吴三桂不肯就范!

在清兵进攻中原前,为了快速南下,皇太极就跟当时势力颇大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达成了江山落定后封其三人为藩王的协议!

于是,清兵长驱直入,很快统一了全国!吴三桂顺利的当上了平西王,踞在云南!

在云南,吴三桂就是一个土皇帝!康熙派去的巡抚是个摆没!朝中法令在那是空文!

每年,吴三桂还向朝中索要大额军饷!可是朝廷向他调兵时,却一万个不同意!

拥兵自重!与朝中抗衡!康熙痛定思痛,决定撤藩!

做惯了逍遥王的吴三桂哪肯就范,立即杀死巡抚朱国治,打着“讨清复明”的旗号反了!



一,削藩了就是人家刀下的鱼肉,吴三桂也想最后一搏!

吴三桂知道,一旦撤藩成功,自己就成为了康熙刀下的鱼肉,任其宰割!

想想自己英武一生,如果到了这一步,跟死何异?

自忖自己有号召力,又有殷实的家底,吴三桂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吴三桂率领他的兵马高举“讨清复明”的大旗,出云南,过贵州,进入湖南……

不得不说,吴三桂也是豁出去了,这一打,就是整整八年!

最后,吴三桂仓促之下在衡阳称帝!不久,客死他乡!



由此可见:当平西王这个王要从吴三桂的头衔上去掉,吴三桂当然不同意!于是,战争打响了,结果胜负已定!成者为王败者寇!吴三桂只有饮恨湘江!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吴三桂为什么要造反,说白了就是形式所逼,不得已。是被康熙逼反的。

康熙皇帝一直想要撤藩,吴三桂的势力太过庞大,严重危害了清帝国的统治,而吴三桂更是土皇帝,在西南他说了算,根本不听康熙帝的,导致清廷和吴三桂矛盾越来越大。

按当时的年龄计算,吴三桂虽然马上就要入土了,但是也在时刻的威胁着国家安全,而且吴三桂的儿子以及亲信将来也会反清,只是静待时机而已,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想要创造一番功业,觉得等他反,还不如主动出击为妙,所以说白了就是把吴三桂逼反的,首先,西南各地都是吴三桂说了算,当时的赋税和军队、粮食都归吴三桂,而北京方面仅从这一点就必须要铲除吴三桂,所以吴三桂必反。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吴三桂曾经为了更大的利益出卖明朝,而获得了清朝的巨大利益,随着清廷平定天下,开始找后账,康熙皇帝自然把目光放到了吴三桂身上,吴三桂为了保住现在仅有的利益而反清。如果吴三桂不反,自己就会成为阶下囚,家里自然也会被抄家,没有好结果。所以,吴三桂认为,想要单车变摩托,赌一赌,可惜,天意不在吴三桂这。而且吴三桂这种人,吃里扒外、毫无底线可言的人注定失败。背叛明朝,后来却又厚着脸皮说什么:“反清复明”根本就是不忠不孝之徒。

(吴三桂反清 彩图)


鹏正


吴三桂如果造反一直有反心,应该在经营云南和贵州的时候,积蓄力量。清动手消藩,吴三桂就独立,把云南和贵州做为根据地,以国家政策抚育地方人民,修备坚强的防御工式。从缅甸通外国,买来外国火器装备。

做好这点,清如派兵来攻,可以把他们打回去。

下一步,举大旗招贤纳士,中国不缺象诸葛亮那种读书的村夫,学富一身,也想找个能试自己学问的地方。吴三桂的才能并不大,但是用上了这些顶级谋事或军事家,那就不一定,事在人为。只要清朝攻不进,下一步,吴三桂就进攻湖南或广西。同样,台湾的郑经在福建浙江沿海也有势力,加上那几个王,清朝的压力也不小。

事实证明,吴三桂造反之初,一路也是这么进攻,康熙差点乱了阵脚。但是等康熙缓过来后,有谋之士,让康熙派兵将反王各个击破。而这个时候,吴三桂是急于称帝。等到清朝主力专对付他时,他只有败的份,说明了吴三桂本人和手下里,真的没有什么大才能。

