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就是竹韵


张居正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三大改革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辉煌政治生涯的明朝重臣,死后没多久却被清算(也就是抄家的意思),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怀信同学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张居正辅佐万历

在万历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岁,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能够帮助幼主震慑朝纲的人物,张居正则是最合适的人选。张居正的却没有辜负皇权的信任,他列举了很多条例希望能帮助幼主成长。在他的改革下,明朝的腐败渐渐的得到了治理,朝中的风气明显有了好转,在经济上,张居正也不遗余力,减轻了人民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国库收入,万历帝对此很满意。可是,当万历帝渐渐长大以后,他发现张居正已经对皇权有了过分的使用威胁皇权,而且自己身为一个皇帝,以前却要听臣子的话,觉得很没有面子很是不爽,(距离产生美,没有距离了美就不存在)仇恨种子已经种下静等开花结果了。

张居中

管的多得罪人不少

在张居中执政期间,他大力的整顿了不正之风,查了很多贪官污吏,多方势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由于张居正是首辅大臣,而且皇帝年幼,他们不敢把张居中怎么样,但是其死后,张家后人有没有能震得住朝纲的人,仇家那不狠狠的出一口气。纷纷上书万历皇帝,这些人列出了张居正的很多罪证,万历帝看完大怒,便立即抄了张居正的家。

万历皇帝

万历和张居正、冯保

据记载,在万历帝小的时候,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张居正和冯保都像是对待普通的孩子那样,会训斥和责打万历帝,当时由于万历帝年幼,这事只能记在心里。后来张居正病逝,太后也不干涉朝政多年,万历帝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他先是抄了冯保的家,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钱财,然后觉得张居中肯定也会有不少,所以又对张居正清算,就这样,万历帝不仅报了仇,还获得很多额外的金银珠宝,万历都乐出来花,老子终于报仇了!

张居中故居

所以: 要读懂张居正,就要懂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动动手点个关注


怀信同学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张居正描写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无法满足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壮阳药,结果是吃了过量的药物,一命呜呼了。今天我给张居正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奉遗诏辅政,重用戚继光: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才华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钧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是明神宗。张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遗诏辅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后,命张居正为首辅。他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还自编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故事书《帝鉴图说》,每天讲给年幼贪玩的神宗听,真是做到事必躬亲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对张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都让戚继光的戚家军给肃清了,但是北方的鞑靼族还经常的入侵内地,骚扰边疆,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去镇守蓟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继光到任后,他征调大量的民工和军队,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垒,以防鞑靼骑兵的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见戚家军威伍善战,知道自己不是戚继光的对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贸易往来。张居正请示朝廷,明神宗封鞑靼的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在以后戚继光镇守的二三十年里,明朝和鞑靼族之间没有发生一次战争,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乐业。

二,打击地主豪门贵族,深化改革:

当时,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是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结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隐瞒的土地,这一来,使一些豪门贵族大地主受到了惩罚和限制,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丈量土地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一些贪官污吏就不能营私無弊了。

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十分腐败政治有了好的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也够十多年用的。但是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皇亲国戚、大地主官僚、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表面不得不服从,背地里却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由于张居正独揽大权,明神宗长大后,却反而闲得没有啥事干。这时候,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

后来,由张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诱明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出宫去,太后还让张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情发生后,使明神宗对自己的老师由恐惧到怀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那些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执政时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刚刚风清气好转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样描述张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是明朝有名的抗击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军在浙、粤、闽沿海抗击来犯明朝边界的倭寇,历经十余年,大小近百战,终于把倭寇赶出明朝的边界,再也不敢来犯,被誉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着良心的人在野史里描写戚继光巴结、贿赂首辅张居正的的丑闻。

《万历野获编》中说:戚继光在镇守登州时,虽然军务繁忙,却仍然要花钱雇佣当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为当时人们迷信海狗的生殖器当药材可以壮阳,于是戚继光定期派人将此物送首辅张居正煲汤喝,因此张居正才对张居正很是信任。后来人们发现张居正的个人日记,里面记载了一次戚继光*行贿*之事:戚继光的弟弟到京城里办差事时,给张居正带了一些土特产,但是张居正却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其他全部退了回去。这种正常的同事之间礼上往来,怎么能说是*行贿和受贿*。


