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一些古代诗作有很多种版本?原作者写的啥就是啥不就行?

淡笔


版本不同大致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修改,二是后人的修改,结果两种(或以上)版本都流传了下来。

首先是作者的修改。大致又分两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是炼字。

古人作诗重锤炼,很多诗人在一个字上倾尽心力,目的使声音更和谐,形象更生动,意境更贴合,情感更着实,思想更准确,或结构更紧密。

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残蝉犹占一枝鸣”。

黄鲁直即黄庭坚,那首诗叫《登南禅寺怀裴仲谋》。在后世流传的版本中,既有“高蝉正用一枝鸣”,又有“高蝉犹占一枝鸣”。

悦华管见:用“正用”(正依凭)偏虚,和上句“略无”相连,使诗句趋向议论化;而用“犹占”则更形象,特别是“占”字,有独居高处之态,诗句偏于描写。但两句都存留到了后世。

  • 第二种作者自己修改的情况则是大幅度换意。

举个不太古的例子,近现代词人夏承焘先生《浪淘沙·过七里滩》的早期版本为:

“万象挂空明,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但子曰秋野在《经典咏流传》中所唱的版本却有一句不同——在“高咏谁听”后是“此间无地着浮名“,而非“当头河汉任纵横”。

据子曰秋野言,夏先生晚年对此词做了修改,即改了那一句。这样一改,就把年轻时的“壮怀”,改成了中年后的看淡名利,显然换了意。

以上两种情况在鲁迅诗、主席诗中也有体现。近现代人尚且如此,古人想必也会如此,只是有些我们无法判定是诗人自己改动,还是后人改动的了。

后人改动前人的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一种是无意。

  • 先说有意。

《木兰辞》有不同版本。木兰在胜利后向天子请求回乡时,说:“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另一版本中则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悦华没有仔细考证,原本以为后者为晚出,是文人对质朴的民歌的修改,可有材料说“愿驰千里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改的。这个暂时存疑,但两个版本确实都存在。而且无论哪个版本在先,有意改动是确定无疑的。

  • 再说无意。无意也就是流传中的讹误。

一是形误。王之涣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也有两个版本。

最出名的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还有个不出名的,头一句是“黄远上白云间”。

“黄河”与“黄沙”差别很大。后世为两个版本也没少争论。

有人说“黄沙”更符合实际,玉门关和黄河哪跟哪?在玉门关看不到黄河。有人说“黄沙”系“黄河”的传抄之误——在草书中“沙”与“河”几乎一样。

悦华更愿相信后者。

以上是形误,还有音误,音误就好理解了。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另一版本“樯橹”为“强虏”。一者是船,一者是强敌,意义差别很大;窃以为后者同周郎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气宇形态很不相符。

义不符,境不符,只有音符,所以是音讹无疑。

以上是悦华对古诗不同版本的理解,中间考证的不多,推断的很多。有时间再补充。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悦华海音


古代的诗人,并没有出版社帮他印刷出版诗集,有的就是随性写在驿站、酒楼、寺庙的墙壁上,有的寄给朋友亲人了。后人搜集的时候也是辗转抄写,因此常常会有不同的人抄出不同的内容这种情况。

举例来说,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就有“小扣柴扉久不开”,和“十叩柴扉久不开”这样的不同版本。同样的情况,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沙远上白云间”。这个多数是因为手写体的行草书易混淆,比如“小”和“十”,“河”与“沙”,大家可以自行查一下行草书的写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记忆的原因,有些诗在传抄过程中,是凭记忆来记录的,不同的人在记同一首诗的时候,难免会有讹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五季诗词大会的刘禹锡《竹枝词》,到底“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唱歌声”,同样是存在两个版本,一般我们认为“唱歌声”更贴近原作,因为情景是江上而不是岸上,“踏歌声”多数我们猜测是中了李白《赠汪伦》的毒。


俊190277973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出现多种版本的现象,实属正常。古人写诗有很大的随意性,大都不是专业诗人,只要是有赋诗才能的人,可随时即兴而发。这样就不局一格地会题写在名胜古迹,寺庙观庵的墙上,石壁上等等。还有的题赠诗,即兴对饮,口占速成的诗作等。古代没有专门出版的机构,大多诗作是靠口口相传,互相传抄,这样就难勉出现一诗多种版本的现象。也有在传抄过程中的笔误,抑惑传抄者加入个人的观点而改写的,也不排除剽窃抄袭,改头换面,哗众取宠者。打开古代诗歌长卷会发现很一诗多题的情形,至于原创,后学研究者也只能通过比较,旁征等方法去确定真伪。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改的恰到好处,且精到传神的佳作,就要英雄不问出处了。


文心雕诗


古代出版印刷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精力,不像现在有出版社,有文稿就能印刷了。人们写了东西,经常是手写誊写传抄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誊抄错,也有可能誊抄者会增减一些内容,这就形成了不一样的版本


河南晨霞


我觉得古代人的思想和社会环境,今人有不同的理解,故而融入了古代人思想的诗作自然被今人改成了多种版本。


芙蓉


历经几千年了!能流传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何况在当时大多数都是口口相传,其间难免有误。也不排除文人墨客稍作修改的可能。这都不重要。相比如果作者被混淆而弄错了才是损失呢。


诗词小雅


要立规矩,树榜样,可复制,易传颂。否则,会乱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