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

张于戈G


周瑜与陆逊的才能可以说是伯仲之间,都是国之栋梁。三国时代最重要的三场大战,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东吴独胜其二,而这二场胜仗,就是周瑜与陆逊赢得的。我对周、陆二人之景仰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实在难分出高下。不过,就功业而论,周瑜似乎略在陆逊之上。

第一,陆逊是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崛起为东吴重要将领

与陆逊相比,周瑜的仕途是比较顺的,因为周瑜与孙策是年轻时的好友。后来孙策干革命,周瑜前去投奔,一开始就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从这点看,周瑜是占了点便宜的。

陆逊奋斗的经过,比周瑜要难点,但比起吕蒙这样的草根还是顺了些。他出身江东大族,二十一岁入孙权幕府,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县长。当时在会稽山有一伙以潘临为首的强人,孙权多次派兵进剿都没能打垮。陆逊招兵买马,深入险境,剿灭潘临,自己的队伍也扩大到两千多人。后来在剿灭鄱阳盗贼尤突的战争中,陆逊再建奇功,被提拔为定威校尉。后来,陆逊任帐下右都督,负责清剿山寇。盘踞于丹杨的山寇费栈鼓动山越人造反。陆逊巧施疑兵之计,正面佯攻,暗地里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贼兵,体现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从陆逊早年的军事生涯看,主要是剿匪,这应该说是一个次要战场,所以他的军事天才还是没被世人所认识。

第二,在荆州问题上,陆逊与周瑜一样有深谋远虑

陆逊第一次光芒四射的表现,是在荆州之战。

在荆州问题上,陆逊与周瑜一样是强硬派。周瑜曾经多次向孙权表明,刘备乃是心腹之患,他甚至多次想解决掉刘备。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后,鲁肃的政策是联刘抗曹,为了拉拢刘备,甚至把荆州的南郡也借给刘备。

陆逊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是向吕蒙提出奇袭荆州、干掉关羽的计划。陆逊的深谋远虑与卓越的战略眼光,引起吕蒙的关注。后来,吕蒙向孙权建议,由陆逊接替自己职位。这样,陆逊被提拔为右都督,坐镇陆口。陆逊走马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封拍马屁的信,让关羽放松了警戒心。在后来的奇袭荆州之战中,陆逊战功显赫,斩俘蜀军数万人,功劳仅次于吕蒙。

第三,夷陵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对比

要把陆逊与周瑜的才能做个对比,就不能不比较夷陵之战与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在兵力弱于对方的情况下,打的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相比之下,周瑜取得的胜利更为不易。

周瑜的伟大之处,在于敌强我弱之形势下,敢于挑战强敌,这点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当时曹操大兵压境,兵力超过二十万,东吴的一帮臣子都想举旗投降,认为根本不可能挡住曹操。而周瑜则力排众议,分析可击破曹操的四点理由。而此时,孙权能拨给周瑜的部队只有三万人,大约只有曹操的七分之一,而对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的曹操。这种战,谁敢打?除了周郎还有谁?

到了夷陵之战时,从蜀、吴两国的力量来看,东吴并不在蜀国之下。但是,由于刘备倾巢而出,故而在局部战场上是有压倒性的优势。当时陆逊统率的吴军五万人,而刘备则十余万人,两倍于陆逊。这个兵力对比虽然悬殊,但与赤壁之战相比,还算是好的。再从对方统帅的水平看,刘备的用兵水平,比起曹操显然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夷陵之战,陆逊局面虽然不利,但远远不及赤壁之战的凶险。

尽管夷陵之战与赤壁之战,一为陆战,一为水战,但陆逊与周瑜采取的战术是出奇的相似。两人都是觑准敌方布阵上的缺点,大胆采用火攻战术。周瑜以火烧曹操的战船,陆逊以火烧刘备的连营,最终大获全胜。

在如何制造进攻的机会上,周瑜与陆逊的做法都非常巧妙,无懈可击。周瑜以黄盖诈降之连环计,得到突袭曹营的机会;而陆逊则是采取坚壁清野之战术,耐心地与刘备对峙,直至机会出现。可以说,火攻是取胜之关键,但何时、何地、以何处方式发动火攻,才是一位统帅才智的表现。从这点看,陆、周两人难分高下。

从才能上说,我认为陆逊与周瑜都是顶级名将。不过,从功业上说,周瑜还是要略胜一筹。赤壁之战关系东吴的生死存亡,而兵力之悬殊又远过于夷陵之战,故而周瑜身上压力之大,要远远大过陆逊。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歌颂周瑜的诗歌多,而歌颂陆逊的诗歌要少得多的原因。


君山话史


周瑜和陆逊,都曾做过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陆逊要周瑜小上8岁,两人同为东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都是战功卓著,声名在外。

一提到周瑜,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即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三气周瑜,最后落得个吐血身亡的悲状结局,给大家的印象周瑜就是个虽然满腹将才,却心胸狭隘的自负之人,孰不知,不看《三国演义》的编写 ,历史上的周瑜,才情出众,江东一带流行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就是对他精通韵律的赞誉,而且周瑜少有将才,自21岁起便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为江东吴氏打下了大好江山,和孙策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若不是孙策遇刺身亡,软弱多疑的孙权继位,周瑜的下场也不会如此,三国鼎立的态势也有可能改写。周瑜生前一直推行两分天下,而不被孙权认可,孙权对周瑜一直怀有戒心,即使是父亲的知交,也不能完全信任。

陆逊,字伯言,他最著名的功绩当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蜀汉大军,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平衡状态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场战争让陆逊一战成名,走上了出将入相的光明仕途,陆逊一生谨小慎微,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保守防御的一派,和鹰派主战的周瑜是两个派系,他在政务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实干能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长远和深刻,刚开始时,非常受孙权的器重,一直能独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被孙权排斥责罚,一代良相,内心忧愤,不久便郁郁寡终。

