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棒奔霸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家裡養著鴨,也養著雞,我家裡在村頭最前面一家,出了水泥曬場前面就是自家栽的一片小桐子樹林,寬約30米,往下切去就是河了,對岸是一片稻田,到了冬日,對岸稻子收割完後,那些調皮的雞往往站在曬場上就能見著對岸農田裡的斑鳩飛上飛下的,終於有一天,公雞忍不住了,飛上了那冬日落葉的桐木枝上站著再飛向岸那邊的稻田,在公雞帶領下,家裡全部大雞都能飛向那片稻田玩耍,吃食。好奇的鴨子也能飛,但那有蹼的腳在樹枝上站不牢,往往跌下地上滾到河裡,恰也正好。我那兩米多高的磚砌圍牆算是廢了,不過當稻子種好後,那桐籽樹葉是密密的生著。雞也不飛了,鴨子也沒伴。夏天是它們靜靜老實隨門走出,晚上歸來。


下雪了,還沒化,鴨子就急急奔向河裡,放下許多穀子,也只有雞在那啄食,老婆說,奇怪莫非鴨子得病了,兒子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話起醒了我,當地面上下雪,積雪大多於零度差不多,而河裡流動的水自然高於地面上,而鴨在水中游動順是自然,還活動著增熱呢?那抗寒得狠。


雞倒是吃完放下穀子,尋找著圍牆的角落,也不動了,全擠在那兒,既不能蹲下(地下溫度很底),又沒了活動。兒女們玩著打雪仗,時不時會拋到雞的角落裡,這時公雞帶著全飛在那桐籽樹枝上站著,反而腳抓著枝相互玩耍了起來了,連傍晚都不捨得回家了。這又為什麼呢?原來雞是肚下羽毛特別薄,在得寒冷時,不願活動時,在地面上不能往地面上蹲,地面溫度更低,又溼,雞羽毛不太防溼會更冷,雞爪子搭粘著地面上又冷不願活動,飛到樹上後樹雖冬季而樹汁液還是流動的,那樹比地面上溫度還高些,爪子抓著樹枝相對地面上不冷些,既可活動玩耍著,累了可蹲下休息一會兒,不象地上既溼,溫度又低,雞肚下羽毛也薄,寒氣自地上傳入身上。所以雞在寒冷時更喜歡在樹枝上停留著,休息或玩耍著。

這就是我所觀察到,也許就是鴨寒下河,雞寒上樹的原因吧!


老艾葉


《鴨寒下水,雞寒上樹》是老祖宗們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得出的俗語,為我們聰明的先人點贊,本人住在農村的山腳下的小河旁,對雞鴨已養過二十八年的經驗,一直到今年還在養,不過鴨雞總數才三十幾只,都是散養土雞鴨。


先說說《鴨寒下水》,每到冬天,天氣寒冷零下時,在農村不管在小河或山上水庫裡,上面都會升起一團團水蒸汽,這說明水裡的溫度一定超過空氣的溫度這是肯定的,地上越冷,地下越熱,這就是到了冬天井水為什麼那麼暖和的原因,前幾天下雪在山上水庫碰到二位冬泳愛好者,為此我特地拍了視頻發在今日頭條上,我問結冰天你們游泳不冷嗎,他們說在水裡真的有點暖和,最怕爬起來時候接觸空氣時最冷,游泳時還可以的,鴨子同樣一個道理,在春夏時,鴨子白天在水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分之一,在水裡時鴨頭很少往水下扎,一般往水邊的塘沿邊上吃小蝦或螺螄,一般到中午在草叢中或樹底下乘涼幾小時,而到了冬天有超過一半時間在水裡,並且鴨頭不停地往塘邊水草下面鑽,因為冬天魚類躲在塘邊水草裡過冬,鴨子能吃到魚類,吃飽後上岸開始用鴨嘴梳理翅膀下的鴨毛,並梳理好後扇動幾下翅膀,而在春夏季節的鴨子在岸邊休息瞌睡時把鴨頭放在翅膀下面的,二是冬天由於水溫的關係在遊動時導致鴨頭定時往水中取暖,甚至到了傍晚不肯回家,主人只好拿著杆子把鴨子從河中趕起來方肯罷休,所以農村俗語巜鴨寒下水》說得太聰明瞭。



