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于娟,1979年4月出生,2011年4月去世。如今,是2020年,距她離開人世已有9年的時間。

然而,她的這本《此生未完成》仍在我們之間廣泛傳閱,她的精神和能量仍在人間發揮餘熱。

其實,她的故事已被多數人熟知,今天之所以提起她,是因為2020鼠年之始侵襲中國大地的這場疫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猖獗,以及在全民戰“疫”之中,面對疾病、死亡、人生等突如其來的重大課題時,牽動我們神經的一些東西。

于娟享年32歲,生前是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曾先後獲得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可以說,她是在人生剛開始,事業剛起步的時候突兀病倒。之前的讀研、讀博、出國、參與政府重大經濟決策課題等等,由苦學改變命運的過去都歷歷在目,卻恍若夢中。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在這個時候,太多的慾望和執著,都沒有“活著就好”來得實在,癌症使她放下一切。在與病魔苦苦抗爭的日子裡,她痛定思痛,開始考慮“為啥是我得癌症”,開始思考人生和理想,思考生的意義。

她覺得這是自己人性最為昇華的一段時間。一個風華正茂的學者,歷經長達二十幾年的刻苦深造,剛想要為社會做貢獻,卻已然無力,是何等的遺憾和愧疚。抱著這樣的心境,她開始寫博客日記。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在離去之前,留下警醒世人的文字。

“此生未完成”,多麼痛徹心扉的字眼!然而,文字當中作者儘量不去寫苦難,而是以一種超脫、率真的風格,向讀者呈現她之前生活、病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和家人、朋友、病友共同經歷的快樂的、憂傷的時光。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作為一個女兒,她寫給父母;作為一個女人,她寫給丈夫;作為一個母親,她寫給兒子;作為一個學者,他寫給所有需要認清生之意義的人們。這是于娟留給當下人們的一份精神遺產。

今年,我們度過了一個別樣的春節,節後,人們依然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大家同仇敵愾、隔離病毒、足不出戶,大把的時間得以自由支配。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打算與朋友們分享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並且把重點放在其中的一篇文章《“為啥是我得癌症”非學術報告》中。在這裡,于娟分析了四點最有可能引發癌症的因素:

1、飲食習慣

說起飲食,于娟開篇第一句便是:瞎吃八吃。她說她是一個從來不會在餐桌上拒絕嚐鮮的人,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據不完全統計,有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看到這些,我們大家肯定想到了蝙蝠,想到了當下肆虐我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啊,人類作為宇宙的強者,總不忘時時強調自己的偉大身份,暴虐地殘害生靈、踐踏自然、破壞和諧,卻忘了萬事之上自有公正。當我們肆虐地傷害生命之時,怎能想到有朝一日會遭到受害者的反身報復?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把于娟的書拿出來,且將她坦然的懺悔放在前面來說,自然不是為了譴責于娟個人。相反,她是一個值得大家尊重之人。而需要譴責的則是包括于娟、包括你我在內的人類大眾。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在殘害生靈、破壞自然上,誰能替自己撇得清責任?那麼多的野生保護動物瀕臨滅絕,而生存在我們周圍的鳥獸蟲魚也難逃人類的魔爪。青蛙、鴿子、麻雀、蛇、蟬,甚至蝙蝠、老鼠……想來真是罪過,可謂自作孽,不可活啊!

除了瞎吃八吃,在飲食上于娟還指出自己的兩個問題:暴飲暴食、嗜葷如命。于娟說,她的父親在三十出頭的年紀就是國家特一級廚師,初中的時候,當地幾乎三分之一的廚子是父親的徒子徒孫,所以,每次她去飯館都被他們帶去後廚可著勁地塞。

再者,她食量大,且率性隨意,無論在哪裡、什麼時候,歐洲導師的請客、朋友集會聚餐、第一次去公婆家,等等,都擁有超強而持久的餐桌戰鬥力。在那個飲食健康意識尚未被重視的年代,她像一隻食肉的老虎,大快朵頤,無所顧忌。說來好笑,她說自己最喜歡玩的手機遊戲就是貪吃蛇,而貪吃的後果總是自食其果,只是沒想到自己竟然是那條吃到自己的貪吃蛇。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說起貪吃,在我們當下,不知什麼時候起,“吃貨”一詞也一度被很多人拿來自我誇耀,或自嘲,或自詡。當然,民以食為天,對於一個名副其實的吃貨而言,活著最大的快樂似乎就是能夠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