周瑜弹琴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军大败曹魏,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典故常见于后世的诗词中。

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能看到很多次周瑜弹古筝的画面,对于周瑜精通韵律,工于作曲,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有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而周瑜弹琴当然也是可能的,一个精通韵律的人怎么会不会弹琴呢,就像一个美食家光会吃不会做,哪有这样的道理。

对于周瑜精通音律,在当时的江东流传这样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这充分说明了周瑜的音乐造诣是有多高,外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周瑜获得了周郎这个称号,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他是多么推崇,在三国时期,历经西汉东汉四百年的汉朝文化熏陶,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崇尚忠义,讲究礼乐的传统汉文化,只要读过书受过教育的都会点音律,弹几曲古筝,而做为官宦人家出生的周瑜,自小受到教育比一般家庭的同年小孩,要更全面更周到了,他年少成名,气质不凡,而且还精通音律,果真是人中龙凤。

在周瑜二十五岁时,他遇见了小乔,并终其一身只娶小乔一人为妻,对待爱情的专一,让这个外表风流的大将之才更添传奇,自古都说英雄配美人,周瑜和小乔这样一对郎才女貌,名副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榜的画面,周瑜正在凝神弹琴,而小乔在旁边静心聆听,两人相知相惜,实在是后世夫妻相处的典范。

周瑜外号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著名战例就是威震天下的赤壁之战,他的外号是和他的外貌有关系的,历史有记载周瑜,风流倜傥,谋略过人,而且还精通韵律,当时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周郎就是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个内外兼修,气宇轩昂的周瑜起的外号。

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看到周郎这个别称,郎在古代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还有丈夫之意,而周郎这个外号就是对周瑜最好的形容,他自从21岁时便跟随东吴的孙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而且他和三国的著名美女小乔的爱情故事,也是对郎才女貌最好的体现。周瑜还有好儿郎的英雄气概,为人重义重义,谦虚有度,他和孙策同年,听闻孙策尚义,和他结拜并辅助孙策建立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柱国之石,而且他还积极推荐有才之人为东吴效力,鲁肃,程普等人就是周瑜推荐的。

孙策遇刺后,周瑜悲痛万分,凭周瑜的实力和能力 ,他完全可以自立一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连孙权都感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可见周瑜的气度非凡,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内外完美的人,英年早逝,在《三国演义》的误导下,被世人误解是心胸狭隘,气急攻心而亡,历史的真相却不是如此这般简单明了,后人研究,从周瑜的遗书来看,可能他的死是东吴内部政权斗争的一个阴谋。周瑜妹妹

根据现今的历史文献可以考证,周瑜并没有妹妹这样的亲人,至多有一个堂兄弟,名为周晖,曾做过洛阳令。现在能考据的周瑜家谱中,并没有女性亲人,也许是历史选择的原因,或者真是没有妹妹,毕竟,年代久远,有用的信息已经很少了,而能让历史铭记的信息就更少了。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生年公元175年,卒年公元210年,东吴开国君主孙策的同窗好友,在孙策遇刺身亡后,辅助孙策的弟弟孙权,历任东吴的大都督,外貌英俊潇洒,身形伟岸,精通音律,后世流传很多关于周瑜的典故。

周瑜为庐江舒县人,高祖父周荣,官至尚书令,曾祖父周兴,官至尚书郎,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至太尉,而他的父亲周异,当时也是官至洛阳令,可以说周瑜是官宦世家子弟,出身优渥,从小就深受官场声色熏陶,他自己后来也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大都督之职,可以说时非常了不起,而他有一个亲兄弟,历史上却没有这个亲兄弟的丁点信息,名不详,经历也不详,他的父亲周异应该只有这两孩子,对于女儿一说,并没有现有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但是也不能完全否任,毕竟,有记载的周瑜有兄弟一人,却再没有其他有关这个兄弟的信息息,所以,就算周瑜真有一妹妹,若无显要的重要历史事件牵涉,后世的史学家也有可能只言片语都不会记载。

周瑜官职

周瑜,世家出身,父亲是洛阳县令,祖辈多人官职太尉。

公元195年,周瑜帮助孙策赶走刘繇,周瑜一无所求回到丹阳,不久丹阳太守就被袁术的堂弟取代,周瑜跟随父亲到寿春,袁术听说周瑜很有才能,就派人来请他去做大将,周瑜看出袁术的狂妄和无能,又不好拒绝,只答应做居巢县长。所以周瑜的第一个官职是居巢县长,他一生为孙策和孙权效力,但是第一个官职不是他们封的。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吴郡,孙策亲自出来迎接,授予他建威中郎,还赏给他士兵两千、战马五十,赐予府邸和乐队。之后孙策派他驻守牛渚,因受百姓和当地士兵信服,兼任春谷长。后来,孙策发兵攻打荆州,封他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战争结束后,周瑜驻守巴丘。

公元200年,孙策意外身亡,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周瑜从巴丘赶回吴郡,孙权任命他为中护军,孙权非常信任他,他和张昭一起掌握军事大权。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周瑜采用火攻之计,火烧曹营,曹操惨败,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之后他和凌统、甘宁等将领一同打败曹仁的军队。孙权封他为偏将军,同时是南郡太守。

公元210年,孙权准备攻打益州,周瑜的军队在江陵,他回到江陵,在出征的路上生了病死巴丘。

周瑜最后一个官衔、最大的官衔就是偏将军,这基本上是孙氏政权里最高的军衔。

周瑜成语

大家一提起三国的周瑜,首先脑海里想到的就是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了,但是,除了这句经过《三国演义》艺术加工的名句外,还有很多有关周瑜的成语,比如周郎顾曲,安营扎寨,不习水土,周瑜打黄盖等等,周瑜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身上有太多的典故,在后代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

