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覺得怎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

影影圈圈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真正可以吸引人們目光的藝術創作一定是從百姓中來,又到百姓中去。

藝術創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繪畫、音樂、舞蹈、剪紙、年俗、影視劇等等,不一而足。

就拿2017年爆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來講,這部創下中國電視劇收視記錄的反腐大劇,一開播就爆火🔥🔥🔥🔥,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賺足了眼球。沒有流量小鮮肉、沒有大場面、沒有超級特效,有的只有真實,只有氣勢。

這部開播前並不被看好的作品,用滿滿的誠意,用赤誠的熱情,打動了無數觀眾 。這部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真的太真實了,真實到每一個觀眾都好像身在其中,這不是演戲,這就是生活。這樣的作品怎麼可能不成功!

反觀一些其他作品,除了假還是假,不尊重歷史、不敬畏規律、異想天開、指鹿為馬,一個億投資,八千萬給了小鮮肉,演技沒有,架子不小,把觀眾當傻子,終究被大眾唾棄,被市場拋棄。

不管哪個時代,內容永遠為王,只要內容好,關注度自然不會低,大眾的要求真的沒有那麼苛刻,但你也不能把大家當傻子忽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金小主說電影


什麼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或者說什麼樣的藝術作品才能打動人心?這是個藝術創作和藝術效果的問題,足可以寫一篇3萬字的學術論文。這裡只能簡而言之點到即止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吸引人們關注或者打動人心是藝術創作的動力和源泉,也是藝術家歷來孜孜以求的創作目標之一。即便是那些高喊著“藝術不需要被理解”的藝術家又何嘗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吸引人們關注甚或打動人心呢?


但是一部一幅一件藝術作品要想引起人們關注進而打動人心又談何容易?特別是在當今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能力越來越強,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化,藝術作品要引人關注更非易事。我覺得除了具有高超的藝術創作技巧獨立的藝術創作風格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順乎人心順乎時代順乎藝術發展規律的藝術創作思想、理念和表現手法。

一,順乎人心。人心向善,人們追求嚮往真善美的事物,這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共知共識。藝術作品順乎人心,發現真善美,塑造真善美,弘揚真善美,才能引人關注。最近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老中醫》為什麼吸引了那麼多人關注創收視率新高,正是因為它以影像的形式藝術地再現了生活中真善美的東西。法國十九世紀繪畫大師安格爾的《泉》為什麼引人關注並被世界許多國家列為美術教學的範本,是因為安格爾用人體藝術的表現手法不僅展示出人體本真的美,而且展示出人的心靈的清澈純淨的美,給人以心靈的共鳴和美的享受。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的《救濟金的保管員》形象奇醜無比,卻為什麼能夠引人關注?是因為弗洛伊德正是通過這樣一副醜陋的外殼來揭示人性中一些醜惡的靈魂和現象,其本質仍是倡導和崇尚人性的真善美。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順乎時代。藝術來源於生活,任何藝術作品都無可避免地要留下時代的烙印。一般來講,順應時代主題順乎時代潮流的藝術作品才容易引起人們關注。抗日戰爭時期,一首《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激勵起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慷慨激昂奔赴抗日戰場,正是因為這首歌順應了民心順應了抗戰的時代潮流。今天的一首《走向新世紀》又令多少人激動感奮,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追求和嚮往……


三,順乎藝術發展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藝術也不例外。藝術創作只有也必須遵循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才有希望創作出為人們所接受所喜愛引人關注打動人心的作品。無論是傳承、變法、創新,都不能脫離或有悖藝術發展規律。比如書法藝術由古至今凡兩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規則規律,是有章法筆法墨法可循的,如果不按這個規律遵循,非要搞什麼吼書一類花裡胡哨的東西,怎麼能夠真正引人關注呢?


燈影書畫


出不去,在家看電視。看了一部電視劇《女人的抗戰》。描寫的是抗聯在佳木斯一帶的故事,是偽滿時期的故事。題材很不錯,情節也緊湊,只是穿幫的太過分了。

比如環境,偽滿時期的佳木斯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可是七十年代的佳木斯我可是知道的。那時的佳木斯住宅都是泥草平房,家家戶戶還都是燒煤取暖和做飯。主要街道是瀝青路,小巷子都是土路。那時連樓房都很少。這樣推算一下,偽滿時期的三十年代,佳木斯會是什麼樣的環境?可劇中的環境和古城一樣,街道是水泥路,街道兩旁都是樓房。這就很不可能了。

再說服裝。劇中人的服裝就是放到現代也不落後。比如杜雪顏的服裝,真是時髦的很。這在三十年代,甚至是六七十年代都是絕無可能有這種衣服。其他人的服裝都是很新鮮整潔的。三十年代的人大多都是破破爛爛的,好一點的也是舊的或者是帶補丁的。再看看劇中人的衣服,說是八九十年代的都不過分,杜雪顏的服裝比二十一世紀初的都時尚。那些抗聯的服裝除了款式落後外,成色比現代的農民工穿的都好許多。

再說道具。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商店的食品沒有包裝,需要包裝時有售貨員現包裝。而且是用包裝紙,再用紙繩子捆綁。如禮品就在前面放一塊紅紙。再看看劇中的禮品,都是現代版的禮品盒,這有多荒唐啊!

