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狄仁傑是怎樣的人?與武則天有染是否屬實?

史文廣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我們耳熟能詳的神探狄仁傑。

但今天雖說的是狄仁傑,但是是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區別。他沒有那位百戰百勝的護衛李元芳,也沒有狄春如燕。不過“閣老”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形象卻沒有改變。

話不多說,我們來看正文。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狄仁傑出身太原狄氏,是少數民族的後裔。早年以明經及第,之後就沉浮宦海,一生中多次起落,在京在地方都擔任過多個官職。他頗明法律,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某日,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歎服。

當時武則天為了維護統治,大肆任用酷吏,如周興來俊臣等人。狄仁傑巧妙地與他們周旋,保護了自己和多位大臣。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

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免受酷刑折磨。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裡,請求送回家中。此時正是冬天,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知道父親不可能平白無故把棉衣送回來。他仔細尋找後,發現了帛書,就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

武則天一方面想用酷吏維護統治,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殺掉這些正直有才的大臣,就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狄仁傑雖然失去了官位卻保住了性命,不得不說也是他自己的機智。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

狄仁傑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當時,武則天在立兒子還是立侄子問題上搖擺不定)。他對武則天說,“姑侄和母子哪個更親密一些呢?自古以來是母子感情最深。如果你立兒子,這樣你死後就能時時享受祭奠,如果你立侄子的話,我沒有聽說過侄子會祭祀姑姑的。”

後來,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說,我夢到一隻大鸚鵡,但它的兩個翅膀都折斷了,這是為何呢?狄仁傑說,陛下姓武,大鸚鵡指的就是您,兩個翅膀就是您的兩個孩子。要是啟用您的兩個孩子,不再猜疑他們,那鸚鵡就能展翅翱翔了。武則天聽後,就再也沒有立侄子的打算了。



狄仁傑借這一手可謂十分高超,在不發動大的變動的情況下,就將天下奪歸於李氏,真是居功至偉。

狄仁傑慧眼識人,樂於舉薦賢人。他舉薦了張柬之等人,他們不僅政績頗為可觀,而且後來都成為發動神龍政變,光復唐朝的重要人物。狄仁傑默默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狄仁傑對大唐忠心耿耿,但卻跟武則天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十分受寵。武則天不直呼其名,而叫他國老。每次狄仁傑在朝堂上言辭力爭,武則天也都是按下自己的不快,而滿足狄仁傑的意見。武則天看到狄仁傑身體有病,就特許免去他的夜間值班。並且對大臣說,不是什麼重要的軍國大事,不要耽誤狄閣老的時間。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哭泣著說,整個朝堂上沒什麼可用的人了。此後有什麼大事,眾人議論不定,武則天就常常嘆息道,上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我的狄閣老啊?

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雖然狄仁傑和武則天關係非常密切,但我想他倆就只是正常的君臣關係,並沒有什麼更神奇之事。因為武則天喜歡小鮮肉,像張易之張昌宗等人。而狄仁傑都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武則天肯定看他不上。再說武則天看上的人,仕途都是平步青雲,哪有像狄仁傑這樣坎坷的呢?

總而言之,狄仁傑之所以能夠獲得極高的尊敬,實現自己的抱負,是由他的努力造成的。像他這樣既能獲得武則天的尊重又為唐朝諸大臣敬佩不已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不得不說狄仁傑實在是太優秀了。


歷史漫談君


要說一代女皇武則天最信任的臣子,可能就非狄仁傑莫屬了,不論是武則天的公事還是私事,狄仁傑幾乎全權負責,用我們現代人的話說,狄仁傑就是武則天的男閨蜜。哪麼狄仁傑到底跟武則天是否有染呢?

