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九黎劫


说清朝闭关锁国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来说是海禁

针对的主要是那些前明遗党以及海盗之流

清朝虽然在工业革命上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但是并没有放弃与其他国家交流

翻查一下资料就可以发现清朝在道光之前与世界主流国家几乎都是有平等建交的


神天天无聊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禁止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与贸易,不是禁绝。在历史不同时期,海禁闭关政策的内容有所不同……

大体经历了,由“片板不准下海”的海禁闭关(1644——1684),到“只可在华南各口岸贸易”的海禁设关(1684——1757),再到鸦片战争前由多口贸易到只允许在广州一地进行的一口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即广州十三行,由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性的广州一口对外贸易……

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原因:是长期以来,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小农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这一方面原因的最好印证。

其二,政治原因:清朝政府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其三,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由海路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其四,统治者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陈腐观念。

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因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与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相结合的结果,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外贸领域的具体体现……

而西方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带来了殖民扩张时代,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又开展了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世界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了时代潮流,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政策,利弊并存,弊远大于利……(一定程度上,利可以忽略不计的)……

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起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也维护了小农经济……

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相对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滞后,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逛一逛3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源在于:民族意识、地理环境、历史局限。

📘清朝是“女真”政权。原籍东北,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口相对较少,而土地辽阔;战乱少见,邦泰民安。这样就导致了“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根深蒂固。满足于现状,拘泥固执,不思进取等,成为女真(满族)思想意识的主流。核心是→思想不解放!

📗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坚持以东北女真的“小农意识”、以农为本的固有观念,对以中原为中心的大中华,实行统治。

📙由于治国理政观念上的错误,满清一开始就推行原本东北女真的“重农抑未”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坐井观天,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少数民族统治,于是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后来,又关闭了许多东南及南方沿海城市的外贸据点。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保守自卫作用。

📙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自为得意,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末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原本领先世界的中国,在世界上逐渐地落伍了。最后导致了挨打!


笑看东篱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其原因有很多,下面我逐一进行分析。

我国历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

由于我国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古人对天灾人祸的畏惧心理,使得农业与粮食成为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们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此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政策。因此历代君王都将农耕视作国富民强的基础,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作为我国传统经济思想,对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经济运行始终起到支配的作用。对我国历史发展更是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历代重农抑商的体现:

汉朝时期:高祖罢兵归农,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景帝规定三十税一。

隋唐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开发江南,兴修水利。

辽宋金元时期:辽赐贫民更牛垦荒免赋;金迁汉人垦荒东北;元设大司农司,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汉代: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

明代:(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明史·舆服志》

清代: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期只有广州一处可对外贸易。

因此,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只不过是延续和发扬了传统悠久、历来为统治者所信奉的“重农抑商”政策罢了。

清朝可以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实际上与“重农抑商”政策一脉相承,或者说正是由于清朝(包括之前的历朝历代)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所以才会有重农抑商的表现。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古谣谚·湖广谚》

从南宋时期开始,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步南移至长江中下游,这一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许多垸田。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进入大开发时期,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提高,作物结构多样化,农副产品商业化突出,城市网络形成,市场体系发育,经济总体水平提高,以致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此外,1492年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之后,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在全世界流行,最终送到中国,成为百姓们糊口的粮食。同一时间,土豆,红薯,木薯这些适应能力强,产量又极高的作物得到发现和大力推广。同时,康熙时期推行的“两季稻”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的人口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高峰,只有肚子能吃饱才敢生孩子,生了才能养的住。

除了粮食,作为通行货币的黄金白银,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储量也十分惊人。这得益于历朝历代对外输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货物,为我国换回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累积到清朝时期,完全足够清朝自己内部作为货币流通的需要。

粮食和货币这两样生活必需品都能实现自给自足,清朝统治者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岂不美哉?

“天朝上国”思想?维护国家主权?

