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強強已經一週多沒有出門了,在家裡調皮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停地加以制止,很是嚴厲地說,不要大聲玩鬧!可強強反而吵得更加厲害了。強強媽媽聯想到之前帶強強出去玩,強強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告誡強強走路看路,不要瘋瘋癲癲跑來跑去的,可強強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強強媽媽也看了不少書,認為5歲的孩子還沒有到青春期,怎麼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的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行為上會與家長對著幹,但家長們有沒有關注過,即便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會有不聽家長話的時候,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腦海中,可能住著一頭“白熊”,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可以解釋孩子們的對抗行為。

身為家長,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操碎了心,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事事聽自己的,畢竟自己是“過來人”,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可以傳遞給涉世不深的孩子,而孩子卻表現出令家長不能滿意的舉動,讓家長大惑不解。為此,家長不妨要多瞭解一下“白熊效應”及其原理,教育孩子就會有的放矢了。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

1、“白熊效應”的由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將實驗者分為三組,第一組先“不要想白熊”然後“請想白熊”,第二組要先“想到白熊”然後“不要想到白熊”,第三組是“若是想到了白熊,請想紅色汽車”然後“想象白熊”。

丹尼爾根據對實驗者的腦電波測試後發現,第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相對更多些。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白熊效應”,也有人叫“反彈效應”。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2、“白熊效應”的原理

從科學角度解釋,當人們準備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時,其實是準備抑制這個念頭,但大腦中會下意識地找一下腦海中是否存在這個念頭,這樣的過程反而是強化了本來想要抑制的念頭,從而就產生了所謂的“白熊效應”。

較為簡單的例子就是,越想戒菸的人,戒菸越困難;睡覺前聽了一首神曲,想忘記它睡覺,但上床後,曲子的旋律一直縈繞而無法入眠。

3、“白熊效應”的應用

瞭解了“白熊效應”的原理之後,也給我們行事提了一個醒,既做事情要順應自然,這也是思維的規律。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從正面的引導會比反面的強迫效果好,比如,遇到孩子不願意起床時,家長說“起床後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要遠比“不起床的孩子更懶惰,不起床就沒有早點吃”等話語要有效。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知道了“白熊效應”之後,家長就要有心理準備了,並不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才會叛逆,“白熊”是時時刻刻存在於孩子們的腦海之中的,家長們更是應該每時每刻將這根弦繃緊,並且要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更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二、家長的哪些行為,最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1、越來越頻繁的督促或囑咐

孩子早上睡懶覺不起床,媽媽不停地催促,“趕緊起床,一會兒堵車啦!”“快點兒起吧!再不走就遲到啦!”。孩子臨走進校門前,會多次聽到“不要上課和同學說話!”“不要想著玩手機!”。晚上回家後,“趕緊做作業!”“不要打遊戲啦!”這些話語又充斥耳畔。家長們類似的話語是不是一天能和孩子唸叨十遍?太多的看似善意的提醒,只能使得孩子心裡越來越煩躁。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2、永不會少的批評或抱怨

孩子的行為一旦超越了家長的界限,批評就接踵而至,有時候,一件事還沒有完全被孩子消化,家長的批評又來了,“你看看你,說了多少次了,就不改,一點兒也不細心!”“還不睡覺?明天還上學去啦?”殊不知,這些負能量的批評或者抱怨,只能在孩子心中累積過多的不自信因素,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不逆反才怪。

3、從來沒有的鼓勵和肯定

有些家長嘴裡難得會對孩子有肯定的鼓勵和讚揚,在他們眼中,孩子只有越批評,才越能成長,所以,孩子做對了事情,家長們認為是應該的。沒有了家長的持續鼓勵和支持,孩子做事情的動力會喪失,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認為家長對其漠不關心,進一步會不聽話了。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概念,也研究了其產生的根源,更是提供了可以解決的方案,家長們只需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適度調整後,試著這樣做,就能巧妙地利用好“白熊效應”的另一面,避免孩子的腦海裡產生“白熊”。

三、想讓孩子遠離“白熊”,家長試著這樣做

1、家長在規勸孩子時,不要提及負面行為信息

這是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了,往往家長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總是直接地說“不要”做某事,這就等於是給孩子灌輸了一種錯誤的意識,潛意識中會激發孩子們大腦中的“白熊”。所以,家長們要心中緊繃一根弦,在說“不要”前,訓練自己轉化語言習慣,推薦使用正向的、能夠指導孩子具體行動的語言。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2、家長建立家庭規則,以約定取代抱怨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就要學習一下幼兒園和學校的一些做法,和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好良好的家庭規則,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形象,比如,每天約定好打遊戲的時間,到點兒後,即使激昂慷慨,也要停下來,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也不以抱怨或指責來結束遊戲,效果更好一些。

3、家長指責孩子時,可以直奔主題,避免多餘話語

孩子尤其會對家長的反覆嘮叨心浮氣躁,因此,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乾脆利落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並且指明正確的做法,只要孩子聽懂了,就要適可而止,不要再繼續沒完沒了地針對一件事情嘮嘮叨叨,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辨別能力,過多的絮絮叨叨也是會損害親子關係的。

讓孩子遠離腦海裡的“白熊”,成為聽話的孩子,家長試著這樣做

家長們要關注到,“白熊效應”是始終會存在的,但凡事有兩面性,家長可以從好的方向出發,採取迂迴的“戰術”,不直接和這頭“白熊”面對面硬抗,而是巧妙地繞過去,與孩子建立起面對面平等的交流姿態,才能有助於減少孩子的逆反心態,健康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您是否關注過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看過本文之後,您是否對今後怎樣和孩子交流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呢?歡迎您積極留言,參與討論交流您的想法和經歷。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