說實話一個女人當皇帝,這件事本來就已經夠離經叛道的了,而且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居然還是一個帥哥,可以說這已經不是普通的熱點了,直接就是信號發射的基站。

如果說武則在一輩子正正派派的,倒也無所謂,畢竟流言蜚語雖然可以傷人,但是隻要自己行的正,坐的直,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

但是武則天可是敢召男妃的狠角色,這下子狄仁傑說一萬句道理也沒有用了,畢竟自己的領導身子就有點歪,自己的影子再怎麼正也沒有用。

可是我們也知道武則天已經是一代女皇了,雖說喜歡男寵,但是並非飢不擇食,畢竟人家也是有著一定的身份地位。

就算自己真心想找幾個男寵,肯定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不論是相貌還是能力,都是上上之選。

而狄仁傑這種只會工作的宅男,根本不可能入得了武則天的法眼。

對於權力慾望已經滔天的武則天來說,找男寵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而狄仁傑這樣的宅男,除了在工作上讓老闆開心之外,私下裡很不好相處。

就從狄仁傑為武則天服務這麼多年,居然在朝中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好朋友,就可以看得出來。

再說了雖然說異性閨蜜之間不一定會純潔,但是也要看被暗戀的一方有沒有想法,很明顯武則天對於狄仁傑來說,一毛錢想法也沒有,畢竟不是自己的菜。

假如你是一個霸道女總裁,你會喜歡一個不解風情的宅男嗎?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能成為李世民的妃子,之後更是成為李治的皇后,相貌一定是出類拔萃的,身為一個美女雖說年紀大了些,但是自己的要求依然很高才對。

而我們所知道的狄仁傑,大多數都是電視劇當中的俊男,可真正歷史上的狄仁傑長得一點也不帥,或許還有點胖。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明白一件事,哪就是狄仁傑是武則天最忠誠的臣子。

如果放到我們現代公司當中,就相當於大老闆最得力的助手,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大老闆,手中有一個很有才能的手下,並且為公司帶來相當高的利益。

你會為了自己手下的一些所謂的美色,從而將自己最強大的助手推向自己的對立面嗎?

而武則天也是如此,狄仁傑身為大唐的臣子,不論是身份還是地位都相當的高,雖說有一些流言蜚語,但是狄仁傑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可是真要成了武則天的男寵,狄仁傑的地位就相當的尷尬了,很多時候公私不分的後果就是將整個公司直接拖入深淵當中。

可以說自己已經是大公司的老闆了,有這麼一個得力的手下,有著巨大的利潤,自己什麼樣的美女找不到,非要在自己的公司根基上挖牆角呢?

萬一這個手下有了野心怎麼辦,好不容易才得到了這麼一個可用之人,真出了問題,不論是殺還是貶,都是自己最大的損失。

所以說武則天才不會對狄仁傑下黑手,而狄仁傑更不敢對武則天有不敬的地方,本身自己就已經處於流言蜚語的中心,現在自己再一頭撞上去,很有可能會粉身碎骨。

而且我們都知道狄仁傑在歷史上可是得到了善終,所以說狄仁傑或許很喜歡自己的老闆武則天,但是這種喜歡是敬佩的那種,跟愛是沒有一毛錢關係的。


虎頭山小妖


趣談答案:歷史上的狄仁傑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為朝廷,也是武則天最為信任的人,只不過狄仁傑和武則天之間並沒有任何曖昧聯繫。

狄仁傑的特殊之處

先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這件故事發生在明朝的中後期是嘉靖皇帝和海瑞之間的事情。

嘉靖皇帝曾經一心一意想要殺掉海瑞,只不過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給耽擱了,而海瑞得知嘉靖皇帝去世的時候竟然痛哭流涕,幾天幾夜不吃飯,撒潑打滾。

這是一個非常反常的情況,按理來說海瑞應該是痛恨嘉靖皇帝的,為什麼在嘉靖皇帝去世的時候,海瑞還表現出如此傷心之情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海瑞並不單單是效忠嘉靖的,甚至他也絕對不是單純的效忠嘉靖的,他所效忠的是整個明帝國,他所想的是為了整個明帝國謀福利。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拿到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的聯繫來看,狄仁傑也絕對不是說效忠某一個皇帝的,他所效忠的是整個唐帝國,所效忠的是整個唐帝國的百姓。

而這一切相互勾連起來就不難發現,狄仁傑和武則天之間的聯繫實在是談不上,尤其是某些曖昧聯繫。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

