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希望成为“魔咒”,最后,我还是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却最想逃离妈妈的“魔爪”,也慢慢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朝妈妈希望的反方向前进着。


妈妈的希望成为“魔咒”,最后,我还是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


一位患有中度抑郁的年轻女孩,小时候随着妈妈搬了很多次家,妈妈每换一个男朋友,她们就要搬一次家,这让她希望能快点结婚,住在一个不用搬走的房子里。但如今才20出头的她却换过好几个男朋友,一个都不满意,不断挑剔着。虽然讨厌这样的自己,妈妈也“教育”她好好找个对的人过日子,但她却做不到让自己安定下来。她重复着妈妈曾经的动荡生活状态,活成了自己讨厌的、妈妈也不希望的样子。


妈妈的希望成为“魔咒”,最后,我还是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


另一个非常具有女性化气质的男性,精致且优雅,但在妈妈眼中却不像个男人。母子俩见面就吵,妈妈看不惯儿子的举止,儿子也听不得妈妈的管教。妈妈劝儿子当兵,说得最多的是“你能不像个男人”!儿子也觉得妈妈灰头土脸,没有女人味。


妈妈的希望成为“魔咒”,最后,我还是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


从众多实例中都可以看出,妈妈的希望似乎成了“魔咒”,孩子朝妈妈希望的反方向越走越远,母子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妈妈的希望带着一些不信任。在妈妈面前,孩子都是弱小的,需要妈妈的保护与帮助。在潜意识里,妈妈是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的,她不相信孩子能离开自己,不相信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


其次,妈妈的希望带有控制的欲望。在妈妈心中,孩子始终是“自己身上的那坨肉”,指挥孩子天经地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就形成了与妈妈之间的博弈。妈妈用“我希望”代替“你必须”,将孩子牢牢握在手中。

再次,妈妈的希望中会有侵犯。当孩子脱离母体时,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但如同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他们没有意识到母亲与孩子并不是一个整体,在照顾、呵护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一方面希望孩子快快独立,另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能一直“归属”于自己,这也让母子之间没有边界,侵犯孩子也就难免了。


最后,在妈妈的希望中会出现悔恨、恐惧。妈妈对孩子存有补偿心理,但也会说出“如果当初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就会怎样”的话来“刺激”孩子,同时也因为将自己的人生赌在了孩子身上而担忧孩子的未来。

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导致母子关系的破裂,孩子对“妈妈的希望”具有抵触心理,也就导致孩子走向妈妈希望的反方向。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确实都希望孩子好,但方式一定要用对。

1.将对孩子的希望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转变成对孩子的祝福。将“我希望”用“我祝你”表达出来,没人会拒绝祝福,同时也不会因为结果的好坏而破坏祝福的美好。


妈妈的希望成为“魔咒”,最后,我还是活成了妈妈讨厌的样子


2.管好自己。妈妈们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朝更好的前方前进。一味教导会让孩子讨厌,行为带动才会让孩子潜移默化中“被教导”。

3.尊重、理解孩子。孩子越大越需要尊重与理解,需要更多的空间,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当妈的都希望孩子过得好,但愿我们成为祝福孩子并给予子女自由的妈妈,但愿我们都能成为被人祝福且能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