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用户66243619


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当过乞丐出过家,吃遍了人间疾苦,称帝后的朱元璋也大封藩王去戍边,为了让后代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也直接大手一挥全都由国家养,十岁之后全部按人头领钱。

当然了,为了防止藩王联合起来威胁皇权,也规定了藩王们只能在属地里面“转悠”同时为了体现皇族和平民的不同,还禁止他们经商科举。

被断绝了“上升”之路的宗室们也只能在府里面生孩子了。

朱棣起兵后的改变

到了朱棣起兵成功之后,为了防止有人效仿,朱棣也进行了“削藩”,但比起朱允炆的粗暴削藩法,朱棣的削藩又柔和了许多。

朱棣的削藩相当于是以经济“更换”的方式换取了这些“兄弟”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所有权力。

朱棣这样的削藩办法更是解决了宗室们的后顾之忧,这些王爷们更加“安逸”的在家生孩子。

明英宗复辟之后的“圈养”

明英宗复辟之后,因为之前的经验,对于藩王们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就连母亲去世回到京城奔丧都不行。

按照明朝皇帝们的想法,藩王们就好好在家生孩子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其他的,一切都有国家养着,这样的政策导致了明朝财政的逐渐枯竭。

到了明朝末期,朱家宗室已经接近百万于人,但这样的“力量”却不能为明朝所用。

从历史上来说,所有的宗室成员都是拱卫皇权最重要的力量,即使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依旧有宗室成员当上了大将军和宰相。

“固守”祖制的明末

明末农民起义时期,唐王朱聿键看到国家出现了危难,于是亲自的率领了军队和农民军也交战数次取得胜利,但崇祯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将唐王朱聿键贬为废人同时囚禁在中都凤阳城,即使这样也不愿意启用朱家的宗族,宁愿让他们在家等待着农民军的屠刀也不让他们参军。

农民军的屠杀和清朝的“清算”

首先朱家的宗室们虽然不被皇帝待见,但在当地也都是皇族,几百年的传承下来,许多封地上的百姓早已对他们有很大的怨言。

于是在明末动乱时期,这些明朝皇室成员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杀了不少,但也留下了一定的朱家血脉。

后来明朝灭亡,逃到了南明的皇室成员又开始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攻伐和兼并。

等到了清朝站稳脚跟之后,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也开始搜寻朱氏子孙,剩下来的朱氏子孙也只能隐姓埋名或者是远走海外避难。

而在清朝灭亡的时候,由于当时已经走入了共和制度,清朝的皇室成员也没有遭到清算,否则明朝皇室的遭遇也很有可能会在清朝末年再次上演。


三书青史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青史照人


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多数死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起义军之手,满清虽曾两度进行大清洗,但并末达到绝灭的程度,只是其后代的结局却太过悲惨。

朱元璋有百万子孙可信吗?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据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上汇报时讲:截至当年8月份,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万历年间,已达5000多个皇族后代。

嘉靖年间,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后代有1851名,万历年间河南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当代历史学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员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所以,预估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人数已超100万。

朱元璋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子孙?

历史上,多有人说朱元璋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子孙后代却好的无以复加。一方面,大杀功臣,为子孙铺路;另一方面,则大封宗室王亲,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许,因为杀的功臣过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孙来拱卫朱家江山吧。

获分封的子孙,其后代10岁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禄,成年结婚时还有住房、冠服、婚礼等福利费用,而死后更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些有钱有闲无所是事的富贵子孙,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后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孙子辈163名,曾孙辈510多名,整个王府当主子的就达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这么多子孙靠谁来养?

