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棒奔霸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家里养着鸭,也养着鸡,我家里在村头最前面一家,出了水泥晒场前面就是自家栽的一片小桐子树林,宽约30米,往下切去就是河了,对岸是一片稻田,到了冬日,对岸稻子收割完后,那些调皮的鸡往往站在晒场上就能见着对岸农田里的斑鸠飞上飞下的,终于有一天,公鸡忍不住了,飞上了那冬日落叶的桐木枝上站着再飞向岸那边的稻田,在公鸡带领下,家里全部大鸡都能飞向那片稻田玩耍,吃食。好奇的鸭子也能飞,但那有蹼的脚在树枝上站不牢,往往跌下地上滚到河里,恰也正好。我那两米多高的砖砌围墙算是废了,不过当稻子种好后,那桐籽树叶是密密的生着。鸡也不飞了,鸭子也没伴。夏天是它们静静老实随门走出,晚上归来。


下雪了,还没化,鸭子就急急奔向河里,放下许多谷子,也只有鸡在那啄食,老婆说,奇怪莫非鸭子得病了,儿子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话起醒了我,当地面上下雪,积雪大多于零度差不多,而河里流动的水自然高于地面上,而鸭在水中游动顺是自然,还活动着增热呢?那抗寒得狠。


鸡倒是吃完放下谷子,寻找着围墙的角落,也不动了,全挤在那儿,既不能蹲下(地下温度很底),又没了活动。儿女们玩着打雪仗,时不时会抛到鸡的角落里,这时公鸡带着全飞在那桐籽树枝上站着,反而脚抓着枝相互玩耍了起来了,连傍晚都不舍得回家了。这又为什么呢?原来鸡是肚下羽毛特别薄,在得寒冷时,不愿活动时,在地面上不能往地面上蹲,地面温度更低,又湿,鸡羽毛不太防湿会更冷,鸡爪子搭粘着地面上又冷不愿活动,飞到树上后树虽冬季而树汁液还是流动的,那树比地面上温度还高些,爪子抓着树枝相对地面上不冷些,既可活动玩耍着,累了可蹲下休息一会儿,不象地上既湿,温度又低,鸡肚下羽毛也薄,寒气自地上传入身上。所以鸡在寒冷时更喜欢在树枝上停留着,休息或玩耍着。

这就是我所观察到,也许就是鸭寒下河,鸡寒上树的原因吧!


老艾叶


《鸭寒下水,鸡寒上树》是老祖宗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得出的俗语,为我们聪明的先人点赞,本人住在农村的山脚下的小河旁,对鸡鸭已养过二十八年的经验,一直到今年还在养,不过鸭鸡总数才三十几只,都是散养土鸡鸭。


先说说《鸭寒下水》,每到冬天,天气寒冷零下时,在农村不管在小河或山上水库里,上面都会升起一团团水蒸汽,这说明水里的温度一定超过空气的温度这是肯定的,地上越冷,地下越热,这就是到了冬天井水为什么那么暖和的原因,前几天下雪在山上水库碰到二位冬泳爱好者,为此我特地拍了视频发在今日头条上,我问结冰天你们游泳不冷吗,他们说在水里真的有点暖和,最怕爬起来时候接触空气时最冷,游泳时还可以的,鸭子同样一个道理,在春夏时,鸭子白天在水里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在水里时鸭头很少往水下扎,一般往水边的塘沿边上吃小虾或螺蛳,一般到中午在草丛中或树底下乘凉几小时,而到了冬天有超过一半时间在水里,并且鸭头不停地往塘边水草下面钻,因为冬天鱼类躲在塘边水草里过冬,鸭子能吃到鱼类,吃饱后上岸开始用鸭嘴梳理翅膀下的鸭毛,并梳理好后扇动几下翅膀,而在春夏季节的鸭子在岸边休息瞌睡时把鸭头放在翅膀下面的,二是冬天由于水温的关系在游动时导致鸭头定时往水中取暖,甚至到了傍晚不肯回家,主人只好拿着杆子把鸭子从河中赶起来方肯罢休,所以农村俗语巜鸭寒下水》说得太聪明了。



而《鸡寒上树》更好理解,在农村关土鸡的地方不会像人住的地方那么讲究,四面或多或少都有点通风,再说不通风的话对鸡也不太好,不但有病毒还有鸡瘟,所以一到冬天散养鸡的鸡舍温度不是很高,一般温度2至3度很不错了,但不能淋到雨水,那鸡舍里的地表温度也不是很高,虽有木屑类的东西铺地,但鸡绝对不会在上面睡觉,也许鸡的天性吧,宁可往高处站着,也不愿在地下睡觉,再说站高处比较安全。


