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第一批企倒閉,你怎麼看?

北極一隻熊2020


面對第一批企業倒閉,的確有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但更多是企業本身抗風險的能力太差。

從問題的描述來看,很明顯倒閉的企業具有以下這些特徵。

1、倒閉企業以初創企業居多。初創企業無現金流入,很多甚至還處於剛剛開業狀態,恰逢外部環境突變,且創業型企業對風險的預估也存在不足。

2、倒閉企業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的第三產業,且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據統計第三產業的人力成本佔到總成本的30%以上,這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革新思路,線上線下結合。

3、不經歷磨練,不確定性、甚至黑天鵝事件襲擊的企業永遠也成不了偉大的企業。換言之,偉大的企業之所以偉大,在於其逆境中迸發出來的生命力,僅僅一個月的停工就導致企業關門,那這樣企業即使在沒有利空因素的情況下,也不會活太長時間。

4、企業倒閉,會促使更多的企業思考,假設在未來再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企業是否能夠安然無恙,是否有危機應對管理。企業是否可以改變早九晚五的模式上班,企業的組織形式,工作協作模式是否能夠創新。

5、企業倒閉從側面反應的中小微企業生存的艱難,同時也反應了創業的風險。

總之,企業導致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擾,外部不利因素僅僅是一哥催化劑作用而已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從我們知道的而言,率先倒下去的就是北京的K歌之王KTV,可事實上撐不下去的不知名企業非常多,2020年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開年沒有大吉,但我們萬眾一心,要有信心挺過去。

往年的春節總是歡快的,但是今年的春節卻很冷清,隨著疫情的到來,全國都陷入一種停滯狀態,這種狀態因為病毒而擴散,未來也將會因為病毒而終止。

前文提到的K歌之王的確算是不錯的企業了,但是也沒能扭轉命運的安排,自疫情以來,我的記憶很深刻,從小年夜開始,我們就基本進入了防禦狀態,遠在五線城市的老家,整個大街上都看不到人流,很快,各大門店接到通知,於是停業就成了這段時間的代名詞。

連王思聰一晚消費250萬的KTV都會倒下,這意味著很多需要流動性才能存在的企業都不能倖免,或者用一句話形容,時代會催生一批企業,但是也會毀滅一批企業,裁員成了眾多公司新的代名詞。

這個過程不一定是優勝劣汰,甚至於一些優質的企業也都會被迫離開人們的實現,因為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抗得過一個月的停業,流動性一旦枯竭,剩下的只有滅亡,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企業會自救。

我們所謂的斷臂求生就是這樣,所以,這個階段一定會有眾多的企業宣佈裁員,因為業務無法開展,所以無法支付眾多員工的薪酬,斷臂求生本來就是無奈之舉,所以,在疫情的增加下,失業人員會增加,但是,事業並不是了不起的大事,比方說我,目前就無業,2019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結束後,我就成了自由之身。

這個階段政府能給什麼扶持呢?事實上企業除了缺錢外,還缺一份人情味,比方說在企業的確扛不住的時候,政府能讓融資變得相對簡單,再者如果政府能夠體恤民情,那麼是否可以適當降低稅負?讓企業能夠在危難中得到更多的幫助。

所以,再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中,國家備受煎熬,更需要我們萬眾一心,唯有互相體恤,拿到最好的政策,才能夠共渡難關,百廢待興的時候,更需要我們多一分堅持,等待守得雲開見月明那一天的到來……


易論招財圈


之前西貝說自己的現金流只能支撐3個月,很多人不屑一顧,認為是哭慘。

85%的中小企業撐不過3個月

清華教授做了一份調查,發展85%的中小企業都支撐不過3個月,其中30%左右的中小企業,無法支撐一個月。

很多沒有做過企業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一個公司居然連支撐3個月的現金流都沒有。還有一些人說,這樣的企業倒閉就倒閉了,沒有任何價值。