而《雞寒上樹》更好理解,在農村關土雞的地方不會像人住的地方那麼講究,四面或多或少都有點通風,再說不通風的話對雞也不太好,不但有病毒還有雞瘟,所以一到冬天散養雞的雞舍溫度不是很高,一般溫度2至3度很不錯了,但不能淋到雨水,那雞舍裡的地表溫度也不是很高,雖有木屑類的東西鋪地,但雞絕對不會在上面睡覺,也許雞的天性吧,寧可往高處站著,也不願在地下睡覺,再說站高處比較安全。


那麼《雞寒上樹》這話怎麼理解呢,第一,冬天雞白天是不會上樹,因為白天到處跑來跑去尋食吃,不會感到冷的,到傍晚才上樹取暖,到第二天天亮再飛下來,第二,在冬天雞飛上去的樹是大樹,一般是不會落葉的常青樹,並且樹葉子都是密密麻麻的,因為有大量的樹葉擋住風絕對不冷的,雞上樹後一般抱團取暖,二至三隻為伍,一般下小雨不用管它,因為有樹葉擋住加上雞本身厚實的羽毛是沒有關係的,只有睌上要下大雨時,主人才要在傍晚提前爬上樹一隻只抓下來放進雞舍,本人養的土雞到了傍晚都飛上一顆三十幾年老的桂花樹上,天氣越冷,飛上樹的雞就越多,等到明年春上就不會飛到樹上過夜去了,一年之中春上雨水最多,雞自然不去了,冬天也有少量幾隻雞,停在雞舍高處的幾根毛竹杆上過夜,因為下面地表比較溼冷,而雞在睌上休息時雙腳都下站,只有在春上天氣暖和白天上樹時,才有獨腳金雞的站相,此時邊觀察四面情況,邊一隻爪子站著,但並不是所有的雞都一隻腳站,也只是個別雞,而且大都數是公雞。



以前沒有大規模的養雞場,俗語說的是農村散放雞,而且以前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養雞的話應該也沒幾隻吧,所以大家都要相信老祖宗的話,老祖宗都是很聰明一點不傻的,像《鴨寒下水,雞寒上樹》這句俗語,先人們說得是有道理的,


以上是本人天天看到親身經歷之事,不管古代現在,人必須經過觀察才能得出結論,這點我想很重要,大家說是吧。


村夫\n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現在正是數九寒天,馬上就要進入三九天了,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要到了。農村的雞鴨在寒冷的冬季是如何禦寒的呢? 農村有著“雞寒上樹,鴨寒下水”的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在樹上豈不是更冷嗎?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鴨寒下水

字面的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季的時候,鴨子會因為禦寒,所以會下到水裡面去。很多人的理解是,在冬天的時候,尤其是在三九天的時候,到處都是冰天雪地的,而在冰面上的溫度,往往是零度以下了,因為零度了才會結冰。而在水裡面,沒有結冰的話,那溫度應該是高於零度的,所以鴨子會到水裡面去。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在一年四季,鴨子都會去水裡的,並不是說寒冷了才下水。“鴨寒下水”原本是由“鴨寒下嘴”訛變而來的。老農民應該都很清楚,那就是當天氣寒冷的時候,鴨子會把自己的嘴巴伸入到自己的翅膀下面取暖,就像是我們人類在冷的時候,會把雙手插入褲兜裡取暖一樣的。因為鴨子的身上有厚厚的羽毛,而它們的頭部的羽毛很淺也很少,所以最冷的往往是頭部。

雞寒上樹

“雞寒上樹”的意思是說雞在寒冷的時候會飛到樹上去,民間的說法是在地上比較的潮溼、陰冷,尤其是在雪地裡,而在樹上則相對暖和一些。農村長大的朋友都很熟悉,雞也是鳥類,也是會飛的,平時有些雞就會飛到樹上去。那雞寒上樹有沒有道理呢?

