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這是孫中山先生為民國國葬第一人蔡鍔將軍所寫的輓聯,高度評價了蔡鍔將軍。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東之親睦鄉蔣家衝一戶貧寒的裁縫家庭。蔡鍔幼年在私塾讀書,13歲的時候蔡鍔考中秀才,15歲的時候他又考入長沙時務學堂。此時他算是接觸到經世致用的思想。

1899年蔡鍔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此時蔡鍔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樣,看到清王朝的腐敗,立志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00年蔡鍔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自此才有蔡鍔之名。

1911年10月30日,蔡鍔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數日後,雲南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光復,清政府在雲南的封建統治被徹底推翻。蔡鍔本以為自己可以在雲南有一番大的作為,但是很快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袁世凱擔任總統,而袁世凱對遠在雲南且有威望的蔡鍔很不放心,所以袁世凱決定將蔡鍔調到自己的身邊。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蔡鍔劇照


1913年10月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起初蔡鍔對袁世凱還抱有幻想,他認為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可是隨著袁世凱稱帝野心的逐步暴露和實施,蔡鍔看清楚了袁世凱的真實面目,這讓蔡鍔氣憤不已,他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這是對民國的踐踏。

於是蔡鍔決定為國人爭人格,那就是武力反抗袁世凱,但是蔡鍔現在身困在北京,手中也無兵,只有逃出北京才能有機會,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逃離北京的計劃,這個時候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了,那就是小鳳仙。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小鳳仙


小鳳仙在正史中的出生日期不詳,原名朱筱鳳,後改名為張鳳雲、張洗非。原籍浙江錢塘,出生在杭州,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八旗武官家中。後來進入青樓成為當時的名妓,而蔡鍔就經常裝作和小鳳仙廝混,讓袁世凱放鬆對他的警惕。

在小鳳仙的掩護下,蔡鍔假裝和原配妻子決裂,使得蔡鍔的家人順利離開北京,而袁世凱也認為蔡鍔沒有什麼大的志向,也放鬆了對他的戒備,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蔡鍔這麼順利的離開北京,除了他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也有小鳳仙的大力配合。

蔡鍔離開北京後,猶如困龍入海,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立刻組織護國軍,並且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蔡鍔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不久喉疾復發,1916年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蔡鍔劇照


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蔡鍔將軍死後極盡哀榮,成為民國國葬第一人,這也是他應得的,但是曾經幫助他逃離北京的小鳳仙,在蔡鍔將軍去世後,似乎銷聲匿跡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在蔡鍔準備逃離北京的時候,小鳳仙決定與蔡鍔生死同行。但當時蔡鍔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就這樣小鳳仙沒有能和蔡鍔同行,誰知道這一別竟然成了永別。

1916年11月8日,蔡鍔將軍在日本病逝,消息傳到北京,人們舉行盛大的祭祀。當在中央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身披黑紗,前往祭奠。可是蔡鍔的家人和當是的國民政府絕對不會承認小鳳仙身份的,畢竟蔡鍔是國家的英雄,而小鳳仙則是一個風塵女子,人們不允許蔡鍔身後有汙名。小鳳仙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女子,她改名為張洗非,過上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蔡鍔和小鳳仙劇照


估計張洗非這個名字,代表著他想忘記過去的是是非非吧,而小鳳仙隨後也嫁人了。她先嫁給了東北軍的一個姓梁的旅長,名字也沒有留下來,兩人在一起多年也沒有孩子,據說不久這個旅長戰死在沙場(不確切),所以小鳳仙又恢復了單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小鳳仙大約五十歲,她在這個時候再一次嫁人。嫁給了一個叫李振海的鍋爐工,這個鍋爐工比她大五歲,還帶著一個14歲的女兒。李振海去世之後,小鳳仙和繼女一起生活。

和繼女生活在一起的小鳳仙,生活十分拮据, 小鳳仙在此時聯繫到京劇大師梅蘭芳,而梅大師託人給小鳳仙安排了一份工作,小鳳仙在省政府幼兒園裡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1952年,小鳳仙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於1954年去世,這個傳奇的女子帶著她一生的傳奇離開了人世。後人稱頌的是她和蔡鍔將軍的愛情故事,甚至這一段愛情還被拍成了影視劇。

蔡鍔將軍去世後,曾經幫助他的小鳳仙怎麼銷聲匿跡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