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周敦頤雖然是大名鼎鼎之《愛蓮說》的作者,但是身在北宋時期的他,在南安為官時,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官吏。要說周敦頤能夠在後世漸漸變得這般出名,主要是因為理學創始人二程的父親慧眼識人,一眼看出周敦頤的氣度與常人不一樣,於是便叫兒子跟著周敦頤學習,因為二程創立的理學在從北宋到南宋漸漸成為當時社會之學術思想的主流,周敦頤作為二程的老師,其地位也漸漸提高。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而在周敦頤的一些思想中,他對孔子弟子顏回之“安貧樂道”的精神十分嚮往,並且時常在二程面前誇讚顏回的精神,讚美顏回雖然生活並不富裕,甚至說有些艱難,但依舊安貧樂道的精神。在周敦頤眼裡,於顏回來說,貧困的生活並未影響其學道的快樂,這是十分難得的。可以說,正是因為周敦頤對“顏回之樂”的推崇,“尋孔顏樂處”便成為宋明理學以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在周敦頤的心裡,顏回安貧樂道的人格狀態,是一種理想的人格狀態,而“孔顏樂處”更是一種難以達到的,是無比美好且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周敦頤曾說: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周敦頤這是在說,伊尹是儒家輔佐君主、愛護百姓的榜樣,而顏回則代表著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也就是說,顏回的精神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典範。其實,在這裡,周敦頤大抵是將顏回的精神與聖人精神等同了,他將“孔顏樂處”上升成了一種理想人格的象徵,他認為能夠達到這種人格境界,內心當是無比快樂的。而這種快樂,往往與一個人的貧富無關。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關於這一點,周敦頤曾說: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於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至貴至富可愛渴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周敦頤這是在稱讚顏回不愛世人所愛的富貴,即便與貧困相伴,但是內心依舊因與道相伴而感到快樂。其實,周敦頤這裡提出了一個矛盾,也就是“信念”與“富貴”的矛盾。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周敦頤認為,追名逐利的世人,因為富貴而失去信念,這是因“小”失“大”,是得不償失的行為。雖然外在富裕了,但是卻限制在名利的鎖鏈中,內心空洞,身心不得自由,這是一種世俗之“小”的體現。而真正的“大”應當是一種超越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這種與“道”相伴的高尚情操讓人由內而外感到身心自由,而這種自由帶來的快樂,是貧困所影響不了的。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心中的顏回之樂:一個人的快樂,與貧富無關


另外,最後還是需要強調一句,周敦頤心中的“孔顏樂處”並非說一定要在貧困的境遇下才能實現,只是說,在貧困的境遇下,這種精神更加突出罷了。所以,周敦頤所讚美的“孔顏樂處”,是那種不以“名利財富”為畢生所求之超越名利的超脫精神,而並非說一定要讓將自己處於貧困的境地,這是對周敦頤“孔顏樂處”思想的錯誤理解。因此,我們大抵可以看出來,在周敦頤的心裡,一個人的快樂,確實與貧富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