周郎顾曲这个成语,原本是从当时江东一带的民谚“曲有误,周郎顾”里提炼的,本意是指,周瑜的音乐造诣十分了得,精通音律,能听音辨曲,哪个曲调音节不对,他都能听出来,后来就用指对音乐十分精通的人,是个很有故事背景的成语。

安营扎寨,不习水土,都两个成语都是来自周瑜在领导赤壁之战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用语言精炼出来的,是来自于实战经验的语言理论化,安营扎寨,用来形容军队原地休整,建造营房,进行长期战斗的准备,而不习水土,是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北方将士,相比东吴的士兵,不善水战,就是不习水土,后世多指异乡人不习惯本地的风土习俗,这两个成语的使用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高,非常实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当时周瑜给曹操使的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打入曹操内部,和周瑜里应外合,非常出名的一个计策,后世多用来形容两相情愿的情景,对于成语的背景苦肉计到没有涉及。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

周瑜和鲁肃

周瑜和鲁肃都是东吴孙氏集团里极为重要的两个人。周瑜帮过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夺天下,受到孙策的重视,孙策死后,继续辅助孙权,一生官至偏将军,掌握军队大权。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当年周瑜受袁术之命,任居巢长,因缺少粮食,周瑜向鲁肃借粮食,鲁肃把一仓粮食全部借给周瑜,二人成为好朋友。

天下混乱,鲁肃带着乡亲到曲阿,本想投靠郑宝,周瑜劝他去投靠孙权,专门写推荐信,鲁肃初到孙权那里,就提出三分天下的言论,这种能看透事情本质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孙权因此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

公元202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曹操势力非常大,鲁肃建议孙权把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当人质,以求得平安。周瑜坚决不同意,认为送人质之后,只能受制于人。孙权听从周瑜,没有送人质去曹营。这其实是鲁肃想联合刘备,对孙权采用的激将法。鲁肃得到孙权的同意,亲自劝说刘备,陈述其中厉害关系,使得孙、刘能够联合,还和诸葛亮等人成为朋友,共同商讨打败曹军的策略,最终赢得赤壁之战。

战后,周瑜劝说孙权软禁刘备,鲁肃坚决不同意软禁刘备,反而同意借荆州给他,实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也证明,没有刘氏,单靠孙氏,根本抵挡不住北方大军。周瑜死的时候,临死还向孙权推荐鲁肃,他一直都认定只有鲁肃才能帮孙权稳定局势。

周瑜怕关羽

周瑜是世间难得的奇才,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说的是他酒醉还能分辨曲子;有调兵遣将之能,早年帮助孙策战胜刘繇,取得江东,后来辅助孙权,主持军中大事,多次帮孙氏稳定地方政权,最大的功劳就是指挥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势由此奠定。遗憾的是,去世的时候非常年轻,可谓天妒英才。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哥,也是刘备的大将,有万人不当之勇。随刘备打过很多次战役,赤壁之战后,关羽受刘备的委托,镇守情况最为复杂的荆州。公元219年,曹操命令曹仁和魏将庞德来抢荆州,关羽先是防守,后来主动出击,率领士兵,围住樊城,大败曹仁,之后曹操派出于禁增援,关羽采用水淹之计,打败于禁,斩杀庞德。后来曹操派徐晃、张辽等人增援,加上东吴吕蒙前来偷袭,关羽腹背受敌,退到麦城,逃到临沮,遇伏被杀。

周瑜和关羽的正面交锋只有一次,周瑜以和孙权妹妹成婚为由,骗刘备到东吴,打算将其软禁或者杀掉,后来刘备带孙权妹妹一起逃跑,周瑜亲自来追刘备,眼看就要追到的时候,突然关羽从山间跳出来,手持大刀,十分吓人,周瑜连忙拉转马头,向相反的反向跑去。世人都以为这是周瑜害怕关羽的表现,其实不是怕关羽,而是知道了刘备有埋伏,有防备之心。刘备有防备,周瑜当然不会追,肯定是往回走。


茬叔


周瑜比陆逊较强!!!! 

周瑜的代表作是赤壁之战,陆逊是火烧连营七百里,。

第一, 比较敌人军力方面, 周瑜所面对的是曹操的大军, 虽然说是孙刘联军, 但实际上其实只是以周瑜一方之力对抗曹操(刘备当时是废的).....周瑜的军力比起曹操少得可怜!!!!!但周瑜仍能战胜, 劲!!!!! 陆逊的敌人是刘备, 刘备虽然一开始势如破竹, 但其时蜀吴的军力其实相若, 陆逊要守住和反胜其实不难.。

第二, 比较敌人主帅方面. 曹操的军事才能比起刘备优胜劲多倍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聪明如曹操, 亦中了周瑜的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最後火烧赤壁, 这场精彩的赤壁之战是陆逊所不能比拟的.这可以见到周瑜极高的智力和统率力!! 可是, 陆逊虽然大破刘备, 挽救吴国危机, 但是他用的计谋只是一味拖字诀, 等到夏天才用火攻, 未免比不上周瑜的计谋了.更何况刘备当时怒发冲冠, 智力比平时大降, 中了这计亦不足为奇. 所以, 周瑜比陆逊较强。

大家认为呢!