大家也都知道,武則天在當上皇帝之後,由於一位女性當上皇帝,很多事情都需要進行大幅度改革,而在武則天進行改變的時候,或多或少會觸犯某些禁令。

比如武則天曾經大張旗鼓的去找一些男寵來陪自己玩遊戲,玩著玩著就玩過了頭。

更要命的是,在玩遊戲的時候,身邊的臣子們也都知道了武則天的一些舉動,甚至某些臣子異常行為,認為武則天已經犯了某些忌諱。

但是這些臣子們都不敢把這件事情給捅破,因為當時的武則天脾氣還是有點小暴躁的。

臣子們思來想去,找到了一個替罪羊,一腳把狄仁傑踹到了前面,讓狄仁傑和武則天說。

這件事情如果是別的臣子和武則天說,恐怕頭天上午說頭天中午的時候就已經嘎嘣脆了。

但是狄仁傑沒有,狄仁傑和武則天說的時候,武則天一直在說對對是是,儘管狄仁傑走了之後,武則天依舊我行我素,但也能夠看得出來武則天給足了狄仁傑的面子。

除此之外,每當朝中有重大事情,每當朝廷需要做一次重大變化的時候,武則天總是和狄仁傑商討對策。

而在狄仁傑離開京城的那一段時間,武則天就像丟了魂一樣說:我又失去了一個肱骨之臣。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他是政治家,不過他做過那種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的職務。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長壽元年(692年)春,武則天為鞏固武周的政權,消滅反對勢力,濫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對李唐舊臣及李氏宗室,橫加誣陷,大開殺戒。受到寵信的酷吏來俊臣,為了“邀功”便羅織罪名,誣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人“謀反”。狄仁傑等人既以“謀反”之名獲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仁杰被捕下獄後,女皇仍對狄仁傑等人謀反之事心存疑惑。她親命給事中李嶠、大理寺少卿張德裕等調查落實,詳察謀反之事是否屬實。豈知張德裕、李嶠,因懼怕得罪酷吏,明知狄仁傑等清白無罪,被誣含冤,卻仍附和來俊臣的誣陷之詞。依據當時所定法條,如不認罪,即遭毒刑。來俊臣審問狄仁傑時,狄公一問即招:“大周建國,萬物維新,我是唐室舊臣,謀反是實。”仁杰一刑未受,即承認謀反之罪,於是獄卒不再對他嚴加防備,等待的只是“報有司徒刑”。那知仁杰機敏過人,他趁看守鬆懈,乘機從衣服上撕下一塊綢布,寫好申冤之狀,密藏於棉衣之中。然後把棉衣交給獄吏說:“時天方熱,請轉告家人去其棉。”他的兒子狄光遠,為父拆洗棉衣時,發現了申訴狀,遂持狀上告。女皇聞告後,立即召見狄仁傑,並問:“既無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實?”狄公回答:“不承認,則吃於鞭笞拷掠。”於是,武氏下令釋放與仁杰一案牽涉之人,免於死罪,或貶為地方官,或流放充邊。狄仁傑雖免於身死,卻從一朝宰相之尊,貶為彭澤縣令。在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愛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

第二年十月,調狄仁傑回朝,初為鸞臺侍郎,旋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恢復了宰相之職,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這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百姓利益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百姓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對以後幾年社會政治生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狄仁傑的大力舉薦,使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邢部)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朝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之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為開元盛世的開創作出了貢獻。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為:狄梁公)。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98年(聖曆元年),武則天欲立梁王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對狄仁傑道:“我夢見下了好幾盤雙陸都沒有贏,這是什麼原因?”狄仁傑回答道:“雙陸不勝,是因為無子,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姑侄與母子誰更親?您立廬陵王,那您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宗廟。若立三思,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醒悟,當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廬陵王李顯。可見武則天歸還李唐江山與狄仁傑分不開,狄仁傑之舉也被傳為佳話