只是,希望大家能通過於娟的誠然悔悟、坦然相告有所警醒,時刻不忘健康飲食,人道飲食。

2、睡眠習慣

晚睡,對於當下的人們而言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的常情之事。年輕人習慣晚睡,在寂靜漫長的暗夜裡不知度過了多少或頹廢、或充實的時光。大家熬夜工作、熬夜充電、熬夜碼字、熬夜追劇、熬夜蹦迪、熬夜刷手機,不一而足,也不足為奇。

于娟說,現在有太多年輕人莫名其妙得了癌症,或莫名其妙過勞死,原因往往是專家或周圍人分析出來的,而作為當事人沒有心思、沒有能力,甚至沒有機會來告誡人們該如何去做。所以,作為復旦大學的青年學者,她想擔此重任,告訴人們晚睡會給大家帶來哪些壞處。

不過,話說回來,經常熬夜的人,有一個算一個,誰不知道晚睡對身體無益呢?但大家仍然捨不得夜間那大把的、可以用來自己隨意支配的時間。如果把它全部拿來睡覺,似乎太可惜了。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的確,利用夜間的時間可以延長我們的生命。可是,古人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是隨便說著玩的。在這裡,于娟引用了一段中醫學《黃帝內經》中的內容,我把它抄錄如下:

  • 下午五至七點酉時 腎經當令
  • 晚上七至九點戌時 心包經當令
  • 九至十一點亥時 三焦經當令
  • 十一至一點子時 膽經當令
  • 凌晨一至三點丑時 肝經當令
  • 三至五點寅時 肺經當令
  • 五至七點卯時 大腸經當令

“當令”是當值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是這個器官起主要作用。從養生的角度出發,人體不能在這個時候干擾這些器官工作。

長此以往,熬夜對身體很沒有好處,而且直接危害肝臟。而肝臟又是身體最大的排毒代謝器官,所以說“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醫生建議人們從二十三時左右開始上床睡覺,次日一至三時進入深睡眠狀態,好好地養足肝血。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說來慚愧,別看現在我把這一點拿出來一本正經地給大家羅列開來,其實我自己也總是做不到早睡早起。我本人似乎有很嚴重的強迫症,白天一有完不成的任務,熬夜便是註定了的,雖說“當日事當日畢”是個好習慣,但熬夜的直接後果,便是第二日的拖延起床時間。這樣,第二日的熬夜又是看得見的了,如此惡性循環開來。

我希望,今日通過於娟的文字警醒世人,也警醒自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習慣熬夜的你我,無論是學習深造,還是消遣娛樂,讓我們先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

3、突擊作業

于娟說,我是自控力不強的人,是爭強好勝自控力不強的人,是爭強好勝絕不認輸自控力不強的人。在於娟的一生中,曾考過很多無用的證書。當然,此“無用”是指在她的現期規劃和目標下沒有實用價值的證書。

她如此說,人家考個期貨資格,我想考,人家考個CFA,我想考,人家考個律考,我想考……但每次報完名,買來書,就擱一邊忘記了,每到考前一兩個星期才幡然醒悟,然後開始突擊作業。最高紀錄一天看二十一個小時的書,看了兩天半去考試。

突擊作業,以我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拖延症的惡果。人們總習慣拖延著,不到萬不得已,便懶得動手。我不確定于娟的情況到底算不算得上。我總覺得她說自己忘記了,其實是在潛意識裡,將時間拖延到自己有把握通過考試的前提內。然後,狠命糟蹋自己的心血和精力,以慰當時的求知之心。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我覺得,除了健忘、拖延,于娟的突擊作業還源於個人內心深處對名和利的追逐。慾望和執著,是每一個生活於塵世中人都無法逃脫的東西。那些沒什麼用的證書,那些沒日沒夜的奮鬥,只是間接的禍源,而將身體拖垮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則是內心的慾望與執著。

于娟說,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的追求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這是一個垂死之人,以個人親身經歷來向世人推心置腹。而世人呢?他們的眼睛、或內心,好像永遠都被看不到的、無形的什麼東西所困擾,以致長久以來,肆無忌憚地加班、熬夜、突擊作業,透支著自己有限的身體和心力。似乎不到最後一刻,永遠都不會有所覺悟。