隐者康司马


张居正 (1 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张居正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改革思想。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达到个人权力的巅峰。张居正为官讲究实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领导了影响深远的“隆万大改革”和“万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现了短暂中兴的局面。

因时制宜,务实为政

明朝祖制强调皇权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通过各种制度手段限制行政官僚的权力,最高的行政首长不再是宰相,而是首辅。首辅仅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即根据皇帝要求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政治见解,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财政政策和用人等,不具有决定权。

张居正要实现其政治抱负,需要和皇权建立政治联盟。张居正在为政中主张务实主义,因时

制宜,主要有以下两点表现:一是“宫府一体”,统一政治。张居正认为,要实现高效的领导和改革,离不开权力集团的团结和统一,而不是对立。在张居正之前,高拱担任内阁首辅。高拱信奉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愿在核心权力内部展开斗争,不能形成统一合力。因此,尽管高拱成为一

代儒学大师,却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在高拱担任首辅时期,行政效率低下,核心权力中派系林立,极大地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

在没有统一政治领导的格局下,很难进行高效的管理。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政治上与司礼掌印太监冯宝和李太后建立政治同盟,形成了皇权、宦权和封建官僚权力的联合。在政治上,张居正迁就冯宝和李太后的利益,在行政上,张居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取得了“隆万大改革”和 “万历新政”的成功,这些行政改革的成功都与张居正务实的为政之道密不可分。二是因时制宜,进行变法。明朝中后期,儒家思想盛行,传统的儒家学派主张

“复古”,认为孔子时期的法律和道德是最佳的状态,解决现实问题应该回到传统的儒家经典中去找答案,反对一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张居正认为:“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乏所建立,尔可废也。庚子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意思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变革,不能故步自封,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法律,对于不适宜的法律要进行更新或废止。在甄别法律方面,要以实际效果为考量标准,而不是根据法律的由来和书面意义进行判断。

现代领导者学习张居正的领导艺术,要懂得通过协商的手段保证领导层的统一协调,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或废止不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整顿风纪 统一舆论

张居正非常重视社会风气和舆论的作用。在明朝中后期,儒家各个学派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张居正认为,儒家“心学”学说和道家老庄学派是“空谈”,整个社会的“唯心主义”舆论对于国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主张统一国家舆论,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张居正统一舆论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整顿学风。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经济衰退,学术精英们转而投靠无为的老庄文化和儒家的“心学”文化寻找精神安慰,在全国范围内广设书院,围绕“形而上学”文化进行讲学,在“形而上学”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条主义学风。张居正认为,整顿“空谈”和“形而上学”的社会风气应该从学风入手,在书院中

严格规定讲授内容,不得讲授“心学”等“唯心主义”学说,严格禁止对于政治和行政改革进行议论,同时,营造符合统治意图和改革之势的政治舆论,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符合改革要求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整顿政风。在行政系统中,行政组织的政风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权威和执行效率。张居正发现,当时的政风存在着 “派系斗争”“争名好利”和 “形而上学”共存的问题。

他主张,在行政系统中进行政风改革,建立实用性和高效性强的行政体系,实行《考成法》,在选人和用人方面,以个人的业绩作为考核标准,淘汰不符合改革要求的冗余官员,重用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能臣武将,形成了务实肯干的政风。

现代领导者学习张居正的领导艺术,要学习他重视组织风气和外在舆论的作用,提升组织和领导者个人的美誉度,提高领导效率。

革新吏制。任用贤能

高效率的领导需要完备的组织保障。张居正在担任首辅期间,非常重视行政组织的效率和用

人问题。为了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和淘汰冗余官员,张居正制定并实施了考核官员的《考成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考成法》中,张居正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加强权力集中。张居正认为高效率的领导离不开权力的集中,因此,《考成法》中规定,内阁具有绝对权力,不仅管理六部,同时管理着负责监察的六科。因此,在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明朝内阁的权力处于顶峰。一方面,在

行政权力上内阁高度集权,政令通畅;另一方面,内阁权力不受到监察部门的监督,引起了朝廷内部的非议,为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笔。