仺山泱水


武則天跟狄仁傑沒染。

武則天當皇帝最初重用酷吏,對李唐舊臣開啟了血腥大屠殺,狄仁傑差點被來俊臣搞死,幸虧老狄機靈,自己又幹了一輩子刑獄工作,懂套路,曲折迂迴運氣好撿了一條命,被武則天貶到陶淵明曾經幹過的彭澤縣任縣令。結果過了四年武則天發現一個問題,朝堂中沒一個能辦事的,圍在她身邊除了溜鬚拍馬的就是阿諛奉承的,要麼明哲保身的。武則天提拔下屬也很無厘頭,純屬心血來潮,看誰順眼提拔誰,根本不看能力大小。因此導致各地少數民族紛紛起事,契丹突厥吐蕃回鶻全給武周添堵,而武周朝廷派出去打仗的居然是武懿宗和薛懷義這種草包中的戰鬥機,武懿宗聽到敵人要來馬上騎豬跑了,其實敵人遠在幾百裡之外。薛懷義損兵折將不堪一擊。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武則天想起啟用狄仁傑。而狄仁傑也不得不賣出十二分精力給武則天辦事,因為辦不好只有死。武則天對他這種李唐舊臣本身並不信任,想得到信任必須拿出態度來。狄仁傑很快融入新朝,成為武則天得力助手,可以說整個武周朝廷就他一人在死心塌地為武則天賣命,好多人都選擇了混日子,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對此有個評語,叫反對勢力的沉潛。別人都沉了,唯獨狄仁傑浮了上來,成為武周新貴,一時權傾朝野。武則天賜他紫袍穿,還在上面親手寫了十二字,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狄仁傑當武周宰相有兩件事被史家拔得太高。第一件就是立太子李顯。據說武則天在立武承嗣還是李顯的問題上一直下不了決心,就把狄仁傑關在小黑屋,問他支持誰。狄仁傑沒說支持誰,只說如果你千秋萬歲之後,誰給你上墳燒紙。你死了武承嗣供奉的是他爸牌位而不是你這個姑姑。於是武則天決定把李顯召回來。其實在武則天問狄仁傑之前已經有好多人向她建議過立李旦,因為當時李旦姓武,名叫武旦,正是武周王朝的最佳繼承人。武則天問狄仁傑,是想讓狄仁傑對此表態,可是狄仁傑並沒有表態,而是說了活口話。意思你武則天愛誰誰,跟我無關。狄仁傑的話其實可以這麼理解,武承嗣是侄兒不假,可是武則天可以認作自己兒子啊。認成兒子,以後就能給媽立廟了啊。狄仁傑從來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過立李旦或者李顯。他被來俊臣整怕了。

還有推薦張柬之當宰相。張柬之能力並不強,而且快八十了,為啥狄仁傑要舉薦張柬之,因為張柬之沒有根基,讓武則天放心。但是武則天想提拔一個辦事的人,所以不想用張柬之,可狄仁傑推薦了好幾次,武則天沒轍了,因為朝堂裡的確無人可用。再說武則天也八十多了,就想清閒點跟張易之兄弟過快活日子,對朝政大事已經懈怠了。所以勉強提拔了張柬之。張柬之當宰相沒幾年發動了神龍之變,其實這個功勞並不能記在狄仁傑頭上。狄仁傑是真想為武周江山的穩固選拔人才,並不是出於對李唐王朝復辟的謀劃。神龍事變是突發事件,連張柬之都不知道自己會幹這一出。

因此武則天和狄仁傑只是純粹的同事關係,武則天需要一個辦事忠誠能力突出的下屬,狄仁傑需要一個能讓他有用武之地的領導,兩人各取所需。至於說什麼有特殊情愫啥的,這個真沒有。兩人都是政治人物。


唐風宋月


狄仁傑是傑出的政治家,是武周時期的代表人物,不過卻是恢復李唐社稷的功臣,正是在他的勸解下,武則天在晚年復立李顯為太子,使李唐王朝得意延續!



那麼狄仁傑是否與武則天有染呢?答案很明確:沒有!

狄仁傑入仕時處於唐高宗李治掌政時期,此時的武則天並未干政,狄仁傑也沒有得到重用,一直擔任外官,無法進入政治中心!這不是狄仁傑沒有才華,恰恰是由於缺少伯樂來發現這匹千里馬!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武則天的上位,為狄仁傑走入大眾視線埋下了伏筆!

武則天稱帝后,狄仁傑突然得到重用,以至後世謠言二人有染,其實大可不必!武則天一直深居宮中,狄仁傑則在京都之外,並無交集!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已經67歲,狄仁傑也已61歲高齡,被武則天委以重任!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晚年寵信男寵,要的是年輕俊美,能說會道之人,而狄仁傑老頭兒一個,還常常頂撞武則天,二人之萬不會存在不正當關係!



武則天雄心壯志成為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心中自然想幹出一番豐功偉業,最起碼也不能比自己的第一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差太多!她在位前後大肆清洗李唐宗室與寵臣餘孽,洗牌整個朝廷,需要培養一批忠於自己的人材,狄仁傑就是被髮掘的人材之一!