于娟說,在癌症晚期,很容易活明白。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雖然,在追逐的過程中,它們沒有一樣不辛苦,但在死之將至之時,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4、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已是老生常談。

于娟分析自己得癌症的原因最後一項是環境問題。可是“拔劍四顧心茫然”,她又說這個問題太大了。她在書中提到兩點,一是空氣汙染,一是室內甲醛。

先說空氣汙染。

于娟說,她真正體會到空氣汙染是在2007年從挪威回國,在北京下飛機的一剎那,眼睛發酸,喉嚨發堵。于娟的老公戲謔到,挪威那地方太乾淨,就像無菌實驗室。一群中國小耗子關到裡面幾年再放出來,身體裡的免疫系統和抗體都無法抵禦實驗室以外的病菌侵入。是的,在於娟為數不多的回國的朋友裡,除了她,還有一個得了胸腺癌,一個得了血液方面的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于娟是在挪威學環境經濟學的科班出身,最大的社會心願就是在家鄉做一個能源林公益項目,把挪威的森林搬回家。然而,當這個項目只是在預設中得到支持,還沒付諸實施時,她便倒下了。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于娟曾給母親留下遺言說:如果我去了,在上海火化,然後把我的骨灰帶回山東,在那片我試圖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裡隨便找一個地方埋了,至少那裡有蟲鳴鳥叫,清溪綠樹,不要讓我留在上海這種水泥森林裡做孤魂野鬼。

想必每一個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都會像于娟那般嚮往自然、嚮往山野吧。之所以會如此,毋庸置疑,是城市的空氣質量太差了,當然,在我們夜以繼日東奔西走求生慕名的環境裡,除了空氣汙染,還有水汙染、食品安全危機等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等著我們。

然後是室內甲醛。

于娟發病後,與丈夫光頭探討發病原因,自然而然想到了十年前(推算開來應該是1999年)曾經住過的一間親戚的新家。新房,新裝修,新傢俱。2007年,房子處理,那些沒怎麼用的傢俱被拉了回來,用到光頭的實驗室。2009年光頭開始研究除甲醛的納米活性炭,時隔十年,那些傢俱的甲醛指數猶如晴天霹靂。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半年後,于娟查出乳腺癌。醫生說腫瘤的腫塊不是容易形成的,癌症的發生需要一個長期的、漸近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再形成腫瘤,通常需要十年至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她的癌症很可能就是十年前那批傢俱種下的種子。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是個大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重視。然而,事實上,往往越是需要公眾認真對待的事,人們越無視個人的力量。總覺得少了一個人的參與不會有多大影響,或者,自然而然地認為別人都不注意,單我一人有啥用。

其實,于娟提到的兩個環境問題,無論是室外的,還是室內的,於他們夫婦而言都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她是環境經濟學碩士,老公則是終年埋頭實驗室發明了除甲醛材料的人。真是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無知啊。以此推己,以此推人,大家是不是都應該引起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呢?

結語:

當然,于娟針對自己為啥得癌症,所寫的這篇文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推測,而事實上,我們針對癌症的起因,也僅是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上。但是,儘管如此,疾病的根源除了飲食、作息、環境問題外,也沒有其他可能性更高的東西了。

我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此生未完成”,是啊,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在事業剛起步的而立之年猝然倒下,令人悲慼。其實,在於娟的一生中,命運除了在她生命的盡頭給她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外,一直以來,她都是一個受命運垂愛之人。

《此生未完成》:透過生死,探討生的意義,一個癌症患者的無畏施

她的文字率真、質樸、生動,雖已行至生命的終點,但她仍能談笑自若,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種活潑的生命力。說起來,她的反思,其實應該是我們大多人的反思,因為幾乎同時,她的問題,在我們的身上也存在著。除了環境,需要靠萬眾一心,不受個人輕易左右,其他的,如飲食、休息、突擊作業,還是和我們的自制力有著強關聯。

于娟的文字,關乎癌症與養生,更關乎人生與理想。但願它們,能夠警醒仍然健康著的我們,用心活,簡單活。

尤其是在2020鼠年之始,這個非常時期,這一點更值得我們反思。所以,今天把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分享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