我们看,刘邦这个人,打仗没有什么军事水平,跟项羽也不同一个档次,但是他会用人,手下韩信,张良,萧何,陈平,都是奇才,更有十几个特别历害的武将。

自己没有谋,光有志气不行,刘备听说得孔明能得天下,三顾茅庐。

朱升劝朱元璋,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目的就是称王,成出头鸟,众人打。高筑城,是坚固根据地,防止别人攻。广积粮,是军备所需,朱元璋占领的应天,当时周边农田好多被元军用做马场,这也为朱元璋积养了好多战马。

吴三桂不懂历史,没有请好的谋士,没有搞好根据地,又急急称帝,他不败才怪。


黎家第一汤


我们想想吴三桂这一生有两个重要时刻,一个呢,是李自成进北京盛,然后他选择是投靠李自成还是投靠当时的满清,结果他选择了后者,第二回呢是康熙要削藩,他是考虑投降康熙呢,还是选择造反割据一方他选择了后者。

吴三桂本身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之所以这么做我们可以看到他纯粹就是为了利益,只要哪个人开的价钱高她就选择谁,谁开的价钱低他就放弃谁,如果哪个人敢动用他的利益,那他绝对立刻翻脸不认人。

这点比较著名的,那就是吴三桂投靠满清了,无论你是谁,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只要是个名人就可以看得出来,八旗子弟就那几十万人能干什么事情,虽然后来确实阴差阳错,满清弄满了300年,可大家都明白,你再怎么折腾你的人数就在那里摆着,你不可能超过1亿多当时的汉族,所以这样的事情绝对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面授人所唾弃,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吴三桂心里也明白,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是打算去投靠李自成的,结果李自成干了什么事情把它老家吵了不说,而且还不给他面子的,把他的小妾直接给抢了。

实际上,爱美人更爱江山,只是出现在那些一厢情愿的细仔口中的说法,真正江山跟美人摆在面前,毫无疑问把美人给抛了,拿个江山,为啥,美人在手里就是一个美人儿,江山在手里,你什么东西能拿不到呢?

陈圆圆的故事,民间传说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实际上吴三桂看到的是自家的财富,白白被其他人所强,而不是自己的女人,如何受别人的羞辱。

因此他在康熙要削三藩的时候选择起来某反,也正是因为康熙动了他的利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原本投靠满清,就是因为自己不想去过贫穷的日子,自己想谋一个好的前程,所以才投靠你们满清,并且平心而论,吴三桂这个平西王的身份就仅仅是因为他投靠满清放清兵入关这么简单才得了的吗?不是,是他亲手追杀永历帝,然后把永历帝给杀了,消灭了南明政权最后一次希望,所以才获得这个云南平西王的身份成为一方霸主,这是他实打实战功打出来的。

所以说在吴三桂眼里面,自己现在的权利,自己现在势力自己手里面所用的这些财富都是自己凭本事拿来的,你凭什么过来抢,你过来抢?你和当初的李自成有什么区别?

这种事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你想想吴三桂当时心里面是怎样一种反应,接到康熙那削三藩的命令之后,心里面又是怎么想的?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也不至于这么快呀!起码等我死了以后找我的儿子找我的孙子动手,我都没有任何意见,偏偏在我在的时候动手,你现在能把我三番给削了,等到我死了,我儿子你是不是要把他贬的一文不值,那我干了这么多事情,这么臭不要脸的事情,我到底图个啥?我还不如站起来当一回男人!

从各种意义上来讲,吴三桂的这次谋反其实也是看清了当时满清的现状,还记得当时满清的一个总结嘛,说三番占用了全国多少多少资源,这是事实,但是从这一点上来讲,当时的满清还是挺倚仗这个三番的,毕竟对于满清来讲,它真正能够完全信赖的军队就八旗那十几万的军队,其它的绿营兵啊,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组建完了还得再继续撤销掉,就这点儿人数就这点儿实力,吴三桂想要某法心里就不能猫爪子挠一样,这个时候康熙在锤他一锤子,那能不跳起来反抗吗?


