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是刘邦的心腹,被封燕王,为何最后又反叛刘邦投降匈奴?

周家纯


卢绾背叛刘邦本来是个概率极低的事情,因为他与刘邦的关系实在是太铁了,生同日长同里学同乡师同师,从流亡芒砀山到沛县起兵,从亡秦到灭楚,这一路走来,卢绾绝对是刘邦的丰沛故人班底里最受刘邦信任的人,卢绾有理由相信刘邦,有理由相信,即使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都被清除掉了,他卢绾也能独善其身。但实际上,卢绾并没能独善其身,并且最终事实上背叛了刘邦投降了匈奴,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以下分解。

就本心而言卢绾也是不想背叛刘邦的,这一点在刘邦派大将樊哙平叛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抵抗,卢绾率领燕国的大军,驻扎在燕国和匈奴的边境线上,既没有抵抗平叛大军,也没有第一时间投降匈奴的过程中可见一二。小编认为卢绾背叛刘邦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他自己的动摇,又有外界的许多因素在对他施加压力,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血淋淋的事实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没有原因没有证据地废掉了楚王韩信,贬为淮阴侯,随后又以谋反罪诛杀,而这还只是刘氏诛杀异姓诸侯王的一小部分。同一时期,梁王彭越被杀,淮南王黥布被杀,燕王臧荼被杀……到卢绾这里,天下的异姓诸侯王几乎被杀了个干干净净,包括卢绾在内,天下异性诸侯王只留其二。你说假如你是卢绾,你不慌吗?岂不是每天都会受到来自灵魂的拷问——下一个会不会是我?不过好在,他与刘邦的关系摆在那里,他也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悍然谋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情一定对卢绾造成了强烈冲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那不用质疑的对刘邦的信任,此刻多半也有些拿不准,摸不透了。毕竟,一旦他赌错了,那可是个九族皆灭不留一人的惨烈下场。

第二个原因在于卢绾本身对燕王之位的眷恋

这一点我想很好理解,那个时代的王位可不是后世那种虚巴巴的东西,那真可以算是国中之国,举国上下唯我独尊,换作是你,舍得放弃吗?因为对王位的眷恋,卢绾自然迫切地希望这个王位能长久的保存下去,正如秦始皇希望他的帝位传至千世万世一样,卢绾也不希望自己的王位还没捂热就在自己手里灭亡了。这是内因,至于外因,我们在第一个原因中已经详细描述过了,那就是血淋淋的事实。这内外夹击,估计卢绾的日子不会好过。这就为他最终动摇做出错误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原因是天下趋势

皇帝制度在始皇帝手中建立,但始皇帝并没有来得及巩固它,从而让它深入人心,以至于在那之后没多少年,项羽就选择了复古的分封制度,自己做了霸王,如果最终他赢了,那历史恐怕会绕很多圈子。

但是,最终获胜的是刘邦,刘邦选择了帝制以及帝制附带的郡县制,这就注定了帝王制度的巩固,同样,它也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且这种加强可不是一直保持原状,而是会不断成长,越来越强。因此就发展趋势而言,郡国并行制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国中之国与帝制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最终至不可调和,不可调和的结果就是要么国中之国被灭,要么彻底独立出去,不过后者很难,前者倒挺容易。

所以,不管刘邦和吕后是否有这个意识,但实际上他们充当了帝制发展的急先锋。因此,即使卢绾能够独善其身,燕国也难以逃脱最终被灭掉的命运,不信可以看看文帝朝的淮南王谋反,景帝朝的七王之乱,包括武帝朝的淮南大案。同门亲族,一脉血缘尚如此,更何况是异姓侯王呢?燕国的问题不在于不灭,它的问题就在于能存活多久的问题?但这个有些让人不甘的现实也不是那么好接受的。