這句俗語其實也是沒有道理的,雞在不寒冷的時候也會上樹,而且在寒冷的時候,雞上樹的是比較少的。因為在樹上其實風更大,也更加的寒冷。有雞會上樹,那是因為在雪地裡確實比較寒冷。但是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上樹的雞都是把一條腿縮回去了,呈金雞獨立的姿勢。而且“雞寒上樹”的原句是“雞寒上距’,後來就訛變成為了“雞寒上樹”。而這個“距”就是足,也就是雞腳。當三九天到來的時候,在農村經常看到有些雞一隻腳站著,然後把另外一隻腳往上縮到了翅膀下面,而這個就是“雞寒上距”。

現在明白了吧,農村俗語“雞寒上樹、鴨寒下水”是由“雞寒上距,鴨寒下嘴”訛變而來的,這才是它們正確的禦寒的方式。


農夫也瘋狂


養過鴨子,也餵過雞,對於“鴨寒下水,雞寒上樹”,確實親眼所見,但並沒多想,今天遇到這個問題,想想確有道理。

雞和鴨區別不小,但也有共性,從外部特徵看都是全身披滿羽毛,而腿部裸露。羽毛有良好的保溫性能,人類從中獲益匪淺。因此,冬天最容易受凍的就是腿部,最需要保護腿部。

水的凝固點是0℃,冬天,天寒地凍,溫度很低,但只要江河湖泊裡有水,溫度就不會低於0℃。並且水在0~4℃之間反常膨脹,所以,水的溫度還會越往下越高,水底可達4℃。這樣,鴨子下到水裡,反而會比在岸上感覺溫暖。

至於雞隻能將腿部用身體藏起來,在地上,身體就要大面積接觸冰冷的地面,會散失大量熱量,如果地面再比較潮溼,還要吸收地面的潮氣。如果飛落到樹枝上,與樹枝的接觸面基本就腳爪那麼大,加上樹枝是熱的不良導體,傳熱很慢,雞散失的熱量會大大減少。當然,是在晚上,白天,雞要不停地走動覓食,估計不會太冷。

前面說了,養過雞,因為在院子裡,沒有適合雞夜宿的樹枝,所以就在樹幹上綁了兩根橫棍供雞夜宿。後來,嫌雞到處亂跑,拉的雞屎到處都是,實行圈養,就給雞建起房屋,叫雞窩,還是樓房。一二層之間用細木棍隔開,二層供雞夜宿,糞便落在一層。三層鋪上麥秸等,供母雞下蛋。


甜甜向上314159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水裡和樹上不更冷嗎?

關於這個農村老俗話,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鴨寒下水,雞寒上樹”,另外一種就是“鴨寒下嘴,雞寒上距”。誰對誰錯,孰是孰非,自古以來沒有公斷。但更多的依據來佐證“鴨寒下水,雞寒上樹”是對的。


老話“鴨寒下嘴,雞寒上距”是很明顯的偷樑換柱,偷換了問題的概念。古人云,所謂的鴨寒下嘴,指的是鴨子藏其嘴巴於翅膀羽毛裡,雞寒上距是縮起一腳藏進腹部羽毛裡,都是為了取暖。為什麼說是偷換問題概念混淆視聽的呢?因為不管是“鴨寒下嘴,雞寒上距”這些動作,都是在“水裡,樹上”完成的,古人之狡辯功夫,可見一斑,都是無聊文人琢磨出來的廢話。

“鴨寒下水,雞寒上樹”是對的,也是以前的農村人常見的一種動物趨利避害的生存方式。那就有人問題,大寒天的,鴨子在水裡雞子在樹上不更冷嗎?為什麼不進鴨圈雞籠取暖?君可治,鴨子下水雞子上樹是這些動物的自然本能嗎?它們的祖先,可都是野生動物,作為已經馴化過來的鴨子和雞子,都有野鴨和野雞的基因傳承,一直都會保留這些生存方式的。