当然要靠全国百姓和土地来养,因此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而全国的大量土地和财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里。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万顷良田;福王有2万顷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万顷良田;吉王更是高达5万多顷。当时的朱氏皇族,就占据了整个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来,让天下大多数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老百姓能不嫉恨这些朱氏皇族吗?所以,当天灾来临之时,国家没有赈灾的余粮,又没有富余的军饷,而这些朱姓皇族又不愿意拿出,靠什么来安抚百姓,又靠什么来强大军力,各地起义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是怎么被杀的?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点燃全国烽火之时,也就预示着这些朱姓亲王、郡王、将军们好日子的终结。享受了200多年的福报,也该尝尝苦果的滋味。

据太原总兵姜瓖亲眼目睹:农民军,“凡所攻陷,却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崇祯末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皇族,掠其财富以为军助。山西平阳陷落后,西河王等全族300余人遇害;汾阳失陷后,搜杀“宗绅”,造成“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太原被占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因“恐分支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大同被占后,代王朱传齐等皇族4000余人被杀,此事在姜瓖的启本有记载。

期间,仅李自成军就杀掉山西朱姓子孙1万多人。同时,再加上张献忠军“所到之处,诸王扫灭”等特性,灭襄王朱翊铭全族、诛杀楚王朱华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当时,起义军对待朱元璋的后代,无论乞降、献出财富,还是以死相抗,尽皆诛灭。对此,史书多以“殆尽”、“合族”、“皆”来记载明皇室后人的遭遇。再如:张献忠攻占常德 ,“荣王室殆尽”;重庆,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后来,满清入关后,再次对朱元璋的后代进行诛杀。大清建国后,常有人以朱元璋后人身份“反清复明”,因此朱元璋后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随郑成功跑到台湾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复台湾后,也遭到杀害。如:益王朱怡镐、泸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并未达到绝灭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将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等。

想当初,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元朝存在的特权阶层,维护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然而,当他推翻元朝后,却又将子孙们变成了特权阶层,从而为大明江山埋下了祸根,也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


祥子谈历史


由明入清之际,社会动荡,矛盾尖锐,有关的史料要么空白,要么纷杂不一,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给后人附会想象的空间。在众多的说辞中,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那就是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已经上百万人了,清廷对他们实行了全盘清除的政策,几乎一个不留。

事实真是如此吗?

明朝肇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布衣,骨子里有着朴素的思想,那就是鼓励生育,多子多福。朱元璋以身示范,先后生育26个儿子(实际上存活下来的只有24个)、16个女儿。同时,朱元璋鼓励子女多生后代,这为皇室宗亲数量的激增埋下了伏笔。

明初,实行藩王制度。24个儿子全部就藩建国,这就是所谓的亲王。亲王的下一代,嫡长子一般承袭王位,其余为郡王,而郡王的下一代则又被“稀释”,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余封为镇国将军,其后等级一直降低,直至奉国中尉。这是儿子这条线。女儿呢?一般而言,皇女为公主,数量可数;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为县主,然后郡君、县君、乡君,数量比较多。如果在算上他们的夫婿和子女,数量更是难以计算。这是女儿这条线。

由于以上两条线的存在,明朝宗藩人数增长速度惊人。朱元璋“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宗亲人数不足六十人,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了嘉靖年间近两万人,隆庆年间“属籍者四万”,万历年间则达到八万之巨(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明朝的宗藩人数几乎每隔三十年左右就要增加一倍(《徐文定文集·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徐光启曾如是推算),那么到明朝末年,宗藩人数应有十多万的规模。这个体量,在历史学家吴晗那里也得到佐证。

可见,明朝末年,皇族宗室人口应该有十几万的规模,说其有百万之巨则不无夸大的成分。

伴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些皇室宗亲的命运也变得晦暗不明起来。

他们首先遭遇的是农民起义军。皇族享有诸多特权,而且常常和官僚勾结在一起,这为农民军所痛恨。农民军每到一处首先做的就是搜杀“皇族”。在北方,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军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煮;崇祯十六年,“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崇祯十七年,代王朱传火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害……在南方,张献忠则“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他直接对皇室宗亲大开杀戒,“荣王(朱慈炤)宗室殆尽”,蜀王朱至澎更是全宗被灭,瑞王朱常浩“被执,遇害”……