第四个原因谋反的导火线——误听劝告

其实只要卢绾不谋反,以上的三个原因不管给他带来再大的压力,我想在刘邦生前,乃至在吕后时期都可以安然无恙。卢绾叛汉最终成为了事实,皆是因为卢绾最终实际上做出了背叛大汉朝廷的事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陈豨叛乱的时候,刘邦亲自前去平叛,卢绾派人到匈奴去,本意是劝说匈奴不要帮助陈豨对抗大汉,但滑稽的是,本来去游说的人结果自己被游说了,回来就劝说卢绾,燕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边地不稳,一旦边地稳定了,那下一个被灭掉的就是燕国了。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本身就一直折磨着卢绾,这个时候卢绾听了游说,竟然真的就信了。而且,不仅信了,还立刻派人去勾结陈豨,结果不巧的是,陈豨很快被打败了,陈豨手下的降将一下子就把卢绾勾结陈豨的事情抖了出来。这下子,麻烦大了,卢绾再也难以回头了。陈豨也是厉害,就因为他谋反,先后把韩信卢绾两个人一起拉下水,死了也能吹好多年了。

所以,不管怎样卢绾听信了游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叛汉已成事实。这就让我想起了当年蒯通劝说韩信的那句话,当时蒯通已经劝说韩信叛汉劝说了很久了,该说的道理都说了,该分析的厉害也都分析了,但韩信就是不听,不信。最终蒯通无奈地最后劝道——人要识劝,人要是不识劝,别人劝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就再也回不了头了。韩信最终是不听劝,下场惨烈。无巧不巧的是,卢绾与韩信正相反,他是轻易地听信了手下的劝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再也难以回头了。

第五个原因刘邦死了

卢绾谋反后,刘邦派樊哙平叛,卢绾并没有做什么抵抗,而是率着燕国的大军一直驻扎在燕国和匈奴的边境线上,他在等刘邦,他知道刘邦病了,他在等刘邦病好。因为他与刘邦的关系太好了,尽管他做了错事,但他相信,等到刘邦病好,他亲自去跟刘邦请罪解释一番,刘邦最终会原谅他。

这个时候卢绾考虑的就不再是能不能保住燕国了,我想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与刘邦的感情起了作用,让他不愿离去,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也在影响着卢绾,卢绾不想死在异国他乡。如果说一开始,卢绾对王位无比眷恋,那么此刻他算是大梦方醒,他愿意等刘邦病好,就意味着他已经接受了燕国灭亡的事实。

遗憾的是,他没能等来刘邦痊愈,刘邦死了。卢绾相信刘邦,但不代表他相信吕雉,杀韩信诛彭越铁腕强权,这些都是卢绾亲眼所见的,他不想也不敢去相信吕后。这个时候他最后的念想也断了,最后他去了匈奴。去匈奴后的卢绾,被封为东胡卢王,一年多以后,卢绾也告别了人世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后来,卢绾的家人回到汉朝探亲,吕后还亲自接见了他们。卢绾的故事到了这里才最终画上了句号。尽管卢绾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我们也不应过多的苛责他,轻易得以叛国求荣之徒去羞辱他。卢绾更多的是那个特殊时期作为帝制下的特殊角色的诸侯王的无奈。客观来说,他们很难独善其身,甚至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不小心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于他们而言,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好了,相信大家现在对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已经有所了解了。对秦汉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强烈推荐去听一听王立群老师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从先秦到汉武帝时期,王老师分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绝对值得一听。


多少英豪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铁子、坚钢;两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由于两家是世交,这哥俩的满月酒都是两家合在一起摆的。刘邦当亭长后,卢绾便成了刘邦的小弟,整天跟着刘邦混吃混喝,形影不离。

刘邦私放刑徒,躲在芒砀山时,卢绾便追随大哥来到芒砀山中,与刘邦一起吃糖咽菜,不离不弃。后又第一个追随刘邦斩白蛇起义,与刘邦一起南征北战,不怕牺牲。

在楚汉战争最困难时,刘邦派卢绾、刘贾各带兵一万,深入楚军后方断其粮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破袭战,让项羽头疼不已。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自然没忘小弟卢绾的从劳之苦,拥戴之功,授卢绾为太尉、封长安侯。后燕王臧荼谋反,刘邦率军前去平定了叛乱,杀死了臧荼。事后在讨论燕王人选时,刘邦头一个想到了一起同过窗、一起吃过糖、一起扛过枪的小弟卢绾,于是卢绾成了追随刘邦沛县起兵的众兄弟中,头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封王的,可见两人关系之铁,坚钢可不是白叫的。

