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数量每人分摊3000元,女性不用分摊出钱,这样合适么?

一点三农


按我个人认为:

男丁每人同捐,

女性以取回同捐,结婚了属本族。

谢谢!


振明72


我们村前两年建了祠堂,只要是这个村的,未婚的人头算每人1000,然后还是要捐钱。关于费用,很简单,红白喜事要做的,你想进去里面,那就得交钱,你不交钱不好意思,不能进。有的说我小孩子户口在他们的妈妈那边,然后人家觉得可以。等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百年那个了,不能进去里面跪拜。


思集行动


农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人数每人收3000元,女性不用分摊。合不合适,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从性别上分析,合不合适。可能你的长辈或者领头号召族人修建祠堂的时候,是从男性的角度考虑的,男人作为家族的顶梁柱,理应担当起修建家族宗祠的主力军,因为这从角色上说,就是男人是家族里的后代,以后会一直生活在这里,而女性,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就会结婚嫁人,到时候跟家族已经没有太大的联系,嫁出去的人如泼出去的水。所以,你们领头人从这点考虑,只要求男丁分摊修建费用,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从你们村的整体经济收入来分析定的分摊费合不合理。一个家族想要新修祠堂,说明你们家族的人多多少少都不会太穷。放在十年前,我不敢下这个结论你们家族有没有钱。现在社会发展了,以前农村里很多人都交不起学费,现在基本上在家里都会建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子越建越高,也有些人在大城市或者县城里买有房子。当人们手里有闲钱了,就会想到把家里的房子,宗祠等修建更好看。而修建宗祠,则需要靠家族里的人出钱出力,且有长辈或者家族里有点影响力的带头人捐钱捐物,有钱的捐个十几万或者几万,没钱的捐个几千几百,最后把尾款分摊到各家各户。当家族里齐心协力把祠堂修好后,在门口的墙壁上立一个功德碑,把每家每户谁捐的多少钱记上去,让后人知道,当时是谁谁谁出了钱,把家族里的祠堂建起来了。

所以不要小看农村里修建一个祠堂,这需要带头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家族里的团结一致,众人拾柴火焰高。而通过修建宗祠,可以让家族香火更加旺盛,让后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也会使得家族里的人更加团结,这也是修建祠堂的好处。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为了建家族祠堂,在我看来,这3000块钱分摊费确实不多。我家族里的祠堂十年前就重建了,当时也是每家每户硬着头皮掏钱建的,现在想想还是多亏了当时的带头人积极做工作,让家族里的上祠堂下祠堂里的人都很团结,现在家族里有什么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林枫城主


现在很多地方农村兴起修建祠堂,这也是追根溯源的一种表现。

我们姓氏也在10多年前修建祠堂,村里的同姓人口多达1500多人。修建祠堂的钱并不是每个男丁都出,而是谁想出就出,无论花多少钱都有几个有钱的人给顶着、最终从寻根问祖到建祠堂花了300多万。那时调查我们姓的起源,找了同姓的三名退休的教师并给他们配上车的司机,远赴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最终查到来源于浙江绍兴一脉。

其实修建祠堂没有必要每个人都要花钱,而是自愿才可以,有钱多花,没钱少花。如果人口多,每人3000元确实不是少数,存不存在其它情况都很难说。建祠堂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只是为了记念祖先的一个场所而已。

每个男丁都要出3000元,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太多。这笔钱应该怎么用?用在那,怎么建?等众多的因素,还就是监管的问题。如果你们族有和我们这1500人,那么就要筹集450万元。即使是1000人也要300多万,那么这么多钱可以建多豪华的祠堂?

我们同姓因为族谱已经丢失,所以还要重新续谱才远到各地走访调查才续上谱,这一部分费用就要几十万。而且同族的人出50、100的不再少数,因为没有强制性。

而你们要强制出资,这真的没有必要,所以也不合适!