但是在我們老家的農諺裡,一直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老俗話,說“鴨冷下河,雞冷上架”,說的還是“鴨寒下水,雞寒上樹”的意思。人和鴨子雞子的區別是,人寒冷了就穿厚的棉襖棉褲,但鴨子和雞子在寒冷的冬季就會生出更細密的絨毛禦寒,因此大可不必為它們擔憂。

農村人有“井溫水”的說法,河水也一樣,水下面的溫度自然會比空氣中和水錶層溫度高一些。而鴨子的足部沒有羽毛絨毛的覆蓋,冬天寒冷肯定受不了,不如呆在水裡還要暖和一些。雞寒上樹的說法,作為農村老輩人都知道,寒冬臘月天晚上,樹上還有雞群窩著。但不是樹上有多暖和,而是雞子不敢用光腳接觸地面的溼氣寒氣,再一個還是出於安全考慮,晚上雞群要睡覺,萬一有人偷雞或者黃鼠狼偷雞就很危險了。

一言以蔽之,“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不過是鴨子和雞子的天生的本能反應罷了。但不得不承認,鴨子在寒冷的水裡有“下嘴”的動作,不過也是一種“假寐”狀態,就是睡覺打盹之類的,而雞子在樹上睡覺,也有“上距”的動作,金雞獨立是它的先天技能,但你可知,雞子的兩條腿是替換著金雞獨立的?


農村老俗話


提問: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感覺很有意思,說“棉褲套皮褲,必定有緣故。不是棉褲太薄,就是皮褲沒毛。”這句話說起來朗朗上口,好像講笑話似的,其實它的內涵非常豐富。簡單說,就是告訴人們,任何事物的發生,可能你會看著非常奇怪,不合常理,其實它的發生一定有原因。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透過現象抓本質。


說“鴨寒下水,雞寒上樹。”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就並沒有那麼容易。

我們經常會看到大冬天鴨子下水待著,雞呆在樹上不下來,要擱到我們人類這裡,水裡、樹枝頭都不是一個好的保暖地方。但是這兩個地方確實鴨子和雞保暖的好地方。接下來老農為大家解釋原因。

數九寒天,天寒地凍。一般情況下水都會結冰,但是有的活水它就可能沒有結冰。大家都知道,水在0℃就會結成冰。那麼活水裡,溫度一定是在0℃以上,想一想外邊都是零下幾度,水裡的溫度比外邊暖和多了。再加上鴨子的羽毛能夠防水,水不會溼潤它的羽毛。所以,呆在水裡保暖也是極好的。



再來看雞寒上樹,對於雞來說,雞爪子最怕凍,沒毛啊,沒有保暖設施。所以只能蜷縮下來,用自己的羽毛來為爪子保暖。但是直接趴在地上,那麼地表的寒氣直接就傳遞到它身上了。如果窩在樹枝上,那就能夠達到保暖的目的了。

好了,就是這些,希望能夠幫助你更好理解這句農諺。


農家人話農家事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是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再過兩天就是三九了,天氣會越來越寒冷,我們也應該多加衣服了,鴨絨襖,鴨絨褲趕緊往身上劃拉。

那麼動物怎麼抵禦寒冷?特別是雞鴨,它們冷到極致時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咱們知道雞、鴨、鵝的羽毛是抵禦寒冷的最好東西,不然咱也不用穿鴨絨服了,其次是雞、鴨還有一句關於禦寒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

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水中不冷嗎,不是比陸地更冷嗎?樹上不是風更大嗎?不是比地下更冷嗎?

然而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樣子,首先說鴨子吧,我們都知道鴨子的羽毛是不沾水的,它自身帶有防水油脂,為什麼冷了要進入水中呢?