狄仁傑用自己的真才實學,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地輔佐武則天,武則天則用百分百的信任給予懷抱。二者有點類似於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親密或者吵鬧,前提卻是為了天下百姓!狄仁傑在武則天治下,幾次大起大落,最終還是位極人臣,可想而知,狄仁傑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

還有一點,武則天和狄仁傑屬於山西老鄉,可能老鄉見老鄉會下意識的覺得親近吧,尤其是對於一個為權利束縛的女人!

再則,倘若二人有染,狄仁傑站在武則天的敵對面,讓其放棄武周江山的延續,這可能嗎?狄仁傑勸說武則天要以唐高宗的皇后位入太廟,而不是以武氏身份入太廟!這不是一個有染之人敢說出來的話,這是以死相諫的忠臣啊!



小結:狄仁傑與武則天有的只是君臣關係,狄仁傑用自己的真才實學贏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沒有確確實實證據的謠言都是耍流氓!一個以黎明百姓著想的好官,又怎會有不三不四的宮闈之事呢?

最最能說明二者關係的證據,是狄仁傑病逝後,武則天說的一句話:“朝堂空矣”!

說史不是造史,請尊重歷史!


瀚海說史


元芳,你怎麼看?


得益於影視劇的熱播,狄仁傑成為了和福爾摩斯一樣的神探,實際上狄仁傑除了會斷案本事還大著呢。

狄仁傑出身太原狄氏,祖上世代為官其高祖狄湛曾擔任過北齊涇州刺史,狄仁傑入仕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判佐,就是判官的附手,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判官並不是審判斷案的職務,而是地方長官的幕僚,輔理政務。

後來被上司閻立本賞識法曹,授幷州都督府法曹,法曹這個官職才有了刑獄之職,根據《百官志》記載法曹的職責就是”司法參軍事,掌鞫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狄仁傑相當於幷州的法院院長。

在司法領域狄仁傑完全展示了自己的天賦,高宗儀鳳年間(676年-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一年斷案一萬餘件且無一冤案,”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授仁杰侍御史。“

由於能力出眾狄仁傑的職位也不斷升遷,天授二年也就是武則天稱帝后第二年,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第一次的短暫的拜相生涯。

狄仁傑登上相位僅僅數月就遭到來俊臣的誣告險些丟了性命,最終被貶為彭澤縣令。696年狄仁傑因抵禦契丹有功再度拜相,此後備受武后信任,《舊唐書》中記載武則天對狄仁傑“恩寵無比。”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特為其綴朝三日。

由於狄仁傑備受寵信,而且武則天又比較開放,所以有對二人的關係惡語中傷,要知道狄仁傑第一次拜相的時候已經是年逾花甲之人,二次拜相已經年近古稀,而根據武則天的個人愛好來看,只有張易之、張昌宗這種條件才是武后的“菜”。

無論是從歷史記載和二人基本情況來分析,武則天和狄仁傑都只是君臣關係,狄仁傑有能力武則天善用人,在歷史上也是一段君臣佳話。


一點點歷史


提起狄仁傑,年輕人想起的可能是香港著名導演徐克監製的系列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或電視劇《狄仁傑探案傳奇》等戲碼。

也許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可能讓你失望,他不會武功,長得也不英俊,和普通人沒區別。不過他有一顆赤膽忠心,有一身浩然正氣,他死後女皇武則天哭著說:“廟堂空矣,老臣去矣!”

狄仁傑如此受女皇的寵愛,他的魅力何在?難道二人有一腿?欲解之謎,親們接著往下看。



狄仁傑(630~700)是今山西太原人,而女皇武則天則是今山西文水縣人,太原和文水相隔不過86公里的路程。顯然二人是老鄉,這也許是狄仁傑受寵的其中一個原因吧?(蔣介石就有很深的鄉土觀念,浙江系的將領很得寵)。

仁杰少年聰敏,一路過關斬將,由秀才到舉人,30歲時(660年)考中進士,仁杰像一個實力派演員閃亮登場。

他的出現受到了時任工部尚書閻立本的青睞,閻稱之為“滄海遺珠”。隨後推薦他出任幷州(太原)都督府的法曹(法官)。

仁杰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經過16年的努力奉獻,46歲時(676年)升任大理寺寺丞(唐朝最高法院院長)。