老刘侃三国


陆逊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我是王小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陆逊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我说周瑜的才能比陆逊要高很多,周瑜无论是个人武力,军事上的能力,治国理政和战略眼光都比陆逊要高很多,说句不可气的话,陆逊和鲁肃都无法比。

1、个人武力值

周瑜个人武力值在三国前期最少也算二流将军,同赵云也可以战三十回合不败。东吴还没有建立前,和孙策一道斩杀刘繇,袁术手下大将不如多少?三国前期战将排位最少也可以进前三十,东吴大将可进前十吧。

陆逊是文官出身,出谋划策行军布阵,统领兵马可以和周瑜相比美,最多在这个方面和周瑜持平,军事方面比鲁肃强点也不多。



2、军事能力

周瑜有开土之功,陆逊有护国之功。周瑜出山之时,东吴基业未成,孙策,周瑜情同兄弟,东征西讨南抚北伐,型成了东到东海,南到福建广东,西到湖南湖北一片南方疆土。三国时期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居第二位。兵马由开创基业时不足两万,到赤壁之战时的8万人。

相比陆逊的战绩,除了火烧连营打败刘备,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外也没有什么可以和周瑜比的。打败刘备是刘备军中无清醒之人,法正如在军中也不会落败。如果就算魏延守荆州也不会败给陆逊,只能说陆逊的命好,没遇到真正对手,如赤壁遇到曹操,不知陆逊哭还是哭。



3、治国理政和战略眼光

东吴的疆土有一半是周瑜打下的,水军是周瑜一手训练成的,没有周瑜训练的水军,打败曹操是一场梦,连以后陆逊偷袭关羽也要靠水军。周瑜的战略是天下一分为二,占荆州进西川,同曹魏形成南北对峙。谁知道诸葛亮横空出世,帮刘备占荆州取西川汉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虽然周瑜痛恨刘备诸葛亮,但周瑜目光长远,知道凭东吴一己之力不能和曹魏抗衡,所以放下个人成见为孙权制定了联蜀抗魏的战略。我想,没有周瑜留给孙权的国策,陆逊执政会很快被魏蜀吞并。周瑜死后,孙权才慢慢地高升,最后建国才有丞相的职位给陆逊。

周瑜和陆逊比较,方方面面周瑜比陆逊强。陆逊出道是没有遇到对手,当时两大高手诸葛亮司马懿都没功夫搭理陆逊,诸葛亮忙着收拾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司马懿精心扮演着忍着神龟。不然那位出来都会把陆逊操练。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真要比起才能的话,实事求是的说,除了长相、身材和音乐,在其他所有方面,陆逊比周瑜强多了。

周瑜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帅哥,人称周郎,郎就是帅哥的意思,周瑜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凭实力生存,周瑜不仅出身好,长得帅,而且颇有军事才能和战略头脑。

周瑜之所以能成为江东集团在军事上的一把手,主要是周瑜与孙权的大哥孙策关系极好,两人同年又同帅,志同又道合,于是两人并肩作战,共同创业,周瑜与孙策的算是江东集团早年的创业伙伴与元老。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是第一个拥立孙权的人,并且对孙权行君臣之礼,这在当时绝对是破天荒的,因为当年的孙权不过是一个19岁的少年,根本还不是君,只是江东集团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而已,这一举动体现了周瑜的忠诚,坚决拥护前任领导人指定的接班人,至此周瑜也取得了孙权的信任,虽手握重兵,但孙权非常尊重周瑜。

周瑜一生最大的贡献其是劝谏孙权不要投降曹操,而应该坚决抵抗,并在赤壁之战中完美的击败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势力--曹操,也正是周瑜赤壁之战的取胜,才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说,三国之所以是三国,有一大半的功劳是周瑜造成的。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孙刘联军的统帅,在面对强大的曹操时,丝毫没有胆怯,主动率军出击攻打曹操,当时的曹操也从江陵出发准备攻打江夏郡的刘备,两军在赤壁相遇,首战曹军就败给周瑜军,然后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驻守,而周瑜率领 的孙刘联军则驻守在长江南岸的赤壁。

这之后就是周瑜听从了黄盖的建议,以黄盖诈降曹操为条件,约定投降之日时,以火船攻向曹操,曹军猝不提防,被大火烧得到处逃亡,曹操也就大败而归,曹操先是一路向西逃到江陵城,之后继续向北逃回中原。

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后,乘胜追击,接着便发生了为期一年的南郡之战,以周瑜为首的孙刘联军围攻曹仁据守的江陵城,经过一年的苦战,周瑜率军赶走了曹仁,占领了南郡。

南郡之战首先是周瑜采取了甘宁的建议,偷袭并占领了夷陵,在曹仁的侧翼形成了威胁,接着便渡过长江攻打北岸的江陵城,周瑜在派出关羽在江陵的北边阻击曹军的援兵,最后周瑜在江陵与曹仁决战,但被游矢射中了右肋,周瑜强忍病痛仍然出现在军中,最终激励了士气,击败了曹军。

周瑜一生最有名的战争就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这也是周瑜的成名战,在当时击败强大曹操的难度不亚于统一天下的难度,要知道曹操在当时可是北方的霸主,用兵如神,善于谋略,在大型战役中,曹操可从来没有输过,可是败给了周瑜。

虽然曹操失败的有骄傲轻敌的原因,但是周瑜的军事才能仍然是击败曹操最重要的因素。周瑜除了有军事才能,另外在战略上也颇有眼光。

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认为刘备是将来东吴的敌人,周瑜在听说孙权想将南郡借给刘备时,周瑜立即劝谏孙权,可最终孙权没有听取周瑜的意见,刘备这个枭雄确实在后来成为孙权最大的敌人之一,而这一切,周瑜早就看出来了。

如果周瑜不死,刘备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到时候有没有三国鼎立,刘备这一支势力能不能发展壮大还真不好说,可以这么说,周瑜是刘备的克星,有周瑜在,刘备基本上极难有发展的机会,可惜的是周瑜在公元210就病死了,年仅36年。


陆逊的出身与周瑜类似,都是出身世家大族,但陆逊从小就死了父亲,是跟随刘祖父长大的,陆逊与周瑜不同的是,陆逊是因为才能被孙权招到自已的幕府作宾客的。

陆逊一直是一介书生,虽然当时东汉是文武不分家,但是以一介书生陆续成为东吴的统兵大将,这种文武双全的才能,还是比较少见的。陆逊在孙权手下一步一步作到了近卫军将领。

陆逊因为识破了吕蒙的装病计,受到吕蒙的推荐,在东吴军队奇袭击荆州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陆逊率军一直攻打到秭归,切害了关羽逃往成都的去路,最最终让马忠擒获了并斩杀了关羽,立下大功。