其實這樣的說法非常片面,而且起到的連鎖效應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因為企業倒閉,會導致很大量的失業。這些失業又會影響到消費,形成多米諾效應。

中小企業風險抵抗力差

對於不理解的人,我舉個例子,在大城市買房買車的高級白領,很多一個月沒有工資,就會面臨無法生活的情況,其實企業也是有相同的情況。

市場競爭很殘酷,企業要發展,就一定得不斷的做投入。在當前這個競爭格局之下,很多企業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開工廠的,要不斷更新設備滿足市場需求。做房地產的,要不斷拿地維持公司發展。做電商的,要不斷很近最新趨勢,測試新款,增強發貨能力。

任何行業都有一個類似“權重累積”的效應,當你不發展的時候,別人在發展,你的份額就會越來越被別人稀釋。所以要長期的活下去,就必須不斷的加大投入。

這個投入週期越來越短,速度要求越來越快。所以導致中小企業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必須尋求貸款。

一旦收入停止了,也就意味著資金週轉要出問題了,增加的採購,多招的員工,不斷累積的利息,都會成為企業極大的負擔。

企業倒閉,會有新企業形成填補

現在倒閉了一批企業,其實從長遠來看,肯定會有資金充足的企業來填補他們的空白。

但是對於這些倒閉企業的老闆,卻是致命的打擊,會因此揹負大量的債務。

而填補倒閉企業的很有可能是大企業,因為他們有更加充沛的資金,可以更加高效的佔領空白市場。

現在倒閉是及時止損

相對於現在已經倒閉,清算的企業,我更加擔心的是那些仍然在死扛的企業。

任何一個老闆都把公司當成孩子一樣,甚至為了公司,自己可以賣車賣房。不到最後一步,都不會捨得拋棄自己的公司。

有些責任感強的老闆,也會不忍心去裁員,去減小成本,但是最終的代價可能會很大。

現在開始裁員,停止業務的企業,其實大部分是在及時止損。如果錢還在手上,等到行情好了,還可以利用以前的資源,重新進入。

但是如果揹負鉅債,這個未來可能讓人非常擔憂了。


小漁的創業信條


1月31號,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最先告訴記者,西貝的所有現金只能支撐3個月發工資,春節期間,西貝預計損失將達到7-8億。在採訪中,他毫無保留地公開了公司的成本數據,告訴大家,當下的餐飲業有多艱難。西貝應該還是比較幸運的,在各方媒體的關注之下,浦發銀行很快它提供了一筆1億多的貸款,至少足夠發一個月工資,而西貝的員工,也願意自降工資與公司共渡難關。

陸續地,有更多企業在說自己的難處,並不得不採用斷臂求生的方式自救,有公司宣佈要遣散所有員工,有公司公佈了裁員計劃,更有公司已經瀕臨倒閉。公司背後,受傷的是員工,以及員工所揹負的家庭,他們可能還有房貸要還,還有信用卡要結算,還有孩子要養。所以,最後其實是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不能倖免。

那麼,這次的黑天鵝,能給企業怎樣的思考呢。

1、槓桿是誘惑也致命。小企業的經營比較靈活,掉頭容易,實在不行其實就地臥倒也是一個辦法。但前提是,企業沒有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網易的人間欄目,說到了一位武漢華南市場的李哥,他在春節前囤了200萬的海鮮貨,就養在水裡,華南市場已封閉,那200萬絕對是打了水漂。他說,下半生再不做生意了,就給親戚打工還錢。那同樣是小商販,如果沒有為春節囤那麼多貨,也許損失還能更少一些,東山再起的機會更大一些。

2、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把困難找各種渠道說出來,總能得到回饋。這不,西貝在發聲後沒多久,浦發銀行就主動提供資金支持了,還在利率上給了很大優惠。雖然資金總還是成本,但有了資金,能活下去,未來就還有機會。以西貝現有的規模,董事長的主動發聲,無疑也是非常好的一次營銷,未來的資源大概率會更好。

