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花岩上的佛光

献花岩上的佛光

前些时候,因朋友相邀,来到攸县漕泊与柏市交界的地方,拜见了著名佛学大家陈健民修行之地——献花岩。

那天,我们沿着又窄又陡的一条羊肠小路攀登前行。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再往下俯视时,才知献花岩的险与奇,才想象佛学大师陈健民为什么孤身一人苦行僧般地在此禅道修行。

献花岩上的佛光

献花岩洞口 李方明 摄

据《攸县志》乾隆版载:“献花岩,在东江乡。相传严仙会众仙于岩,白鹿花于献,得名。”献花岩,岩口偏圆,容一人徒梯而入,进入洞内,环视四周,像一座大厅,由于光照不强,只窥得大概轮廓。洞内宽约30余米,高约80余米,能容纳二百人。洞的中央有一幅宽约三米的天然石屏,呈银灰色,仿若奔流而下的水帘。石屏前,有一方长约3米,高宽各约1米的石墩,俨然寺庙香案,据传曾有多位高僧在这块石墩上打坐修行。

翻阅史书,明清时期曾有诗人为献花岩赋诗:“仙迹何处见?止剩白云珠。为问岩前花,今朝得献无?”《漕泊花石》诗云:“烟峦回合绕琳宫,宫下飞泉绝壑通。石破倒窥天一线,岩穿低指路千弓。珠探骊窟须燃烛,花散云根不借风。解道真源流不息,罗浮江水自朝东。”

我们在岩洞前看到一块长方形的石块竖碑,上面刻有“献花岩”三字,字苍劲有力。沿着斜梯,走进岩洞,因没带电筒与 火把,不敢贸然深入,只是在那块陈健民曾经打坐禅修的石墩前,静默凝视,心中一片肃然。这里因没开发,一切都还是原始的样貌。

在献花岩洞口前,让我想得最多的还是蜚声国内外的佛学大师陈健民。据陈浩望先生在《陈健民传》一书中记载,陈健民于1904年在攸县梅城西街出生,他一生与佛道有缘,在他50多年的修行中,在岩洞中和高山上打坐修禅的时光就占整个修行的一半。1944年,他慕名来到献花岩修行二年。他曾经对献花岩是这样描述:“献花岩是众中尊,四面层峦列子孙。锦洞海棠眠胯下,船飞云海半山屯。”“秋云似锦对岩开,三两野樵上岭来。一曲没弦琴未断,散花天女几时回。”两年后,他惜别时,写下了《别献花岩》一诗:“别矣花岩欲纪怀,有心题句怕沉埋。何如到处留诗意,曾用石头剩下柴。”他依依不舍离开献花岩后,把自己的法号定为花岩处士。而且直到圆寂时,都是沿用这个法号。这足可以说明陈健民先生对故乡献花岩这块胜地是如此喜爱并赋予深情。

由于有陈健民先生在此修行禅道。献花岩成了远近闻名的佛道之地,曾吸引台湾佛教团体来大陆考察,并来到献花岩作短期修行。还有个人捐资在献花岩离洞口不远处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佛教大成者陈健民修行处。”

我们从洞口出来,伫立良久,然后顺着来路下山。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是要成为一个香火鼎盛让人供奉修禅之地?还是一个游人如织的旅游之地呢?实在是不得而知。但我愿此地以清静为好,如有追随者来此谈经论道又何尝不可呢,只 是不要喧哗与逐利罢了。

倏忽间,我仿佛看见了一道佛光,在献花岩上闪耀和普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