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举兵谋反,并且联系北方匈奴禅于出兵相助。同处北地的燕王卢馆派深通匈奴情况的张胜出使匈奴,劝匈奴单于不要出兵助战,同时率军从东北方向准备进攻陈豨。结果张胜到了匈奴后,被臧荼的儿子一通撺掇,私下里与陈豨、匈奴达成协议:依靠匈奴,三家联手对抗汉朝刘邦。

卢绾得知张胜暗结陈稀、匈奴的消息后,上报刘邦,准备诛杀张胜的家人。谁知张胜回来后,又以刘邦诛杀异姓王,只有三家联合才能互保,你卢绾这个异姓王才能当的长远之类的话,说动了疑惧刘邦所为的卢绾。于是卢绾陈兵代地边境,按兵不动;并派人哄说刘邦,张胜没有谋反,搞错了。

“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由此开始,刘邦与卢绾这俩位昔日的好兄弟便互相猜忌起来。一年后刘老太公病逝,刘邦召卢绾入京祭祀。此时彭越、韩信、英布皆以被诛,原本就惊恐不已的卢绾更不敢入京,于是称病不出,只派手下人入京拜祭。

至此刘邦判定卢绾已有反心,便派人去燕国私底下收集卢绾谋反的罪证,并命令樊哙领兵攻打卢绾。原本还想找个机会向刘邦解释一番的卢绾,在得知刘邦病重,吕后掌权的消息后,无奈之下携家人及手下数千骑逃亡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公元前195年6月,汉高祖刘邦薨。一年后卢绾在北地匈奴而亡,追随他昔日的大哥而去,享年63岁。





方城阙


卢绾走向反叛之路,责任主要在他自己,是他首先对他与刘邦的感情产生动摇,进而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做法,将自己推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卢绾与刘邦同住一条巷子,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又是世交,少时二人同学,成年后卢绾始终追随刘邦。一句话,刘邦与卢绾好得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在刘邦的阵营中,卢绾非常另类,论军功,卢绾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论宠幸,即便萧何曹参,没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燕王臧荼被灭后,刘邦需要一位信得过的人,替他镇守燕北之地。刘邦没有选择劳苦功高的任何一位大臣,甚至连一担挑樊哙,和宗室子弟都不入其眼,唯卢绾有这个幸运。于是,卢绾成了新的燕王!

可是,卢绾为何不珍惜刘邦的信任,偏偏要反叛,走向亡命匈奴的不归路呢?

高祖末年诛灭异姓王的大势,让卢绾产生动摇

高祖末年,随着韩信、彭越和英布的惨死,刘邦清除异姓诸侯王的政治图谋,表露得非常清晰。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刘邦此时年事已高,春秋无多,他必须为身后事做打算。


作为开国之君,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嗣君无法驾驭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事实上太子刘盈的孱弱表露无遗。刘邦必须赶在自己去世前,将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王除掉!

再深厚的友谊,有时候也架不住利益的冲突,在这个大背景下,卢绾忘记了,如果刘邦要铲除他,何必在臧荼被灭后,不封自己的儿子为燕王呢?卢绾曾对亲信说:“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

可见,此刻在卢绾的心中,占据首要地位的,不是以忠诚回报刘邦,而是基于保住地位的,对俩人友谊的动摇!

这正是卢绾思想的裂缝,被苍蝇盯住的地方!

