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刺客追殺,王陽明是怎樣金蟬脫殼的?

鄭極夫


先說一下王陽明為什麼被追殺。這個倒黴事跟當時的皇帝有關。

當時的明朝皇帝叫朱厚照,年號正德。如果說王陽明是一個頑皮的官二代。那朱厚照就是一個頑皮的帝二代。

我們說王陽明十五歲那年偷偷跑到塞外,拿箭射人家韃靼人。朱厚照也幹過這種事情,當皇帝上著班,突然開溜跑到塞外,帶著軍隊跟韃靼人打戰,回來寫日記,這一次我親手幹掉一個。可以說,他們在頑劣上倒是有共同語言。不過,王陽明雖然頑皮,但最終還是成聖了,而朱厚照也是頑皮的,最終歷史上把他定性為一個昏君。

為什麼呢?

環境不一樣。

王陽明再頑劣,還有他的父親在約束他,教導他,王陽明雖然皮,但還是聽話的。

朱厚照呢?誰來約束他?他當太子時,他皇帝老子還在,還能約束他,等自己他一當皇帝,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誰還能還敢來約束他?

在朱厚照的身邊,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每天想方設法哄著朱厚照去玩,每天騎著馬跑出宮,帶著彈弓打人家玻璃,飛鷹走犬,調戲良家婦女,什麼事都幹。

按明朝官員的想法,這還了得,皇帝應該是道德模範啊,老老實實處理國家大事,這每天跑到外面生事,天下還不大亂?

大臣們管不了皇帝,就遷怒於這八個太監,準備聯合彈劾這八個太監。可是,保密工作沒做好,八虎提前得到了消息,反告了一狀,把這些大臣們給免職了。

八虎取得了勝利,完全把控住了朝局,氣焰更囂張了。而明朝文官也不願意認輸。領頭的雖然不在了,但下面的這些言官沒事還是要進行彈劾的。

這其中有一個叫戴銑的人,在南京上班,也上書彈劾八虎。八虎的頭叫劉瑾,司禮監的掌印太監,聽到戴銑彈劾他之後,劉瑾勃然大怒,把戴銑抓到牢裡。

當時王陽明病假休完了,已經回來工作,在兵部上班。他看到戴銑下獄之後,就上書皇帝,替戴銑說情。

好,你要替戴銑說情是不是?那你也去牢裡待著吧。

劉瑾把王陽明也抓了起來,關到牢裡,先打四十大板,劉瑾還特地派自己的親信到牢中監督執行,所以這四十大板打得結結實實,皮開肉綻。

說起來,劉瑾還是王陽明父親王華的粉絲。劉瑾沒當太監之前,曾經跟著王華的同鄉一起讀書,聽聞過王華的事蹟,很崇拜王華。他知道王陽明是王華的兒子後,就託人給王華帶信,說我們是故人了,你過來我們聊一聊,我保證你能入閣當宰相。至於你兒子的事,那都不是事。

王華不去。他不願意跟太監扯上關係。對於兒子的入獄,他還特地鼓勵兒子,你做得對,你堅持住!我精神上支持你!

那王陽明能堅持住嗎?

錦衣衛的大牢裡還是很苦的,他在獄中寫過一首詩《歲暮》,裡面有二句:高簷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時登床。

白天看不到太陽,晚上還有老鼠跑到你的床上來。

非常慘,屁股還沾著血,老鼠上床了,你還不好翻身趕他。但是王陽明很快就調整了過來。因為他在獄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獄友,每天在一起談天說地,討論學問,到了後面王陽明出獄時,還有點依依不捨,感覺還沒有談夠。

出獄之時,他寫了一首詩《別友獄中》,裡面寫道: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

談得太開心,都忘了是在監獄裡,忘了自己有罪在身。

最終,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可是,他的危機並沒有結束,出獄之後的他反而陷入到更大的危險當中。

入獄後的第二年春天,王陽明出來了,被正式貶放到貴州龍場,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那王陽明得罪劉瑾的事情是不是就結束了呢?

想得太天真了。

這個事情還沒完,王陽明前腳離京,王瑾就派出了殺手,準備在路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跟自己唱反調的人。

那有沒有抓住王陽明呢?

有!錦衣衛出馬,還有抓不住的人嗎?

雖然王陽明猜測到劉瑾會下手,所以他出京城後,沒有直接去貴州,而是往老家方向走。到了杭州的時候,王陽明寄居在一個寺院裡。一天下午,他正在寺裡乘涼,突然出現了兩個人,腰裡帶著刀,說話是北方口音。讓王陽明跟他們走一趟。

王陽明當然知道這是來找自己晦氣的。就說自己有病,走不了。這兩人二話不說,上前挾起王陽明就走。走了大概三里地,機會出現了。後面追來了兩個人,說他們就住在寺院附近,知道寺裡住著王陽明,也聽說王陽明是個好人。你們兩個把他抓到哪裡去?