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历来为后世人所诟病。其出处主要是来自于乾隆皇帝回复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要求通商的一番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实际上,攻击乾隆的人往往对马嘎尔尼提出通商的条件避而不谈:

  1.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2.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3.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5.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6.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这里面要求舟山、广州划地盘,破坏了领土主权;英商从澳门到广州免税或减税,破坏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尤其是划地盘这一要求,具有殖民侵略性,一旦答应了,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澳门。当然了,要求里也有一些是正常的通商条件,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正常的条件可以接受,无礼的要求予以拒绝,有争议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

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不得不说,清政府对英国的通商要求一棒子打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但实际上还是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思想在作祟。

担心洋人与汉人勾结危及政权

在我看来,前面三个原因都还只是次要的,非关键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担心外国人和汉人勾结,扶持汉人政权威胁满清统治。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占领中原,统治数量远超于他们的汉人,其骨子里一直有着对汉人的提防与不信任,无论是清初的“剃发令”“易服令”、各地的屠杀、不准汉人出关去东北,还是后来的大力推行儒教、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以及现在讨论的“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本质只有两个:害怕汉人反抗、谋求汉人认同。

因此,闭关锁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清政府担心洋人与仇视满清政权的汉人互相利用,就此造成统治根基动摇、国家分裂甚至满清被赶回关外。这种担心有道理吗?我们看看近些年的国际大事就知道了,非常有可能,因为一个强大的大清帝国肯定不是洋人希望看到的。

但是,注意,我转折了,我没有给满清洗白。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闭关锁国都造成了国家、民族的落后,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如果清朝统治者能自信一点,考虑问题更成熟一点,或许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吧。

满清统治者出于心底的自卑,强行将中国与世界隔绝,这个政权先天的不足造成了一列的恶果,却要全体中国人民来承受。所以,无论什么原因,“闭关锁国”都是一项极端错误的政策。


大黄扯点历史


完全是统治者盲目自大的结果,下面是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可以看看乾隆皇帝的狂妄程度。

乾隆皇帝的一封信,被英国国王当成外交屈辱!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富庶的代名词,西方许多国家都希望能与中国通商,以获商贸之利,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阻断了中西方的道路,因此西方国家开始找海上通道。

大航海之后,西方殖民者向全球扩张,到了18世纪,西方之外的版图几乎都有西方殖民者的踪迹,此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开始走向衰落,而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早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

一开始,英国并没有直接使用武力攻击中国,一方面不清楚大清帝国的实力,另一方面英国的主要目的是通商,所以他们以派外交使臣的方式,寻求与中国通商。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出使中国,首要目的就是“设法与一国人民,或许是地球上最杰出的一国人民,建立自由往来的关系”(马嘎尔尼日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互设使馆,开放更多市场(当时只有广州开放)。

从记载来看,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极为重视,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亨利邓达斯指示马嘎尔尼遵守“该朝廷的一切礼仪”,并且携带了大量英国的新鲜玩意,包括望远镜、四轮马车、钻石手表、英国瓷器、热气球等等,与此同时还带了出自于英国著名画家雷洛兹之手的英国国王和王后的肖像。

不过,当时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朝野,对英国使臣的到来依然是保持以往的优越感,认为英国人来中国是进贡,目的是观习教化,让天朝降恩于英国。所以乾隆皇帝在赏赐大量金银珠宝后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通商要求,并且写了一封信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而这封信让英国人感到屈辱,甚至有英国人认为是英国外交史上最大的屈辱(摘于基辛格《论中国+世界秩序》)。

乾隆皇帝首先表彰了英国国王显示的恭顺: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赉表彰”,然后果断拒绝了互相派遣外交官:“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次则与天朝体制不合”、“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是此断难准行”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由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信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史等所亲见。(摘于《追寻现代中国:文件汇编》109页)

皇帝拒绝之后,马嘎尔尼想留下来继续交涉,然后乾隆皇帝又下了另一道敕令:

