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战败刘备的陆逊,为何最后被孙权气死?

美到惊动人民


陆逊之死的原因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他触碰了君主集中统治之下的“帝王皇权”这一政治底线。

首先,说一下陆逊出仕为将的缘由

实际上,从出身上来讲,陆逊是出身于江东吴郡的陆氏家族,而孙权的老爹则是从北方建立的武装然后又达到江东的。其两家从当时的社会身份、文化观念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孙家人打下江东,对于陆逊家族及其他江东本土名门望族而言,说好听点是征服者,难听了则是名副其实侵略者。这也是为什么,在孙策对江东地域进行统治的初期,本地氏族豪强纷纷组织军事武装意图抵抗,而孙策也只能同样以武力实施镇压。

孙权掌权后,为平息矛盾,便在张昭等人的举荐下,大批启用江东名士。赤壁之战后,江东人士在孙吴政权中的占比不断地增加,地位也不断上升,逐渐推动着孙吴政权的“江东化”发展进程。

对于陆逊而言,从入仕到官职的逐步提升,均是与这一历史进程同步进行的。刚入仕时的陆逊,地位并不能算高。

一方面,因其氏族身份,行事需要做到格外的谨慎;另一方面,因其肩负着振兴宗族的使命,必须选择和孙家当政者合作,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其次,在政治理念上,陆逊主张德政与“限江自保”

陆逊虽然长期致身军旅,实际上却十分关注孙吴的朝政,始终代表着江东儒学世族的政治主张。加之与孙家固有的阶级差别和观念分歧,其观点往往与孙权有着较为尖锐的分歧。

陆逊受儒家德政思想的影响颇深,曾因此屡次谏言孙权要“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虽然孙权针对其提出的建议做出了一些调整,但内心却始终不以为然,且在政策的实施上一贯反其道而行。

在军事方面,陆逊主张“限江自保”。究其原因:

一是建立在对彼时孙吴政权整体实力的客观判断之上;二是从自身所处的江东大族的利益出发;可以说是“一半为公家,一半是私心”。而这与孙权想要终成“帝王之业”的愿望同样是相互背离的。

最后,参与太子之争是最终导致陆逊悲剧的导火索

矛盾分歧积累到一定程度,冲突便在所难免。陆逊在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方面的主张与孙权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单纯地期望通过孙权推动东吴政权的进一步改革,可能性微乎其微。

于是,已身居丞相之位的陆逊,便参与到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派系争夺之中。

由于太子孙和的儒学修养甚好,品行出众,且因其兄长早逝的原因,在身份上完全符合儒家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是陆逊心中最合适的王位继承人。而孙和这一士大夫化的倾向却令孙权倍感失望,于是孙权便明里暗里扶持四子鲁王孙霸,并以此为契机,迫害太子和陆逊一方,屡次派遣中使谴责陆逊,最终将陆逊活活气死了。

陆逊表面上虽然争取到了高官厚禄、丰功伟绩和后世英名,但实质上却与作为皇权统治者的孙权存在思想观念和文化阶级等方面的诸多嫌隙。

结语

陆逊表面上虽然争取到了高官厚禄、丰功伟绩和后世英名,但实质上却与作为皇权统治者的孙权存在思想观念和文化阶级等方面的诸多嫌隙。与孙权这个土豪董事长相比,陆逊像是一个精英世家出身的首席执行官,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看不上孙权的俗气,却又无法真正撼动其统治者的权威,日积月累,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灭亡。


正是因为触碰了君主集中统治之下的“帝王皇权”这一政治底线,使得日积月累、无法调和的矛盾在最终爆发,也注定了陆逊这一生的悲剧收场。


二哥略知晓


先说史书上记载陆逊之死,陆逊是忧愤而死,也就是被孙权多次派人辱骂气死的。《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那么作为江东柱石的陆逊,是得罪孙权了吗?为何被孙权责骂气死呢?个人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陆逊的身份和地位令孙权忌惮

陆逊的家族世代都是江东大族,与张、顾、朱三家并称江东四大家族。除了张家、陆逊与另外家族的关系甚好,隐隐有江东士族的代表气象。陆逊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献计夺取荆州、协助吕蒙白衣渡江。在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一战成名,在石亭大破曹丕,深得孙权的信任和器重。