一看有吃瓜群眾干涉,這兩人乾脆亮明瞭身份,我們是大內密探,這一次來就是奉劉公的命令來殺王陽明的。

兩位群眾沒有放棄,說這個王陽明也不是普通人,人家父親也是當官的,他自己名氣也大,你們要是隨便把他殺了,地方上不好交待。

兩個錦衣衛想了一下,也有道理,就拿出一根腰帶給王陽明,說你自殺吧。

這個怎麼可能忽悠到群眾。兩位群眾苦笑了,用刀砍死跟勒死有什麼區別嗎?

這個時候,兩個錦衣衛發火了,猛地把刀拔了出來,說這個事情反正我們要辦的。

這時候,兩位群眾提了一個建議,說你們看,這旁邊有河,到了晚上的事情,叫王公自己投河而死。這樣一來,死無全屍,屍體也不知道漂到哪裡去了。地方上就沒有責任了。你們也可以交差。這不是很好嗎?

錦衣衛一聽,這也是一個辦法。於是就把王陽明抓到房間裡。兩位群眾又提議,說王公今天晚上就要死了,咱們給他喝點酒,讓他忘記憂愁,這樣呆會投江時也方便些。

錦衣衛一聽,也對啊,就買來酒肉,大家一起喝了起來。喝著喝著,兩位群眾就哭了,想著王陽明吃完這最後的晚餐就要跳河了。

王陽明卻不傷心,還安慰起對方,說我得罪朝廷,該有一死,我都不傷心,你們又何必為我傷心。

說完,王陽明還寫了一封信,拜託這兩位把信帶給他的家人。信的最後寫道:陽明已入水。

就是我已經投河了。

酒也喝了,肉也聽了。時間也不晚了,兩個錦衣衛催促王陽明趕緊跳河,他們好回去交差。

王陽明出來後,帶著他們朝河走。這時候,夜色朦朧,路已經看不清。兩位錦衣衛也喝了酒,河水又漲了潮,所以跟著跟著就不跟了,只是遠遠的看著王陽明朝河裡走。看了一會,撲通一聲,聽到落水的聲音。王陽明的身形不見了。

在岸邊,錦衣衛看了半天,也沒看到王陽明,認定王陽明確實是跳河自盡了。但想了一下,這得找點物證啊,不然劉公公也不收貨啊。

於是,兩個人就沿著河岸找,找了一會,發現河中飄著王陽明的頭巾。又在河邊找到了王陽明的一雙鞋。

這下確定無疑,王陽明跳河自殺了。

兩位錦衣衛拿著鞋回去交差了。兩位群眾拿著王陽明的絕命書送給王陽明的家人。大家聽到了消息,紛紛跑到王家參加王陽明的追悼會。

那王陽明到底有沒有投河自盡呢?

當然沒有,要有,我們下面的節目就沒辦法錄了。

到了第二天,錦衣衛走了之後,王陽明又出現了。

王陽明不是已經投河了嗎?怎麼又活過來了?

王陽明並沒有投河,那一天,他故意往河的灘塗地走,灘塗地泥沙多,錦衣衛不願跟上來。遠了之後,王陽明搬起一塊大石頭往水裡一扔,製造了跳河的假象。當然,為了讓兩位錦衣衛好交差,他把自己的鞋給脫了,又把自己的頭巾扔到水裡。然後他沿著河灘一直往前走,找到一個洞穴躲了一夜。

接下來,江湖上突然傳出很多王陽明寫的詩。比如有一首《武夷次壁間韻》,裡面有一句:海上曾為滄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

王陽明跑到武夷山寫了這首詩。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王陽明寫的詩,一會說我王陽明登武夷,風光好啊,一會說我王陽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啊。

那王陽明到底去了哪?

其實上王陽明是回了老家,去看望剛被劉瑾免去職務的父親。畢竟投河自盡的信已經送出去了,要是不出現,父親肯定要擔心。但他又害怕錦衣衛追殺過來,所以故意寫了一大堆的登山臨海詩,攪亂錦衣衛的視線。

在老家,他見了父親後,就在附近的山上躲了一陣,等風聲確定過去之後,他才正式前往貴州龍場,開始他的成聖之路。


腦洞歷史觀


1、王陽明以自殺逃過劉瑾追殺,隱姓埋名,而且還遇見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無為道長,無為道長勸王陽明:

“汝不有親在乎,萬一有人言汝不死,逆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自明?汝進退兩無據矣”。

讓他隱姓埋名一段時間,不要連累自己家人,並送給他盤纏!

王陽明為此題了《泛海》,表達自己正義的豪情和淡然世間榮辱的灑然心態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2、王陽明隱姓埋名一段時間,巧好其它朝廷大員開始彈劾劉瑾,劉瑾與明朝名臣楊一清和另外一個太監張永黃金搭檔進行殊死搏鬥,哪還有機會派人刺殺微不足道這個六品小官。讓王陽明逃過一劫!

3、據《王文成公全書》記載: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

說白了,就是有野獸、夷人出沒,在這樣的環境,常人是很難生存,劉瑾即使知道王陽明沒有死,也想借老天的力量收了他。怒怒不平之下,把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龍山公)也給免職了!