尔岛国远在重洋,而中国乃寰内四海之中心……凡我藩属国臣民,在京城开业经商之事,未曾有也。朕已详述实情与尔,尔等亦应体恤朕意,永矢恭顺,以保尔邦得享太平之福。(摘于《追寻现代中国:文件汇编》109页)

今天看来,拒绝英国的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但从信件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清政府统治者心中有多深,对于这样近似威胁的书信,英国人难怪会有屈辱的想法。所以马嘎尔尼回英国后,英国人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关闭大门,就用大炮打开。

不过,此次出使之后,英国近二十年没有派遣使臣来中国,因为那个时候拿破仑正在席卷欧洲大陆,令英国等西方国家元气大伤。而欧洲战事完结之后,英国相继在1816年、1834年派遣使臣要求中国开放,而且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结果当然是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最后鸦片战争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数码客评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提到清朝的灭亡,不外乎就是那几个词语“傲慢,自大,顽固,守旧”,还有就是“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

举个例子,遍布世界的唐人街,是唐朝时期开放的象征,唐朝的妇女穿鲜卑的服饰,梳回鹘的发髻,是包容表现。因为自信,所以开放,因为开放,所以包容。同样是“天朝上国 ”为什么清朝越“自大”越是往回缩呢?“骄傲”如此,反而无法容忍被统治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饰,甚至以大屠杀来强行推广剃发易服。用正常的逻辑来思考,这样行为,恐怕不是“傲慢”而是“自卑”。

出于对被统治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自卑,和对被统治民族庞大人口的恐惧。以小族凌大国的本质决定了,清朝要维护统治,必须消磨掉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心里。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法宝”★剃发易服: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的分辨出被占领区里最有反抗心理的人。同时断绝被统治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闭关锁国:断绝民间与世界的交流。★文字狱:打断文人的脊梁骨。

这三点保证了清政府能够成为唯一一个摆脱胡无百年国运魔咒的胡族政权。在新中国目前提倡的民族团结的语境下,人们很难接受中国的倒退,是清政府出于他们的利益考量而故意为之,所以他们必须是“傲慢”“自大”的。

☆☆☆有些人说:满清也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文字狱和闭关锁国都是明朝开的头满清不过是沿用了明朝的政策罢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得国之正者,唯汉与明。汉唐是何等的开放包容。明朝到底是为了什么,就要突然一下子“敏感”起来了?

能够有目的的系统性的篡改抹杀华夏文明的异族政权,一个语言文字习俗完全不同的外来者——到现在还有人相信,这样的政权,与我们自己的政权,居然会是“一样”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黑白之间,泾渭分明。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总让人有种看了分分钟就能“指点江山”的错觉。

就像现在的穿越小说一样,“我要是穿越回了清朝,我一定要告诉慈禧太后要开放要包容,不能再闭关锁国了……不应该打断留学生的学业……不要固步自封,要改变自己……”

反正,满清总是不比现在这些躺着被窝里玩手机的现代人,更加清楚他们自己的处境的。

*(我反对把“政权”与“人民”绑架在一起,并总是以此去翻历史旧账。用来去攻击现在的同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更何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互相征伐的事情实在太正常了。我希望当下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集体,能够积极的看向未来。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过去里。

现如今的问题是,中国文化要复兴,真的需要好好的考虑,该如何对待那些,仍然活在后清时代的京圈满贵了。

普通人偶然看看历史新闻,看到一些历史旧账,愤慨一下,放下手机,还是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但文化圈里的满贵,翻历史旧账,那就是不但能翻,而且还能改了。

若清修明史受制于时代的技术条件约束,还只是“一隐没,遂及一代史”。那么在如今的技术环境下,满贵凭借这财权而去投资文化领域(尤其是历史),在国内甚至是海外输送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一隐没,遂及多少朝代史”了。


蛋花汤63


清朝建国后

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论证出来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1688年英国君主立宪改革(清朝1644年入关)

1776年美国建国成为世界第一个

共和国(公众的国家,也叫民国)

1779年法国大革命

建立欧洲第一个共和国

欧洲大陆君主立宪此起彼伏

大清目标是千秋万代执政

不闭关锁国咋办?