感謝上天的眷顧,仁杰如魚得水,“業務水平”發揮到了極致,一年內宣判案件上萬,涉及一萬七千人之多,卻無一冤訴。(零失誤)



由於成績矚目,3年後(679年),49歲時被高宗李治提升為知頓使(相當於唐朝最高監察長),高宗李治賦予他彈劾官員的職責。

狄仁傑很好發揮了職權作用,比如他彈劾左司郎中王本立貪贓枉法,驕橫跋扈一案,提請交“法院”(法司)審理,但高宗卻下詔寬免。

狄仁傑抗旨諫道:“國家雖然求賢如渴,但不需要這樣的蛀蟲!皇上非要寬赦王本立,就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讓朝中大臣看看做忠臣的結果。”

高宗悔悟,王本立最後被治罪,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這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仁杰以忠正廉潔而譽滿天下,這也引起了一些官員的嫉妒,“工作性質決定了仁杰勢必得罪一些權貴。”期間也經歷了起起伏伏,但他堅信,是金子總要發光的。



轉眼12年過去了,這12年中起起落落,狄仁傑始終在地方為官,“位卑不敢忘國”,仁杰的辛勤工作換來了百姓的擁戴。

天授二年(691年),仁杰被女皇武則天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由地方轉任朝廷高官,狄仁傑這一年61歲。

有道是“為官只說三分話,莫拋一片赤誠心”(貪官語),狄仁傑剛正不阿引起了酷吏來俊臣的嫉妒恨。

來俊臣在他升任宰相的次年(692年)正月誣陷狄仁傑謀反。

按說來俊臣和仁杰都是一個系統的官員,應該相互提攜,但“忠奸勢不兩立”,加上仁杰太出色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永遠沒錯。

來俊臣誣陷仁杰謀反。這個時間點是武則天最敏感的時期,因為朝中大臣對她“廢唐立周”稱帝頗多非議。狄仁傑隨之投入大獄,此時他頭腦十分冷靜,很快招認了“謀反罪”。



這就是我說的仁杰冷靜的地方,他是法律專家,知道里面的貓膩,原來唐朝法律規定,只要謀反罪一經審問承認可減免死罪。狄仁傑這招叫“好漢不吃眼前虧”。

先避免捱打再慢慢想辦法。來俊臣見他“竹筒倒豆子”挺爽快招了,於是對他放鬆了警惕。

有一次,他的兒子探監,他把事先寫好的冤屈訴狀讓兒子偷偷帶給武則天。

武則天看到“訴狀”,決定親自過問仁杰謀反案。

武則天問仁杰:你沒有做謀反的事,你為什麼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早已死於酷刑了,陛下怎能見到我,縱有天大的冤情誰來訴呢?”



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何要做《謝死表》呢”?(犯人心甘情願伏法寫的報告)狄仁傑一聽滿頭露水,不知道陛下在說什麼。

武則天拿出《謝死表》讓狄仁傑看,仁杰一眼就看出這是假造《謝死表》,因為根本就不是他的筆跡。

原來這都是來俊臣偽造的《謝死表》,一切真相大白,武則天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但死罪免活罪不饒,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令人奇怪的是:來俊臣卻沒受到任何懲罰。

原來此時武則天重用酷吏,打擊擁唐派,換言之,武則天還需要來俊臣。

當武則天的皇位穩定後,像來俊臣這樣的酷吏也就失去了作用,武則天不是昏君,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治國安民的忠臣和能臣。



公元697年6月,武則天處死了來俊臣,延續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結束。(狡兔死走狗烹……這話沒毛病)

神功元年(697年)7月,狄仁傑復出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狄仁傑的仕途可謂三起三落,一慨三嘆!

