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


題記:在山西祁縣,晉商渠氏家族分為舉善坊和世相坊。


明清以降,直到民國抗戰被迫離開,渠氏家族在長江以南經營根本基地都在湖北,尤其武漢漢口鎮。所以,我本人對武漢,有著天然的理解,天然的親近。


之前,武漢也有前輩、朋友、兄弟熱忱相邀,可惜,因為諸多原因不得成行。


武漢是一個有著厚重歷史沉澱的地方。這樣一個承載著歷史的、民族的苦難的城市,必將走出困境。


時值重疫圍城,我的前輩、朋友、兄弟不少都在圍城之中,希望我能夠寫一寫武漢的歷史,彼此隔網感應,同行。


在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四大名臣裡面,似乎,張之洞少年得志,仕途最為順利。


張之洞自幼稟賦聰慧,博聞多識,文才出眾,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赴順天府鄉試為舉人第一名,成解元。


1863年,同治二年,26歲的張之洞參加會試,為慈禧太后欽點探花,名噪當時。


張之洞就此入仕,一帆風順坐到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的位置。


後來,張之洞與寶廷、張佩綸、黃體芳並肩,稱翰林四諫,為清廷少壯清流領軍人物,端是少年得意。


當然,和純粹耍嘴皮子搞嘴炮強國的寶廷、張佩綸、黃體芳這些清流不同。很快,張之洞在外放巡撫的任上,即顯示出他超強的務實能力。


1881年,光緒7年,張之洞擢升內閣學士,轉而任山西巡撫。


當時山西,正是遭遇丁戊奇荒之後。


——前任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丁戊奇荒,以他這樣經歷太平天國搏殺見慣生死大場面的悍將,目睹災荒至慘,惶然之下,涕淚齊下:


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如此奇災,古所未見。


實為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


張之洞上任,接手的,可謂一副超級爛牌。


然而,張之洞雖然為四書五經專業學究出身,但是,張之洞卻並非一夜發跡的書呆子。因為,出身書香世家,張之洞自然讀書學習得法。


他既要看看四書五經之外的《資治通鑑》和《山西通志》,當然也要讀讀相關西方列強的《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


如此這般,張之洞在巡撫任上,由整頓官場,清潔吏治,以公執政入手,開始了山西近現代歷史上堪為最為深刻的一次政治、經濟改革。


張之洞在山西實施的改革,眾說紛紜。


然而,他在山西啟用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以西歐為榜樣,辦講座,搞實業,開思路、辦教育,對山西影響深遠。


尤其張之洞著力扶持山西晉商,將全省錢糧交辦晉商經營,直接推動晉商經營漸入佳境,在山西創造出白銀帝國的金融奇蹟。


山西吏治煥然,經濟更是為之振興。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在暮氣沉沉的北方諸省,山西是北方唯一一個與南方革命同步的最先易幟省份。


民國時期,山西在社會風氣、吏治、交通、工業、教育等等方面領先全國,一直為國民政府稱道的模範省,說起這番成就,就不能不說張之洞的前因。


張之洞經營的湖北、山西,自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到民國期間如此耀眼的表現,無需太多解釋,人們自然明白,這便是張之洞留給歷史的功績。


——張之洞確然遠非後來的那些沉醉囿於盲從、阿諛,本身智商也很有限的相關的行政、學術官僚可比。


現在看,這類行政、學術官僚多了,隨便想想,也不知以後的公務員考試、升級,是否可以測試一下當事人的智商。


須知,自古以來,當官固然是以精打細算的情商為重。


然而,情商再好,充其量馬屁拍得專業。僅有情商卻智商匱缺,關鍵時刻如要應急,智商上掉鏈子肯定不行。


可見,當官的如要勝任差事而不在電視上出醜,智商,那才是維繫面子最為起碼緊要的東西。


感慨一二,閒話。


繼續。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


為應對這場危機,清廷因為張之洞在山西的業績過於出眾,因而急調他為兩廣總督。


戰爭期間,兩廣總督相當於清廷的前敵總司令。


這是張之洞首度接觸軍事。


和經營山西一樣,張之洞到任之後還是由整理吏治,提拔人才入手,先後向清廷先後舉薦了劉永福、唐景崧、馮子材等將領。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蘆漢鐵路,也就是後來的京漢鐵路通車時的張之洞。