张胜自作主张的行为,将卢绾推向危险境地

这只苍蝇就是他的手下张胜。

高祖十一年,陈豨谋反,派人去连接匈奴,共同对刘邦。与此同时,卢绾也派张胜出使匈奴,以陈豨败亡的假消息,企图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不料,张胜在路上碰到了一个人——臧荼的儿子臧衍。

燕王臧荼被灭后,臧衍逃往匈奴,怀着对刘邦的恨,他给张胜注入一剂“毒药”,他对张胜说:“你的富贵是因为有燕国在,燕国存在是因为有陈豨在。假如陈豨被灭,燕国就失去了价值,你也就失去了价值!为什么不保住陈豨,制造燕国和陈豨、匈奴之战连年战事不断的假象?这样一来,皇帝就永远离不开燕国了!”

张胜一听有道理啊!私下改变了出使的意图,反而劝匈奴出兵帮助陈豨。正是张胜的做法,将卢绾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卢绾的自私,导致他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张胜还没有回来前,卢绾还不知道他的意图。不过,匈奴的出兵,让卢绾怀疑张胜叛变了。于是卢绾上疏刘邦,请求将张胜灭族!

等张胜回到燕国,见到卢绾后说明情况,卢绾恍然大悟:张胜做得对啊!只要我跟陈豨、匈奴唱上三国演义,刘邦就离不开我,荣华富贵不就保住了嘛!

于是,卢绾口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又对刘邦解释:叛变的人不是张胜,另有其人。同时卢绾一面让张胜保持与匈奴的联系,一面又派人给陈豨送信,让他转入游击战,咱俩慢慢演戏!

卢绾的自私,让自己滑入深渊。陈豨手下一位降将,向刘邦吐露了真情,这下事情败露了!

刘邦还算念旧情,也不想被打脸,连续派了两批使者,诏卢绾回京。卢绾害怕了,称病不见使者,并放话:“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这话被卢绾的门客告诉了使者,使者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刘邦。恰在此时,匈奴投降的人,又把张胜勾结匈奴的事报告回来。刘邦这才确信卢绾反了,盛怒之下,他令樊哙为将,征讨卢绾。

卢绾走向了不归路!

刘邦的驾崩,让卢绾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卢绾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自己做得多么愚蠢,眼睛尽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完全将刘邦的信任抛之脑后,后悔无极呐!

大军一到,必然玉石俱焚,卢绾带着家人逃往汉匈边境。他又不甘心,想以旧日的情分,做最后一次努力。于是他滞留在长城边上,静等京城的消息。

等什么呢?等刘邦病愈的消息,甚至希望最好刘邦能来亲征,他甚至做好了自缚进京请罪的打算。

可惜,老天堵死了他的回头路,卢绾等来的是刘邦驾崩的消息!

刘邦的死,等于让卢绾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要是再回归,等待他的,肯定是吕雉无情的大刀片子:

“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最终,这对亲如兄弟的好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走向了分道扬镳!刘邦死后的第二年,卢绾也病逝于匈奴!


寻根拜祖


 卢绾的背叛其实是为了自保。当时陈豨谋反,卢绾当时是异姓诸侯王,奉命攻打他。于是陈豨向匈奴求助。卢绾就派通晓匈奴之事的张胜前往匈奴,让匈奴不要增援陈豨。这个时候的卢绾还是一心向着刘邦的,他只想着能顺利平定叛乱。

  但是张胜考虑到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是因为通晓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诸侯的不安定,于是擅作主张,让匈奴增援陈豨,希望以此让朝廷重视燕,并不能轻易对付燕。

  后来卢绾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为了使燕地长存,卢绾就让张胜做了他与匈奴之间的桥梁。

  后来,卢绾让陈豨逃跑,然后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难分胜负的样子。可是这件事被人密告给了刘邦,刘邦大为震怒。刘邦又得知张胜奉卢绾之命留在匈奴,于是断定了卢绾已经谋反,于是派兵攻打他。

  等到卢绾想入宫向刘邦请罪之时,刘邦却病重去世。卢绾恐惧于吕后的手段,于是投奔匈奴。

  其实卢绾并无背叛刘邦之意,只是想要在异姓诸侯王之间自保。可惜,他用错了方法。哪怕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势在必行,但念在他们从小的情分上,只要卢绾安分,刘邦一定不会为难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