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東干人:“東干”的來源和“東干”的研究(圖)


走近東干人:“東干”的來源和“東干”的研究(圖)

中國首個東干學研究機構——中央民族大學東干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內東干研究第一人胡振華教授培養了一批東干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李德華 攝

在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眾多民族中,有一個稱為“東干”的民族,大多數是距今130多年前由中國移居至中亞的回族的後裔,少量為之後陸續移民至中亞的回族及其後人。近20多年來,國內有關東干人的報道漸多,有關研究的文章亦然。

東干人,目前仍是對中亞回族人的普遍稱呼。對“東干”一詞的說法大致有三種:最具影響力的是吉爾吉斯斯坦著名東干學者符·張尚洛的觀點:第一,“東干”一詞是個地域概念,是18世紀60-70年代移居新疆的陝甘回民對外的自稱。第二,“東干”一詞最早出現在新疆的突厥語中,應該是地道的陝西話“東岸子”(黃河東岸,東邊)的音譯。在大約250年前,當第一批陝甘回民移居新疆後,當地人向他們打問他們是哪裡人時,他們遙指遠方說:“

我們是東岸子人”,按對音應寫為“東岸”,轉音寫成“東干”。而不是有些文章中所說是130多年前中亞人對其最早的稱呼。第三,1877-1878年,有3支反清回民敗軍及家屬分別從新疆南疆逃至當時的俄國。1881-1884年新疆伊犁回族人陸續移至俄國。之後,俄文中的“東干”就按照突厥語中的“東干”一詞翻譯。

走近東干人:“東干”的來源和“東干”的研究(圖)

穆哈買德·胡塞佐維奇·依瑪佐夫為吉國科學院院士,為東干族語言文化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李德華 攝

強調這一觀點的符·張尚洛早年通過對俄國旅行者、學者的記述,詳細說明了“東干”一詞,並不是東干人到俄國後當地民眾對此才有的稱呼。而現在的不少報道,甚至學術文章、論著,並未持此表述,仍稱“東干”是到俄國後才有的稱呼。顯然,這有失偏頗。

1924年,蘇聯進行民族識別時,已定為“東干”民族。“東干”便成為法定族稱。自此,東干族專指由中國移居中亞的回族人。

目前,中亞國家對回族的稱呼仍稱“東干人”。文字表述仍稱其為“東干族”。不是歷史上移居到中亞的回族,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移居的、甚至是近年新移民的回族,都統稱為“東干人”,甚至將中國回族也譯稱“東干”。

但實際上,東干人並不喜歡這一稱呼,他們更喜歡稱“回民”。實際上,其內部多稱“回民”或“回族”,也有稱“回回”、“老回回”、“老回”、“中原人”。因為“我們的根在中國”。

哈薩克斯坦的東干人對此稱呼似乎並不太介意,目前成立時間最長的東干人組織——哈薩克斯坦東干協會主席安胡塞就持此觀點。

安胡塞認為,東干人就是專指中亞的回族人,這個稱呼比較準確。但是,對東干文創立和東干研究具有歷史貢獻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人而言,他們仍想更名為“回族”或“回族人”,以示其與中國的回族一脈相承。2001年,介紹東干族社會文化的第一份雜誌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誕生,名曰《回族》。2014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國會議員、東干協會主席何·蘇來曼·巴赫提亞應邀到新疆與我們座談時,特別強調:他們不喜歡“東干”這一稱呼。他們自稱“回民協會”。由吉爾吉斯斯坦東干協會主辦的報紙早已更名為《回民報》,2014年,他們又更名為《中亞回民報》。因為目前東干人中僅此一份報紙,故也名副其實。

而在中國,學術界仍多稱“東干”。對此,還有專門的研究機構,稱為“東干研究所”,而不是“中亞回民研究所”。中國人所稱的“東干人”,已成為19世紀下半葉由中國陝西、甘肅、新疆移至中亞的回族後裔。最具代表性的中央民族大學東干研究所所長、著名回族研究學者胡振華教授在他主編的《中亞東干學研究》一書的前言中寫道:由於東干族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回族,本想用“中亞回族研究”這一書名,但這一部分境外的回族在中亞各國都被稱作“東干”,“東干”是他們法定族稱,為了尊重中亞各國政府公佈的民族稱謂,所以定此書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