那么《鸡寒上树》这话怎么理解呢,第一,冬天鸡白天是不会上树,因为白天到处跑来跑去寻食吃,不会感到冷的,到傍晚才上树取暖,到第二天天亮再飞下来,第二,在冬天鸡飞上去的树是大树,一般是不会落叶的常青树,并且树叶子都是密密麻麻的,因为有大量的树叶挡住风绝对不冷的,鸡上树后一般抱团取暖,二至三只为伍,一般下小雨不用管它,因为有树叶挡住加上鸡本身厚实的羽毛是没有关系的,只有睌上要下大雨时,主人才要在傍晚提前爬上树一只只抓下来放进鸡舍,本人养的土鸡到了傍晚都飞上一颗三十几年老的桂花树上,天气越冷,飞上树的鸡就越多,等到明年春上就不会飞到树上过夜去了,一年之中春上雨水最多,鸡自然不去了,冬天也有少量几只鸡,停在鸡舍高处的几根毛竹杆上过夜,因为下面地表比较湿冷,而鸡在睌上休息时双脚都下站,只有在春上天气暖和白天上树时,才有独脚金鸡的站相,此时边观察四面情况,边一只爪子站着,但并不是所有的鸡都一只脚站,也只是个别鸡,而且大都数是公鸡。



以前沒有大规模的养鸡场,俗语说的是农村散放鸡,而且以前人连吃饭都困难,要养鸡的话应该也沒几只吧,所以大家都要相信老祖宗的话,老祖宗都是很聪明一点不傻的,像《鸭寒下水,鸡寒上树》这句俗语,先人们说得是有道理的,


以上是本人天天看到亲身经历之事,不管古代现在,人必须经过观察才能得出结论,这点我想很重要,大家说是吧。


村夫\n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现在正是数九寒天,马上就要进入三九天了,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到了。农村的鸡鸭在寒冷的冬季是如何御寒的呢? 农村有着“鸡寒上树,鸭寒下水”的俗语,是什么意思呢?在树上岂不是更冷吗?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鸭寒下水

字面的意思也是比较简单的,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季的时候,鸭子会因为御寒,所以会下到水里面去。很多人的理解是,在冬天的时候,尤其是在三九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的,而在冰面上的温度,往往是零度以下了,因为零度了才会结冰。而在水里面,没有结冰的话,那温度应该是高于零度的,所以鸭子会到水里面去。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在一年四季,鸭子都会去水里的,并不是说寒冷了才下水。“鸭寒下水”原本是由“鸭寒下嘴”讹变而来的。老农民应该都很清楚,那就是当天气寒冷的时候,鸭子会把自己的嘴巴伸入到自己的翅膀下面取暖,就像是我们人类在冷的时候,会把双手插入裤兜里取暖一样的。因为鸭子的身上有厚厚的羽毛,而它们的头部的羽毛很浅也很少,所以最冷的往往是头部。

鸡寒上树

“鸡寒上树”的意思是说鸡在寒冷的时候会飞到树上去,民间的说法是在地上比较的潮湿、阴冷,尤其是在雪地里,而在树上则相对暖和一些。农村长大的朋友都很熟悉,鸡也是鸟类,也是会飞的,平时有些鸡就会飞到树上去。那鸡寒上树有没有道理呢?

这句俗语其实也是没有道理的,鸡在不寒冷的时候也会上树,而且在寒冷的时候,鸡上树的是比较少的。因为在树上其实风更大,也更加的寒冷。有鸡会上树,那是因为在雪地里确实比较寒冷。但是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上树的鸡都是把一条腿缩回去了,呈金鸡独立的姿势。而且“鸡寒上树”的原句是“鸡寒上距’,后来就讹变成为了“鸡寒上树”。而这个“距”就是足,也就是鸡脚。当三九天到来的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有些鸡一只脚站着,然后把另外一只脚往上缩到了翅膀下面,而这个就是“鸡寒上距”。

现在明白了吧,农村俗语“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是由“鸡寒上距,鸭寒下嘴”讹变而来的,这才是它们正确的御寒的方式。


农夫也疯狂


养过鸭子,也喂过鸡,对于“鸭寒下水,鸡寒上树”,确实亲眼所见,但并没多想,今天遇到这个问题,想想确有道理。

鸡和鸭区别不小,但也有共性,从外部特征看都是全身披满羽毛,而腿部裸露。羽毛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人类从中获益匪浅。因此,冬天最容易受冻的就是腿部,最需要保护腿部。