夷陵之战,陆逊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在面对咄咄逼人的老兵油子刘备的进攻,陆逊采用了战略撤退的计谋,将刘备军引到夷陵便不再退却,而以天险消耗蜀军,寻找刘备破绽,最张让陆逊利用了刘备放弃水军和在密林中扎营的错误,发动火攻,最终将刘备5万大军打得全军覆没,这可算是陆逊军事生涯最大的成就。

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差一点就将将曹休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吴军大获全胜,这可是东吴军队在北伐曹魏中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可孙权亲自领兵北伐强太多了。

陆逊在为东吴解除外部威胁后,成为东吴的丞相,辅佐孙权执政,最终因为支持太子,而在鲁王与太子争位的权力斗争中选边站,受到了孙权责备,郁郁而终,可以说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


如果比较一下周瑜与陆逊的功绩,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周瑜在他的成名之战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都是听取部下的建议,才取得的胜利,比如赤壁之战,周瑜是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成功实施才取胜,而南郡之战,周瑜是采纳了甘宁和吕蒙的计谋才取得的胜利。

从这一个方面上来说,周瑜是很善于听取部下有益的建议,就像刘邦一样,能够听取部下正确的建议并实施,但是要说到周瑜本人有什么建议,几乎在史书中看不到周瑜本人提出什么建议,都是采纳别人的建议。

但陆逊不同,陆逊领导的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至始至终是按照自已的战略在实施的,部下反而多次提出错误建议被陆逊否定,比如夷陵之战部下要求出战,陆逊不许,部下要求救 孙桓,陆逊又不许。

尤其是夷陵之战,整个战役尽在陆逊本人的掌控和实施之下,所有的计谋出自陆逊本人,从这一个方面说,陆逊又像韩信,以统帅之职部署了所有战役的安排,无论 部下有何意见,陆逊都是按自己的意图在行动。

就在这一个方面,陆逊与周瑜相比,就能看出陆逊强过周瑜太多,陆逊的所有计谋是自己出,周瑜的所有计谋是别人出,你觉得他们谁强呢?

另外从战争中的表现来看,陆逊也是强于周瑜,周瑜在南郡之战中作为孙刘联军的统帅,一个统帅居然被流矢射中,这就等于把自已置于危险之中,如果周瑜不是右肋中箭,而是要害中箭,那么整个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的胜利果实就会付诸东流了。

作为统帅,周瑜的行动是冲动的,鲁莽的,但陆逊就没有这样的错误,反观陆逊无论是在夷陵之战,还是在石亭之战,头脑都是相当的冷静,夷陵之战部下想趁胜攻打益州,被陆逊阻止,因为陆逊准确的判定曹丕就要南下了。

同样在石亭之战中,陆逊也拒绝了孙桓的冒险建议,虽然孙桓的建议有扩大战果的可能,但是把整个擅长水战的东吴军队放置在远率长江的陆地,无疑会成为曹魏骑兵的活靶子,攻得下也守不住,不如不取,所以际逊的决策正确。

所以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战略能力,陆逊都强于周瑜,当然了,治国、内政能力也是陆逊强于周瑜。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陆逊和周瑜本来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这里所说的同一时期,不是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而是周瑜死后多年,陆逊才开始展露头角。从这一点上来讲,周瑜和陆逊确实没什么可以比较的。但是二人都为东吴效力,而且两人的职业相同,都是东吴的统帅、顶梁柱。综上所述,我想从二人在东吴的一些经历、建树上来比较一下。

一、辅佐二主、鼎立江东

这里先说周瑜,周瑜,字公瑾。周瑜出身大族,自小与孙策交好。孙策脱离袁术后周瑜领兵来归,并与孙策一起平定江东。孙策与周瑜分别迎娶当时江东两位美女,乔公的两位女儿大乔、小乔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孙策被刺客暗杀,临终前把军国大事交托给孙权。当时,孙权不到二十岁,而且江东之地尚不太安宁。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助孙权,这样江东才渐渐稳定下来。所以说,周瑜对于孙氏政权最初的建立与稳定是有重大贡献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开始率军南侵,并且顺利占领荆州,曹操开始向孙权进逼。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孙权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周瑜身上。周瑜支持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进犯,并且指挥大军初战告捷。面对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周瑜想到了火攻,并在诸葛亮、鲁肃、黄盖、庞统等人的帮助下在赤壁击溃曹军,打碎了曹操南下江南的梦想,顺利的保住了江东基业。也正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才能形成后面的三分天下。

二、出将入相、两代忠烈

陆逊、字伯言,他的家族在江东是大族。孙策死后,孙权招聘贤才,陆逊因为少有贤名而被招为幕僚。他在安定民心和征讨山越中表现极为突出而被孙权引为近臣,并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在吕蒙为大都督时,陆逊开始展露头角,并且获得吕蒙的认可与钦佩。在他的协助下,吕蒙成功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

刘备东征孙权时,陆逊临危受命为全军大都督,率军抵抗刘备。陆逊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老谋深算,在他的指挥下,吴军诱敌深入,让刘备军苦不堪言。陆逊看时机一到,立马布置军队反击,一把大火烧得和赤壁一样壮烈。此一役,陆逊奠定了其在东吴的位置,成为孙权的社稷之臣。

曹丕时代,吴鄱阳太守周鲂设计引诱扬州牧曹休,在周鲂的引诱下,曹休亲率大军伐吴。但因为陆逊事前埋伏,结果曹休大败,损失惨重。曹休虽然逃走了,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陆逊渐渐的开始位高权重,朝廷上他出将入相,孙权让他辅佐东宫。陆逊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讳,而且为人机智,所言之事无有不中。

