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1.

《香水》(德語:Das Parfum )是德國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於198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香水》出版前先在《法蘭克福總彙報》上連載,立即引起強烈反映。1987年《香水》獲得了十五份“古騰貝格獎”中唯一的一份優秀外國小說獎。這部小說曾經連續10年名列德國《明鏡週刊》的暢銷書排行榜,至今有28種文字的版本,在全世界發行600萬冊,與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分享了20世紀最成功的德語小說的殊榮。

《香水》先後被譯成近四十種語言,各種版本在全世界的總髮行量高達1500萬冊。根據小說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耗資5000萬歐元,全球票房過億,並獲得“德國奧斯卡”——德國電影獎八項提名,且最終獲得最佳攝影、美術、剪輯、音響在內的六項大獎。

2.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非主流的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小人物。作者將故事的背景放在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巴黎,髒亂的背景,渾濁的惡臭,黑暗中的危險,不可知的人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魚市裡的過一日算一日的人們,組成了這個故事的陰鬱底色。格雷諾耶一開始就用他的出生昭告了他連續殺嬰的母親的死亡,於是他從骯髒的魚市被送到同樣骯髒但是更加孤寂的孤兒院,很難說運氣就此變好。包括後來給皮革廠當危險工作的童工也是一樣,從一個泥坑到另一個泥坑,總是在稀爛汙穢和被踐踏中打滾,很難看到出頭之日。

好在格雷諾耶讓讀者有所期待。那就是他對於各種氣味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和記憶。這讓他能夠在冰冷黑暗的環境中,多一項防身的本能,比如他可以依據味道而記得回家的路,他可以提前知道捲心菜裡是否有菜青蟲,他甚至可以根據味道來辨認危險是否降臨在左右。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格雷諾耶及早的發現了自己這一卓越的天賦,從而小心翼翼的隱藏自己。

像樹上的那隻扁蝨,生活為它提供的無非是接連不斷的越冬。醜陋的小扁蝨把自己鉛灰色的身體弄成球體,以便對外界造成儘可能小的面積;它把皮膚弄得光溜溜和結結實實的,其目的是為了不致從自己身上流出什麼,分泌出什麼。扁蝨把自己造得特別小和一副寒酸相,目的是不讓人看見和踩死。

格雷諾耶就是這樣一隻扁蝨。他沉默地活著,等待著美好的時光。他交給這世界的無非是他的糞便;沒有微笑,沒有哭聲,眼睛沒有光輝,身上沒有自己的香味。

或者更準確的說,格雷諾耶更像是一個狩獵者,他手持一柄沒有開鋒的利刃,知道自己手中的沉重與眾不同,但是因為沒有展示的機會,所以更需要謹小慎微,避免被絞殺在周圍無謂的刀光劍影裡。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他的機會終於在一次給皮革商送貨的途中來臨。他沉迷於腐朽而浪漫的巴黎已久,一次一次的送貨的經歷造就了他更加敏銳和精準的辨別出各種氣息的能力,他自然對於城裡幾個香水店的味道爛熟於心。終於,他在一個沒落的香水製造商那裡初顯身手,從一個皮革商學徒變成一個香水店學徒。他開始學習正規的制香方法,他也開始肆無忌憚的揮霍他的才華。並不是指他一口氣給香水商寫下一百個不同的分子式,而是他開始意識到他的天賦能夠幫助他做到很多事:他用各種糞便,垃圾,令人作嘔的體液,調配上昂貴的香料,做成一種被稱為“人”的香味,這香味讓其貌不揚總是被人群忽視的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

如果我們的天才怪胎格雷諾耶從此後開始用他的才能發跡,這個故事就不會是一個吸引人的傳奇。他學成師滿後,開始了長達七年的隱居生活。因為希望更加靠近而遠離,因為期待完全擁有而選擇重生之後再次來過,格雷諾耶在這七年中,讓自己對於味道的感覺和心思更加的敏銳,彷彿是一個天才的自我沉澱和反芻的過程。

他屈尊多次為他的傑作祝福,而他的傑作又歡欣鼓舞地並再次發出絕妙的香味向他致謝。這時晚上已經來臨,香氣繼續散發出來,在藍色的夜空混合成更加奇妙的芳香。一個真正的香味舞會即將隨著點燃巨大的五光十色的煙火而來臨。