水的凝固点是0℃,冬天,天寒地冻,温度很低,但只要江河湖泊里有水,温度就不会低于0℃。并且水在0~4℃之间反常膨胀,所以,水的温度还会越往下越高,水底可达4℃。这样,鸭子下到水里,反而会比在岸上感觉温暖。

至于鸡只能将腿部用身体藏起来,在地上,身体就要大面积接触冰冷的地面,会散失大量热量,如果地面再比较潮湿,还要吸收地面的潮气。如果飞落到树枝上,与树枝的接触面基本就脚爪那么大,加上树枝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鸡散失的热量会大大减少。当然,是在晚上,白天,鸡要不停地走动觅食,估计不会太冷。

前面说了,养过鸡,因为在院子里,没有适合鸡夜宿的树枝,所以就在树干上绑了两根横棍供鸡夜宿。后来,嫌鸡到处乱跑,拉的鸡屎到处都是,实行圈养,就给鸡建起房屋,叫鸡窝,还是楼房。一二层之间用细木棍隔开,二层供鸡夜宿,粪便落在一层。三层铺上麦秸等,供母鸡下蛋。


甜甜向上314159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水里和树上不更冷吗?

关于这个农村老俗话,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鸭寒下水,鸡寒上树”,另外一种就是“鸭寒下嘴,鸡寒上距”。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自古以来没有公断。但更多的依据来佐证“鸭寒下水,鸡寒上树”是对的。


老话“鸭寒下嘴,鸡寒上距”是很明显的偷梁换柱,偷换了问题的概念。古人云,所谓的鸭寒下嘴,指的是鸭子藏其嘴巴于翅膀羽毛里,鸡寒上距是缩起一脚藏进腹部羽毛里,都是为了取暖。为什么说是偷换问题概念混淆视听的呢?因为不管是“鸭寒下嘴,鸡寒上距”这些动作,都是在“水里,树上”完成的,古人之狡辩功夫,可见一斑,都是无聊文人琢磨出来的废话。

“鸭寒下水,鸡寒上树”是对的,也是以前的农村人常见的一种动物趋利避害的生存方式。那就有人问题,大寒天的,鸭子在水里鸡子在树上不更冷吗?为什么不进鸭圈鸡笼取暖?君可治,鸭子下水鸡子上树是这些动物的自然本能吗?它们的祖先,可都是野生动物,作为已经驯化过来的鸭子和鸡子,都有野鸭和野鸡的基因传承,一直都会保留这些生存方式的。


但是在我们老家的农谚里,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俗话,说“鸭冷下河,鸡冷上架”,说的还是“鸭寒下水,鸡寒上树”的意思。人和鸭子鸡子的区别是,人寒冷了就穿厚的棉袄棉裤,但鸭子和鸡子在寒冷的冬季就会生出更细密的绒毛御寒,因此大可不必为它们担忧。

农村人有“井温水”的说法,河水也一样,水下面的温度自然会比空气中和水表层温度高一些。而鸭子的足部没有羽毛绒毛的覆盖,冬天寒冷肯定受不了,不如呆在水里还要暖和一些。鸡寒上树的说法,作为农村老辈人都知道,寒冬腊月天晚上,树上还有鸡群窝着。但不是树上有多暖和,而是鸡子不敢用光脚接触地面的湿气寒气,再一个还是出于安全考虑,晚上鸡群要睡觉,万一有人偷鸡或者黄鼠狼偷鸡就很危险了。

一言以蔽之,“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不过是鸭子和鸡子的天生的本能反应罢了。但不得不承认,鸭子在寒冷的水里有“下嘴”的动作,不过也是一种“假寐”状态,就是睡觉打盹之类的,而鸡子在树上睡觉,也有“上距”的动作,金鸡独立是它的先天技能,但你可知,鸡子的两条腿是替换着金鸡独立的?