陆逊死后,其子陆抗不仅继承了他的爵位,而且才能不亚于其父。陆抗在东吴中后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后人评价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周瑜、陆逊。

陆机曾评价:”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孙权评价周瑜: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②(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⑤孤念公瑾,岂有已乎?⑥此天以君授孤也。
孙权评价陆逊:①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②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於君也。③伯言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④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⑤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

说到这里,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陆逊和周瑜的才能到底谁更胜一筹,大家也都心里有自己的一个答案。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历史故事。


周郎顾天下覆


陆逊的能力相当出众,既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孙吴政权的社稷之臣,戎马四十余载,谋荆州、战夷陵、智脱襄阳,最后官拜丞相,绝对是一个人才。


陆逊的成名战就是荆州之战,当时防备关羽的是吕蒙,然后吕蒙就给孙权提出以病退养,让陆逊顶上去,让大意的关羽有所松懈。当时的陆逊还刚刚出道,一直都是在东吴内剿灭山越叛民,对外还不显山不露水的。

等到关羽北上节节胜利,打得曹操想要逃跑的时候,陆逊一道书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知道此时的关羽唯一的问题就是兵不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调动留守后方的部队,可是这样一来他又会对东吴有所顾虑。所以陆逊就写信称关羽“小举大克”,韩信破赵不过如此。又提醒关羽切莫轻敌,最后说自己是浅薄书生,能和如此有威德的将军为邻,不胜荣耀。

关羽看了信,不禁喜上眉梢,他担心的就是东吴的牵制,现在一个小娃娃坐镇,看来是不足为据,于是关羽便撤走了荆州守军,结果让陆逊钻了空子。


其实这个计划虽然吕蒙打了草稿,但是真正接下去执行的人就是陆逊,所以说陆逊的战略眼光还是挺毒辣的,着实阴了关羽一道。

后来刘备称帝,紧接着就不顾阻拦非要攻打东吴,由此引发的夷陵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兵力占了优势,所以指挥官陆逊放长线钓大鱼,诱敌深入,最后拖得蜀军供给线拉长,疲惫不堪。之后陆逊再火烧连营,将刘备打得落荒而逃,一口气跑到白帝城就过去了。

史料形容蜀军是这么说的: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陆逊认为战争的胜负不只是武力的较量,更关键在于民心民力。他就表示:“国以民为本,实力决定于民,财政依赖于民。没有听说百姓殷富而国力孱弱,民生凋敝而国事鼎盛的。故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时时记取得民则治,失民则乱。”


可惜的是,公元244年,陆逊任相不足一年,就因为王储废立的问题遭到孙权嫌弃和忌恨,最终郁愤而死。当然周瑜也是才智出众,他们毕竟不是同时代的人,再怎么比较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邯郸醉


陆逊肯定比周瑜厉害,周瑜是个能征善战之人,而陆逊是一个善于算计之人,陆逊能分别打败关羽,又打败刘备,完全是利用了这两人的弱点,也证明,离了诸葛亮,刘关张根本不可能成事。后来孙权莫名其妙地杀了陆逊,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推测,是孙权的韬光养晦之计,陆逊不死,诸葛亮必伐东吴,东吴比曹魏好打的多,取了东吴,北伐成功的机率要高许多。孙权杀了陆逊,暂避锋芒,把战祸引向了曹魏。


朵朵佬爷


陆逊在《三国演义》里出场非常晚,在三国的那些大英雄中,陆逊也只能算是一个晚辈。然而陆逊一出场,便星光四射,吸粉无数。正是他导演了一出“白衣渡江”的好戏,不但让孙权得到荆州,也让关羽走了麦城,丢了性命,去了东吴一个心头之患。

第七十五回,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孙权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便召见吕蒙,让其趁关羽围樊城、后方空虚之机,袭取荆州。但关羽显然对他是防了一手的,“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而且“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吕蒙一下子没有了主张,便“托病不出”。此时,陆逊恰到好处地登场,为吕蒙送去了一个药方:“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把荆州的兵都抽到樊城前线,拿下荆州自然不在话下了。

吕蒙立刻采用了陆逊之计,并向孙权举荐陆逊,代自己守陆口。而陆逊一到任,便开始了对关羽的忽悠。正象他所预料的那样,关羽很快上当。

虽然孙权说“今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但我认为,这一仗的头功,应该记在陆逊的身上。试想,没有陆逊的陆口提醒,没有他对关羽的忽悠,哪有后来吕蒙的“白衣渡江”?后刘备借口为关羽报仇,御驾亲征讨伐孙权。孙权则力排众议,让陆逊书生拜将,正式担任了大都督一职。

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陈寿把周瑜、鲁肃、吕蒙三个“大都督”写在一个传里面,而陆逊却是单独有传的。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陈寿如此偏爱陆逊是有道理的。

第八十三回,刘备杀潘璋、糜芳、傅士仁,败孙桓、韩当、周泰,“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甚至吓得孙权囚还之前杀了张飞的范疆、张达二人,并上表求和。因此,陆逊被筑坛拜将,也算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刘备倾巢而出,士气正旺,此时和蜀军硬碰硬,显然不是上策,吴军先锋孙桓,正是败在了他的年轻气盛上。陆逊吸取了前军失败的经验教训,稳守不战,并且在将领们的质疑声中,一下子后退数百里,把一片崇山峻岭让给了刘备。

陆逊后退,刘备势必要跟进,因此,战线一下子就拉长了,“连营七百里”,首尾呼应则变得困难,战斗力就会下降。曹丕在得知刘备摆出这样的阵势后,笑了:“刘备将败,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乎?”同时,夷陵战场基本上都是山地,无论是扎营、行军,还是打仗都非常艰难。加上陆逊铁了心坚守不战,纵使“辱骂百端”,陆逊也是“令塞耳休听”,刘备毫无办法,被陆逊耗得非常难受。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月,蜀军的斗志越来越低落,士气越来越涣散。此时,天气也越来越热了,不得已,“先主屯兵于林木阴密处避暑”。