二是改革监察体系。明朝为了监督官员的言行,实行以“言官”为代表的监察制度。“言官”级别较低,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一品官员,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氛围下,很多“言官”为了获得声誉不惜牺牲生命去弹劾官员。张居正认为,“言官”制度不利于官员进行改革和提高效率,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为现象。因此,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严格限制 “言官”弹劾行为,同时,对官员的绩效进行考核,形成官员的考核组织和系统,而不是个人的弹劾。

三是绩效考核官员。《考成法》强调组织管理,而组织管理的中心就是绩效考核。《考成法》规定,行政部门和官员的绩效由上级部门进行考核,加强了上级部门的权威,促进了政令的通畅。与此同时,《考成法》规定,要对各级衙门中的编制进行统一计划和管理,裁撤闲散官员,节约了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也使得张居正遭到了很多闲散官员的记恨,也成为事后遭到清算的重要原因。

四是严厉打击腐败。张居正认为,腐败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原因,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大多依附“京官”作为靠山,从而导致地方官员和“京官”共同干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张居正主推“巡按御史”制度,通过巡按御史对地方的腐败行为进行搜集和汇报。张居正说:“对违法者,不问官职崇卑,出身资格,一体惩之,必罪无赦。”同时,对于巡按御史的腐败行为,加倍处罚,绝不留情。张居正采取恩威并济手段,不仅惩治腐败,同时对于勤政廉洁的官员实行嘉奖。通过张居正的吏制改革,使得明朝呈现出了焕然一新的政治局面,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代领导者学习张居正的领导艺术,也应规范组织结构和部门关系,裁撤冗余和闲散人员,赏罚分明,提高领导权威和效率。

简化税制,统一赋役

物质经济条件是政治领导的经济基础,为了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明朝中后期,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基础就是农业。因此,张居正非常重视对于农业的管理。当时,农业中存在着土地丈量不准确和赋役不统一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张居正制定了《一条鞭法》。

《明史》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佥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共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主张统一丈量全国土地,统一农业人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面积征收赋税。明朝的农业赋役主要包括税负和劳役两个部分,很多大户为了逃避劳役而雇佣其他农民代替或者通过贿赂逃避劳役行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张居正提出将农业的赋役统一为税负,以银两进行支付,统一了税制和支付方式,大幅提高了农业的征税效率,为明朝中晚期的中兴提供了经济支持,为其政治领导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和保障。

现代领导者学习张居正的领导艺术,可学习他从经济基础问题着手,稳定财政收入,保障赋税的统一公平,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提升领导者的美誉度,提高领导效率。


如是我闻人


张居正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文学家、戏剧家、诗人、画家、史学评论家,非常非常有名。他还是一个独裁者,阴谋家,也有严重的经济和生活作风问题。

首先呢,张居正被人称为“千古第一相”,主要是他的功劳太大,不只是对当时的明王朝还是后世。说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人家担得起这称号。推行考成法(类似今天的考勤),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主要是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整饬吏治,挽救了当时内忧外患的明朝,“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文学上也有造诣,明史说他“书过目,终身不忘”,是当时嘉靖万历年间的第一才子,比徐渭还出名。

张居正是阴谋家,老实人也干不到内阁首辅,徐阶是他老师,他们一起斗倒了严嵩,高拱是小皇帝万历的老师,高拱当上了首辅,张居正人长得帅,李太后两人也有暧昧(生活作风),设计把高拱赶走了。他还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他的爷爷被藩王害死了,张居正进了内阁之后就把这位藩王杀了,还把老师徐阶的敌人也杀了。

张居正是个独裁者,他曾说“吾非相,乃摄也”,摄政,当时的言官很厉害,动不动就参一本,张居正打压言官,连自己的学生刘台都给杀了。当时的书院不止教书还喜欢搞政治,于是,张大人把天下的书院都关了,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独尊”。

下:

张居正使明朝延续至少60年,是历史上极少见的救世之臣,无愧于“天下第一相”。



江陵烟雨


导言:张居正是万历中兴的缔造者,他一心为国家着想实行改革,也是他一手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未来!他的改革让大明王朝繁荣起来得以延续,同样他对万历皇帝教育的失败也一手葬送了大明的未来!