其實冬天鴨子如果下水的話也是到那些深些的湖裡或者壩中,這些水溫普遍比陸地溫度要高些,鴨子在水中,首先羽毛不會沾水,然後鴨掌在水裡,溫度要比在陸地暖和多了,就如我們冬天用井水洗衣服一樣,井下的水是溫和的差不多道理。

不過,還有一個說法是鴨寒下嘴,鴨子冷了喜歡把嘴巴拱進翅膀底下,所以也有鴨寒下嘴的說法,而不是鴨寒下水。

雞寒上樹,我們經常看到冷了的雞站在院子裡,時常一隻腳站著,標準的金雞獨立,然後過一會兒換換腳,另一隻腳抬起來,這說明雞和鴨子最不耐冷的部位是它們腳丫。

所以如果家中院子裡有木頭搭起的架子,雞是喜歡跳到木頭上蹲著的,上樹就是指上木頭架子上,如果院中有矮樹木的話,雞也上樹。其實農民養雞的話,都會在靠牆根處用木棍給雞搭些木棍架子。



冬天雞為了不被土地上的寒氣和溼氣從腳下導入身體,所以經常是願意跳到樹木上蹲著暖和,於是就有了雞寒上樹這一說。

這樣一說大家知道鴨寒下水,雞寒上樹是什麼意思了吧,有效果的,對抵禦寒冷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悠然見東山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這天氣是越來越冷了,馬上就要到三九四九,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也隨之而來,人冷取暖方式多樣,這農村養的雞鴨,又怎麼抵禦寒冷呢?為什麼會有“鴨寒下水,雞寒上樹”的說法?水裡樹上不是更冷嗎?

鴨寒下水

我們潛意識裡,總會認為,水是冷的,事實上,

水在夏天冷,冬天熱,農人酷愛釣魚,經常接觸一年四季不同的水溫,明顯能感覺到,冬天的水溫是暖和的,夏天的水溫反而是涼的,而鴨子只有在寒冬臘月才會感覺到寒冷,這個時候下水,反而更暖和。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水的比熱容有關,水的比熱容比空氣的大,溫度變化一度吸收 或者釋放的熱量大,冬天冷了,空氣中寒冷,但水溫的溫度散熱還沒有那麼快,反而會比空氣暖和,夏天相反,空氣中吸熱快溫度高,水溫反而會比空氣低了。

而不管是人還是鴨子,我們感受氣溫的變化和空氣保持著高度一致,如此一來,水溫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冬暖夏涼,大家不妨去湖邊河邊試一試。

這句話其實是有地域性的,對於北方來說,冬天河水都凍上了,就沒有下水一說了,所以俗語應該是在南方流傳。

雞寒上樹

和水如出一轍,給我們的感覺,總有“高處不勝寒”的錯覺,認為往上爬自然是越來越冷,實際上這得看具體情況,冬天寒冷,地面如果結冰或者下雪,這個時候,雞光著腳在雪地裡,顯然沒有樹上暖和。

再者,樹下沒有遮擋物,這西伯利亞來的冷風,雞在樹下就全都暴露在了寒風中,飛上樹還能有樹葉給擋住,就像給自己穿了一身保暖衣,自然會比樹下要舒服。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天冷鴨會下水,雞會上樹了,老話還是有老話的道理。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或者有其他看法的,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農村俗語最愛用農村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來引申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很多具有醍醐灌頂的效果,簡單好理解。

比如這句“鴨寒下水,雞寒上樹”的農村俗語,借用的就是冬天雞和鴨看似違背常理的反自然做法,來提醒農村後輩們,看事情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想當然。“棉褲套皮褲,必定有緣故,不是棉褲太薄,就是皮褲沒毛”,多思考,就能知道看似反自然的做法,其實有更多科學性在內,鴨子和雞才不缺心眼,人家更懂自然,聰明著呢。