而後,鑑於中法國力差距,為穩定在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均被打破的廣州防務,張之洞啟用湘軍老將彭玉麟、淮軍老將張樹聲,建立兩廣防線,誘使法軍在越南之外,再向臺灣、杭州等方向勞師遠征。


中法戰端一開,張之洞當即主動加強對英、葡等國外交,一方面向歐洲銀行借款用以購買軍火,組辦民團;一面向廣東前線方向調集糧秣軍火,集中兵力,尋求決戰。


軍事、政治雙管齊下,最終,清軍在鎮南關與臨洮大敗法軍,取得晚清對外戰爭唯一的一場勝利。


1889年,光緒15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自蘆溝橋至漢口的蘆漢鐵路,以求貫通南北,便於帝國

通土貨、厚民生,以及徵兵、轉餉


為此,張之洞在奏疏呼籲蘆漢鐵路為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


於是,蘆漢鐵路成為清廷的一個重要的戰略項目。計劃南北分段修築,北段由直隸總督主持,南段由湖廣總督主持。


張之洞因而調任湖廣總督,開始步入他一生的巔峰事業: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可謂中國步入現代文明門檻的劃時代的歷史大事件。


當然,洋務運動多出類似李鴻章這般又吃又拿養兒育女忙著發財的官僚之外,名頭並沒有李鴻章大的張之洞,可能算是真正在洋務運動做出成效的第一人。


至少,這段歷史記載清清楚楚,張之洞主持洋務運動,並不像李鴻章之類吃喝抓拿,藉以發財。


在湖北主政推行洋務運動十餘年,張之洞以武漢為中心,既與香港的歐美財團合作,也引入晉商、徽商等財團,多方籌資,在湖北全境發展實業,確實取得極大的成效。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湖山縮地來。可惜了的黃鶴樓,在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地基。如今的黃鶴樓,為1985年6月新建的黃鶴樓。


其中,張之洞主持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使得湖北的輕重工業各成體系,奠定了湖北為國內最大工業省的地位。


整個洋務運動期間,湖北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約1130萬兩白銀,居全國之冠。


由此,湖北有極厚的底子,用以興辦實業、教育、新軍、商業、農業,以及湖北的城市化運動。


一時之間,湖北發展如火如荼。


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以漢陽鋼鐵廠為核心形成了中國最大、最完整的重工業體系,武漢更是得到空前發展,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


換言之,當時的湖北,猶如民國時期的山西,當代的上海,實為國內經濟發展最好,城市發展最快的拉風地區之一。


1893年,張之洞再論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認為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向清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