而當他覺得曾經讓他得到幸福和安寧的隱居不能再為他的內心增加一絲意義,或者按照他最直白的理解,新的味道的時候,他又重新回到人群。

這次他的起點高了很多。因為他已經習得諸多俗世中的規則,他將自己包裝成一個被歹徒困頓在深山七年的囚徒——管它呢,他已經通曉人心,知道他們對於故事比對於真相更加容易認可。他得到公爵的資助,可是當他有機會再次將自己的天才發掘出來加以利用的時候,他潛伏在黑暗已久的命運再一次將他捕獲——他嗅到了一個最美貌少女諾爾的體香。這和他以前誤殺的賣杏少女的體香多麼類似,然而更加精妙美麗和動人。格雷諾耶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潛伏和練習殺戮,一切都只為能夠到時候將諾爾的味道完全佔有。

捕獲的過程——因為畢竟是謀殺情節,怎樣讀都有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冷血和殘酷。但是好在後面馬上又來了轉折——劇情的轉折讀者讀到這裡已經熟悉,這次轉折的是格雷諾耶的內心——他突然覺得這一次兩年多的他自以為是的命運指引,並沒有給他帶來意想中的歡愉。

在這一瞬間,他對人們的全部厭惡又在胸中升起,完全敗壞了他的勝利的情趣,以致他不僅沒有感覺到歡樂,而且也覺察不到一絲一毫的滿足。他夢寐以求的事物,即讓別人愛自己的慾望,在他取得成功的這一瞬間,他覺得難以忍受,因為他本人並不愛他們,而是憎恨他們。他突然明白了,他在愛之中永遠也不能滿足,而只是在恨之中,在憎恨中,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滿足。

於是天才再次做了一個瘋子才做的事情,他被無罪釋放後再次回到巴黎,回到他出生的那個仍舊髒亂,嘈雜,渾濁,惡臭,陰暗,冷酷的魚市,將那瓶彙集了26個被他殺死的美少女體香,可以為他帶來無與倫比的財富的香水,悉數撒在自己身上,讓周圍騷動而瘋狂的人們一擁而上的將他撕扯和分食。

每個人都想摸他,每個人都想要他一點東西,比方說一片小羽毛,一個小翅膀,他那神奇之火的一個火星。他們撕下他的衣服,剝去他的皮,拔光他的頭髮,用手抓和用牙齒咬他的肉,像鬣狗一樣向他撲去,拉他,扯他,拖他。

當他們後來敢於這麼做,起先是偷偷地、後來則是完全公開地相互對視時,他們不禁破涕為笑。他們感到特別自豪。他們第一次出於愛而做了一點事情。

也許只有這樣同樣的反噬似的瘋狂而血腥的結尾,才可以比擬格雷諾耶當初利劍出鞘似的近乎於神的光芒,才可以平衡他俾倪人世不擇手段的摧毀美少女時的鐵石心腸。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3.

這本小說的筆調充滿了一種完全將文字駕馭的近乎於洋洋自得的輕鬆態度。尤其是在書的第一章,講小格雷諾耶如何利用自己的天賦保護自己,講他周圍的人是多麼的庸俗和可笑。比如發現了格雷諾耶的天才後拼命壓榨他的香水店老闆:

巴爾迪尼總以為他比實際年齡要老,如今卻覺得他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覺得他只有三四歲,覺得他像那些難以接近的、不可理解的、固執的小猿人。這些猿人據說是清白無辜的,他們只想到自己,想要征服世界上的一切,若是人們聽任他們狂妄自大,而不通過最嚴格的教育措施使他們逐漸遵守紀律,引導他們像完美的人那樣控制自己,他們也確實會那麼做。

還有執意將襁褓中的格雷諾耶遺棄的奶孃——她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其他的孩子,而不是因為小格雷諾耶吃奶太多。她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金最後還是成為一堆廢紙。處處都是反諷和譏嘲,更不用說,這些處心積慮的人們在得到自己孜孜以求的東西以後突如其來的厄運。

比如香水店老闆終於富可敵國成為國王貴族的座上客,可是突然某天夜裡的睡夢之中,他連同他的整個房子和所有財富沉入海底;還有將他賣了個好價錢給香水商的皮革商,他拿著莫名的一筆橫財,多喝了幾杯,結果掉入河中溺水而亡。總之,讀者幾乎可以看到譏誚文字後作者戲謔的嘴臉。

而正當讀者懷疑這些戲謔會不會就要貫穿始終,從而影響整個故事的進程或者閱讀感受的時候,作者的筆調一轉,變得無比的浪漫起來——格雷諾耶在深山中的七年無疑是一個內心需要安寧的人逃離人世紛雜的極致想像:什麼也不需要,什麼也都擁有,石洞為居所,野果為食物。更不用說,在格雷諾耶的心裡,他是坐擁整個香味王國的國王,在他的宮殿裡分門別類的儲存著他收集到的各種味道,只要他願意,這些味道隨時隨地為他所享用。作為一個天才來講,能夠這樣超然物外的一心發展自己的潛能,無論何時都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事。