少年天才、两度落榜

张居正(1525年-1582年),自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张居正出生军戎世家,他的七世祖叫张关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过天下,做到了御千户的官职,到了祖父时期,已失去了祖上官职的继承权,他的祖父在辽王府做护卫!

张居正2岁能识字、5岁能诗,10岁已经可以写文章,12岁中秀才,13岁参加会试,16岁中举人,成为名动江陵府的天才神童,和唐伯虎、徐文长并称为明朝"三大神童"!张居正原名叫张白圭,在他考取秀才的时候,荆州府长官李士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天才,给张白圭重新取了个名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非常器重张居正,第一次见面就对张居正非常重视,在《张太岳集》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身为湖广巡抚的顾璘称赞张居正为国士,更称呼年仅13岁的张居正为小友,可见顾璘对张居正的重视和认可!

张居正如此的少年天才为何会落榜两次,他又是任何面对的?

  1. 第一次落榜在他13岁的乡试中落榜!张居正在13岁时信心满满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落榜的原因是湖广巡抚顾璘刻意为之,他觉得这样一个天才少年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国家需要一个治国的栋梁,而不是文采斐然的天才,所以给了张居正一个挫折和敲打!面对这样的挫折,年仅13岁的张居正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理解和眼光,他非常理解和感激顾璘!
  2. 第二次落榜是他在嘉定二十三年参加会试的时候!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完全有能够接受这样的挫折,他落榜的原因主要是这次考试的重点是八股文,而张居正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典籍也就是西汉政论的学习上,所以导致他会试落榜!

张居正从小就天才过人,不仅仅是他的文采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超越年龄的城府,而两次科举的失败,不仅没有击败他,更是磨炼他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更能从容、沉稳的面对政治风浪!

张居正像

初入官场、宦海沉浮

嘉庆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仕途!嘉庆时期,奸相严嵩扳倒了首辅夏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张居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去的呢?

  • 示好严嵩:张居正初入官场,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国家大事跟他基本没关系,他所面临的的问题就是人事关系问题!严嵩做为内阁首辅兼管翰林院,明朝规定内阁首辅必须兼管翰林院,同样内阁首辅必须是翰林出身!这样张居正就有了和内阁首辅接触的机会;严嵩非常赏识张居正的才华,让张居正帮自己写公文,张居正也乘机示好严嵩,在张居正的《张太岳集》里就有十几篇写给严嵩和严世蕃的贺文!

奸相严嵩像

  • 投靠徐阶:当时宰相严嵩和徐阶两股势力明争暗斗非常激烈,在庚戌之变后,张居正投靠了徐阶阵营,徐阶对张居正非常器重,在扳倒严嵩后,徐阶迅速将张居正破格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仅过一个月,徐阶利用内阁首辅的权利将张居正提拔入内阁!可以说徐阶是张居正仕途最大的恩人。

名相徐阶像

  • 结盟冯保,扳倒高拱:隆庆时期,高拱仗着隆庆皇帝的信任,扳倒了内阁首辅徐阶,自己做了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徐阶最器重的学生,高拱和张居正矛盾逐渐加深;冯保因为自己掌印太监的职位被高拱安排人替代掉,所以对高拱怀恨在心,张居正和冯保结成同盟!万历继位后,在冯保的推荐下,李太后让张居正做了万历皇帝的老师。高拱倒台后,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从此大权在握!
  • 低调谦卑,左右逢缘:张居正在投靠徐阶后,并没有彻底和严嵩决裂,严嵩让张居正写一些公文什么的,从来不拒绝!以当时张居正小小的七品官,严嵩整死他也只是动动手指头的事,但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可以说张居正在严嵩和徐阶的斗争中左右逢缘,可见其政治智慧是何等的厉害!