据统计,从崇祯十四年起,到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有福王、代王、蜀王等十几个皇族宗亲被屠戮殆尽。这部分数量有多少,我们无从知晓,但大部分皇族宗亲应该被处死了。

其次是清廷。对于明朝皇室宗亲,清廷大肆杀戮明朝宗室,无论是郡王还是其家属,都无一例外地遭到诛杀。根据历史研究者白新良、赵秉忠的统计,在顺治三年后的六年时间里,死于满清屠刀下的,有名号的郡王就达50多人,如果再算上家属、亲戚,数量应该有万人之多。

经过以上两轮的清洗,明朝皇族主体基本上屠戮殆尽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在战乱中,藏匿民间,下落成谜,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史趣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其实朱元璋的子孙从明初的几十人到明末,达到百万人这个数据不靠谱,但至少几十万人是有的,比较靠谱的记录是60多万人。之所以到后来的几十万人,也是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的。

朱元璋的逻辑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小农出身,所以天下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自家的农田,他非常爱护自己的家人,给了每个儿子一块田地,只不过处于自家大庄园的边缘地带,要他们在那里一边种田,一边保卫整个“朱家庄园“。

他非常希望这样的体系能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为了子孙的幸福他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但凡存在他认为会威胁到子孙利益的存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消灭掉,如明初的胡惟庸、蓝玉案。

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

从分封到统一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在开国的时候都采取了分封的方式。稍微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分封的除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兄弟侄子,封为同姓王。而朱元璋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儿子为王。

但是这种分封必然会引发战争,汉朝时期引发过七国之乱,在明朝则是靖难之役,以及后面的宁王造反南昌造反事件等。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在帝国内,按照统治来说是中央力量最大,地方藩王次之,在中央能够控制地方这种分封可以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中央的力量会衰弱,地方的势力也会增长,一增一减,就会出现力量对比的反转。作为中央地位的皇帝,地方藩王拥兵自重始终是他们的隐患,对此他们最后还是要除掉的,尤其是在建文帝时代,北方的朱棣和宁王朱权拥兵太重,完全可以控制一方,中央拿那里没办法。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秦朝之前,我国分封制可以长期存在,但是秦朝之后,分封制存在时间很短暂,根本原因就在于体系完全不同。秦朝之前的分封,比如一个大的诸侯封了一个省,然后大诸侯还要分封他的大夫,把市分封给大夫,大夫之下继续分封,大夫把自己掌控的县分封给他的属下,他的属下甚至还会继续分封,把自己掌控的乡镇分封给他的属下,最后甚至分封到村。

说白了,在这种体制下,如果一个诸侯要造天子的反,那么他首先还要问手下的大夫们愿不愿意,而他的大夫们还要看手下的家臣愿不愿意,家臣们下面恐怕还有家臣,还要看那些人愿不愿意。

所以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动员能力不强,虽然天子动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诸侯的动员能力也被极大地限制了,所以长期以来诸侯的势力威胁不到天子,体系也就能长期存在。

而秦朝之后是郡县制,也就是地方官全部由中央任命,在刘邦和朱元璋时代的分封就变了味了,比如皇帝分封藩王到省,然后这个省内的所有官员都是这个藩王任命的,对于这个省来说,藩王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各级官员,他要造反,下面的官员如果不敢跟随,他可以直接罢免那个官员,甚至杀了那个官员,所以汉朝和明朝分封的藩王,是可以直接造反,而且动员能力非常强大的。

藩王可以动员辖区内的全部力量,而不是秦朝之前的诸侯,对掌控区域内的动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这种分封制下,往往维持不了多少年,地方藩王的实力就会对中央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这种威胁一旦产生,中央就必须要削藩,否则迟早中央会被地方推翻。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刘邦死后没多少年就出现了七国之乱,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

不能造反就只能造人了

在经过了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成功上位,他上位之后要做的,也还是之前建文帝做的,那就是削藩。

除了削藩,把全国的大权都归到中央,他还规定了藩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封地内,没事不得进京。当时的藩王要进京是极难的,甚至很多藩王的母亲死了,要回京城拜祭都不被允许。