3、充分利用各項利好政策。萬達、融創等大企業充分表現了大企業的擔當,要給免租,淘寶天貓要免平臺費,人社部給企業在工資發放上更大的自由,也延緩了各項稅費的繳納時間,更是有稅收方面的優惠,銀行也在配合政策需要,要為企業提供支持。那這些資源,能用到就是賺到。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在最難的時候熬過去了就贏了,下一輪復甦肯定有很多的機會。


好消息是,10號開始,陸續有城市和公司開始正式復工,那隻要城市的人流起來,消費能力就起來了,商業機會也就回來了。所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靈活性和韌性,在困境中,找到並點亮一盞希望的燈吧。易卜生說:“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中小企業也行的。


康愉子


先說下我們公司所屬的製造業的現狀。

我們公司是小公司,是隻有30人的製造型企業,在這次疫情實踐中,造成的是次要的影響,但這個影響也足以讓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首先是人工成本,廣東復工推辭10天,還有部分同事目前無法按時到崗,推辭復工期間的人工開支全部由公司承擔,這部分費用暫時可以維持。

其次是公司的效益,因為這次疫情,一部分出口的商品無法被運往國外,促使商品在對外拓展方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公司利益可能會受到很大影響。

最大的影響是銷售,因為公司最重要的掙錢渠道是對外銷售,因為這次疫情,公司的銷售員無法全國各地跑了,只能在家辦公,促使效率大幅度下降,維持老客戶,開發新客戶,均成為新的難題。


我們公司只能屬於二線影響企業,但老闆在昨天的開工儀式上面色凝重的說,這次疫情註定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其實危機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危險,一個是機遇,我們只有在危險中找出機會,或許2020年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我們公司在東莞,對於這次疫情,政府已經出臺了“助企撐企15條”,包含加大穩崗力度,大致為對員工社保給以一定的扶持,減少企業負擔;同時還會給一些企業補貼;有專業人員知道相關企業安全度過復工期;承租企業租金減免;稅費減少等優惠政策。

這次疫情,不管我們是員工還是老闆,對我們來說都是有挑戰的一年,如果不失業,我們就要與公司同命運,一起度過難關。

如果因為無法復工,部分人失業了,也要接受現實,在這期間養好身體,保護好家人,在此期間,謀求更多的發展,才可以走出這場疫情帶來的影響。


白掌心


我自己也是一名創業者,自己公司開設至今6年多,也曾經歷風風雨雨,這兩年一直在深度研究企業經營規律,將一些心得分享出來。

我想說的是,做企業,本來就會遇到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困難,只是這次困難相對大一點而已。所以,我不太認為,新冠疫情是這些企業倒閉的決定因素,頂多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其他可能會在這期間倒閉的中小企業也是一樣,疫情只是加快了倒閉的節奏而已。

很多百年企業經歷過自然災害、人為打擊、金融危機,但仍然屹立不倒,這就能說明原因。

那關鍵是什麼呢? 一間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主要體現在:

1、公司是機會型還是價值型?很多公司焦點在追風口、找熱點、造模式,對用戶需求的瞭解、對產品的打磨、對模式的驗證等等則漠視,這樣的公司基礎能牢靠嗎?

2、核心競爭力是否有且保持?很多人在做公司時手法過於簡單粗暴,有業務就接,接了就想辦法應付交付,然後收到錢了事。完全沒考慮過要如何在這個社會長久立足。比如製造工廠,甚至沒有品質、交期、成本的概念,以前賺錢完全靠中國大環境的紅利,紅利一吃完,本事也用完了。而且,核心競爭力要保持,還得靠創新文化,這又難倒多少英雄漢!