1、鴨寒下水

在北方農村,數九寒天是非常冷的,溫度處於結冰的零下,太平常了。“三九四九冰上走”,你想啊,冰凍得如此厚實,連人的重量都能承擔,那得多冷?北方農村人,冰雪天氣都不出門,坐在家裡熱炕頭上,還是蠻舒服的。

可偏偏這樣的結冰天氣,還沒被冰完全覆蓋的河裡,就常常看到有鴨子在“冬泳”,引得觀看的人驚呼。其實只

要還是流動的水,就高於零度,鴨子的毛不透水,它在水裡反而比在冰雪覆蓋的陸地上更暖和。

就像前幾年一個腦筋急轉彎中說的,北極南極那麼冷,零下幾十度,為什麼還需要冰箱?答案是:有冷藏(-1~8°C)。

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思維死角,我們往往自以為是,以錯誤的判斷,誤解歪曲了現象背後的事實與科學。

2、雞寒上樹

上樹,是雞的原始屬性,骨子裡的東西。雞上樹有幾個因素:

①自我保護,避開危險。雞有夜盲症,晚上啥也看不見,又沒有自我保護能力,來個黃鼠狼就能扛走,遇到個什麼小獸,根本逃不掉。上了樹,自然安全多了。晚上突然下大雨,也不怕被沖走。

②冬天雞上樹更保暖。有人可能會說,樹上不是更冷?其實又落入了思維死角。你想想,雞是光著腳,若讓你赤足站在零下十幾度的冰雪上,冷不冷?而雞上了樹,首先樹木是活的,乾燥的,是很溫和的存在,雞跳上樹,可以蹲在枝頭,把赤足完全藏在肚子下溫暖的羽毛裡,你說暖不暖和?

所以說,農村俗語中往往蘊含哲理,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避開思維死角和想當然的誤區,做人做事自然少魯莽,少犯錯。“鴨寒下水,雞寒上樹”,動物們也懂得利用自然科學,來保護自己的,為人多動腦,少衝動,看到反常規的事件別急著下結論,多想想深層次的東西,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科學觀,也是作為三農科普達人該有的答題態度。


阿兮隨筆


農村俗語“鴨寒下水,雞寒上樹”什麼意思,樹上不更冷嗎?

對於動物的一些習性,農村人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他們以前基本上都家裡或多或少養過一些雞鴨。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在養,所以他們非常瞭解這些家禽的生活習性以及特徵。想必這句俗語也就是他們這種有經驗的養殖人總結出來的,是很有道理的。

鴨寒下水

鴨子在農村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家禽,在我們當地,有一戶人家自打我記事一來,好像他們家一直都是在養鴨子,而且不是養幾隻,而是一群一群的養,幾千上萬只。以前一到秋收完之後,他就會趕著鴨子到處走,因為收割完的稻田裡會留下好多食物,可以節約養殖成本。

那麼為什麼說鴨寒下水呢?其實天氣一寒冷,像一些沒有結冰的湖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霧氣,這說明湖裡的水溫度其實要比空氣高。還有就是農村的泉水,一般冬天是溫的,這就是因為一般沒有結冰,湖水可能要比空氣溫度高一點,鴨子身上本身有羽毛,可以抗寒,但是腳是直接接觸地面,會很冷。所以寧願待在水裡。

雞寒上樹

其實在冬天,雞一般都喜歡躲在巢穴,而且是群窩在一起報團取暖的。但是在以前的人養的雞,建的雞窩一般都很簡陋的,很容易漏風和進雨水。雞一般身上不會很怕冷,但是如果地上潮溼陰冷的話,腳容易被寒氣凍傷。樹上雖然寒冷,但是腳不會直接接觸地面,只要蜷縮著,腳就不會凍到,自然就比在地上好。

一般有羽毛的動物,像鳥、雞、鴨、鵝等動物,身上其實基本上是不會感到冷的,畢竟有很厚的一層羽毛包裹,足夠抵抗一般的寒冷。因此腳就成了它們最脆弱也最容易被凍的地方,和人其實一式一樣的,腳一定要保暖,才不會被寒氣入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