陆逊一看,高兴了,立即“修笺遣使奏闻孙权,言指日可以破蜀”。陆逊要等待的正是这样的机会,他对一直对其战术持怀疑态度的将士们说:“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然而即便胜机在握,陆逊也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派一支部队试探一下刘备的虚实后,方言“破蜀之计,吾以定矣”。陆逊的破蜀之计,同周瑜的破曹之计一样,用火攻。

陆逊的这把火,烧得刘备猝不及防,狼狈不堪,蜀军也“死尸重叠,塞江而下”。如果说周瑜当年火烧赤壁后,三国鼎立得以初步形成的话,那么,陆逊火烧连营后,则进一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魏、蜀、吴三国形势基本确定,三国也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相持阶段。

刘备败逃白帝城,陆逊却没有乘胜追击,因为他已经料到,如果自己一路追赶下去,曹丕“必乘虚来袭”,而自己身在蜀境,到时则“急难退矣”。果然,未及二日,就有人来报,“魏兵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而陆逊笑着说:“不出吾之所料,吾已令兵拒之矣。”陆逊虽是一介书生,但颇具大奖风范,而在我看来,陆逊应该比周瑜更加能称为“儒将”。

对不起,此时我的脑子里竟然出现了一个人,王阳明……。

对蜀作战“两连胜”的陆逊,在石亭对魏一战中,同样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九十六回,吴将周鲂诈降,引魏兵进入吴境。陆逊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文武百官,皆听约束,而且,“权亲自与逊执鞭”,可见,陆逊的地位和影响,孙权对他的倚重,已非当日可比。

战争打响前,陆逊便准确地判断出曹休的行军路线,并在石亭以逸待劳,伏击魏军。并否决了左都督朱桓在夹石、挂车出口设伏的方案。朱桓的方案,大约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类似,陆逊则同诸葛亮一样,也不愿意冒险。而战争发展的进程同陆逊预料的一样。最终陆逊在石亭三路并进,大败曹休,共斩杀魏军一万余人,缴获军械、车仗、牛马无数,曹休虽得贾逵相救,得以生回,但不久就愤懑发病而亡。

石亭的胜利,加上前面在荆州和夷陵战场的胜利,是吴国分别对魏、蜀两国连续取得的较大规模的胜利,魏、蜀、吴三国的力量,也再一次得到平衡,陆逊为吴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将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的机会。为褒奖陆逊的功劳,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三国志·陆逊传》)。陆逊一时风光无限,荣宠之极。

但在《三国演义》里,陆逊之后再也没有出场,罗贯中只是在第一百八回,为他发了一个“讣告”: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

如果说陆逊之前的周瑜、鲁肃、吕蒙都各有所长的话,那么,陆逊则是一个全才。吕蒙对他的评价是:“意思深长,才堪重任,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应该是非常准确的。甚至连孙权也说他是“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三国志》)这既是孙权对他的赞赏,也是孙权对他客观的评价。

然而陆逊却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和务实,他认为,虽然吴国打了几次胜仗,但在双方势力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仍然要坚持“限江自保”的策略。同时,他力劝孙权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眼光。由于孙权对辽东公孙渊政策的失误,导致自己的使臣被杀。为挽回颜面,孙权准备亲征辽东,被陆逊及时劝止。陆逊认为:“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闟,戚至而忧,悔之无及。”(《三国志》),也体现了陆逊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无论是对蜀的夷陵之胜,还是对魏的石亭之胜,陆逊都没有乘胜追击,我认为这是和诸葛亮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因,如出一辙。因为在时机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任何一方轻举妄动,可能都会打破既有的平衡,造成更加复杂的局面。在孙权、陆逊死后,诸葛恪掌权,因为在东兴战役获得胜利,“遂有轻敌之心”,不顾众人反对,“大发州郡二十万众”伐魏,结果大败,致使东吴国力遭受巨大的损失。诸葛恪的失败,是一个反面教材,恰能证明陆逊“限江自保”、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政策的正确。

顾雍死后,陆逊接替了丞相一职,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军职之外,再兼任丞相,三国时期,恐怕只有诸葛亮才做到了这一点。孙权作为一代雄略之主,能够委以陆逊如此重任,可见陆逊对孙权、对东吴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因为晚年的孙权突然变得多疑而暴戾,并实行特务统治,使得其与以陆逊为首的江东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在“南鲁党争”一事上彻底暴发,陆逊也因此悲愤交加,郁闷而死。陆逊的去世,意味着他在江东推行“仁”政的理想也宣告破灭,从此,江东世族和孙氏集团彻底决裂,孙权,或者陆逊所希望的孙吴政权“江东化”,终究没能实现。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荣枯鉴》)。王夫之《续通鉴论》中说:“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生养休息,唯江东也独”,给当时的江东带来难得富庶和宁静的人,正是陆逊。陆逊由一介书生,最后“出将入相”,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并对孙吴政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人金圣叹更是认为陆逊是“三国第一人”。

然而,陆逊的结局却非常的可悲。表面上看,他是卷入了党争,维护太子,以尽其为“国士”的责任。实质上,他作为江东世族的代表,有极高的威望和民望,同时,他又贵为丞相,位高权重。对这样一个能力如此之强,影响如此巨大的人,介入到立储之争,不由得不让孙权感到畏忌。

在《三国演义》里,陆逊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已然撑起了他的高大形象。而且,随着我们对他更进一步的认识,陆逊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


雨听秦淮



东吴四英都是旷世之才,周公瑾万人之英,鲁子敬肱骨之才,吕子明智勇双全,陆伯言国之栋梁。这四人里,鲁肃先献榻上策,后结孙刘盟,但军功上不及其他三人;吕蒙从陷阵猛将成长为三军统帅,但没有为东吴提供更好的战略规划;所以四英之中,又尤以周瑜陆逊二人的才能更为突出。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他将才能发挥到极致。