次年,一所新式高等專門學堂在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招學生。


這是武漢大學的前生。


湖北蒸蒸日上。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


湖廣總督張之洞主張外聯英國,對日強硬,於是多次電奏清廷,既提出自己對戰情的看法和建議,更是要求派出湖北駐軍北上參戰。


張之洞向來不發嘴炮,說到總要踐行。


甲午戰爭期間,湖北方面遠隔戰場何止千里。然而,湖北卻又是長江以南籌兵籌款、籌械籌運,給予前方極大的支持的地區。


戰事正緊,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甲午戰爭期間的滿清陸軍。


得兩江交通便利、財政富庶,張之洞更是積極籌措餉械,在揚州、清江、宿遷至山海關、錦州沿線設江南轉運局十二處,江南調北上諸軍共五十餘營,以供甲午戰爭應急。


戰爭後期,日軍進軍山海關,京畿危急。


張之洞為十營湘勇的入衛之師調撥糧餉軍需之外,更是在上海新購快槍一千枝、子彈一百萬發,十萬火急運送山東威海急需。


最終,張之洞的努力並沒有挽回敗局。


張之洞得知李鴻章在馬關談判,中槍傷愈再籤和約之時,尤其痛恨,惱怒。


他既不甘對日本屈膝忍辱,便屢屢向清廷電奏瀝陳,請求許利英國、俄國,然後聯合英國、俄國,遷都太原,廢約再戰。


可以想象,慈禧、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這樣的建議,只得苦笑,搪塞。


很快,馬關條約簽署的消息傳來,在得悉清廷決意割讓臺灣求和之時,既有中法戰爭經驗,張之洞對割讓臺灣尤感痛心。


張之洞向清廷苦苦陳述臺灣戰略價值極關緊要:


逼近閩浙,若為敵踞,南洋永遠事事掣肘。


且雖在海外,實力精華,地廣物著,公家進款每年二百餘萬,商民所人數十倍於此,未開之利更不待言


至今來看,臺灣在軍事、經濟方面戰略價值之重,張之洞的分析可謂入骨三分。


當時,臺灣巡撫唐景崧、守將劉永福均為張之洞舊部,張之洞不顧清廷禁令,很快向臺灣撥去30萬兩白銀、軍械,暗中鼓勵、支持唐景崧、劉永福等組織臺灣軍民備戰日本登陸,抵制割臺。


1895年5月,唐景崧宣佈成立臺灣民主國,並就任大總統。


——事實上,臺灣民主國在1895年5月25日到10月19日之間存在,實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政體。


張之洞聞訊臺灣民主國宣佈獨立,當即將唐景崧老母接入南京家中,贍養照顧,以解唐景崧後顧之憂。


唐景崧失敗逃回大陸,臺南紳民推舉劉永福繼為臺灣民主國總統,繼續堅持抵抗割臺。


為此,張之洞專門急電劉永福承諾他正在聯絡俄國、英國插手臺灣:


似此外援已結,速宜將此事遍諭軍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


然而,張之洞向清廷提議的,以回疆數城讓俄,以後藏讓英,以雲南極邊地讓法,尋求三國同助的戰略,終究無法實施,張之洞支援臺灣抵抗割臺運動自然也就難以為續。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黑旗軍,劉永福,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熱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背後的大boss張之洞。


彼時,李鴻章知悉張之洞暗中支援臺灣,極為惱怒,認為張之洞做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不顧大局。


為此,清廷特別電諭張之洞,嚴令禁止張之洞援臺:


臺事無從過問,餉械等自不宜再解


張之洞無奈之下,只好停止支援臺灣。


苦戰之中的劉永福眼見餉械俱絕,民兵將亂,士氣低落,進退失據,只得致電張之洞,哭訴求救:


天下仰我公一人,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速設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為定


這份電報即可表明,張之洞實為臺灣反對馬關條約的割臺運動的幕後總指揮。


當時,張之洞接到來電,張之洞再無迴天之策,只得覆電劉永福:


朝廷不得已割臺,曾有旨召各官內渡,閣下自在其內


1895年10月,臺南陷落,日軍佔領臺灣全境。


無奈之下,劉永福等10餘殘兵只好乘英國商船迪利斯號內渡廈門。


甲午戰敗,臺灣淪陷,尤其讓張之洞尤為痛心。


痛定思痛,張之洞深感滿清王朝內外交困,卻又敏銳發現:


日本軍隊效法西洋,訓練有素,餉厚械精,在參謀、後勤乃至偵探各方面無不周備。


我軍倉卒召募,心不齊、械不足,又無充分訓練,以致潰敗千里


在戰敗之後反思而比照得出日本新軍、滿清舊軍之差別,效法西洋,編練新軍自然也就成為當時頗有見識的大佬們殊途同歸的共識。


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編練新軍,其中,尤以兩支最為出名。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的儀仗隊。


一支,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編練的新建陸軍。另外一支,則是張之洞親自編練的自強軍。


