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一些古代詩作有很多種版本?原作者寫的啥就是啥不就行?

淡筆


版本不同大致兩種情況,一是作者的修改,二是後人的修改,結果兩種(或以上)版本都流傳了下來。

首先是作者的修改。大致又分兩種情況。

  • 第一種情況是煉字。

古人作詩重錘煉,很多詩人在一個字上傾盡心力,目的使聲音更和諧,形象更生動,意境更貼合,情感更著實,思想更準確,或結構更緊密。

洪邁在《容齋續筆》中記載:

黃魯直詩:“歸燕略無三月事,高蟬正用一枝鳴。”用字初曰抱,又改曰佔、曰在、曰帶、曰要,至用字始定……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殘蟬猶佔一枝鳴”。

黃魯直即黃庭堅,那首詩叫《登南禪寺懷裴仲謀》。在後世流傳的版本中,既有“高蟬正用一枝鳴”,又有“高蟬猶佔一枝鳴”。

悅華管見:用“正用”(正依憑)偏虛,和上句“略無”相連,使詩句趨向議論化;而用“猶佔”則更形象,特別是“佔”字,有獨居高處之態,詩句偏於描寫。但兩句都存留到了後世。

  • 第二種作者自己修改的情況則是大幅度換意。

舉個不太古的例子,近現代詞人夏承燾先生《浪淘沙·過七里灘》的早期版本為:

“萬象掛空明,短篷搖夢過江城。可惜層樓無鐵笛,負我詩成。 杯酒勸長庚,高詠誰聽?當頭河漢任縱橫。一雁不飛鍾未動,只有灘聲。”

但子曰秋野在《經典詠流傳》中所唱的版本卻有一句不同——在“高詠誰聽”後是“此間無地著浮名“,而非“當頭河漢任縱橫”。

據子曰秋野言,夏先生晚年對此詞做了修改,即改了那一句。這樣一改,就把年輕時的“壯懷”,改成了中年後的看淡名利,顯然換了意。

以上兩種情況在魯迅詩、主席詩中也有體現。近現代人尚且如此,古人想必也會如此,只是有些我們無法判定是詩人自己改動,還是後人改動的了。

後人改動前人的詩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一種是無意。

  • 先說有意。

《木蘭辭》有不同版本。木蘭在勝利後向天子請求回鄉時,說:“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而另一版本中則是:“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悅華沒有仔細考證,原本以為後者為晚出,是文人對質樸的民歌的修改,可有材料說“願馳千里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改的。這個暫時存疑,但兩個版本確實都存在。而且無論哪個版本在先,有意改動是確定無疑的。

  • 再說無意。無意也就是流傳中的訛誤。

一是形誤。王之渙膾炙人口的《涼州詞》也有兩個版本。

最出名的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但還有個不出名的,頭一句是“黃遠上白雲間”。

“黃河”與“黃沙”差別很大。後世為兩個版本也沒少爭論。

有人說“黃沙”更符合實際,玉門關和黃河哪跟哪?在玉門關看不到黃河。有人說“黃沙”系“黃河”的傳抄之誤——在草書中“沙”與“河”幾乎一樣。

悅華更願相信後者。

以上是形誤,還有音誤,音誤就好理解了。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另一版本“檣櫓”為“強虜”。一者是船,一者是強敵,意義差別很大;竊以為後者同周郎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氣宇形態很不相符。

義不符,境不符,只有音符,所以是音訛無疑。

以上是悅華對古詩不同版本的理解,中間考證的不多,推斷的很多。有時間再補充。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悅華海音


古代的詩人,並沒有出版社幫他印刷出版詩集,有的就是隨性寫在驛站、酒樓、寺廟的牆壁上,有的寄給朋友親人了。後人蒐集的時候也是輾轉抄寫,因此常常會有不同的人抄出不同的內容這種情況。

舉例來說,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就有“小扣柴扉久不開”,和“十叩柴扉久不開”這樣的不同版本。同樣的情況,還有“黃河遠上白雲間”和“黃沙遠上白雲間”。這個多數是因為手寫體的行草書易混淆,比如“小”和“十”,“河”與“沙”,大家可以自行查一下行草書的寫法。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記憶的原因,有些詩在傳抄過程中,是憑記憶來記錄的,不同的人在記同一首詩的時候,難免會有訛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五季詩詞大會的劉禹錫《竹枝詞》,到底“聞郎江上踏歌聲”還是“唱歌聲”,同樣是存在兩個版本,一般我們認為“唱歌聲”更貼近原作,因為情景是江上而不是岸上,“踏歌聲”多數我們猜測是中了李白《贈汪倫》的毒。


俊190277973


古代流傳下來的詩作出現多種版本的現象,實屬正常。古人寫詩有很大的隨意性,大都不是專業詩人,只要是有賦詩才能的人,可隨時即興而發。這樣就不局一格地會題寫在名勝古蹟,寺廟觀庵的牆上,石壁上等等。還有的題贈詩,即興對飲,口占速成的詩作等。古代沒有專門出版的機構,大多詩作是靠口口相傳,互相傳抄,這樣就難勉出現一詩多種版本的現象。也有在傳抄過程中的筆誤,抑惑傳抄者加入個人的觀點而改寫的,也不排除剽竊抄襲,改頭換面,譁眾取寵者。打開古代詩歌長卷會發現很一詩多題的情形,至於原創,後學研究者也只能通過比較,旁徵等方法去確定真偽。不過筆者認為,只要改的恰到好處,且精到傳神的佳作,就要英雄不問出處了。


文心雕詩


古代出版印刷需要一定的財力和精力,不像現在有出版社,有文稿就能印刷了。人們寫了東西,經常是手寫謄寫傳抄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會謄抄錯,也有可能謄抄者會增減一些內容,這就形成了不一樣的版本


河南晨霞


我覺得古代人的思想和社會環境,今人有不同的理解,故而融入了古代人思想的詩作自然被今人改成了多種版本。


芙蓉


歷經幾千年了!能流傳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何況在當時大多數都是口口相傳,其間難免有誤。也不排除文人墨客稍作修改的可能。這都不重要。相比如果作者被混淆而弄錯了才是損失呢。


詩詞小雅


要立規矩,樹榜樣,可複製,易傳頌。否則,會亂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