首先,陈寿并非草草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合为一传。周瑜英年早逝,鲁肃没有太多军事成就,吕蒙锋将时期多为从攻,后期接任都督后夺回荆州不久病逝,这三人的事迹记载也就是十余年的时间;而陆逊从孙权初掌权势一直到二宫之争,前后近三十年,加上他本身的才华,事迹比其他三人多也就并不为奇了。

要对比周瑜和陆逊,让我们先从两人的扬名之战开始。题主所说的

相比周瑜破曹操 陆逊破刘备明显难度更大

我认为是不准确的。虽然赤壁、夷陵和官渡并称三国三大战役,但依个人拙见,赤壁之战胜利的分量是要大于夷陵之战的。

赤壁之战是真正关乎孙吴国运的一场战争:

从孙吴内部来看,当时已经有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了,张昭自孙策时代开始就是孙吴肱骨、士民所向,又是托孤重臣,他为主和派之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是想要向曹操称臣的。如果不是周瑜鲁肃极力主战,历史上也就没有三国鼎力了。

从当时大势所看,刘表新死,曹操率大军南下,又收编了荆州水军,虽然的确有远征疲惫,水土不服等隐患,但对于孙吴而言,这依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战。而且曹操不顾曹冲大病、不听贾诩劝告,一意要南下决战,可见老板一战统天下的决心有多么强烈。最终周瑜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个人魅力,黄盖的计策,加上吴军出色的战斗执行力,率领吴军打赢了这场奠定三国鼎立的战役。

夷陵之战固然也是对吴国非常重要的战役,陆逊先是避季汉锋芒,后坚守不出,又在关键时刻火攻反击,表现出其出众的军事能力。但其实仔细思考这场战役就会觉得其中有些蹊跷:

首先,整场战斗从221年8月一直持续到222年10月,从益州发军到荆州,距离很长,补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整场战役持续了一年之久,这对于季汉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而以刘备的军事才能,是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的;

第二,刘备并没有选择水陆并进的作战方法,而是舍弃水军,仅靠陆军攻入吴国境内,这明显并不足以对吴国造成致命的打击;即便刘备真的将荆州攻下,也不可能一路打到建业,不会伤及东吴国运;

第三,就算刘备真的攻下荆州,等刘备退兵益州,孙权肯定会反攻,而关羽已死,季汉再没有谁可以守住荆州。刘备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综上三点,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足以影响孙吴国运的战争,而且刘备很可能本身并没有计划真正的夺回荆州。而其真正的目的,我认为吴易大神的回答很有道理,这里给出链接供参考: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难道真的是为了报仇吗?会不会是为了抢回荆州? - 知乎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仅对吴国国运而言,周瑜的贡献是大于陆逊的,毕竟没有赤壁之战就不会有整个孙吴。而渣权也在称帝后厚颜无耻的说了一句: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虽然真他妈不要脸,但是也说明了周瑜从极力主战到赤壁大胜对孙吴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分别看一下周瑜和陆逊其他的作为。

周瑜作为孙策的异姓兄弟,在孙策起兵时出钱出兵,更多的像是孙策集团的合伙人;之后跟随孙策南下,驻守豫章、巴丘;

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带头向孙权行君臣之礼,稳定集团内部;又和张昭共掌众事,发展江东;赤壁之战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言。

赤壁之后,转战江陵,鏖战曹魏第一将,夺回南郡;后向孙权献上二分天下、划江而治的战略宏图,以庞统、甘宁为匙,以孙瑜保持军队正统,计划入蜀。

然后暴毙(自此答主万年吴粉渣权黑)。

陆逊作为吴郡四姓,大族之后,在孙策大肆屠杀当地士大夫后,陆逊选择低调,在孙权掌事后入仕,以贼养军,以战养战,组建起自己的部曲;

之后与吕蒙配合,示弱关羽,让其对东吴大意,吕蒙白衣渡江,重夺荆州,并在荆州施以仁政,稳定人心;

吕蒙死后接任大都督,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之后假节,重新建立孙刘联盟;

石亭之战大败曹休,粉碎曹丕南下之梦;后封上将军,总掌荆州、扬州军国大事;又被孙权安排教导太子孙登;

襄阳之战,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安然撤退,是其对战场形势、敌人内心的强大阅读能力再一次体现;

顾雍死后,出任丞相,和诸葛武侯一样,是三国唯二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当然如果把曹老板算上,就是三个..;

然后二宫之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被渣权变相害死。

综上而言,撇除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周瑜和陆逊在军事能力上可以说是相当的;但由于周瑜多为向外扩张,而且拿下荆州这块咽喉之地(荆州在长江上游,对于古代没有发动机的战争,占据上游,顺流而下对下游的打击是致命的,参考杜预灭吴),而陆逊更多的是守成之战,考虑到东吴部曲制度,守城战斗力强于进攻战斗力,所以我认为周瑜的军功方面是要超过陆逊的。

在主持内政、发展领土内农业及经济方面,因为周瑜英年早逝,更多的在外征战,并没有太多的政务成绩记载,这里毫无疑问是陆逊更为出色,加上陆逊时代孙吴的领土比周瑜时代要大很多,继任丞相之后更是主持三公事务,就更加突显出陆逊政治方面的才华。

结论:周瑜和陆逊的军事能力旗鼓相当,周瑜的军功方面略强于陆逊,而陆逊的政治才能要强过周瑜,但对东吴的国运而言,周瑜起到了更加关键的作用。而且,周瑜长得帅啊!

至于孙权为何要害死周瑜,指责鲁肃,羞辱张昭,逼死陆逊。我只想问孙权死后,有何颜面去见自己开疆扩土的哥哥,无故早夭的弟弟,秀外慧中的皇后,还有心系吴国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