农村老俗话


提问: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感觉很有意思,说“棉裤套皮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这句话说起来朗朗上口,好像讲笑话似的,其实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发生,可能你会看着非常奇怪,不合常理,其实它的发生一定有原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


说“鸭寒下水,鸡寒上树。”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就并没有那么容易。

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冬天鸭子下水呆着,鸡呆在树上不下来,要搁到我们人类这里,水里、树枝头都不是一个好的保暖地方。但是这两个地方确实鸭子和鸡保暖的好地方。接下来老农为大家解释原因。

数九寒天,天寒地冻。一般情况下水都会结冰,但是有的活水它就可能没有结冰。大家都知道,水在0℃就会结成冰。那么活水里,温度一定是在0℃以上,想一想外边都是零下几度,水里的温度比外边暖和多了。再加上鸭子的羽毛能够防水,水不会湿润它的羽毛。所以,呆在水里保暖也是极好的。



再来看鸡寒上树,对于鸡来说,鸡爪子最怕冻,没毛啊,没有保暖设施。所以只能蜷缩下来,用自己的羽毛来为爪子保暖。但是直接趴在地上,那么地表的寒气直接就传递到它身上了。如果窝在树枝上,那就能够达到保暖的目的了。

好了,就是这些,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理解这句农谚。


农家人话农家事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是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再过两天就是三九了,天气会越来越寒冷,我们也应该多加衣服了,鸭绒袄,鸭绒裤赶紧往身上划拉。

那么动物怎么抵御寒冷?特别是鸡鸭,它们冷到极致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咱们知道鸡、鸭、鹅的羽毛是抵御寒冷的最好东西,不然咱也不用穿鸭绒服了,其次是鸡、鸭还有一句关于御寒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

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水中不冷吗,不是比陆地更冷吗?树上不是风更大吗?不是比地下更冷吗?

然而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样子,首先说鸭子吧,我们都知道鸭子的羽毛是不沾水的,它自身带有防水油脂,为什么冷了要进入水中呢?

其实冬天鸭子如果下水的话也是到那些深些的湖里或者坝中,这些水温普遍比陆地温度要高些,鸭子在水中,首先羽毛不会沾水,然后鸭掌在水里,温度要比在陆地暖和多了,就如我们冬天用井水洗衣服一样,井下的水是温和的差不多道理。

不过,还有一个说法是鸭寒下嘴,鸭子冷了喜欢把嘴巴拱进翅膀底下,所以也有鸭寒下嘴的说法,而不是鸭寒下水。

鸡寒上树,我们经常看到冷了的鸡站在院子里,时常一只脚站着,标准的金鸡独立,然后过一会儿换换脚,另一只脚抬起来,这说明鸡和鸭子最不耐冷的部位是它们脚丫。

所以如果家中院子里有木头搭起的架子,鸡是喜欢跳到木头上蹲着的,上树就是指上木头架子上,如果院中有矮树木的话,鸡也上树。其实农民养鸡的话,都会在靠墙根处用木棍给鸡搭些木棍架子。



冬天鸡为了不被土地上的寒气和湿气从脚下导入身体,所以经常是愿意跳到树木上蹲着暖和,于是就有了鸡寒上树这一说。

这样一说大家知道鸭寒下水,鸡寒上树是什么意思了吧,有效果的,对抵御寒冷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悠然见东山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这天气是越来越冷了,马上就要到三九四九,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随之而来,人冷取暖方式多样,这农村养的鸡鸭,又怎么抵御寒冷呢?为什么会有“鸭寒下水,鸡寒上树”的说法?水里树上不是更冷吗?

鸭寒下水

我们潜意识里,总会认为,水是冷的,事实上,

水在夏天冷,冬天热,农人酷爱钓鱼,经常接触一年四季不同的水温,明显能感觉到,冬天的水温是暖和的,夏天的水温反而是凉的,而鸭子只有在寒冬腊月才会感觉到寒冷,这个时候下水,反而更暖和。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水的比热容有关,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温度变化一度吸收 或者释放的热量大,冬天冷了,空气中寒冷,但水温的温度散热还没有那么快,反而会比空气暖和,夏天相反,空气中吸热快温度高,水温反而会比空气低了。

而不管是人还是鸭子,我们感受气温的变化和空气保持着高度一致,如此一来,水温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冬暖夏凉,大家不妨去湖边河边试一试。

这句话其实是有地域性的,对于北方来说,冬天河水都冻上了,就没有下水一说了,所以俗语应该是在南方流传。

鸡寒上树

和水如出一辙,给我们的感觉,总有“高处不胜寒”的错觉,认为往上爬自然是越来越冷,实际上这得看具体情况,冬天寒冷,地面如果结冰或者下雪,这个时候,鸡光着脚在雪地里,显然没有树上暖和。