漩涡鸣人yy


吴三桂造清朝的反,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

吴三桂原本是山海关守将首领,是关宁军事集团的利益代表人物,随后在大顺军与满清之间选择了出价更高的满清政府,最后在一片石之战中,辫子军正式入关,从此开始了蛇吞象般的征服天下历程。

因为当时满清全族男女老少加起来也就二十万人,所以凡事都以汉军冲杀在前,而当时满清的战争动员制度确实优于明朝的文官配给制度,所以汉军打清兵不行,但是回过手来打自己人突然就厉害起来了,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四人立功最大,被封为王爵,其中以平西王爷吴三桂的封地最大,而吴三桂对满清的回报是亲手处死南明末代天子永历皇帝朱由榔。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也慢慢坐稳了江山,到了康熙时期,三藩、漕运和河务就是少年天子面前的三座大山,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撤除三藩。

其实这也难怪,毕竟自古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清朝已经顺而治之了十八年,也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了。

于是康熙先了下诏,命令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人马进京养老,可是因为满清政府先前出尔反尔的事情干得太多,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后来就算账被杀,吴三桂哪里敢去北京城送死,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于是吴三桂干脆扯旗造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杀满清政府在云南的最高官员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宣告造反,吴三桂自任“天下兴招讨兵马大元帅”,并且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个人假扮明朝宗室后裔,随后联络各地有心反清的汉人如台湾郑家等势力,初期战局顺利,一直打到湖南长江沿线。

随后吴三桂目光短浅的毛病就露了出来,被康熙抓住机会,在湖南阻击吴三桂的大军,并且分化拉拢其他势力。

康熙十七年,见势不妙的吴三桂为了激励军心,在衡州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周,并大封诸将,可惜收效甚微,最后在康熙二十年清军攻破昆明,当时吴三桂早已死去,其孙吴世璠自杀。

成功平定三藩是康熙的武功之一,康熙的战绩可比十全老人的武功扎实多了,而三藩的彻底平定也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飞凡看历史


如果吴三桂只做一个无权的闲王,他又怕自己面临兔死狗烹的结局。所以他就想拥兵自重,独立一方。但问题不在于吴三桂的王爵,而在于他手下几十万兵马。因为这几十万兵马,吴三桂所以有恃无恐,几成尾大不掉,西南成为清廷之外的独立王国,为祸一方。直接威胁到了清廷的大局。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容忍的。因此,清廷必然要撤藩,撤藩必然危机吴三桂等三藩的根本利益。吴三桂造反就不足为怪了。加之,经过长期战乱,人心思安,吴三桂反复无常,不得人心,所以,最终兵败自决。


东说西读


第一他不可能世袭平西王,清朝没有那么大方。即使是世袭罔替的没有权利的平西王,也不能跟现在掌握西南几省的人事权,财权的事实割据势力相比。第二吴三桂是代表一个集团利益的总代表,整个利益集团也不允许他放弃权利。第三吴三桂当时有问鼎中原的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如果他当时不是有些保守,而是放手一搏,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起码有五成把握!如果有五成把握,就能获得泼天富贵,吴三桂的谋反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衡威159513


吴三桂:其实我也想世代称王,可是皇帝不允许啊!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本是明末崇祯皇帝最为倚重的大将,可惜后来向清朝投降,成为汉人的叛徒,饱受诟病。不仅如此,他还甘愿成为清朝的马前卒,率兵对明朝残余势力赶尽杀绝,对南明永历帝痛下杀手。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汉人,也忘记了明朝待他不薄。

吴三桂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成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背叛自己主子的人,清朝显然是不放心的。

其实,吴三桂之所以要反清,还是被康熙皇帝逼得。康熙削三藩,为的就是抑制吴三桂等三个藩王的势力。吴三桂此时本身就对清朝有所不满,再加上要削藩,吴三桂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反清这一条路。

他先是杀掉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然后在云南自任兵马大元帅,号令天下,提出“兴明讨虏”。清朝初期,当时还是有很多汉人想要复兴明朝的,所以吴三桂的这一旗号得到了迅速响应。但是吴三桂心里的真实想法当然不是复明,他只想要自己另起炉灶当皇帝。想想他心狠手辣杀掉南明永历帝就知道了。

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下贵州、湖南等省份,全国各地反清势力积极响应,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吴三桂的军队也数次打败清军,大有颠覆清朝的实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吴三桂集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怀鬼胎,而是兵力财力捉襟见肘,已有难以支撑的迹象。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仅仅五个月就去世了,吴三桂集团不久后就被清军一锅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