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武漢2個億後,許家印再捐1個億,這次的意義更加深遠

繼武漢2個億後,許家印再捐1個億,這次的意義更加深遠

“首善”的格局果然與眾不同,已從“被動防疫”轉為“主動出擊”。

  • 文:灰鴿

這場“戰疫”,“首善”許家印一直走在前面。

1月24日,許家印宣佈向武漢捐款2億,2個小時內錢就到賬了。

2月1日,許家印宣佈向武漢捐贈5000萬噸蔬菜,當天第一批300多噸蔬菜就起運開往了武漢。

2月2日,許家印宣佈延長恆大春節假期至2月16日,第一時間響應了關於延期復工的倡議。

而近日,許家印再次出手,又捐了1個億,但這次的1個億卻不是給武漢的,受捐者另有其“人”。

2月1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發佈了一則公告:

“近日收到恆大集團的1億元捐贈款項,用於設立‘抗病毒創新藥物研究基金’,加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創新藥物的研究”

也許有人說,目前的湖北武漢不是最需要錢的地方嗎,但實際上,許老闆這次把捐贈目標轉向疫苗的研究,意義更加深遠。

沒有疫苗,我們只能被動防禦,只有研究出疫苗,人類才能主動出擊,立於不敗之地。

繼武漢2個億後,許家印再捐1個億,這次的意義更加深遠

其實,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是中國醫藥界的一個“痛”。

早在2003年非典暴發的時候,不少企業和研究機構就曾大力投入研究疫苗,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艱難地完成了一期臨床試驗。

然而就在這時,SARS疫情結束了,市場對於這個疫苗不再需要,二期臨床也就被迫終止,市場上關於疫苗的研究也全部停擺。

當初參與疫苗研發的研究機構除了幾篇論文沒有實際的產出,而企業則是停掉生產線,不僅顆粒無收,還造成了後續的虧損。

這是個講求投入產出比的商品經濟社會,即使是疫苗的研發也逃不出這個市場規律,所以,非典之後長達17年的時間裡,我們都讓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究沉睡在角落。

醫藥研究是一個投入巨大,但結果不可預期的科學,特別是像冠狀病毒這種重大傳染性疫苗的研發。

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為了找到答案,哪怕是隻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用100%的努力去嘗試。

但如果從商業角度來看,回報是否合理才是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判斷依據,所以,資金就成了影響疫苗研究的最大因素。

《晚點LatePost》的一句話道出了本質:

“疫苗的研發本質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投入的遠見問題”

而我們一直缺的,就是這個商業遠見。

繼武漢2個億後,許家印再捐1個億,這次的意義更加深遠

慶幸的是,中國有這麼一批心存高遠的企業家,他們的目光看到的不只是商業機會,還有社會責任。

許家印為新冠狀病毒創新藥研究捐贈的1個億,就讓我們對這個房地產商人的格局刮目相看,他已經認識到致勝的關鍵是要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攻擊”。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一體,是中國的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最高醫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

同時,它也是我國呼吸病學領域的國家級研究基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就在該科學院的呼吸病學研究院擔任院長,許家印在此設立研究基金,將可加快藥物的研發。

當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也不止許家印,早在1月29日,馬雲公益基金會就宣佈捐贈1個億用於支持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

其中,2000萬捐給中國工程院,2000萬將捐給中國科學院,600萬捐給鍾南山在廣州的團隊,剩下的錢則用於支持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

馬雲說得很好: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條路需要更多的耐心與積累”

一句話說出了醫學研究者的心酸,也算是對社會各界的一個號召和倡議。

許家印與馬雲是好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馬雲想到的許老闆當然也看到了,相比之下,他不善言辭,但一直在默默地做。

繼武漢2個億後,許家印再捐1個億,這次的意義更加深遠

當然,就這場疫情而言,疫苗的研發早已在第一時間啟動。

自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成功分離出新冠狀病毒毒株以後,疫苗的研發就一直在緊張地進行,由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生物技術公司斯微生物共同設計開發,斯微生物生產疫苗樣本。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報道,目前疫苗樣本已經開始在動物身上試驗,注射到了100多隻小白鼠的體內,而小鼠過後還會用到猴子等大型動物,然後才會進入人體臨床。

可以預見,疫苗的研發也是一場苦戰,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就在2月7日,上海君實生物還宣佈出資1000萬,參與斯微生物的A+ 輪融資。

而對疫苗的研發也不能只吊在一棵樹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參與,百花齊放,才是中國疫苗行業期待看到的景象。

2月10日,上海發改委和上海經信委就聯合發佈了一個通知,宣佈大力支持新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和產業化,最高資助2000萬。

而像許家印、馬雲一樣的企業家的支持,將能更大地激活目前的疫苗研發,以及中國醫藥研究的激情,許家印的1個億,正是對新冠狀病毒最有力的反擊。

危難時候,我們才大談科技的重要性,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其實和平時期,我們更應該把科技舉過頭頂,一線科研人員才是真正的明星。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段李蘭娟院士說的話:

“要給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請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

希望疫情過後,那些真正的英雄們能夠得到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