但是当藩王有一点好,就是待遇好,只要不搞政治上的事,其他的事情朝廷都不管。于是到了后来,藩王们就只有造人这一个乐趣了。于是众藩王开始纳妾,基本上就呆在自己的府邸内,每天从早到晚地造人,第一代往往就造了几十人,然后第二代就是几百人,如此成几何的增长,到了明末自然就到了几十万人了。

而一个几十万人的庞大的皇族系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基本上也把国家给吃空了。

明朝皇室的屠杀

可以这样说,到了晚明的时候,基本上几十万朱家皇室人员都成了一只只待宰的猪,一方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不断地诛杀朱家人,另一方面,清朝也对朱家人非常地残忍,基本只要是知道了的都不会留活口。

农民起义对朱家人的屠杀,典型的就是福王,在李自成攻下福王朱常洵所在的洛阳后,直接把朱常洵煮了吃掉了。

清朝对明朝皇室能残忍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崇祯的五子朱慈焕,在明末躲过了战乱,一直活到了清朝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个时候已经75岁了,早已改名换姓,到了晚年也儿孙满堂,对清朝已经完全没有威胁了。但就是这种情况,被康熙污蔑为冒充明朝皇室,并且被满门抄斩。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时间里,朱家皇室成员基本都是人见人杀的对象,最终能存活下来的,恐怕少之又少。


老威观史


首先看下一百万人口是多大的数字,本人所在的小县城全部人口加起来才九十万左右,一百万人口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县城。



如果清朝把朱元璋近一百万的后代子孙(一个县城的人口)全部赶尽杀绝,那也太惨无人道了。所以说清军杀掉朱元璋代子孙百万人口,有点夸大其词。

既然朱元璋的子孙数量已经上百万了,完全可以组建一支规模巨大的军队和清军还有李自成的起义军正面交锋,就算是输了,百万人数也够敌人清剿折腾一段时间,况且近百万人口之多,分散在全国的不同的地区,想要一个不留有点太难了。


明朝朱性后代子孙数量真的多达百万人口,那朝廷将面临多大的财政压力,这不是人口红利,是朝廷的蛀虫,不用外敌侵入,内部根基也被腐蚀完败了。



为何说朱元璋后代子孙人群数量庞大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就是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一个家族只有人员数量足够庞大,才不容易被他人欺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那个时代的至理名言。这点布衣天子朱元璋是深有体会,他成功的道路上就离不开像徐达等兄弟的帮助。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自己拿命换来的江山固若金汤,就在生育后代上面大做文章,并对皇子皇孙实行了生孩子奖励制度,只要给皇室生下男孩,这位皇室后裔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就这样周而复始延续下去,而朱元璋的后代也呈几何倍增的速度越来越多,毕竟比起挣军功的荣誉,还是生孩子来钱更容易些。



生下那么多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嫡系后代呢?于是聪明的老朱就想起了用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为子孙起名字,这也叫论资排辈,这样一来是不是朱家的人就容易区分。


为何清朝政府一定要对朱元璋后代赶尽杀绝呢?


都知道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取得了政权。但是,除了打仗,满族的文化和发展历史,那点都比不汉族。当时很多前明人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鼓动人心。开始对于这样的民间起义,清朝也是采取围剿的态度。为了彻底杜绝这类事件,清朝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明里暗里加大对朱元璋后代的排查清剿,这也使得很多朱元璋后代被逼隐姓埋名得以生存。



后来为了收服汉人心,稳定天下,从康熙朝开始提倡满汉一家亲,让汉族的人才为朝廷所用,为此康熙几次亲自祭奠明朝的始祖朱元璋。


微风之语


朱元璋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又为自己的后代设定了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安然地生活,最后的结局,却是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

从明末的上百万人到清初的子嗣凋零,这些皇子皇孙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他们的姓氏让他们过了几百年的好日子,却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除了普通百姓,前朝皇室子弟也会遭殃,但是像朱氏皇族这样的,还是少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考虑得太周到了。