十方印记


农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3000收取费用,女方不收,这样就公平合理了。如果一家没有儿子都是女儿,因为女儿结婚以后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进祠堂所以说就不用征收三千元新修祠堂费用,如果男人去世了,只剩下女人媳妇儿子了,按道理来说修祠堂和男丁一样收取三千元费用那是应该的公平合理。


站集镇孔治业


如果有钱就合适,没钱就不合适,有以下三点原因:

1.本人是潮汕的某个地方村子里。这个村呢,是个大村,村里大兴土木建庙宇祠堂,但是路破得很严重却没人修,学校设施也很差,所以导致村里读大学的寥寥无几,村官贪腐很严重,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我认为有钱应发展教育,筑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了,修个祠堂是很容易的事。

2.修一个祠堂少则三四百万,多的,上千万上亿的都有。众所周知,在潮汕,穷人一般都生得比富人多,越生越穷,不要说每丁收3000了,每丁收300都觉得困难。不要觉得潮汕人都很富,穷人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要是拿这钱来发展宗祠的教育,培养人才,还怕修不起祠堂。

3.其实很多宗祠是有培养人才的,但是有些宗祠就只知道攀比,看别人修了,自己也要修,从中贪一些款项,中饱私囊。

修祠堂的本意是为了展示祠堂团结一致,子孙繁荣昌盛,但是没有那个资本去修,而是为了攀比,从而把祠堂内某些生活困难的家庭的生活水平降低了那就有损功德了。这些贫苦的人,困难的时候祠堂没资助,反而索取,那等他们发展起来了,谁会认这个宗祠!


陆仁贾不假


近年来,农村修祠堂续家谱现象比较兴盛,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的日益提高,农村人在解决温饱之后有精力来思考精神上的满足。农村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家庭团结历来都受到重视,修祠堂、续家谱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家族间的凝聚力,也是人们慎终追远、敬祖礼宗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修祠堂,是在空间上展现家族的繁荣昌盛,续家谱是在时间上展现家族代代传承、兴旺发达。修祠堂和续家谱,说白了就是在世的人们在情感上与祖先的连通,是对祖宗的一种汇报和交待,也是对祖宗的一种感恩,更是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让家业继续兴旺发达。

不过,我们这里不探讨修祠堂和续家谱有无必要的问题,事实上这两个行为延续了数千年,自应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修祠堂也好,续家谱也好,总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经费是哪里出呢?

其实自古到今,经费来源是差不多的。过去家庭有祖产庙地和坟产,有时候也有房食地(即家庭中拿出一部分土地,收入专门用来支付祭祀费用),这些收入会用来一年一度的家族祭祀,但续谱时候所产生的费用较大,单靠这些费用肯定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募捐和摊派。

现在农村修祠堂和续家谱,集资摊派的方式和旧时是一脉相承的,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募捐,募捐有对象是族中较为发达者,对于捐资多者,可以聘为谱书编纂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在谱书中立传介绍,捐资修祠堂者,会在祠堂内立功德碑,予以载明;第二种是募捐和摊派相结合,在募捐费用不够时,再在族中摊派。第三种是为表示公平,不进行募捐,只在族中进行摊派。修族谱时,如果只录男丁,则只向男丁摊派,如果男女兼收,则男女人口均摊派,有时候女性摊派男丁一半的费用,因为男丁的子女都上族谱,而女孩子嫁出后是外姓人,子女不入谱。而修祠堂时,往往只向男丁摊派,因为女孩要出嫁,将来不会在本族祠堂内接受香火。

其实,这三种出资方式,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讲起来都是有道理的。作为族中人,大部分人家是不在意这个费用,都会主动拿出应德的费用的。像题目描述的这种修祠堂只向男丁摊钱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都一样,就不存在不合适的问题。至于合适不合适,主要是摊多少的问题。一个男丁3000元,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个费用确实有点高,可能有些农民接受不了,不愿意出这部分钱。现实中,也确实有些地方修谱和修祠堂时,因为某些族人不交钱不配合,而被排除出谱书之外,或者排除祠堂之外,不允许其进祠堂祭祖,其家人去世后也不得入祠堂受族人礼拜。这就造成族人不睦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修谱和修祠堂时,都是要从族中选出德高望重的几个人来主持,帐目是要公平公正公开的,绝对不允许从中谋利的行为发生,如果有人在这样的事情中谋利,那是要遭报应的。所以,针对此题,这种摊派方法和摊派款额,到底合适不合适,主要看主持者是否公平公正,账目是否公开。再是,族中办事,应该照顾大多数人,要量力而行,修建祠堂也好,续族谱也好,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资金筹措难度大,就没有必要搞豪华的大规模的祠堂,敬祖祭祖,关键是心诚,有这么一个公用的祭祖地方就行了,不在其豪华与否。晏子也是农村出身,这是晏子对农村修祠堂和续族谱的认识,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齐东晏子


