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紅山文化玉龍(圖1)形制變化多端: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1-1:遼寧博物館藏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1-2: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1-3:國家文物局藏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1-4:天津博物館藏

在這諸多紅山文化玉龍中如果找到其相對應的關係,則能有利於辨識其真偽所在和存續時期判斷,考古界有比較詳盡的分類解讀,試擇其要以饗諸位藏友。

朱乃誠先生的研究(《紅山文化獸面玦形玉飾研究》),根據玉龍出土和徵集的時間、地點,研究將紅山文化玉龍(獸面玦)劃分為四型共11式(圖2):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2

其演變關係如下:

一型包括1、2、3式(圖3)。

其演變關係為:1式演變為2式、2式演變為3式。

其演變特點為:

1式玉玦的眼、鼻、嘴紋飾佈局勻稱、特徵鮮明,獠牙醒目,是獸面形玉玦的最初形態。

2式玉玦象徵鼻與嘴的紋飾弱化,已不見獠牙。

3式(包括3\\4)玉玦器形變小,橫“8”字形眼圈變窄。其中(4)式器型較小(僅高3.3*寬2.6cm),是已發現形體最小的一件,並且製作粗糙、紋飾不清,是獸面形玉玦形制演變過程中的非主流形態。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3

二型包括5、7、9式(圖4)。其首部明顯縮小,兩耳弧狀低平。

其演變關係為:5式演變為7式、7式演變為9式。

其演變特徵為:

5式玉玦雙目微凸,象徵鼻部的兩個橫水滴紋之間無刻紋,嘴部刻紋較淺,尾部收尾不明顯。

7式玉玦雙目突出,眼圈起稜,整個眼睛呈浮雕狀;鼻部兩個橫水滴形孔之間有一小的豎向短刻槽;嘴紋清晰,呈微啟狀;尾部弧狀內收,尾部特徵開始明顯起來。

9式玉玦器型變小,雙目圓弧凸鼓,鼻、嘴部形成凹槽和凸稜;尾部進一步弧狀內收,尾尖特徵鮮明。

5、7、9式玉玦演變的最大特徵是首部紋飾由淺浮雕向深浮雕發展,尾部特徵逐步鮮明。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4

三型包括6、8、11式(圖5)。

其演變關係為:6式演變為8式、8式演變為11式。

其演變特點為:

6式玉玦首部的刻紋較細淺而規整;鼻部兩橫水滴紋之間出現豎向的短刻槽,這玉特點與7式相同;鼻部兩橫水滴紋之間的豎向短刻槽大約是在5式與6式時期出現,並且逐步地發展明顯起來,圓睛微凸。

8式玉玦首部的刻紋粗獷,鼻部兩橫水滴紋之間的豎向短刻槽變大;耳尖被磨平,未知是原製作時所為還是後來所為。

11式玉玦首部刻紋深粗,似形成了減地法的浮雕紋飾,如眼圈起稜、眼睛凸出,鼻、嘴部起稜。至於其背脊部兩個並排的刻劃符號,未知是原製作時所為還是後來所為。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5

6、8、11式玉玦演變的最大特徵是首部紋飾逐步簡略,但刻紋逐步加深,形成浮雕狀。

四型即10式(圖6)。

其演變關係為:7式演變為10式.

其主要特徵是眼、鼻、嘴為減地深浮雕,有立體感人像化,與7式的進一步演變有關。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6

獸面形玉玦年代約定位於公元前3360年至公元前2667年之間。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器型分類研究,將三星他拉等地出土的玉龍器型也同事列出,在紅山玉龍器型的外延上更加寬泛(圖7),都是藏玩紅山玉龍可以參照的研究資料。

古玉學步(198):最是多變紅山龍 形制漸進覓影蹤

圖7

說明:文獻來源朱乃誠《紅山文化獸面玦形玉飾研究》,《考古學報》2008年01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