陆逊在孙权称帝后,官拜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陆逊为人正直,品质高尚,陆逊做事讲求公正,不带个人的主观因素去提拔手下,而且陆逊深知功高震主,处处表现得低调,就是防止孙权的防备。陆逊个人的威望比之孙权不遑多让,这会让孙权忌惮。

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

两宫的争斗,陆逊被卷入其中

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争,完全是孙权引起的。陆逊深知自己位高权重,被孙权防备,是不会去参与这样的事情当中的。这要怪就怪孙权,孙权已立孙和为太子,还十分宠爱孙霸,让孙霸有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这下好了,两党之争正是开始,朝廷分成两派,搞得朝野乌烟瘴气的。陆逊多次上述孙权并要求面见,请求不要废立太子,孙权多次置之不理。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

陆逊招祸

两党之争愈演愈烈,孙权看到局面不好控制了,动起手来了,废太子孙和,杀鲁王孙霸。其他人多受到牵连,陆逊就是其一,只因陆逊的外甥依附太子就被流放,吾粲只是与陆逊写过几封书信,被下狱杀死。

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陆逊虽没有被降罪,但孙权岂会放过他,三番五次派人去责骂,还不允许人辩解,陆逊不是张昭,不敢事事与之相怼,最后悲愤痛恨而死,也就是被孙权给气死了。

孙权本人好猜疑

很多人说孙权气死陆逊,是为子孙铺路,孙权觉得自己死后,后世没人能制住陆逊和其家族,所以要找机会除掉陆逊。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觉得还是不可思议,陆逊的为人,世人共知,陆逊如果想谋反和篡逆,肯定会大肆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力量,实际上并没有。在陆逊死后,孙权面对陆逊之子陆抗时,表示自己是受人误导,听信谗言,孙权以杨竺控告陆逊的二十件事来责问陆抗,禁绝他拜会宾客,派宫中使者临门盘诘,陆抗不加思索,事事都作出有条理的辩答,孙权心中不满渐渐消退。并烧毁了一切关于陆逊不利的书籍,就是给自己台阶下。


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孙权自导自演的两党之争,气死陆逊,乃是有预谋的。作为外来的势力占据江东,在政权不稳固之时极力提拔和拉拢士族的力量,等到政权稳固时,又极力打压士族的力量,与春秋时期的勾践有相似之处,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利用完了,就可以弃之如敝屐,实乃帝王之无情无义的权术体现。

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陆逊这样的文武全才,为江东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数次救江东于危难之间,碰上这样一个猜疑忌妒的主公,可以说是他的不幸,他的事迹被后人所传颂赞扬,这是他的幸。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陆逊为何被孙权气死,其实原因就两条:

第一:陆逊功高震主。

孙权当政时期,有四任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由于周瑜握有实权,经常对孙权的命令置之不理,使得孙权很郁闷。周瑜文武双全,很会带兵打仗,孙权还得仰仗周瑜为吴国打天下,就忍气吞声。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要比周瑜听话的多,孙权的长期压抑变得释放。

可是好景不长,鲁肃去世后,吕蒙接任大都督,吕蒙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上过,是个文盲,但却打仗很凶猛,在军中很有威严。孙权发现吕蒙比周瑜还要难以驾驭,就恨透了大都督这个职位。

后来由于吕蒙杀了关羽而遭到报应发疯而暴病身亡,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大军浩浩荡荡去伐东吴,孙权很害怕,就拜授陆逊为大都督,陆逊不负所望,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将刘备击败,使得东吴转危为安,陆逊在东吴的声望倍增。

孙权怕陆逊的威望超过自己,就对陆逊一直有所防备。


第二:陆逊卷入储君之争。

太子孙登突然去世,孙权改立孙和为太子,陆逊是孙和的拥护者,但鲁王孙霸也想当太子,孙霸恨透了陆逊,认为要不是陆逊挡道,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于是,孙霸开始绞尽脑汁陷害陆逊,以各种理由诬陷陆逊,其中最为恶劣的诬陷是称陆逊虚报战功来标榜自己。陆逊哪受得了这种诬陷,就抑郁而终。


在古代,皇帝最忌讳的是太子(储君)与武将联合,其实孙权也知道陆逊是被孙霸诬陷的,陆逊没有虚报战功。但由于陆逊与太子孙和的联合,孙权很是忌讳,为之恼怒,对陆逊责骂和冷落,才导致陆逊被气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