3、戰略選擇風格是否穩健?百年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決策穩健但不迂腐。很多時候,決策者被過多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以後,會飄起來,導致決策失誤。馬雲說過,阿里巴巴活到現在不是因為自己作對了什麼,而是因為競爭對手做錯了什麼。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邏輯是這樣的。

如果覺得有道理,請點贊支持,也歡迎在評論區深度交流。


成在天下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生存規律,也是各大行業的生存規律,關於這個問題下面說說我個人看法。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實很多小微企業出現倒閉,並非是今年才開始的,真正就是從2018年開始,很多小微企業都是沒有業務,沒有錢賺,導致很多企業都是硬扛著,抗了一兩年之後自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倒閉的現象,而2020年初小微企業出現集中倒閉現象。

電動車行業

截止當前電動車行業,在2020年就已經新增加了20多家倒閉的企業,倒閉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於成本增加,利潤降低,競爭加大,導致企業債務加重,無法繼續經營而被迫倒閉。

如上圖,這是電動車行業新增的倒閉企業,其中包括國威電動車,木蘭電動車,雄鷹電動車,金林電動車,愛柯電動車,五聖電動車等等小微企業。

2020年才剛剛過去2個月時間,可像而知電動車行業就已經出現20家倒閉的,這裡又將會出現多少失業人員呢?如果再度加上其他各行各業出現倒閉的話,2020年很多行業將會出現重新洗禮。

現在各大行業競價性都是非常大的,完全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制。

比如一家企業,也許今年非常賺錢,但是明年就這家公司就出現虧損,甚至倒閉了。原因是因為其他企業一家超越了這家企業,市場的份額都被另外一家企業給佔據了,很自然原地踏步的企業就會被淘汰。

還有一種企業的生存法制就是,大吃小,小吃了,也就是博資金,博實力,只要有資金,只要有實力的企業才能生存到最後,生存到最後的企業才是最大的贏家。

任何行業,任何市場都是這樣的,類似一個人,同樣的一個人,有手腳,有頭腦,有些人能賺錢過上財富自由的日子,而有些人就連生存都是成問題。同樣的人,結局就是不一樣,有些人適應了市場,找到了賺錢的方法。但是這個人在成功賺錢的道理條件之下,必須要把很多人踩下去,只有他能站在山頂,其他的人都是被他淘汰了。

企業也是如此的,只要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把競爭對手踩下去,只有這樣你才能繼續經營,市場的錢才是給你賺的,如果被其他企業淘汰了,肯定會慢慢的走向倒閉。

以上就是我個人關於2020年面對第一批企倒閉的看法,一定要明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生存規律,不管是做人還是運營企業,都必須遵從這個規律,只有你強大了,你把競爭對手淘汰了,你就是最大的贏家。


老金財經


以史為鑑,可悌未來。

正向題目所說的那樣,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要正確理解第一批企業的倒閉,不妨回顧一下2003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年發生了什麼。

2003非典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回顧

非典疫情始發於2002年12月,在2003年1季度的傳播開來,2季度疫情進入高峰期,5月前後為最高峰,3季度後疫情基本結束。

SARS疫情對服務業的衝擊最為明顯,且持續時間最長。對二季度的經濟走勢形成了明顯衝擊,在非典疫情最為嚴重的200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1%,較一季度回落2個百分點。我們可以看到,即使GDP回落了2個百分點,增速和現在比起來,也高出很多。在經濟調整的當口,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此次的衝擊,將更為迅猛。

從2003年後幾個季度的經濟表現來看,在疫情緩解之後,第一、第二產業迅速反彈,但服務業增速的恢復依然較為緩慢。從全年經濟增長來看,SARS疫情並未改變中國經濟的上升態勢,當年GDP同比增長10%,較上年回升0.9個百分點。2003年的SARS疫情對經濟及經濟結構的影響偏於短期,並未影響到後續年份的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趨勢。

本輪疫情後經濟走勢研判

明白了上一輪的經濟運行情況,結合本輪的經濟調整大的背景,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得出以下意見:

  1. 轉型持續進行,疫情只不過是催化劑,加速了產業調整的節奏。
  2. 科創版石頭科技發行價超過200元,說明新經濟依然是投資者追捧的熱點,市場不差錢,差的是投資的好標的。
  3. 勞動力和資本會自發地進行流動,形成新的資源再平衡。
  4. 政府出臺的對沖政策,只能延緩需要轉型經濟的調整時間,但不可能扭轉這個基本的格局。

旁解生活與投資


今年可能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一年。

如果豬肉還是有的吃,雞鴨鵝也還是有的吃,過年不用被限制出門在家隔離,這會是一個很愉快的開始。

因為2020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全面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復工即失業,有些還沒有復工就被人事線上通知被裁。

如果是平時,裁了就裁了,至少開春就可以重新找工作,但現在不能。因為被裁了也不能出門,也很難再重新找工作。

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確保自己活著。

一個企業要運作,要確保活著,在業務不能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就只能考慮卡死所有現金流,降低成本。

一個企業除了普通的產品成本,就數人力成本最高。產品成本一般都會相對固定,很難可以再進一步節省,所以企業要活下來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節省人力,減少人力支出,這樣就勢必需要進行裁員。

特別是旅遊業,商場零售業,餐飲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員成本。

這是趨勢所迫,企業作為盈利主題,只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第一批企業倒下,一般都是現金流吃緊的服務型企業,特別是手上沒有實體經營項目的的企業。

一大批失業人員,如果企業能將勞動法進行到底,或許大家還不至於這麼難。

難的是,企業也倒了,該支付的勞務報酬不能馬上履行結清。

失業人員將何去何從,沒有人會知道。或許會轉行,或許會開批新的領域。

國家會不會有什麼政策扶持?答案是有的。

而且不管是不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失業,國家一直都有相關的扶持政策。

因為每個地方政府每年都會有人員再就業技能培訓與補貼,幫助失業人員返崗。

只不過很多時候人們都忽略這些。

比如深圳政府,每年都會有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以下稱“兩後生”)等青年、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含殘疾人)),進行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返鄉創業培訓計劃以及勞動預備培訓等專項培訓。

比如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補貼,補貼標準有三個等級:

1.一般職業(工種)的初級(五級)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補貼標準為1000元;

2.中級(四級)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補貼標準為1500元;

3.高級(三級)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補貼標準為2000元。

金額雖然少,但也算是對失業下崗人員的一種政策傾斜支持。

不過無論政策如何扶持,也不可能會面面俱到,並且一兩個政策就可以使所有人脫貧或者找到工作,最終還是要靠失業人員自身的努力。


多多說錢


此次疫情對於服務性行業、旅遊行業、商場零售業、餐飲業以及酒店等行業的打擊可謂是致命性的,春節期間本來是上述行業的黃金時間,但是受此次疫情的影響,不僅僅一分沒賺,反而倒賠進去了房租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等等,以電影行業為例,2019年春節七天的票房達到近60億元,但是2020年春節檔的票房尚不足200萬元。不少裸奔的企業,已經紛紛開始裁員,甚至破產倒閉了。

如何看待?

如果說,疫情持續了三個月甚至半年之久,然後企業開始出現破產倒閉,我一點都不驚訝,但是一家企業僅僅不到1個月(從1月23日封城算起,目前才半個月左右),就已經開始裁員或者倒閉了,那麼這類企業其實不管是不是疫情因為,基本都走不了太遠?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企業一點抗風險能力都沒有,甚至可以說,這個企業創始人或者經營者從來就沒有過危機意識。經營企業,本身就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居安思危是每個成功創業者所應該考慮的一大事件,但是從目前來看K歌之王、兄弟連教育這些創始人,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如果說形勢良好,企業發展順風順水,這些企業可能會獲得長足的發展,但是一有風吹草動,這些企業就是萬劫不復。


總結

任何的企業,都有未慮勝先慮敗,這樣的話,才可以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足,如果企業永遠只是盲目擴張,不考慮風險因素,不留足兜底手段,那麼終有一天會轟然倒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