有道是“歲月不饒人”,狄仁傑到了人生的暮年。武則天曾問他“百年之後誰來接替他的職務”。他說:“非張柬之莫屬”。

久視元年(700年)某天,久病臥床的狄仁傑到了彌留之際,武則天急忙趕來,他用斷斷續續的語氣,再次推薦張柬之為宰相,武則天含淚點了點頭。

(張柬之最後是復唐的功臣,在他領導下,逼武則天退位,迎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李旦復位,結束了武則天建立的“武周”)




綜合上面的觀點,講真狄仁傑根本就不贊成武則天稱帝,只不過看到武治理的國家還不錯,為了避免刀兵之苦,讓百姓有個安定的生活環境,狄仁傑只好盡心盡力輔佐武則天。

武則天是個聰明女人,能臣和情人分得很清楚,比如狄仁傑多次羞辱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兄弟倆多次告御狀,但武則天一笑而過,當政和享樂武則天拿捏的恰到好處。

武則天不可能把狄仁傑發展成情人,他倆只是惺惺相惜,上下級關係而已,別想的太多,武則天看中的是狄仁傑的才能,情人還是找張氏兄弟這樣的小鮮肉,狄仁傑只比武則天小6歲,武則天不喜歡“老臘肉”。元芳,你怎麼看?


秉燭讀春秋


武則天的確很信任看重狄仁傑,但不是出於私情。史書上沒說過狄仁傑長得怎麼樣,大概就是普通的帥大叔吧,而武則天的後宮裡,薛懷義、沈南璆、張昌宗、張易之這些男寵可都是特別出眾的美男子。

狄仁傑能得寵,是因為他才能出眾,並且不存在性別偏見,忠於女帝武則天。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很好看,而狄仁傑的真實人生比電視劇裡還要精彩。

《舊唐書·狄仁傑傳》中有這樣的記載:“仁杰,儀鳳中為大理丞,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意思是說,儀鳳年間(唐高宗李治的年號),狄仁傑擔任大理寺丞,一年內判決大量以往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

這是什麼概念!這就等於這麼多案件他沒判錯一起,簡直可以用“斷案如神”來形容,比電視劇裡還厲害,福爾摩斯在他面前都不算什麼了。

這種超常規人才,只要吏治不是特別昏暗,仕途都會走得平穩順暢。狄仁傑一開始也如此,得到上官賞識,步步高昇。而他的才能不只是查案、斷案,還在於民生,做地方官做得也很好。

但到了垂拱四年(唐睿宗李旦的年號,實際主政的是武則天),狄仁傑得罪了宰相張光輔,仕途起了點波折。

當時越王李貞(李世民第八子)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討伐武則天,張光輔率兵平叛,縱容部將大肆勒索地方,時為豫州刺史的狄仁傑不但不曲從,還正色斥責了張光輔一頓,說他的危害比李貞還大。

張光輔懷恨在心,回到京城就彈劾狄仁傑侮辱宰相。此時的武則天對狄仁傑還不是很瞭解,就聽了張光輔的讒言,將他貶為復州刺史。

官職都是刺史,為什麼叫貶呢?因為復州偏遠,不如豫州繁華。

天授二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武則天大概想起了這件事情,對狄仁傑說:“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意思是當年你在豫州政績不錯,被貶是因為有人中傷你,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的回答非常高明,他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意思是您認為我有錯,那我就悔改;如果您認為我無錯,那是我的幸運。我也不想知道是誰說我壞話,還會視他為提醒我自省的朋友。

武則天大為歎服,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狄仁傑內裡剛直,處事卻能屈能伸,並不迂腐。

長壽元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三個年號),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結果不等拷打審問,狄仁傑立刻就承認自己謀反,說:“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他這麼說並不是骨頭軟,而是因為當時法律規定,只要犯人招了,就可以減免死罪。

來俊臣還以為狄仁傑真被嚇住了,之後對他看管得不是很嚴。狄仁傑找到機會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上撕下一塊布寫訴冤書,設法交給兒子狄光遠,讓他去找武則天喊冤。

武則天大概也不信狄仁傑真會謀反,親自過問此事。最後將狄仁傑和其他同案犯人全放了,貶為地方官。對於涉及謀反的人來說,能有這種待遇已經算不錯了。

狄仁傑是武則天還政於唐的大功臣。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和兒子情份漸遠,轉而重用孃家人,甚至有了傳位於武家的想法。

魏王武承嗣深得姑母武則天的喜愛,想當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問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意思就一個,您立兒子為太子,去世後可以配享太廟;立侄子為太子,我從沒聽說過哪家侄子讓姑姑配享太廟的。