这些人从10岁起,就可以从朝廷领取高额的俸禄,远远超过辛苦取得功名的官员。说来也好笑,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将官员的俸禄定得极低,却在对待后代时毫不吝啬。除了俸禄,还规定了他们住宅、成婚时的所能够得到的种种福利,就连死后也会给他们家人一笔丧葬费。

既然没有钱财上的忧虑,这些皇室子孙们自然就开始了自己的“开枝散叶”之路,有一名王爷,据记载一生中有94名子女,而这些人又接着结婚生子,让这支只会消耗民脂民膏的队伍不断壮大。

受尽剥削的百姓将怒火燃到了这些朱氏皇族身上。

农业社会生产率低下,有这么多需要供养、不事生产的皇亲贵族,就意味着有无数平民百姓受尽剥削,长此以往,百姓们对这些人自然满怀仇恨,加上国家大量的财政力量被用来供他们吃喝,根本无力去平定叛乱。

终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并将屠刀伸向了这些曾经对自己敲骨吸髓的皇亲们。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起义军,新到了一个地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杀戮皇族,无论他们是顺从还是抵抗,迎接他们的都是满门被杀。

之所以有如此遭遇,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皇族大多家资丰厚,起义军想要掠夺他们的财富来充当自己的军饷,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怨太深,百姓必要杀他们而后快,这也算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又对这些皇子皇孙进行了一番清洗。

在入关之后,为了削弱反抗力量,不少朱氏皇族死在满清刀下。后来,又有很多人借着朱元璋后代的名号发动叛乱,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例,作为崇祯三子的朱慈焕,在明朝灭亡后隐姓埋名,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在民间,一有什么风声就赶紧逃离。

好不容易活到了75岁,却在一次酒后不小心吐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秘密一旦说出口就不再是秘密,这件事流传出来后,一个和尚抓住机会,借了他的旗号起兵。虽然朱慈焕并没有野心想要造反,而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威胁,但是对多疑的君王来说,只有死人是最保险的。不久,他就被下旨凌迟处死。

这些事挑动了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对这些前朝皇族更加忌惮,于是,那些残留的朱氏子孙们又迎来了一次屠杀。

当然,为了抚慰人心,显示自己的仁慈,有些宗室被清朝皇帝赐予了爵位,甚至被收入了八旗当中。但一辈子都处于监视之下,相信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与之前根本无法相比。

众多血淋淋的例子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真理:王朝相当于一棵大树,这些宗室则好像树上的叶子,完全依附大树而生,不断从树干吸收着营养。而当这棵大树倒下之时,树叶自然也就随之凋零。

《明史》等


汗青正浩


没有上百万,几十万还是有的。


要把他们屠戮殆尽很正常,毕竟在朝代的更替当中,前朝的皇室很少能够有好下场。少部分人会被关押起来,基本上绝大部分都会被杀掉。

朱元璋为百万子孙打下基础

朱元璋号称是得国最真正的皇帝,从最底层要饭郎,中间还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为开国之君。中间经历的困难不可谓不多,感受黎民之苦不可谓不深。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子孙无穷无尽,他制定了两点的规划要求。第一点在子孙后代的俸禄上面,第二点在子孙后代的起名上面。

在当时的明朝规定当中,如果是皇室后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只要年满10岁,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

到后来藩王的福利,甚至直接和子女的数量多少挂钩。本来生孩子就已经奖励很多钱了,如今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因此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拼命的生,整个朱氏大家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此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给孩子起名字?古代起名字都是讲究辈分,因此朱元璋考虑到后代子孙无穷无尽,于是提前制定了一个名字规划表。


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第二个字为指定辈分外,第三个字取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造字。

比如说朱允炆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这是辈分上面用字。再比如第三个字以燕王系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这是燕王朱棣家第三个字,都是取的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字。

朱元璋这一设想是非常之好,但是后来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常用的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已经用完了,于是开始去找生僻字,最后干脆自己造字。