再者,树下没有遮挡物,这西伯利亚来的冷风,鸡在树下就全都暴露在了寒风中,飞上树还能有树叶给挡住,就像给自己穿了一身保暖衣,自然会比树下要舒服。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天冷鸭会下水,鸡会上树了,老话还是有老话的道理。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或者有其他看法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农人解说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农村俗语最爱用农村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来引申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很多具有醍醐灌顶的效果,简单好理解。

比如这句“鸭寒下水,鸡寒上树”的农村俗语,借用的就是冬天鸡和鸭看似违背常理的反自然做法,来提醒农村后辈们,看事情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想当然。“棉裤套皮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多思考,就能知道看似反自然的做法,其实有更多科学性在内,鸭子和鸡才不缺心眼,人家更懂自然,聪明着呢。

1、鸭寒下水

在北方农村,数九寒天是非常冷的,温度处于结冰的零下,太平常了。“三九四九冰上走”,你想啊,冰冻得如此厚实,连人的重量都能承担,那得多冷?北方农村人,冰雪天气都不出门,坐在家里热炕头上,还是蛮舒服的。

可偏偏这样的结冰天气,还没被冰完全覆盖的河里,就常常看到有鸭子在“冬泳”,引得观看的人惊呼。其实只

要还是流动的水,就高于零度,鸭子的毛不透水,它在水里反而比在冰雪覆盖的陆地上更暖和。

就像前几年一个脑筋急转弯中说的,北极南极那么冷,零下几十度,为什么还需要冰箱?答案是:有冷藏(-1~8°C)。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思维死角,我们往往自以为是,以错误的判断,误解歪曲了现象背后的事实与科学。

2、鸡寒上树

上树,是鸡的原始属性,骨子里的东西。鸡上树有几个因素:

①自我保护,避开危险。鸡有夜盲症,晚上啥也看不见,又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来个黄鼠狼就能扛走,遇到个什么小兽,根本逃不掉。上了树,自然安全多了。晚上突然下大雨,也不怕被冲走。

②冬天鸡上树更保暖。有人可能会说,树上不是更冷?其实又落入了思维死角。你想想,鸡是光着脚,若让你赤足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冰雪上,冷不冷?而鸡上了树,首先树木是活的,干燥的,是很温和的存在,鸡跳上树,可以蹲在枝头,把赤足完全藏在肚子下温暖的羽毛里,你说暖不暖和?

所以说,农村俗语中往往蕴含哲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开思维死角和想当然的误区,做人做事自然少鲁莽,少犯错。“鸭寒下水,鸡寒上树”,动物们也懂得利用自然科学,来保护自己的,为人多动脑,少冲动,看到反常规的事件别急着下结论,多想想深层次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科学观,也是作为三农科普达人该有的答题态度。


阿兮随笔


农村俗语“鸭寒下水,鸡寒上树”什么意思,树上不更冷吗?

对于动物的一些习性,农村人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以前基本上都家里或多或少养过一些鸡鸭。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养,所以他们非常了解这些家禽的生活习性以及特征。想必这句俗语也就是他们这种有经验的养殖人总结出来的,是很有道理的。

鸭寒下水

鸭子在农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禽,在我们当地,有一户人家自打我记事一来,好像他们家一直都是在养鸭子,而且不是养几只,而是一群一群的养,几千上万只。以前一到秋收完之后,他就会赶着鸭子到处走,因为收割完的稻田里会留下好多食物,可以节约养殖成本。

那么为什么说鸭寒下水呢?其实天气一寒冷,像一些没有结冰的湖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雾气,这说明湖里的水温度其实要比空气高。还有就是农村的泉水,一般冬天是温的,这就是因为一般没有结冰,湖水可能要比空气温度高一点,鸭子身上本身有羽毛,可以抗寒,但是脚是直接接触地面,会很冷。所以宁愿待在水里。

鸡寒上树

其实在冬天,鸡一般都喜欢躲在巢穴,而且是群窝在一起报团取暖的。但是在以前的人养的鸡,建的鸡窝一般都很简陋的,很容易漏风和进雨水。鸡一般身上不会很怕冷,但是如果地上潮湿阴冷的话,脚容易被寒气冻伤。树上虽然寒冷,但是脚不会直接接触地面,只要蜷缩着,脚就不会冻到,自然就比在地上好。

一般有羽毛的动物,像鸟、鸡、鸭、鹅等动物,身上其实基本上是不会感到冷的,毕竟有很厚的一层羽毛包裹,足够抵抗一般的寒冷。因此脚就成了它们最脆弱也最容易被冻的地方,和人其实一式一样的,脚一定要保暖,才不会被寒气入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