张居正亲眼目睹了严嵩和夏言、严嵩和徐阶斗争的始末和结果,这深深震撼了张居正,也让他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凭借着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一步步的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大权在握、全力改革

张居正掌握大权后,和内廷太监冯保、后宫李太后形成一个权利的“铁三角”,开始大力改革,让大明王朝又开始中兴繁荣起来.张居正在位期间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考成法”

张居正利用《大明会典》里明太祖朱元璋的立下的规定上疏万历皇帝实行"考成法”,对官员的考核、奖惩、升迁定制了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张居正深知自己推行的“考成法”必会受到所有官员的反对,为此引用了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立下的规定,借助明太祖的名义来实施自己的改革:

凡各衙门题奏过本状,俱时写文簿,后五日,各衙门俱发落日期,赴科注销,过期稽缓者,参奏;凡在外司、府衙门,每年将完销过,两京六科行移堪合,填写底簿,送各科收贮,以备重考,钦此!

《大明会典》

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内容:

  • 必须对每个官员实事登记,计划做什么事、达到的目标,具体的时间、地点、数据,干了什么事,要全部登记下来
  • 六部制作考成簿,一式三份,详细记录每个官员所做的实事,一份给内阁,一份给六科,一份给六部,进行备案!
  • 六科按月按旬根据考成簿对官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员提出奖惩的意见;内阁根据考成簿每季小考、每年大考来考核六部及以上官员,根据考核结果提出奖惩意见!

“考成法”的好处:

  • 官员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 裁撤掉了十分之三的沉冗官员,精简了机构,节约了财政支出
  • 提拔了政绩卓越能力出众的官员

2、一条鞭法

明朝晚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苛捐杂税沉重,农民和官僚阶层的矛盾日益严重;国库支出巨大,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张居正开始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本质就是把政府所有的所有苛捐杂税合成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 清丈土地、均平赋税;针对当时土地多者税反而减的情况,必须清丈田亩,才能做到赋役平衡!
  • 统一苛捐杂税;将政府所有的苛捐杂税统一成一个,将税赋归于田地,将徭役改为雇佣,这样平衡了税赋,又可以减轻农民的徭役,使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生产!
  • 计亩收银,官收官解;不再像之前的税赋一样交粮食,而是按田地亩数统一折算成银两,直接以银两交税;由官府派官吏直接征收,这样避免的官吏在中间弄虚作假和贪腐,税收制度更加完善!

3、加强国防、稳固边疆

万历时期为了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张居正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 一方面修筑长城;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整个大明朝历时200多年重新修建了一座万里长城,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实际上是明朝时期所修的,尤其是嘉庆到万历时期修建力度更大,形成了一道稳固的防线;北京到山海关的长城防线,阻挡住了后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雄主南下的脚步,只能望山海关而叹!

明长城图片

  • 另一方面采用东制西怀的国防战略;在南方抗倭战争结束的时候,立即调戚继光北上抗蒙,又启用李成梁镇守辽东,用王崇古、谭纶镇守西北,加强国防;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良将。

张居正东制西怀战略图

张居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日渐颓废的大明王朝中兴起来,百姓富足,边关稳定,朝廷的官员勤勤恳恳的工作,国库充盈,可以说大明王朝能延续到崇祯,张居正所实行的万历新政功不可没!

张居正的失败

1、张居正没有为父守孝

自古百善孝为先,就在张居正改革进行火热进行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在明朝,官员的父母去世必须守孝,按制必须守孝三年!此时,朝中的群臣一致上疏让张居正按制守孝。在李太后的指点下,万历皇帝下旨对张居正“夺情”起复,张居正也奉旨夺情,

但从此张居正和士人阶层走到了对立面,他的做事风格、工作方式从此开始转变,也包括他的生活方式。

2、奢侈铺张的生活

在张居正回家葬父的时候,戚继光为张居正精选了48名火枪手和弓箭手作亲卫,真定知府钱普为张居正做了一顶32人抬的大轿,绫罗绸缎、珠玉为幔,异常的豪华,皇帝的轿子也不过如此吧,而张居正毫不客气的接受并享用;而在沿途的大小官员全部几十里外跪迎张居正;其父亲的葬礼规模极其宏大,程度只怕仅次于帝王了。