这几年,一些地方农村重修族谱、新建祠堂之风日盛。按说,盛世之下,修祠堂、族谱也是为了后代子孙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方便,更能体现一个家族的凝聚力。不过,如果按照每家男丁数量将修祠堂的资金每人分摊3000元,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一般来说,修建祠堂都是本族族人自愿捐款修建,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修建祠堂看似是一个家族的内部事情,其实也有着其社会价值,对于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能够以血缘关系凝聚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家族团结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祠堂,在有的地方叫宗庙,也有叫家庙的。想必大家应该在电视剧中都会看到过去祠堂,那是一个族人商议大事的地方,也是处理违背族规的族人的场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祠堂里供奉的是一个家族的先祖,族谱上会详细记载一代代先人的功德,以及家族的变迁,对于教育后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多族人修祠堂,都是本族人中的翘楚者提出倡议,自己以身作则捐出大额款项用于祠堂的修建,这也是一件积德的善事。于是,在他的感召下,有经济实力的本族人就会踊跃捐款,等到积攒够修建祠堂的款项,就会由筹委会监督,开始修建祠堂。修建祠堂都是在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才会发起的行为。如果是分摊资金筹建,就会惹得族人怨声载道,实为不明之举。

其实,修建祠堂,让族人有个祭祀聚会场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祠堂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感情的重要纽带;同时,它还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讲堂和阵地,是族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修建祠堂的风气就越甚。

盛世修谱建祠,是民族繁荣昌盛的体现,对于传统的谱牒文化研究及宗族联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修谱建祠,最好是在自愿捐款的原则上进行,如果硬加摊派,那就违背了修建祠堂的初衷。


建行渐远


我村的祠堂在二十年前已建好了,当时的物价比较现在来说,确实便宜不少,但当时的工资也是没有现在那么高,祠堂的格局一般都大同小异的,须然是四五百人,建成总计用了近一百万,当时筹款的方案是,先预算总价,然后按总人数(不分男女)平均一千每人,还有自愿捐款的都有六七十万,建好后还有钱剩,剩下来的当村中的特殊开支用(日后维修),题主提到只是男人分摊,我们村有人当时也是提出这样的方案,但提出后,立即遭到否决,不管嫁入本村或者是本村的女孩子,都是这个太公的后代,为什么就要将女人排除在外,怎么解释也不合理的,我村有一个没有结婚的女孩子,个人捐了二十万,如果排除女儿的话,去哪里再湊这笔钱了,所以我们村是男女平等的


三兩加三畫


农村修祠堂,男性出3000元,女性不用出,这个合适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有钱了,而中国又是个崇拜祖宗的国家,所以修建祠堂村庄也就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都是按照每家每户的男丁来分配捐钱的,因为男丁才有资格把自己的姓名刻在祠堂里,男丁是每家每户的代表,死了以后牌位也要供在祠堂,女孩子以后嫁出去,就属于别人家的人,因此女性可捐不可捐的范畴!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我们是在12年的时候翻新的祠堂,以前的祠堂被火烧毁了,那个时候我们每个男丁是3000块,女的不用交钱,嫁出去的,可以自由捐款,有的捐几百,有的捐几千,上万的,这些都是要上榜的,大红字贴出来,之后刻在碑上,然后就是搞了三天的庆祝大宴,嫁出去的女方家里一家都会请回来做客的,每家每户都会带鞭炮回来放鞭炮!

一般碰到这个事,每家每户都很愿意的,没有人会反对,或质疑什么,因为规矩定好了,所以显得公平!再说一个全村的大事,你老胡闹,质疑这个质疑那个,显得你不孝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