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七步诗》真的是走七步吗?历史上都是谁写《七步诗》了?

常路明


问题:你知道《七步诗》真的是走七步吗?历史上都是谁写《七步诗》了?


前言

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流传,《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一段尤其精彩。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清朝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明人罗贯中版本。

关于曹植七步诗,在宋代人李昉《太平广记》、唐人徐坚《初学记》、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均有记载。

一、《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不是煮豆燃豆萁 而是死牛诗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一段写到:

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 .....”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

很多人可能忘记里细节,三国演义中,曹植的七步诗并不是““煮豆燃豆萁,”而是死牛诗。

曹植七步写成死牛诗以后,曹丕又说七步作诗太慢了 ,你能张口作诗么?

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这时候,曹植才说出了这首小诗我们常说的七步诗。

在三国演义中,七步诗并非我们常说的 “煮豆燃豆萁“,而是一首死牛诗。

二、宋代 《太平广记》中的死牛诗是百步诗

我们从明朝到宋朝看看。《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徐铉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类书。其中的死牛诗与七步诗与《三国演义》中的不一样: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丕让曹植百步以内做出五言八句的死牛诗,曹植作成以后,百步还没有走完。于是曹丕又提出了要求,重新做一首关于自己的诗。曹植张口即来: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太平广记》没有提到七步作诗,而且这首”煮豆“比起三国演义的七步诗多了两句。

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的七步诗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可惜死得早没有做过皇帝。它手下一帮文人编撰过一本文选。

因为萧统死后被追尊昭明皇帝,因此这本书被称为《昭明文选》。这本书中也有这个故事:

世说曰:魏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昭明文选卷六十》

《昭明文选》书中说,这个故事来自于《世说新语》,其实《太平广记》也说七步诗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是诗为什么不一样呢?

四、世说新语中七步诗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作品,其中说到了七步诗: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这里明确说曹植七步作诗,而且这里的七步诗原来是六句。

前言里提过,唐人徐坚《初学记》中也有七步诗的故事,也是从《世说新语》搬运来的,不过改成了四句:

刘义庆《世说》曰:魏文帝令东阿王七步成诗,不成将行大法。遂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的七步诗,几乎都出自《世说新语》,但是有的是六句、有的是四句。不知道世说新语的版本是不是太多,让后人搞不清到底是几句了。

结束语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经流传甚广了。我们在唐诗中就能看到很多作品用到这个典故。例如李白的《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中:

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岑参的《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用七步诗的典故,相当于把对方比作曹植,这是 一种高明的恭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昨天看《三国演义》,发现了一个极大的误解,那就是关于七步诗的误解。

大众知道的七步诗,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这并不是七步诗,这是曹植嫌七步作诗难度太低而作的,真正的七步诗是: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这才是曹丕要求曹植作的七步诗。

当然,这件事是《三国演义》中的。

关于七步诗的典故记载出自《世说新语》,可信度大概还行。

历史上作七步诗的人,除了曹植,还有叫板曹植的史青,听名字就知道不认识,直接看他写了什么: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写的是《除夕》,不知道大家觉得怎么样?

还有柳公权,更了不得,三步成诗: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还有宋朝名相寇准,也是三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显然,几步并不重要,只要才华足够,就是念头微动,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余逸遥


我们上学时,应该都在课本当中学过《七步诗》,《七步诗》也是曹植的成名作品,不过凡是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我们肯定都需要找些正史当中的记载来证明。可能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七步诗》真的是曹植走了七步写出来的么?其实这肯定多多少少运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虽然曹植的文学天赋的确很厉害,但在当时如此危机的情况下,或许说错一个字就会人头落地,还要走一步作一句诗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关于《七步诗》到底是不是由曹植亲自完成的,也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七步诗真是曹植走七步写出来的么?其实曹植根本没写过七步诗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卞夫人的第三个孩子。卞夫人的确非常会相夫教子,生了四个儿子,其中有两个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过曹植的文学天赋的确还是在曹丕之上,虽然曹丕已经非常厉害,但曹植已经被推崇到了作为文章典范的位置,同曹操并驾齐驱。所以早年曹操也是非常宠爱曹植,而冷落了曹丕。曹植的代表作有很多,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七步诗》以外,还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作品,后人对于曹植的评价也非常高,有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七步诗真是曹植走七步写出来的么?其实曹植根本没写过七步诗

不过既然作为曹操的儿子,天生就不会是轻松的命,虽然曹植更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为了不辜负曹操的期望,所以还是决定同自己的大哥曹丕争夺嗣子之位。当开始大家都觉得曹操比较偏袒曹植,还为长子曹丕感到担心。不过曹丕有司马懿帮忙,期间利用曹植放纵的性格,让他闯下了大祸。最后曹操虽然保住了曹植的姓名,但这个嗣子肯定是没办法给他了,而且朝中大臣们也不愿曹操废长立幼。