不知道導演是怎麼想的,如此荒謬絕倫的也能發行?

以上僅僅是個人看法,大家是怎麼看的?


老百姓136405527


關於藝術的魅力,如果要詳細的談論起來,估計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寫成書估計也會堆積如山,總之,由於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藝術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連那些思想觀念保守的人都不再認為學習藝術是沒有出息的事情了,那麼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怎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呢?


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藝術作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

所謂的獨特,是指作品的題材與眾不同、畫風新穎,而且要知道,藝術風格是藝術作品所特有的氣韻神采及意境,更是藝術家的人品及作品藝術特點的集中表現,當然了,藝術作品風格的形成是與藝術家個性、氣質、膽識、藝術素養、審美情趣、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均有密切關係,

比如,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蝦》,從物象的表象來看就跟活生生的一樣,稍微仔細看,連蝦的習性都被描繪的惟妙惟肖,這和攝影照片又是完全不同的意境效果,很容易讓人看出來是蝦在畫中游,不會誤導人們的視覺審美,



主題鮮明、亮點突出的藝術作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

比如,天才藝術家達芬奇的曠世傑作《蒙娜麗莎》,最吸引人的就是蒙娜麗莎的眼睛,我們在欣賞這一幅畫作的第一瞬間,就覺得畫作的人物在看著我們自己,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藝術家把視覺效果一步到位的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們有更大的興趣深入欣賞了解下去,


再比如,當代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單以作品的名字,就足夠吸引人們的關注了,每個人在未看到這幅畫作之前都會去遐想藝術家所畫的《父親》到底是什麼樣子,當第一眼看到作品《父親》時,內心所有的情感瞬間湧在一起,原來藝術家的作品有著濃厚的時代背景和烙印,


詩夜城主


藝術作品,要緊貼生活,反映生活,接地氣就會有關注,不可以高大上,曲高和寡會失去觀眾。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創作者要用飽滿的熱情,真實的情感,高超的技藝創作藝術作品,畫出風格,畫出韻味,畫出別人不曾有過的畫面,就能吸引關注,就會受到觀眾的好評。


我創作山水畫,選擇群眾樂於接受的中國水墨,水墨的靈動,水墨的氣韻,水墨的暢快淋漓,先感動自己,再感動觀眾,才會吸引關注。

藝術創作,要緊扣時代的脈搏,反映時代的心聲,讓觀眾產生共鳴,就會吸引無數的關注。


陳莊水墨畫家


藝術作品的感染力體現出,吸引人們視覺感觸到內心世界激盪起伏的審美情趣。藝術是人物形象性和自然景觀的形態美感,打動人們心扉所產生的激情澎湃的火花四射。



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應該有自己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不抄襲、不模仿別人的藝術作品,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認識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畫面,表現出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具有特色的新穎別緻、雅俗共賞、喜聞樂見,極大地滿足人們審美情趣的需要,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



舞蹈是動態的造型藝術,舞蹈是動態的繪畫藝術。它們如同姐妹是相通地聯繫一起。舞蹈通過繪畫藝術的描繪,表現舞蹈優美造型的藝術生命力。音樂、舞蹈都是表現藝術,它們都是用抽象的語言直接表達審美情感,它們是相互聯繫在一起,通過聲音、舞姿傳達給人們,使觀眾享受到了藝術魅力的形象美感。


黃智637


大眾老百姓欣賞喜歡的藝術作品才是比較好的藝術作品。毛主席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一再強調藝術一定要為大眾服務。藝術離開大眾有如沙漠上起高樓——沒有根基!一幅作品好不好?能不能流芳百世,不是幾個所謂的專家所能夠決定的。一定是大眾老百姓喜歡欣賞,人人都說好,它才是真正的好的藝術作品。

現在有很多藝術家,畫家的作品暗澀難懂。喜歡把美的東西畫成醜陋的,噁心的,恐怖的,美曰:純藝術。孤芳自賞,這類作品註定是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考驗,經不起人們大眾的檢驗!



趙寒翔


其實,大多藝術作品的問世,並不為了吸引人們的關注,而實在是藝術家為滿足自己的審美 —— 意欲的迸發、思念的燃燒、情感的釋放。

這也就客觀闡釋了藝術,所具有的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等獨特屬性。

若將藝術本源,鋪展開來論述,應是一篇冗長論文。在此只能概括而言 —— 藝術,藏情含趣之謂也。

順便說一句,真正的中國藝術的探索、剖析、著述,尚是一爿廣闊的未經開墾的處女地。


聞魯生


濃縮呈現了時代的印跡…


sgmq


好話說盡的時候,往往也就沒“戲”了。因為觀眾知道沒有那麼多的“精彩絕倫”。目前普遍化的炒作手段,我認為就是“狼來了”故事的翻版

■為什麼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們講什麼都必須像“商人對商人”一樣呢?文化就是文化。我們的創作是激活自己的心,浸潤作品的是自己的靈魂

■我們肩負著引導觀眾的責任,我們不能離開觀眾,但和觀眾“粘”在同一個點上,觀眾最終也是會厭棄你的。在你那兒得不到新的東西,誰還願意在你那兒費事、費時、費錢?所以,我也反感一味地“觀眾想看什麼就給看什麼”

藝術是“吸引心靈”,而不是“吸引眼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