當寫到他對於少女體香的迷戀的時候,那種極致的狂熱和痴迷——因為不是關於肉體甚至精神的愛情,反而讓那種迷戀更加的深厚和炫目,充滿了不可盡訴的美感和神秘。那種閱讀印象幾乎等同於讀到《洛麗塔》中,羅伯特對洛麗塔的痴迷,千言萬語的描摹,生生息息的感受,讀者一次一次跟著目眩神迷的下墜,可是心中又不能完全明白所以,是一種用文字和語言造出的感情的迷宮,是情感的高潮,也是感性觸及的黑暗之處。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又覺得可以貼近肌理的共同呼吸,十分的迷幻和吸引人。

相比之下,對於最後一個美少女洛兒的殺戮的描寫顯得過於潦草。不是鋪墊的潦草,而是過程中情感的匱乏——對於這一樣一個他孜孜以求的不惜拿前面眾多美少女練手的獵物,格雷諾耶的冷靜顯得有些難以理解。

好在讀者講故事的本領一流,這一點點不理解很快就被刑場上人們聞到那種由26個美少女體香製成的香水的顛覆場面所沖淡和掩飾。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他們變得像被情人的魅力征服的小姑娘那麼柔弱。一種強烈愛慕的、溫存的、完全幼稚可笑的愛戀感覺突然向他們襲來,的確,眾所周知,這是一種喜歡這個小個兒殺人犯的感覺。他們無力抗拒,也不想抗拒。這像一種人們無法抑制的哭泣,像一種長久剋制的哭泣從腹部產生,奇蹟般地把一切阻力分化,把一切變成液體並沖刷乾淨。人們無非是液體,內心化作精神和靈魂,只是具有不定型的液體狀態,他們覺得自己的心是不定的團塊,在他們的體內晃動。

這樣的對於一個殺人犯的柔情萬種,和前面殺人犯本身的冷靜,以及殺人犯對於人群的內心的唾棄又是一種悲哀和蒼涼的對比。

至此,讀者心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曲線,從興味盎然,到感情激盪,到迷惑不解,到最後的塵埃落定,整個故事跌宕起伏誇張冷靜的幾乎恰到好處。它當然不是一個諷刺故事,但是小到一個形容,大到一個人物命運,處處都是對這個荒謬人世的譏諷;它當然更加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雖然格雷諾耶最後領悟到,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希望人們愛他,但是這種充滿了愚昧和誤解的愛,離他心中所期待的因為欣賞而靠近,因為了解而愛慕,大概相差了一個世紀的距離。

所以,結尾是讓格雷諾耶以玉嬌龍縱身跳崖似的義無反顧,回到他從小生活的魚市中,讓那裡的人對他食骨寢肉,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塵埃中的光終於還是淹沒在塵埃裡,彷彿唯有那樣的痛楚和毀滅,才能夠將這種深層的悲涼和無望結束。這大概是讀完之後,讀者會特別希望和作者印證自己想法的一本書,希望知道自己是不是領悟了其中的黑暗曲折,那些故作輕鬆的嘲諷,那些隱藏在決絕之下的無法挽救的沉淪。

4.

電影的版本是另一種味道:十八世紀一邊陰暗潮溼,一邊琳琅滿目的花都,在骯髒的城市角落裡,眼睛中閃著光亮的年輕人,更不用說他風餐路宿的碧綠的山林和古堡中探出頭來比晨露更加嬌美的少女,有一種唯美的講述搖搖欲墜的繁華之下黑暗裡崛起的傳奇的企圖。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情感層次豐富的小說,過於輕俏活潑,或者過於黑暗沉重都不是一個讓觀眾接受的選擇,所以加入了一段格雷諾耶在刑場上回溯自己心路歷程的感情戲——原來他真正心愛的是最早那個和他同樣在陰溼晦暗的市場中彷彿百合花茉莉花一樣的賣杏少女。他原來是那麼愛慕她,想接近她,佔有她,可是他冷酷的生存環境從未交給他正確的愛的方式,他以為留住了她的香味就是擁有了她,他孜孜不倦追索良久之後,才發現原來那麼多美少女的體香,都不及最初的那個回眸動人。

作為觀眾,我和大部分人一樣,覺得這樣的格雷諾耶更加的完整和具有說服力。畢竟這大地眾生的美麗,我們除了縈繞於鼻翼之下的呼吸以外,還需要體內情感翻騰的貫通一起的共鳴。我們都不是擁有超常嗅覺的格雷諾耶,但是我們也一直在自己的愛的道路上求索。而且,不是天才的我們都比他幸運得多。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香水》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