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袁宏道認為,一個人能保持童心,保持赤子之心,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趣”。反過來,如果因為年歲大了,官做大了,聞見知識多了,各種利害得失的考慮多了,身心的束縛多了,離開“趣”也就越來越遠了。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人,詩意地棲居於大地”,詩意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美感,寫詩者總是能比一般人更善於發現和體驗到生活中的美,也就是說他們更容易產生豐富的美感而作出美的詩文來,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作詩者的身上,作畫者,作曲者,做設計者皆是如此,究其緣由,在我看來便是他們比一般人多了一顆心——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閒心是一顆什麼樣的心呢?要探討這個概念,得從我們的先哲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一些營養。老子曾提出“滌除玄鑑”的命題,意思是說為了達到對宇宙本源“道”的觀照,就要把內心的患得患失都洗滌乾淨從而使自己的心境空明。後來道家的莊子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心齋”和“坐忘”的理論,也是要倡導一種超越功利的高度自由的無我境界,有學者認為,這兩種論述“可以看作是超功利和超邏輯的審美心胸的真正的發現”。在此之後,很多思想家又相繼提出了“平常心”、“童心”和“閒心”等概念,雖然其內容和意義有所不同,但貫穿始終的內涵和氣脈是想通的,今天我取“閒心”這個概念,是因為它正可以針對這個無比忙碌的社會,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往,閒心是對忙碌人群的一種提醒,在利益之外還有一個更美更重要的世界在我們面前,要學會擁有這種閒心,擺脫過多欲望的干擾讓精神得到極大的充裕和享受。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除了閒心之外,我們還應對美感的概念有所瞭解,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與美學家們歷來對美感的定義持多種觀點,這裡暫且不論美感是“認識”還是“體驗”,只談我所理解的美感。美感應該是人們看到符合美的概念的事物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內心波動和異樣的直覺。這種波動和直覺可能是舒適愉悅的,也可能是悲慼蒼涼的,甚至是深沉而痛苦的,這些都取決於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生活經驗。也許朱光潛給的定義更全面一些,我曾讀他的《談美》時看到這樣一句話:“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迴流而已……依我們看,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這之中有一種物我合一的思想。而對於美感的真諦,人類仍然在探究。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既然對於閒心和美感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要解釋二者的關係就相對容易一些了。首先,擁有一顆“閒心”是一個人美感產生的必要條件。所謂必要條件,即有了閒心,美感也許不會降臨,但若沒有閒心,便一定不會產生美感。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美感又是人們保持閒心的潛在力量。看到的文字多數在強調閒心對於美感的重要意義,而仍然想淺談一下美感對於閒心的反作用力,它一旦產生便會支持和促使人們保持一種清閒的心態。無論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使人產生的積極正面的美感,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使人產生的悲涼憂傷的美感,都會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內心超越現實之上,進入一種純粹的審美狀態,也就是清閒的狀態,因為美感的產生和作用,人們願意維持這樣一種具有“心理的距離”的生活狀態,從而繼續獲得美感體驗。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可見,把握好閒心與美感的關係,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它的作用而故意為之,那也是一種功利的態度,算不上閒心。閒心,當是自由的,當是自然的,當時我們在生活中一種習慣的持續,寧靜方得生之高致,清閒方知美之將至。


若沒有在苦難的邊緣走過一遭,永遠不會知道擁有的一切有多讓人珍惜。無規無矩,俗言淺談,唯有談時之心真誠無邪。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擁有一顆“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