歷史不留名


王陽明

明武宗朱厚照把王陽明貶謫到貴州龍場驛做個站長,其實就相當於招待所長。這算是躲過了獄中死劫這一鬼門關。王陽明計劃先南下看望在南京任職的父親和在老家餘姚的祖母以及妻子。他的妻子不久前因為丈夫下了詔獄悲痛至流產。

陽明一生與佛、道有緣,長途跋涉行至杭州,就在聖果寺歇歇腳,當夜,兩個黑衣男子就追了進來,來者不善啊,隨即將陽明揪了出來,準備帶離。

錦衣衛刺客

當時的王陽明不知道另有計謀還是聽天由命,我們不得而知。吉人自有天相,聖人自有貴人助,聖果寺邊上住著一位大爺叫沈玉殷,他比較敬仰陽明先生,因為王陽明不畏生死敢於長文諫言為戴銑等忠臣辯護,這才惹怒了明武宗和劉瑾而下了詔獄的。

王玉殷看到兩個操著北方口音的陌生男子,且又推拽著陽明,預感不妙,他會怎麼辦呢?

他急中生智,就對兩位陌生男子說,要給陽明敬酒,以示訣別,還打聽了他們的來意,得知是劉瑾派來的錦衣衛刺客準備了斷王陽明的性命。沈玉殷一聽,心中大驚,但表面裝作如無其事,趕緊對兩位刺客和聲和氣地說,反正人都在你們手裡,不如我請你們先到酒館裡痛飲幾杯吧,解解乏。倆刺客一聽,何嘗不可,反正人都抓到了,喝完酒後再殺也不遲。

宦官劉瑾與皇帝朱厚照

這一喝就喝得酩酊大醉,等刺客酒醒來一看,天也亮了,臥槽,人跑了,只聽見江邊一人在嚎啕大哭,哭者正是請他們喝酒的王大爺。而另一外“王大爺”已經投江自盡,只留下外衣鞋子和一封家書。家書大概意思就是,兒子王守仁不孝,如今投江自盡了,不能盡孝了,對不起家人什麼的。刺客見狀亦認為王陽明已死,即便不死,也可藉此回京覆命了。

此事傳開後,陽明先生的弟子們紛紛痛苦不已,唯獨他的妹婿也是他的大弟子徐愛淡定自若,認為師傅金蟬脫殼了,絕不會就這麼投江自盡的。

他說:“先生將昌千古之絕學,豈可忍輕於一死乎。”事實果然如徐愛所料,陽明先生在死亡絕境藉機金蟬脫殼,保住了性命。這才有機會開創陽明心學,並在贛閩桂剿匪、平寧王朱宸濠叛亂中實踐他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一西蘭


導讀:王陽明因上書天子想要保御史戴銑等人,觸怒了了大太監劉瑾。劉瑾權勢滔天,揍了王陽明四十板子貶到貴州為官。劉瑾暗中派錦衣衛追殺,王陽明被打了四十板子怎麼也逃不過錦衣衛的追殺啊。所以只能偽造跳水自殺的現場,讓錦衣衛以為王陽明已死而放棄追殺。至於怎麼操作的,咱們接下來詳述。


王陽明被錦衣衛追殺背景

正德元年,內閣重臣劉健、謝遷奏請明武宗誅殺大太監劉瑾。劉瑾大怒,著手罷黜二人。戴銑等二十一人聯名上疏請求保劉、謝兩位大臣。劉瑾進崔讒言導致這批人全部逮捕,王守仁上書力保戴銑又被揍了四十板子並被髮配貴州做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也許這就是大明朝士人的風骨。

劉瑾還不罷手,暗中安排錦衣衛追殺王守仁。王守仁打算回家看看父親和妻子,途中在盛果寺休息的時候被錦衣衛追上。此地已經到了文風鼎盛的江浙地界,即使寺院的人都同情王陽明的遭遇。當看到彪悍的北方人來到寺廟還總是打聽王陽明的消息的時候,就偷偷的告訴王陽明。

王陽明大驚,立刻聯想到可能是劉瑾派來的。於是偷偷寫下絕命書:大意是幾十歲了一事無成,還被貶到貴州做什麼村長大的芝麻粒官還不如死了。然後趕緊離開了寺院連夜跑到了河邊。漫天大雨下,河水暴漲。前有大河攔路,後有追兵要命,陽明先生何去何從?

當錦衣衛發現絕命書沿著王陽明泥濘的腳印追到河邊的時候,只在河邊看到王陽明的一隻鞋和衣服。另外一隻鞋在遠處的河面上飄著。聯想到絕命書中的內容,即使是這幾個錦衣衛也認為是王陽明已經跳河自殺了。所以就回京向大太監劉瑾覆命去了。

王陽明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佈置了一個自殺現場,剛好趕上了一艘船就坐船逃離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趁刺客不注意,一下就跑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