如果有心的人可以发现,明朝皇室后裔取的字,其实和元素周期表有很大的重复。难道明朝皇帝就知道元素周期表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当年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时候,化学家徐寿想把它翻译成汉语,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这时候明朝皇帝后裔取得字就进入他眼中,正好拿过来直接使用。

明朝百万皇室被屠戮

朱元璋有着26个儿子,只有两个儿子没有拿到藩王称号。但凡成为藩王,每年的供奉都超过万旦。再加上之前所说,藩王的俸禄和子女数量直接挂钩,因此后裔也越来越多。

但是俸禄增长的同时,势必要克扣农民的血汗。其中皇室人口增加最快的在山西,黎民百姓生活最苦的也都在山西,皇室人员被杀最多的也是在山西。

其实李自成的部队一直是纪律严明,但是轮到朱元璋的后裔之后,似乎就开始下狠手了。在山西的晋王和代王等多位郡王,他们在山西留下了几万人的后代。李自成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当年李自成大军攻克太原之后,有“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刚到了太原,就抓了400多人的晋王宗室,全部送到西安杀掉。后来又担心宗室人叛变,挨家挨户的搜索,又找到了几千人。全部都杀掉,就像杀羊羔一样简单。



李自成大军打到大同之后,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面,代王一脉4000多人被屠戮殆尽。所以明朝皇室被屠戮殆尽,不仅仅有着清王室的功劳,李自成还下了很大的力气。

而一向残暴的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地区之后就开始屠城政策。比如在攻打开原之后,整个城内10万多人,基本上都被杀光。以及后来的扬州十日,更是惨无天日。

当时清军有两大任务,第一个就是阻击李自成部队,第二个就是四处搜刮钱财。而整个国家当中,最有钱的就是明皇室的后裔。再加上朱元璋起名这么明显,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清皇室的目标。

虽说当时但凡是明朝皇室后裔,基本上都被清军搜刮一遍。搜刮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流血,因此也使很大一部分的明皇室后裔被杀。但是由于基数实在是太大,杀光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些比较有钱的郡王。

南明皇室的苟延残喘

李自成在崇祯17年占领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皇室带着满朝文武,逃到了淮河以南地区和清政府对峙。

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后来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弘光。扬州十日之后,南京沦陷,弘光帝被捕。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宣布称帝,改国号为隆武。虽然后来曾经组织过短暂的北伐,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郑芝龙等人降清,隆武皇帝气得绝食而亡。

眼看着绝大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手中,大西军和明朝皇室联合起来,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改国号为永历。同时郑成功也在沿海地区起义,不断去骚扰清政府。

此时的起义达到了高潮,可惜后来由于三王内讧,刚刚形成的局势轰然倒塌。再加上后来吴三桂进入缅甸,缅王主动的把永历帝交出。第二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杀。

虽然后来郑成功东征收复宝岛台湾,以此作为抗击清政府的基地,仍然打着永历帝的称号。不过后来清政府占领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政府,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朝宣布彻底灭亡。

在南明皇室的四帝一监国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的皇室后裔被杀。因为此时不杀不行,刚开始杀他们是为了抢钱,现在杀他们是为了稳固地位,毕竟斩草要除根。


这些村子自称是朱元璋后人

其实很多朝代是非常忌讳夺权这一字眼,他们都把自己归属为正统,认为是继承了前朝的皇位。尤其清朝是少数民族,更需要得到来自这种正统的称号。

虽然刚开始清政府要把明朝皇室杀戮殆尽,但是等到地位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提出了优待政策。甚至乾隆皇帝还亲自给朱元璋扫墓,扫墓的时候还要行三叩九拜大礼。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身之地,如今上面还刻着治隆唐宋几个大字。意思是明朝堪比唐宋时期,明朝什么样子难道皇室心里没有个数吗?会这么不要脸?

