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2月5日,是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达疫区的第十天,他们的防疫工作早已步入正轨。每天,他们奋战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岗位,但始终相同的,却是层层防护服下的汗流浃背,是重重防护面罩压迫下的“大花脸”。在这个最冷的武汉的冬天,他们流下了最热的汗水。

他们在疫区都做了些什么?让我们来跟着他们的日记一起看一看。


万丽萍:精诚团结,迎难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今天,是我们到达疫区的第十天,我小心翼翼地脱下一层层防护用物,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迅速回到宿舍洗澡洗衣服,感觉终于消灭完有可能带回的病毒时,才能放心躺下。

回顾这十天以来的点点滴滴,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各种感控培训、穿脱防护服训练,熟悉病区各项工作,从清洁区开始,逐步过渡到缓冲区,最后到达污染区。每天的工作如同战斗一般,即要为患者解决病痛进行治疗,还要小心防范着冠毒趁虚而入。既然是来到疫区,那我们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就有可能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每天的起居、吃饭、出门、上车、从病房到宿舍,病毒也许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都用凶恶的眼睛盯着每一个队员,只要我们稍有疏忽,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目前,我院留守在咸宁的重症护理组8名队员,分为4组,全都投入到病区一线工作。随着疑似患者的增加,医院对我们的工作再次进行了调整,文光芬、张铠玥从已经理顺的11楼病区调整到6楼的新开病区;我和王阳也由12楼病区,重新调整到15楼新开病区;李萍和陈佳丽依然在11楼病区;杨瑞丽和饶美香也依然在感染科。每个病区都是危险的重阵,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服从调整、积极配合工作,面对疫情大家毫不畏惧,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中。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清洁区的工作虽然表面上看似不接触患者,但,每天的拿药、物资的领取,上上下下奔跑于医院之间,同时还要负责整理物资、清洗、晾晒防护物品等。在这个区域工作,不需要穿防服,但不意味着最安全,如果不注意感控,这里会成为病毒最容易得手的区域。飞奔在这一区域里的队员,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被病毒击中。

缓冲区,就好比是在战壕后面运送弹药、传递物资,为一线战士服务的后卫。在这一区域,责任重大,需要监督从污染区回来的战士,正确脱下防护服,同时要做好缓冲区的消毒工作和处置好医用垃圾。将有可能带在身上的冠毒杀死在缓冲区,不让它们跑出危害大家。

污染区就是激烈战斗的第一前线,也是和病毒正面交锋的阵地。主要是为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行治疗,需要我们穿上笨重的防护服穿梭于每间病房。一上阵地,每个班次最少4小时,每次在阵地上,都被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包裹着,稍一活动,就开始出汗,头发、背脊都是湿的,整个后背被冰冷的衣服紧贴,每次低头给患者做治疗时,从护目镜滴下的水,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雾水,弄在口罩上,冷冰冰的贴着脸。鼻子被紧紧压着的口罩勒得一阵阵的生疼。在严密的防护措施下,还没开始工作,呼吸就已经变得急促,让人窒息。随着工作时间的一点点流逝,体力也随之被消耗。对于不怕困难的天使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与病毒战斗,最可怕是“悄悄的羞涩”——尿急怎么办?这个难题。对于准备上阵的队员,既想吃饱喝足,又不敢,不吃饱哪有力气完成工作,可是吃饱喝足后,方便问题又如何解决?为了保证战斗体力,大家偷偷的、悄悄的穿上了“纸尿裤”。面对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结束工作后,队员们一张张美丽的脸庞被口罩压的令人心疼,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第二天继续冲锋上阵。

精诚团结,迎难而上的省中天使们,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张绒娇:两名最危重患者好转,微笑,绽放在与死神赛跑征途中