3、张居正的心机深厚、睚眦必报

张居正年幼的时候是名动乡里的神童,其祖父张镇在辽王府做护卫。辽王府的王妃听到了张居正的天才之名,又得知张居正的祖父在辽王府做护卫,就让张镇把张居正请到辽王府里来,张居正深受辽王妃的喜欢,就时不时的在小辽王朱节栉跟前拿张居正教育他,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这朱节栉就有逆反心理了,终于在张居正中了举人后,朱节栉再一次被辽王妃教育了一顿,怒火中烧的他以庆贺张居正中举的理由把张镇请来喝酒,在酒桌上灌死了张镇;张居正听到爷爷的死讯后,悲伤万分,但还是忍住仇恨继续同朱节栉来往,并偷偷记录朱节栉犯罪法法的所有记录,

终于在张居正当上宰辅后,朱节栉被举报,削去藩王爵位,永久囚禁,而所列的罪名和张居正所记录的几乎一样,辽王府也成了张居正在荆州的府邸!

4、张居正未摆正自己和万历的关系

张居正既是大明内阁首辅,也是皇帝的老师,他对待皇帝就像对待儿子一样用心严厉的去教育,但君是君、臣是臣,君臣关系才是他和万历皇帝最主要的关系;有很多处文献记载,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为了皇帝的教育可以说是费尽心血,他担心年幼的万历帝读书枯燥,将课本画成连环画,将知识和画结合起来,让万历来学习;在万历犯错的时候,毫不掩饰的去批评;在万历皇帝16岁大婚后,张居正并没有将权利交个皇帝,而是继续为了自己的改革仅仅抓住了权利,这对于万历帝来说,是很难容忍的,所以万历帝就以放纵自己、不管朝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最后亲如父子的君臣决裂,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直接下旨剥夺张居正一切封赏谥号,并抄家,他的儿子自杀,家属充边!

张居正为万历皇帝所做的教育插图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是失败的,万历皇帝后期的怠政与张居正也有直接的关系,万历帝幼年在张居正的压力下长大,造就了很叛逆的性格,没有人天生就是好人或是坏人,都是后天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万历皇帝也是如此。

结语

张居正挽救了大明王朝,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王朝可能在万历时期就灭亡了,他的政治才能、执政才能毋庸置疑,所以说他是明朝三百年唯一的宰相;同样他的失败也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大的失败就是对万历皇帝教育的失败,导致万历在后期对朝政怠慢,行为荒唐,不仅荒废了新政改革,更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至于生活奢侈和其他方面,都只是小节所失,人无完人,对于一手缔造了万历中兴的张居正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不由得想起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谚语。


小任浅谈史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么样的人?我是这么认为的:治国之能臣,于私节有大亏![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首先,当张居正斗倒高拱,接受大明王朝时,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专心玄修,并且大兴土木,修道家宫殿。朝堂上由严嵩把持朝政,不断搜刮民财供嘉靖皇帝挥霍,基本上彻底掏空了明朝的家底。

到了万历朝,张居正接手时,大明朝这艘船已经是千疮百孔。但是凭借着张居正过人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执行能力,硬是把大明朝拉向了中兴的道路。可是面对权高位重带来的荣誉和诱惑,张居正并没有在私节上克制自己,出门都乘坐32人抬的轿子,极其威风奢侈。所以,张居正死后,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遭到了万历皇帝的清算。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1572年,万历皇帝登基后,代高拱为首辅。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万历新政(又称张居正改革)。1582年张居正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1622年恢复名誉。

张居正当政的十年,所揽之权,是皇帝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张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大江侃历史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张居正任首辅十余年,推行“一条鞭”法,使得明朝“太仓栗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扫平叛乱。对于明朝来说是福,但对于万历皇帝朱翊钧来说却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亲政前后都是张居正说了算,身为人臣竟然训斥皇帝,终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





彭衙古风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我们很难一句话评价他,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他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他没有丢失,那就是良心和理想。他主持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强化和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政权,深得当时阶级内部拥护,作为内阁首辅大臣,他无愧于当时的社会和人民。

但是其改革措施,有些过于严苛,其本人铁面无私,其权势显赫,与幼年成长并逐渐长大的皇帝的权力形成了矛盾,相权和皇权处理不当,致使祸根早早留下。




魔界诗仙


壹零壹肆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这个俗人,在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的情况下,却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但是他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若评选明代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的非张居正莫属。在他当政的十年里,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明代头号政治家的称谓实至名归。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