其实这并不是明朝皇室所刻,而是康熙命人所刻。甚至他每次出巡的时候,只要路过南京,都会给朱元璋去扫墓。如果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祭文当中发现端倪。

原来康熙每次去祭祀,都在强调清朝并不是夺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光明正大的继承。因为明朝是由于李自成而亡,南明政府也没有人承认他们,所以清政府顺应天意建立清朝。



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其中就找到了一个叫朱之琏的人。他是康熙31年进士,时任雍正时期的亳州知府。

他的父亲是明朝简王朱桂的后裔,是洪承畴部的监军,跟随他一起投降了清朝。当时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下落,在苦寻无果的时候,朱之琏主动上书告诉自己的身份。

雍正皇帝为了体现清皇室的优待,甚至封他为一等候。虽然有个侯爵的称号,但是俸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只是名字好听罢了。其实也是雍正皇帝为了显示清政府的优待。

其实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明皇室后裔,比如说河南山村的一户人家,他们自称是明皇室的后裔。甚至还拿出了明朝帝王窑烧制的罐子作为佐证,以及600年前制作的朱元璋画像。

还有的村子为了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甚至还拿出来了龙椅。当然不是正大光明殿里面坐着的,而是当年朱元璋坐过的。不过是真是假,目前也不好鉴定。
其中朱元璋后裔比较出名的人物当中,朱镕基总理是其中之一。


史之策


有些夸张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1368年,而明朝灭亡则是1644年,总共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他的子孙就算再多,也不至于上百万。言归正传,清朝为何杀尽朱元璋子孙后裔呢?

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身亡,从此明朝灭亡。同年,吴三桂投降于清,清入关,并完成统一,这时中原进入了满人管理的清朝时代。话说,清军入关后,不仅扫除了一切阻拦他们的障碍,还顺带着将朱元璋一族的人斩杀殆尽。

朱元璋子孙和清朝有什么仇呢,清朝居然要杀光他们。其实仇恨谈不上,只能说清朝想稳固自己,不给自己留后顾之忧。

朱元璋子孙几十万人,这已经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了,假如清朝不将他们杀之殆尽,那么他们就可能拧成一根绳继续和清朝作对。清朝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并不想拱手相让。

其次,清朝的来路并不正,想要在中原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让中原承认自己,那么就必须要杀光姓朱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知道天下仅有一个皇权,那就是清朝。

归根结底,清朝杀光朱元璋子孙的目的就两个,一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二是不留隐患。

那么清朝是如何杀光几十万人的呢?难道是将他们抓到一起,然后来一场大屠杀吗?

其实不然,想要杀光几十万人对于清朝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战争,杀光明朝的余孽;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明朝的旧臣,让他们去杀;第三个途径就是举报。

当然,杀是不可能杀干净的,因为很多人都隐姓埋名,或者直接改姓,甚至有的还逃到了海外。

说不定如今还有非常多的朱元璋后裔。


理科男读历史


清朝之所以对朱元璋的百万子孙仍然要赶尽杀绝是因为这百万的明朝宗室是威胁清朝统治的的很大的隐患,为了清除这一隐患,清朝做出了直接将这百万宗室子弟全部屠杀的决定。 清朝为何要下这个屠杀百万明朝宗室的决定,其实从当时的清军人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满人入关时,八旗的人数也不过几万而已,而在清朝统一整个中国期间他们也遭到了明朝参与抵抗分子的坚决抵抗,想要知道当时的抵抗有多么激烈,从清初时期的一系列大屠杀就能看得出来。 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而要知道的是这些屠杀是跨越了很多年的,也就是说后期发生屠杀的城池在知道自己兵败或者知道自己必然兵败会被屠城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了抵抗,光这些屠杀中所造成的人员死伤就大约有及百万之数,而这些明朝残余分子的抵抗也引起了清朝君主的深深忌惮。 而且在清朝初年的南明对于清军造成了非常大的损伤,而在南明抵抗清朝统治期间,清朝君主也深深了解了一个朱姓后人在明朝遗民中那可怕的号召力,因此清朝统治者不能学周武王那么大度,给朱家那庞大的子孙留一片繁衍生息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