云南省中医医院援鄂医疗队到达湖北后,我和刘荣梅护士、宋欠红医生进驻通城县人民医院ICU工作。众所周知,ICU是抢救治疗危重病人、与死神赛跑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场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风暴中,ICU是任务最艰辛、传染性最强、暴露风险最大的地方。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推开ICU的防护门,我们就到了战场中的战场、火线上的火线。在各种仪器的滴滴声中,夹杂着病人不停的喘息声、咳嗽声。我们穿着笨重的、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刻不停地穿梭在病人之间。我们深知,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容不得半点懈怠、半点马虎。死神随时都可能夺走病人的生命,这个时候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攸关生死。病人忽然咯血、忽然鼻子出血、忽然气道不畅、忽然氧饱和度下降……这些紧急情况,随时都会出现。关键时刻,我们多辛苦一点,多做一点,多拉一把,病人可能就闯过来了,就有可能赢得新生。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张绒娇给患者喂饭

重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除了常规的护理之外,我们还要喂饭、翻身、为他们洗漱甚至协助他们大便。说实话,即使对自己的父母,我们此前也没有这样做过,但此时此刻,我们无怨无悔,他们哪一个不是为人母、为人父、为人妻、为人夫,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别样风景,哪一个没有对生命的眷恋和渴望?我们努力绽放笑容、释放温暖,唯一的期盼就是阳光融化坚冰,让病人挺过来、好起来。

最近两天,有两名最危重的患者逐渐好转起来了,我们喂饭、喂水果也能多吃下一些了,他们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神采。他们会表示感谢,用自己的方言、用肢体语言。这个时候,我的心头就会涌起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的护目镜在汗水的熏蒸下,本来就雾气腾腾,加上感动的泪水、喜悦的泪水,更加朦胧一片。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张绒娇面部压痕

说不累是假的,说不想家也是假的。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不仅是对我们体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意志和信念的挑战。每天,我们的脸颊、鼻梁被口罩、护目镜压得沟壑纵横,双手被汗水浸泡得苍白、干瘪;我们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浑身像散了架。躺在床上,我止不住地想家,想我的三个女儿,她们一个寄养在奶奶家,两个双胞寄养在外婆家,我想她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她们都睡了吗,她们还好吧?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张绒娇和双胞胎女儿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一家五口,在春城

我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那里四季如春,处处飞花。我们选择逆行,就是要让生命之花怒放;我们坚守火线,就是要让武汉这座城市也雪融草青、阳光明媚。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饶美香:可爱的背影后,是大家的爱与支持

这段时间以来,相信大家都对这张照片很熟悉了,这个背影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又给予了大家多少温暖。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作为一名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我的内心有太多感触。在我出发后的第一天,医院工会的老师就给我的家属打了电话发了信息,内容大致是家里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请放心,工会的老师一定会做好后勤工作。当家属把这个信息截屏发给我看的时候,我泪目了,心里的感动更是无法言语。我更加坚定了打赢防疫站的决心和信心。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援鄂第四天,医院护理部主任王家兰在百忙之中问候了每一位一线护理人员,叮嘱大家做好防护,一定要毫发无损的归队。收到王主任的信息时,我刚走出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那时的我仿佛看见医院的树上都抽芽了,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小花。我的心里就像有无数束光照进来,暖极了,上班的步伐也更加坚定有力。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还有宿舍的志愿者们,每天都在给我们派发三餐和必要的生活物品。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也正是因为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全湖北人民的热心和默默的支持。

有了这么多的关怀和温暖,才有了我们在外面工作的动力。我主动请缨到最危险、工作量最大、最繁忙的感染科。我不怕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不怕因为穿防护服而不能解决生理问题、大汗淋漓及面部留下的印迹,我也不怕因为穿上防护服行动变缓而影响许多护理操作……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我们都不怕,我们反复练习,我们义无反顾进入隔离病房,进入到最前线去战斗、去传递我们的温暖。

这样可爱的背影有许多,病房里有了一群可爱的“小黄鸭”,她们穿梭在一间又一间的病房里,时刻践行着南丁格尔那句话——“我将用我的行动,来维护我的职业的神圣。”


援鄂日记:最冷的冬天,流下最热的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