让子民愚昧

是长期统治的不二法门

首当其冲就是屏蔽与世界的联系

然后自己吹牛

不许民间有信息来源和报道。

愚昧落后的国家没有战斗力

所以才有百年耻辱

当我们歌颂康乾盛世的时候

世界正在拉开与我们的差距

乾隆皇帝驾崩那年

华盛顿也逝世

他俩谁给国家带来盛世呢?


云端美


1“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明朝就有禁海令,清朝继续。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2.中国封建统治着妄自尊大的心理.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向来具有“天朝上国”“四方皆蛮夷”“我天朝无所不有,焉用外求”的传统自大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无视西方的存在,认为闭关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我天朝毫无损伤。



3.防汉的需要。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反清复明势力的存在使得清王朝一直缺少足够的政权合法性来获得全体国民的忠诚和拥戴。 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4.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5.当时许多明朝残留的抗清力量如郑成功等,大都被赶到海上去了,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地位,断绝郑氏集团和大陆的经济联系.顺康年间,清政府施行了野蛮的禁海迁界政策。

清朝入关先后颁布“剃发令”和“易服令”,而后又大兴文字狱,烧毁无数的前朝书籍。对外实行海禁,断绝汉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最后由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彻底闭关,让清朝断了与外国的联系。一直到鸦片战争,被英国的大炮轰开大门,闭关锁国才不得不告终。


非常道毕延河


所谓的“闭关锁国”,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伪概念”,或者说是一个站在西方视角下的概念。

清王朝时代的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即保持以中国为中心,万邦来朝的宗藩体系,或称华夷秩序。实际上中国并不闭关,也未锁国,只是要来叩关、通交,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则,即以称臣纳贡的形式通交往。在承认中国是老大的前提下,东亚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国家间互相隔绝的问题,中国和周边的朝鲜、缅甸、越南等等藩属国,都是一直保持着互通往来。

而到了19世纪,西方开始崛起,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东、西方规则碰撞的问题,传统的东亚世界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挑战。西方人持自由贸易和现代外交的规则来审视中国和东亚世界千百年来传统的华夷秩序,西方人不愿意去认识和遵循中国独大的这种华夷秩序,而要把现代国际法秩序强行套到中国以及日本、朝鲜等所有东亚国家头上,清王朝对此难以接受,于是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就成了闭关锁国了。


海研会


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闭关锁国”是利大于弊的,我们总是咒骂清朝统治阶级自负自大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逐步落后于西方,但是作为清朝的统治阶级,难道愿意看到自己统治的国家落后挨打吗?

我刚才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站在我们这个时代去评价,这样的观点会十分的不公平。”

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实际上最早要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皇帝在统一中国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倭寇之患”,加之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央朝廷对海外贸易并不是太感兴趣。因此为了保障对沿海省份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禁海。

清朝入关之后,由于社会动乱,海禁逐渐成为一纸空文,直到康熙统一台湾之后,为了防止海盗扰边,以及限制西方传教士的出入,闭关又搬上的议程,直到乾隆年间,闭关锁国达到极致,就是常说的“一口通商”,对于地大物博的清朝来说,认为天朝物产丰富,周边都是荒芜之地,几百年形成的藩属朝贡体系,也使得清政府认为贸易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作为天朝的统治者,万万没想到西方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殖民扩展工业革命的出现,迅速超过这个自大的朝廷,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在当时东西方交通通讯不畅,中西方文化矛盾的大环境下,清朝皇帝骨子里对于中华文化世界最强,中国科技世界第一已经根深蒂固了,就是被英法联军打成了那样,中国的保守势力依然不服气中国科技文化落后西方?

闭关锁国的正面影响是积极的,但是负面影响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性,是当时的统治者所想不到的。

但是无论如何,清朝统治者错就错在过于自大,他们忘记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居安思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