七步诗真是曹植走七步写出来的么?其实曹植根本没写过七步诗

曹丕上位后,登基称帝改朝换代,创造了历史还完成了曹操留下的遗愿。但曹丕还是对曹植不放心,于是命令曹植创作一首诗,这首诗需要表达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只能在朝中走上七步便要完成,不然就人头落地。结果最后曹植奇迹般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不过到底有没有走七步这个规定还需要商榷,有可能是罗贯中在演义里故意加上去的,毕竟小说还是要刻画出紧张的气氛。

七步诗真是曹植走七步写出来的么?其实曹植根本没写过七步诗

不过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步诗》的记载,并不是在《三国志》当中,而是出自南宋的《世说新语》。而且当时这首诗也不叫《七步诗》,但因为这几句诗词流传度太高所以后人才认为这是罗贯中自己加到三国演义里面的,《世说新语》虽然有这首诗但也没说是曹植写出来的,正史又无记载,所以《七步诗》很有可能并非曹植亲自缩写,而是杜撰出来的。当然这个问题目前的争议还很大,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申强老师


七步诗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诗。曹植七步诗来历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史上有故事传说曹操入棺时,曹植因为喝酒忘记了时间,曹丕便抓住这个机会要杀曹植,而这时候曹丕的母亲卞氏为曹植求情,曹丕就卖个面子给他的母亲。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处死曹植。曹植临危不乱作下传世名篇《七步诗》。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与紧追不舍,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曹植逼迫地太狠,心中惭愧便免去曹植的死罪。

一首小小的七步诗,却暗藏无限的杀机,体现当时权势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全诗的语言浅显易懂,无需多加的解释便道出了“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义。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曹植在当时的时势下是何等地凄凉和无奈,曾经被自己父王曹操所喜爱的文采,今日竟成了保命的杀手锏,不知曹植心中是何种感想。虽然曹植的《七步诗》暂时让曹植逃过一劫,但是曹植日后的日子并没有多好过,曹丕及其后代依然对曹植怀有深深的猜忌,常常给曹植施加压力,最终导致曹植忧郁而死。

曹植的这首《七步诗》不像他早期的作品那样处处充满着激情乐观和浪漫,而是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对这些矛盾所引起的悲愤与无奈。

曹植简介

曹植 (汉魏之际文学家)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排行第三的儿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古仓号


是真正的七步诗!七步诗三国著名诗人曹植所作,曹操本遇将王传于曹植,其哥曹丕暗中使计,使曹植使宠,将王位传于曹丕,曹操去世曹丕让曹植前来吊唁!曹植心中不满,在家不去,曹丕命许褚捉拿!曹丕遇杀曹植!恐难说天下人之口!末士贾诩说都闻曹植出口章!何不命他先场作诗,如不成诗这杀之!一堵天下人之口,曹丕出题,要兄弟为名但中间不能提兄弟二字!煮豆燃豆萁,豆在壶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品驰商贸齐亚洲


是真的。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用户6180549354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家有桃宝


《七步诗》,自然是走七步成诗。

历史上,曹植七步成诗故称《七步诗》。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丕,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作不出来就要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愤怒伤心悲愤,七步成诗,当场念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生动。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把锅内的豆煮得咕咕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喜茗


野狐试答

曹植七步成诗,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小说不能当正史,但人们倒很乐意相信真有其事。或许真有其事,谢灵运说过;天下文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剩下的,被天下其他人所分。才高八斗说的就是曹植,所以有理由相信真有此事。

如果说七步成诗真有其事,我想诗也是早就写好了。曹植兄弟俩的关系如此恶劣,他对自己的处境,对兄弟关系能不经常思考?有感而发,不平则鸣,他这方面的诗恐怕早就有不少。当曹丕要求七步成诗,写不出来砍头的时候,曹植只是在七步的时间内选择了一首合适的诗吟出来罢了。面对砍头,只有走七步的时间,这种情形下能写出诗吗?才情再高也做不到,揆情度理我们应该能想明白这是咋样一回事。

《七步诗》的诗题应该是后人根据作诗的情形所起的,这首诗应该算作五言古体无题诗,《七步诗》不是诗的一个类别,题主问历史上还有谁写《七步诗》就没法回答了。不过才思敏捷出口成诗的诗人大有人在,不过作诗的情形绝对不同于曹植那种面对砍头的情形。李白的《赠汪伦》就是脱口而出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好诗是灵感突现,自然流出来的。


野狐习禅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改写《七步诗》。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小学六年级作文《改写《七步诗》》。”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出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还没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