這話太有道理了,武則天由此下定了還政於唐的決心。

武承嗣謀奪太子之位無望,恨上了狄仁傑,數次要求誅殺他,武則天都沒同意,對狄仁傑極為尊重,稱呼他為“國老”或“狄公”。

狄仁傑上了年紀後,多次想要致仕,武則天都不批准,還免了他的跪拜之禮,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久視元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十一個年號),71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痛哭不已,輟朝三日,嘆道:“朝堂空矣”。足見在她心中,狄仁傑的份量很重。

總之,狄仁傑是傑出的政治家,胸懷寬廣,武則天看重他,是因為視他為國之柱石,兩人君臣相得,與私情無關。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而且首創科舉之“殿試”制度,能不拘一格重用狄仁傑、張柬之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百姓富裕、有好日子過,政策穩定、軍備適當、文化經濟復興,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但對此歷史功績宣揚的人不多,而關注她私生活的人卻不在少數。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怎樣的人?與武則天有染是否屬實?

狄仁傑是大唐忠誠,與武則天有染是訛傳訛,假的!

1.武則天晚年精力不濟,吐蕃、突厥時常犯邊,繼承人姓武姓李也讓她的頭髮脹!她急需一位熟悉政務、德高望重、誠實正直、才智過人的朝臣來輔佐她理事。

經仔細斟酌,狄仁傑被武則天看好。狄仁傑儘管在晚年步入了人生的巔峰,但他寵辱不驚,仍然為民盡力,為國操勞,在政壇上又重獲美譽。正是他卓越的能力與崇高的品格,贏得了武則天的敬仰。所以,武則天對他才倍加恩寵。


2.武則天人前人後都稱狄仁傑為國老,他心中的這個國老是她的執政之寶。因為,狄仁傑以他的智慧與政治經驗為國為民謀了福利,所以,才對他有此美稱。你看看女皇對自己的面首薛懷義與張昌宗的稱呼就就知道了。如果二人有不類關係,女皇絕對不會賦予他這個尊稱。

她還非常關心狄仁傑的身體,規定,狄國老在參拜自己時不用行跪拜禮。她說每當看到狄仁傑跪拜的時候,自己的身體都會感到痛。你什麼時候看到女皇對自己的面首表達過這樣真摯的情懷呢?


3.公元700年狄仁傑撒手人寰,武則天聽後如喪考妣,大聲哭喊道:“朝堂空矣”,併為此罷朝三日。 足見狄仁傑生榮死哀了。

公元698年(聖曆元年),武則天想立武氏子弟、梁王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狄仁傑意思。狄仁傑當頭棒喝: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李顯不可。武則天自是憤怒,但沒有發作。

武則天再問狄仁傑時,狄仁傑並不明哲保身,依然不卑不亢地回答:“姑侄與母子誰更親?如立廬陵王,您千秋之後可以配享宗廟,有人祭祀您。我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恍然大悟,逐下決心立李顯為太子。可見,武則天與狄仁傑是坦誠的君臣關係,如此重要的事只找狄仁傑商量。

4.晚年的武則天身體欠佳,高宗已經離世多年,自己難免空虛寂寞。又因為在政壇上縱橫馳騁、忘我打拚了一輩子,精神上也有疲憊感。為享受生活,她苦心孤詣,在自己的皇宮設立了一個叫“控鶴府”的機構,裡面的職員都是她養的男寵。

不管名字多麼高雅,這個單位實際上是武則天與自己的男寵們尋歡作樂的場所。因為武則 天曾經單獨找狄仁傑商量過許多軍國大事,二人君臣關係超越了一般領導與下級的關係。因此,後人猜測。狄公也是控鶴府”的成員之一。

其實,這看法偏頗。不要忘了,狄仁傑是不贊成武則天稱帝的。只是,狄仁傑以政治家的目光審視武則天治理國家很有一套,人民比較富足,才盡力輔佐武則天的。

武則天把能臣和麵首分得很清楚,如狄仁傑不止一次地羞辱過武則天的蓮花三郎張昌宗。張昌宗多次告御狀,武則天總是一笑而過。如果武則天與狄仁傑發展成了情人,武則天肯定會鄭重其事,居中調停的。要不,“控鶴府”不就會大亂嗎?

作為優秀的政治家,二人惺惺相惜,是良好的上、下級關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