自強軍仿德國營制,編成步隊八營、馬隊兩營、炮隊兩營、工程隊一營,以及醫官、獸醫、槍匠、伙伕、馬伕等,全軍2860人。


其中,自強軍共聘有德國軍官32人,他們不僅擔任訓練教官,而且執掌營、哨兩級指揮權。


1897年5月1日,自強軍在吳淞舉行閱操,邀請了駐滬各國領事等參觀檢閱。


彼時,自強軍給觀操的中外人士留下極為震撼的觀感。


士軀之精壯,戎衣之整潔,槍械之新煉,手足之靈捷,步伐之敏肅,紀律之嚴謹。


自強軍一時成為清廷新編陸軍的標杆。


1896年,張之洞再調湖廣總督本任,除卻他隨身帶走500精銳護軍之外,自強軍主力轉交新任兩江總督劉坤一接辦。


1901年,自強軍主力調往山東,劃歸袁世凱節制,成為北洋軍武衛右軍的一部分。


然而,自強軍的歷史卻並沒有結束。


張之洞回到湖北,即以練兵、興學、辦廠為核心,勵精圖治,繼續推進湖北的洋務運動。


在暮氣沉沉的滿清末代的中國,湖北顯得朝氣勃勃。


彼時,張之洞認為如要洋務救國,尤以練兵為第一要務。他即以隨帶的500護軍為基礎,分成前後兩營,另外聘請德軍貝倫司多爾夫將軍為總教習,繼續以西法編練新軍。


張之洞自從主政湖廣以後,一直信奉歷來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


是以,1902年,他提出要提高入營之兵達到一半識字要求,並將之列為湖北練兵要義的首要標準。


此外,張之洞還在湖北新軍各旗、營分設大、小講堂、閱報室等鼓勵官兵學習。


數年經營,湖北新軍陸續興辦了武備學堂、武備高等學堂、陸軍測繪學堂等軍事院校和教導隊,培養了近5000名軍官。


識文斷字,自然知書達理。


和傳統兵營只知愚忠的清兵不一樣了,湖北新軍的官兵漸漸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1907年,張之洞調任清廷軍機大臣,離開湖北,離開武漢。


是年,清廷實施軍改,確定新軍軍制,規劃全國陸軍編成36鎮,鎮,約等於師。


當時,湖北新軍編成第8鎮,11000人。第21混成協,近5000人。


至此,湖北新軍全軍官兵合計約16000人。


這是除卻袁世凱北洋軍之外的第二大軍事集團。


橡樹 | 張之洞,在武漢開篇了新的歷史

1908年,張之洞的學生和部下為紀念張之洞而修成奧略樓,原名為風度樓,1955年被拆毀。


1909年,宣統元年,8月,張之洞病重彌留,攝政王載灃親臨探視。


正逢改良、創新與革命等等激流激盪當時,民心思變,滿清破船飄搖於汪洋大海。


張之洞作為晚清四朝老臣,悲慼之間,苦諫清廷善撫民眾。


攝政王載灃聽完張之洞諫言,不以為意,哈哈大笑:


不怕,有兵在


——無知,因而無畏懼。


這是歷史上一段常被人提及的典型的笑話。


手握天下大權,得意而膚淺的攝政王載灃當時絕對想不到歷史會如此弔詭。


正是清廷為了續命自保而編練的強大的新軍,最終,卻在劇終的時候走向預期的反面,成為滿清的掘墓人。


當時,看著攝政王載灃如此狂妄、輕浮,張之洞戛然無語。


然後,張之洞死去。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


果然,隨著張之洞創建的這支湖北新軍的一聲槍響,狂奔300餘年的滿清王朝終於在湖北的武漢,走到了末日。


祝願武漢抗疫成功,祝福武漢平安。


閉門避疫,隔網茶敘,祝好朋友們新春。

請與橡樹同行,以zhenxiangshutian微信號,備用諸君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